§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0512125400
DOI 10.6846/TKU.2005.00686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推動「睦鄰友好政策」之戰略意涵-以中共與東協發展政、經關係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Good-Neighboring” Policy – Focusing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ASEAN Countr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耿萬隆
研究生(英文) Wan-Lung Keng
學號 7912600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09
論文頁數 1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介正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高輝
關鍵字(中) 中共
睦鄰友好
和平崛起
東協
現實主義
關鍵字(英) China
Good Neighboring Policy
ASEAN
Real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現代地緣政治的觀點來看,中國位於世界海洋地緣戰略區和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區的交接處,戰略地位凸顯出:中國既是能對兩大戰略區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家,同時自己的安全環境也受制於兩大戰略區的大國關係;其次,在20世紀中,中國在其邊境分別與美國、蘇聯、日本、印度、越南、南韓與台灣發生過軍事衝突,因此中國最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是在自己境內、而非海外。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主政後,朝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全力發展之際,更體認到「和平」與「發展」在解決「東西」、「南北」問題的重要性,從而確立其外交政策再次服膺於「和平共處五原則」,並積極拓展與周邊各國之外交關係,特別是東協國家。
中國謀求與周邊國家改善和發展關係,一方面是自身的經濟發展亟需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同時還有戰略上的考量。東協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及歷史上強大的中國,一向存有敏感而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擔心中國會像磁石自東協國家吸走外資,另方面又急欲拓展中國廣大的市場。中國藉由「睦鄰友好政策」,近年來與東協陸續簽署的「中國與東協綜合經濟合作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及「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Joint Declaration on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不僅有效降低「中國威脅論」之負面影響,及鄰國對其快速崛起的疑慮,亦藉由經濟合作的巨大利益,強調中國和平崛起(發展)是難得的機遇;對於這樣的趨勢與結果,勢將衝擊美國長期在亞太地區之戰略利益,而日本謀求政治大國之心態及印度積極尋求崛起之企圖,更使後冷戰時期東亞情勢趨於複雜與不確定。
本文將以文獻分析法,從傳統的現實主義及新現實主義理論探討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戰略意涵,分析中共此一外交政策在其尋求「和平崛起」過程之重要性及成效,同時說明中共從「鐵板一塊」的意識形態政權,走向以「固本安邊」為其和平崛起戰略依托的「實事求是」具體作為,確實對美國主導之「一超多強」世界格局,造成衝擊。
英文摘要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ern geopolitics, China lies at the crossroad between world marine geographical strategic region and Eurasia continental geographical strategic region. The unique strategic position protrudes that China can exer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wo great strategic regions, and that its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tied to the big powers relationship of the reg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only, China had military conflicts with the USA, Soviet Union, Japan, India, Vietnam, South Korea and Taiwan within or near China’s territory; it implies that a war could most likely be taken place within the Chinese territory, but not overseas.
Since Deng Xiaop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eaded the administration, China’s national policies have significantly been changed: while they insisted the course toward 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among “East-West” and “South-North” relations, they re-established their foreign policy following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they actively expanded their foreign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with the ASEAN countries.
It is based on two considerations that China seeks to improve and develop a peaceful and steady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for the needs of their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 strategic purpose. The ASEAN countries have sensitive and contradictive psychology: on one hand, they are afraid China will be like a magnet siphoning away all of the foreign capitals from the ASEAN countri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xpect a large Chinese market urgently.
Based on the “Good Neighboring Principle”,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igned a couple of protocols with the ASEAN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Joint Declaration on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se protocols have not only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negative impression of “China Threat” and the qualm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China’s emerging, but also provided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nd interests for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rough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trends and results of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ASEAN will inevitably generate great impact on the strategic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sian-Pacific area, on Japan’s and India’s seeking for big power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rena, and furthermore on the more complicated and uncertain situ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Document Analysis will be used in this thes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c meaning of China’s “Good-Neighboring Principle”, in view of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Neo-realism theories, to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and outcome of the principle in the course of “Peaceful Emerging” of China, and to empirically describ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after having abandoned the dogmatic ideology and adapted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pproach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aceful emerg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背景分析及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
第五節  預期成果------------------------- 10
第二章  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依據--------- 13
第一節  鄧小平的外交思想----------------- 15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中國的安全環境--------- 26
第三節  後鄧小平時期的外交政策走向------- 33
第四節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爭辯頁-- 39
第三章  中共與東協發展政經關係----------- 45
第一節  政治面向------------------------- 46
第二節  經濟面向------------------------- 53
第三節  安全議題------------------------- 57
第四節  亞洲價值觀----------------------- 64
第四章  東協對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回應與策略-- 69
第一節  大國平衡戰略--------------------- 71
第二節  中國威脅論----------------------- 77
第三節  擴大經濟合作、建立互信基礎------- 85
第四節  中國崛起的挑戰------------------- 93
第五章  美、日及印度等國之回應----------- 97
第一節  美國----------------------------- 99
第二節  日本---------------------------- 106
第三節  印度---------------------------- 115
第六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下的睦鄰政策------ 129
第二節  中共和平崛起戰略之影響---------- 132
第三節  圍堵與交往並存的亞太新秩序------ 135
第四節  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戰略意涵-- 139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期刊	
Abdul Razak Abdullah Baginda, Strategic Scenarios in the South China Sea(南海的戰略情勢),劉明煌摘譯,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10月,第96期,頁3-4。
Rigoberto Tiglao, Andrew Sherry, Nate Thayer, Michael Vatikiotis,” Tis the Seas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61, No.52, December 24, 1998.
SIPRI Yearbook 199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Jianwei Wang, ”Managing Conflict: Chinese Perspective on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nd Collective Security,” in Yong Deng and Fei-ling Wang, eds., In the Eyes of the Dragon: China views the world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1999).
Lee Lai To, “Some Thoughts on ASEAN and China: Institutional Linkages,” in Richard L. Grant(ed.),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1993.
Francis Fukuyama,<重新建構亞洲遠景>,外交事務雙月刊,2005年1、2月號。
Mark J. Valencia, Res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Disputes: Context, Options, and Issues, (南海爭議的解決) ,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10月,第96期,頁16-17。
Philip Bowering,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南海地區的權力平衡),王憶萱摘譯,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10月,第96期,頁5-6。
丁奎松,<東盟地區論壇與亞太安全合作>,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7期,頁7-12。
丁奎松,<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與東亞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1。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1999年3月,第42卷第3期。頁45-61。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7-19。
于軍,<戰略機遇期與中國的外交戰略與策略選擇>,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5月,頁80-83。
尹慶耀,<中共當前對外政策的幾項重要內容>,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41-53。
尹慶耀,<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期,頁4-16。
尤安山,<論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必然性與前景>,區域與國別研究,2003年第9期,頁77-82。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季刊,第1卷第4期,頁111-153。
王勇,<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1期,頁42-45。
王珞,<大國競相拓展與東盟關係>,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1期,頁26-29、52。
王高成,<東協與亞太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60-67。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頁74-101。
王逸丹,<中國崛起與國際規則 >,國際經濟評論,1998年3、4月,頁32-34。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4期,頁5-14。
王義桅、倪世雄,<均勢與國際秩序:冷戰後時代的思索>,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2期,頁15-20。
王緝思,<”文明衝突”戰略評述>,太平洋學報,1995年第1期,頁51-69。
王緝思,<中國國際環境評估>,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1期,頁1-3。
王緝思,<美國霸權的邏輯>,美國研究,2003年,第3期,頁7-29。
玉木一德原著、林明俊譯,<東南亞海域問題與東協>,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3期,1997年7月。
田中青,<東亞合作與中國的戰略利益>,當代亞太,2003年第5期,頁41-46。
白忠祥、劉家定、張梅,<論21世紀初中國睦鄰外交政策>,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4月,第18卷第4期,頁30-32。
白忠祥、劉家定、張梅,<論21世紀初中國睦鄰外交政策>,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頁30-32。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2000年12月,第13期,頁147-163。
任曉,<中國和平崛起的歷史方位>,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頁75-79、132。
曲星,<和平與發展的思想武器-學習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體會>,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13-21。
曲星,<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頁13-17。
朱聽昌,<論中國睦鄰政策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外交,2002年8月,頁16-21。
朱雲漢,<AEI-INPR南中國海會議的重要結論>,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5年10月,第96期,頁19-20。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國安全觀:轉變與抗戰>,中國大陸研究,2003年11、12月,第46卷第6期,頁75-104。
朱鋒,<東亞需要什麼樣的區域主義? >,太平洋學報,1997年第3期,頁31-42。
江培柱,<睦鄰友好是我國外交的基本方針-1978年鄧小平副總理出訪東南亞三國紀實 >,外交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30-32、55。
佐藤考一原著、李明峻譯,<南中國海的國際關係:「中國(共)威脅論」與東協>,東南亞季刊,1997年4月,第2卷第2期,頁30-62。
余莓莓,<911後中共在中亞的戰略處境與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8月,第1卷第8期,頁14-27。
吳心伯,<從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看布希政府對台政策>,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5期,頁26-29。
吳心伯,<論科林頓政府亞太安全戰略的形成 >,國際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頁65-73。
吳竹君,<ASEAN加三動態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02年7月,第25卷第7期,頁54-60。
吳南,<二00三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2004年2月,第38卷第2期,頁49-63。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2001年5、6月,頁1-20。
吳祖田。<「東南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頁35-47。
吳釗燮,<文明的衝突或衝突而文明?評韓廷頓「文明衝突論」>,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5期,1997年5月,頁67-75。
吳福成,<亞洲的新震撼>,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02年7月,第25卷第7期,頁47-53。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2001年2月,頁40-47。
呂芳城,<現階段臺灣地緣戰略地位對亞太國家之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3月,第1卷第3期,頁23-42。
宋天佑,<印度對外關係>,雲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頁82-89。
宋燕輝,<由國際法觀點析論中共反對台灣參與WHO>,問題與研究,2004年9、10月,第43卷第5期,頁157-186。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商南海區域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7-26。
宋燕輝,<南中國海之領土爭議與亞太安全:中共之威脅?>,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5月,第111期,頁10-12。
宋燕輝,<南沙島嶼主權爭議與南海國際航行問題>,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7月,第116期,頁12-13。
宋燕輝,<歷史性水域與南海領土爭議>,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10月,第96期,頁9-11。
宋鎮照,<中共與東協雙贏共識的契機與變數>,國家政策雙週刊,1997年7月,第169期,頁4-5。
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1998年,第29卷第1期,頁57-78。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1996年5月,第35卷第5期,頁15-28。
宋鎮照,<台灣、東南亞雙邊關係與亞太政策>,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6月,第115期,頁4-5。
宋鎮照,<東協國家在亞太政經秩序變遷之挑戰與發展>,理論與政策,第47期,頁95-110。
宋鎮照,<新世紀中共與東南亞的政經外交關係與戰略:發展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2001年1月,頁31-45。
宋鎮照,<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策略>,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34-60。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7月,第1卷第7期,頁12-27。
李本義,<孫中山與鄧小平外交思想之比較>,湖北大學學報,2000年11月,第27卷第6期,頁14-19。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9月,第1卷第9期,頁55-68。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33-67。
李曉敏,<中國的新安全觀 >,和平與發展季刊,2002年第2期,頁44-55。
李勵圖,<東協與南海爭議>,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10月,第96期,頁6-7。
沈紅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與運作:艱巨性初探>,南洋問題研究,2003年第3期,頁19-25。
汪貴順,<21世紀中國的東南亞政策:求同存異、睦鄰互信>,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7月,第18卷第4期,頁62-68。
辛本健,<「安全困境」均勢理論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 >,中國外交,2002年1月,頁58-62。
那穎,<淺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頁76-79。
阮宗澤,<中國外交創造和平崛起平台>,瞭望新聞周刊,2003年12月15日,第50期,頁14-16。
周少芳,<加快中國與東盟經貿發展的對策>,廣東商學院學報,2000年7月第3期,頁37-41。
周明偉,<台灣與東盟經貿關係的現狀與前景>,當代亞太,2003年第10期,頁30-36。
周建明,<從「基於威嚇」到「基於能力」-把握美國安全戰略轉變脈絡的一個視角>,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9期,頁11-16。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 >,外交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30-35。
林文成,<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目的與立場>,中國事務,2000年10月,第2期,頁82-97。
林正義,<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策略>,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5月,第112期,頁21-23。
林正義,<台灣南海政策的爭議>,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7月,第116期,頁4-6。
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1996年12月,第35卷第12期,頁1-18。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21-55。
林正義,<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8-174。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第47期,頁74-94。
林克,<中國積極推銷「和平崛起調論」>,商業周刊,2004年7月,頁110。
林利民,<國際地緣戰略形勢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頁26-31。
林利民,<當前世界地緣戰略態勢及其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1期,頁32-49。
林若雩,<台灣加強與東協十國關係的策略>,國家政策雙週刊,1997年7月,第169期,頁9-10。
林欽明,<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02年7月,第25卷第7期,頁61-68。
林麗香,<「中」美在南中國海的戰略與軍力部署>,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6期,2001年6月,頁38-46。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7。
邱達生,<亞太區域FTA潮流暨我國的因應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02年7月,第25卷第7期,頁13-17。
金榮勇,<布希政府的東南亞政策與挑戰>,問題與研究,2001年11、12月,第40卷第6期,頁53-67。
金榮勇,<東亞金融風暴對東協組織的影響>,問題與研究,1999年2月,第38卷第2期,頁55-67。
門洪華,<國際機制與中共的戰略選擇>,東亞季刊,2000年,第31卷第3期,頁47-68。
侯松令,<中國與東盟關係中的不穩定因素-南沙問題>,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5、6期,頁65-69。
俞寬賜,<我國南海大陸礁層政策之商榷>,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7月,第116期,頁7。
俞遽,<中國的大國關係理論與實踐 >,中國外交,2002年7月,頁10-13。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紀豐偉,<知識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的創新>,理論前沿,2001年第8期,頁26。
胡九龍,<試論冷戰後東盟與美國在亞太安全事務中的新關係>,東南亞,2000年第3-4期,頁28-34。
倪世雄、郭學堂,<「民主和平論」與冷戰後美國外交戰略>,歐洲,1997年,第5期,頁13-20。
倪世雄、潘忠岐,<文明與秩序-評杭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太平洋學報,1998年,第2期,頁62-71。
倪世雄、蔡翠紅,<西方全球化新論探索>,國際觀察,2001年第3期,頁30-35。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12月,第27卷第12期,頁83-94。
唐世平,<理想安全環境與新世紀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2000年6月,頁42-49。
唐國棟、賈丹,<中國-東盟睦鄰互信伙伴關係步入新時期 >,東南亞縱橫,2003年1月,頁35-39。
唐喜政,<鄧小平地緣外交思想初探>,前沿,2002年第9期,頁14-17。
夏立平,<論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新理念>,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35。
孫光民,<「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下的海事安全合作>,問題與研究,1999年3月,第3期,頁45-69。
孫承,<中日關係分析與展望>,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6期,頁20-35。
孫哲,<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2期,頁58-63。
孫哲,<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12期,頁58-63。
宮少朋,<恐怖主義、全球化與中東-一個來自博奕論的解析>,亞非論壇,2002年第1期,頁27-32。
徐本欽,<中共對南海的戰略思想與利益>,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1-14。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2期,頁1-8。
時曉紅,<「門羅宣言」與「睦鄰政策」>,山東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頁44-48。
時曉紅,<美國「睦鄰政策」新論>,沈陽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35-38。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1999年3月,第25卷第3期,頁82-93。
秦亞青,<西方國際關係學的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理論 >,外交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頁40-48。
秦亞青,<時代觀、安全觀與秩序觀-中國外交新理念的思想內涵>,國際政治研究,2003年第1期,頁27-30、19。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美歐季刊,2001年夏季號,頁231-264。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歐洲,2001年第3期,頁4-11。
秦俊,<全球化背景下之中共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8月,第27卷第8期,頁23-28。
秦俊,<全球化背景下之中共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8月,第27卷第8期,頁23-32。
袁珠盈,<冷戰後東盟的亞太戰略>,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12月,第16卷第4期,頁58-61。
袁傳佛、趙鳴歧,<合作、發展、競賽、共處>,西北師大學報,1995年1月,第32卷第1期,頁73-78。
袁鵬,<「9.11事件」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19-23、63。
馬玉安,<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地緣外交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第9期,頁53-57。
馬燕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及其影響>,和平與發展,2002年第1期,頁37-44。
馬櫻,<鄧小平的睦鄰友好政策和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社會科學,1997年第12期,頁20-23。
高少凡、葉長城,<東南亞區域和平的潛在威脅:南中國海問題之研究>,東南亞季刊,1999年5月,第3卷第4期,頁36-60。
高恆,<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2000年第11期,頁22-27。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2002年1月,第4卷第1期,頁1-57。
張五岳,<新年度兩岸關係之展望>,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1月,第1卷第1期,頁1-3。
張志東,<美國與東盟國家的關係 >,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4期,頁26-30。
張惠玲,<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戰略考量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7月,第28卷第7期,頁4-16。
張登及,<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西方的中共外交研究:一個概觀>,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15-34。
張登及,<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2001年冬季,第32卷第4期,頁1-22。
張登及,<後冷戰時期的「中」歐外交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9月,第28卷第9期,頁29-39。
張學剛,<評日本東盟特別首腦會議>,現代國際關係,2004年第1期,頁50-51。
張錫鎮,<中國同東盟的睦鄰互信伙伴關係>,當代亞太,1999年第2期,頁26-29。
張錫鎮,<東亞地區一體化中的一日一東三角關係之互動>,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5期,頁31-42。
張驥,<東盟在亞太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國際瞭望,1998年,第4期,頁48-50。
曹云華,<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與東盟的關係>,當代亞太,2002年第12期,頁36-41。
曹云華,<在大國間周旋-評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暨南學報,2003年5月,第25卷第3期,頁11-19。
曹云華,<東盟與大國關係評析>,國際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頁124-132。
曹云華、徐善寶,<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盟關係>,當代亞太,2004年,第2期,頁52-59。
曹雲華,<中國與東盟關係:現狀與前景>,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1期,頁55-63。
曹雲華,<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係-評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6期,頁4-9。
曹璐、周青,<中日東盟三邊政治-安全連動關係初探>,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2期。
曹璐、周青,<中日關係中的東盟因素>,國際觀察,2001年第4期,頁45-49。
畢英賢,<「上海合作組織」評議>,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7月,第27卷第7期,頁1-3。
莫大華,<對後冷戰時期東協國家對東南亞區域建立信心安全措施之省思>,東南亞季刊,1997年1月,第2卷第1期,頁82-101。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要素研究:一邊倒政策時期的論證與評估>,東亞季刊,1995年冬季,第27卷第3期,頁14-28。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45-61。
許志嘉,<後鄧小平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121-150。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中共的外交決策模式>,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9-72。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7期,1997年7月,頁35-58。
郭崇倫,<台灣與亞太安全對話>,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6月,第115期,頁6-7。
郭崇倫,<台灣與東協區域論壇的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8月,第119期,頁16-17。
郭震遠,<和平崛起:中國的必然選擇>,中國評論,2004年3月號,頁6-13。
陳一新,<從江澤民訪美及亞太經合會之行看美「中」臺三邊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11月,第28卷第11期,頁1-3。
陳千田,<南中國海之海權爭議>,問題與研究,1996年5月,第35卷第5期,頁29-51。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1998年3月,頁19-34。
陳以定,<東盟地區論壇的發展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東南亞縱橫,2003年4月,頁56-58。
陳明華,<世紀之交的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評述>,東南亞,2001年第1期,頁7-13。
陳明華,<進入新世紀中國與柬盟面臨的挑戰>,東南亞,2000年第1期,頁8-13。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15-33。
陳治萍,<我國南海政策之展望>,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7月,第116期,頁2-3。
陳治萍,<參與東協區域論壇應有的作法>,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8月,第93期,頁6-9。
陳勁,<東協對內及對外安全機制的演變與策略>,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4期,2000年,頁259。
陳勁甫、李樹幹,<中華民國嚇阻戰略之評析>,問題與研究,2004年9、10月,第43卷第5期,頁1-29。
陳建榮,<東盟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地位及布希政府的東盟政策 >,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5期,頁25-30。
陳春根、蔣思海,<台灣:美國亞太地區地緣戰略的基點>,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8月,第23卷第4期,頁23-26。
陳峰君,<加強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戰略意義>,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頁24-28、68。
陳鴻瑜,<中共與印度、巴基斯坦分別軍演之戰略意涵>,展望與探索,2004年12月,第1卷第12期,頁10-15。
陳鴻瑜,<有關南沙「共同開發」的問題>,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7月,第116期,頁10-11。
陳鴻瑜,<評析東協與中共籌組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12月,第27卷第12期,頁1-7。
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戰略與目標>,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8期,頁39-43。
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觀 >,當代亞太,1999年第9期,頁3-7。
陸建人,<東盟國家的安全合作及幾點看法>,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4期,頁26-31。
陶文釗,<以國際形勢看我國的戰略機遇期>,和平與發展,2003年第2期,頁21-26。
陶儀芬,<升不升息?胡溫面臨三個兩難>,財經論壇,2004年,第903期,頁86-87。
陶儀芬,<用新腦袋面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新新聞論壇,第881.882期,2004年,頁126-127。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2期,頁38-40。
傅勇,<21世紀初中南亞安全環境與中國西部安全>,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12期,頁56-61。
傅蓮、王曉瓏,<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的特點>,理論前沿,2001年第8期,頁25。
湯金麗、王聲躍,<中國與週邊接壤國家經貿關係探析>,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3年7月,第15卷第3期,頁48-54。
雅言,<睦鄰友好鞏固週邊-2001年上半年中國亞洲外交的特點>,瞭望新聞周刊,2001年7月,第27期,頁52-53。
黃仁國,<新世紀初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述評>,城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2月,第23卷第6期,頁29-32。
黃仁傳,<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 >,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頁24-29。
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173-213。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4月,第1卷第4期,頁40-55。
黃虹堯,<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頁34-45。
黃恩浩,<中共武力犯台與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7月,第27卷第7期,頁45-58。
黃浩貞、鄒靜琴,<亞太穩定與中國安全>,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13-17。
楚樹龍,<中美合作與分歧>,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6期,頁2-6。
楚樹龍,<全面建設小康時期的中國外交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8期,頁8-13。
楚樹龍,<冷戰後中美雙邊和地區戰略與安全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5期,頁7-14。
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5期,頁2-7。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后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頁28-33。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1999年12月,第11期,頁145-180。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年6月,頁275-304。
楊志恆,<中共與南海週邊主要國家的軍事交流>,國家政策雙週刊,1997年7月,第169期,頁9-10。
楊志恆,<軍事透明化與ART信賴的建構>,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8月,第93期,頁10-13。
楊青,<東盟對外戰略的新特點>,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4年2月,頁45-46。
楊浩勉,<美伊戰爭對世界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4期,頁5-7。
楊浩勉,<重要戰略機遇期與中國外交的歷史任務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頁60-67。
楊國昌、劉長庚,<東盟合作與APEC進程>,世界經濟,2002年第7期,頁28-32。
楊開煌,<中共外交政策中「台灣因素」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995年第4期,頁217-239。
萬吉瓊,<冷戰後中印關係初探>,東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頁53-58。
賈慶國,<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8期,頁8-10。
廖文儀,<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2月,第1卷第2期,頁52-69。
廖輝芳,<印度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的原因探析>,東南亞,2001年第4期,頁26-29、41。
翟坤,<美國與東盟關係的退與進>,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4期,頁51-52。
趙國寶、陳劍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景及影響>,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年第3期,頁101-104。
趙銳玲,<東盟對南中國海問題的介入及其消極影響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11月,第25卷第6期,頁110-113。
劉文斌,<從南海爭端看兩岸統合>,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7月,第27卷第7期,頁13-24。
劉淑梅,<論我國新時期的外交戰略>,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頁103-106。
劉復國,<國家安全定位、海事安全與台灣南海政策方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14。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1999年2月,第38卷第2期,頁21-36。
劉善國,<印度與東盟建立伙伴關係的發展前景及其對我國安全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1999年第3期,頁43-51。
劉華秋,<中國始終不渝的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求是雜誌,1997年第23期,頁2-9。
劉愛華,<90年代中國睦鄰友好政策成功的實踐>,內蒙古師大學報,2000年10月,第29卷第5期,頁36-41。
劉愛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頁17-22。
劉遠圖,<邊界:建立睦鄰友好國家關係的紐帶和橋梁>,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3月,頁1-10。
德木沙克,<21世紀東盟與中國:睦鄰互信的伙伴關係>,東南亞縱橫,2003年1月,頁1-4。
潘石英,<南海與歷史性權利的國際慣例>,國家政策雙週刊,1994年10月,第96期,頁7-8。
蔡佩蓉,<從區域主義的實踐調論中共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頁46-55。
蔡和蕭,<儒家「貴和」思想的現代世界意義及其價值實現 >,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頁1-8。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擅>,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10月,第28卷第10期,頁52-60。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頁66-71。
蔡增家,<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4期,2002年7、8月,頁75-94。
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1998年9月,第41卷第9期,頁71-82。
鄭必堅,<「三個代表」重要論述與面向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0年8月,第4卷第3期,頁4-10。
鄭先武,<東盟「安全共同體」:從理論到實踐>,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頁26-31。
盧業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2002年3、4月,第41卷第2期,頁43-66。
蕭朝琴、戴振良,<從中共二砲發展論臺灣安全思維>,展望與探索月刊,2003年5月,第1卷第5期,頁53-64。
錢文華,<當代中國地緣外交的三個環節>,東華大學學報,2001年6月,第1卷第2期,頁6-8。
閻瑾,<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年第1期,頁33-35。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頁28-32。
謝昌生,<中共亞太多邊安全協作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27-39。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2001年10月,第3卷第4期,頁56-79。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東協與中共之安全戰略目標衝突-臺灣議題>,遠景季刊,第3卷第1期,2002年1月,頁67-103。
謝福進,<對後冷戰時期東協對中共安全戰略研究概念的評析>,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002年4月,第2卷第2期,頁35-57。
鍾振明,<多邊主義合作:冷戰後東盟安全戰略新取向>,國際論壇,2000年12月,頁34-40。
鍾堅,<南海主權紛爭與國際合作>,國家政策雙週刊,1995年6月,第115期,頁8-9。
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頁101-118。
顏桂麗,<東盟、美國的亞太安全制度及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5期,頁41-45。
嚴高鴻、馬德寶,<拒斥冷戰思維、樹立新安全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37-41。
蘇格,<2002年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兩岸英雄,2003年1月,頁13-15。
蘇格,<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4期,頁1-7。
蘇格,<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推進跨世紀中國外交事業>,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頁40-44。
顧長永,<中共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997年7月,第169期,頁2-3。
顧長永,<論後冷戰時期東協政經發展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8期,頁99-136。
金惠珍,<亞太區域多邊安全合作的發展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1996年5月,第11卷第5期,頁39-50。
石之瑜,<從中共對美、英談判論中共外交的原則性問題>,中國大陸研究,1994年10月,第37卷第10期,頁39-59。
林長盛,<共軍戰役戰術彈道導彈的發展與現狀>,中共研究,2004年4月,頁81-93。
王安國,<美伊戰爭對中共建軍備戰可能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2004年4月,第5卷第2期,頁219-237。
鈕先鍾,<中美外交與台海危機>,歷史月刊,第33期,頁36-47。
喬一名,<中共與東協六國的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1991年12月,第34卷第12期,頁49-59。
吳福寶,<夥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之成效分析>,中共研究,2001年2月,第35卷第2期,頁107-117。
二、書籍
Jack Donnell著,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文化),2002年9月。
Robert Keohane, Joseph N. Nye.著,林茂輝、段勝武、張星萍譯,權力與相互依存-轉變中的世界政治(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12月。
中村勝範,日美台協防內幕(台北:正文書局),2000年3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3/2004(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2月。
方孝謙,國際環境的變動與亞太地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7年8月。
方柏華著,國際關係格局-理論與現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2001年東亞戰略概觀(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大陸:唐山出版社),2002年3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圖書),1998年6月。
卡里爾札德 (Zalmay Khalilzad)等合著,黃俊彥等譯,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編,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8月。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朱鎔基,中國的世紀(台北:商周出版公司),2002年7月。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宋國濤,中國國際環境問題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宋國濤、金歌,中國國際形勢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修訂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企業),1997年3月。
李本京,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從美蘇和解到波灣戰爭(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李光耀,〈亞洲國家關心政治穩定〉。李光耀四十年政論選(新加坡:聯邦出版社),1995年。
李察.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安琪.羅巴沙(Angel Rabasa)、 C.R. 鈕(C. R. Neu)著, 高一中譯,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年。
汪徐和、任向群,國之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12月。
周恩來傳之三,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大陸),1998年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1月。
孟樵,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3月。
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上、下)」,智庫股份有限公司,87年01月。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10月。
林中斌,核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7月。
政大國關中心編,國際與大陸要情研析報告(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1年6、7-12月。
洪停杓、張植榮合著,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台北:左岸出版社),2002年。
軍事科學戰略研究部主編,世紀回眸與前瞻:2002版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席來旺,二十一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地區間之互補與競賽(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7月。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亞洲共同課題的挑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1月。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2月。
理查.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 阿隆.佛瑞柏格(Aaron Friedberg)編; 余忠勇等譯,2001-02戰略亞洲 : 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 : Power and Purpo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許介鱗,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2000年11月。
郭偉峰主編,中美關係敵友莫測(香港:中國評論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
陳忠偉,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光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陳毓鈞,一個中國與台北-華府-北京(台北:環宇),1996年3月。
陳鋒,衝破圍堵的中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
陳鴻渝,如何拓展我國與東協國家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89年。
陶威廉,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2月。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郭家琪等譯,中共在亞洲崛起的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詹滿容,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6年6月1日。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
趙學功,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盧曉衡,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3月。
蕭全政,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0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韓江,掘起、霸權、分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11月6日。
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D. Johnson), 趙伯英譯,美國夢(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8月7日。
蘇嘉宏,中國的自許與美國的期待(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11月1日。
顧長永,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台北:風雲論壇出版),2000年1月16日。
三、網路
林正義,<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交流:解放軍外交>,引自<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50-9/m155_4.htm>,2004年11月21日。
俞曉秋,<大國關係與冷戰後亞太地區安全形勢>,<http://www.people.com.cn/wsrmlt/jbzl/2000/11/09/yu/9812.html>,2004年11月21日。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引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33876.htm>,2005年5月8日。
曹雲華,<與狼共舞:東盟周旋於大國之間>,中國報導電子雜誌,引自http://www.mlcool.com/info/if002771.htm,2004年12月19日。
1993年《曼谷人權宣言》,引自<http://peace.ls.fju.edu.tw/Bangkok%20Declaration.doc>,2004年11月25日。
郭羅基,從和平運動至人權運動-參加維也納世界人權大會歸來,引自<http://www.boxun.com/hero/guolj/9_1.shtml>,2004年11月25日。
張國慶,<大國角逐東南亞>,環球雜誌,引自<http://news.sina.com.cn/w/2003-11-06/13502082749.html>,2004年12月24日。
歐錫富,<中共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引自<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s20021113.htm>,2005年1月8日。
中央社,<美陸軍戰院期刊指中共資源需求可能引發衝突>, 2001年8月31日,引自<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i20010901.htm>,2005年1月8日。
北京法新社電,<南沙群島一處施工引起菲抗議>,引自<http://www.zaobao.com/zaobao/special/china/relations/islands/meiji111198.html>,2005年1月9日。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important/64/20030327/11440166.html
http://www.ceip.org/files/publications/folketingreal.asp
http://www.csis.org/pacfor/pac0311A.htm
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http://www.gwytb.gov.cn:82/
http://www.iiss.org/
http://www.iwep.org.cn/
http://www.mac.gov.tw/big5/rpir/su1a.htm
http://www.mofa.gov.tw/newmofa/index.htm
http://www.npf.org.tw/organization-a2.htm
http://www.nti.org/e_research/profiles/index.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index.html
http://www.rand.org/nsrd/atp.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