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3201305500900
DOI 10.6846/TKU.2013.01161
論文名稱(中文) 建構胡錦濤時期的公共外交研究(2002-2012)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under Era of Hu-Jintao(2002-2012)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瑛岳
研究生(英文) Ying-Yueh Chen
學號 7983303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1-14
論文頁數 14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蔡東杰
委員 - 谷瑞生
關鍵字(中) 公共外交
和平崛起
建構主義
關鍵字(英) public diplomacy
peaceful rise
Constructiv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其經濟力的GDP指標成長迅速,此種賦有硬權力意義的物質力量,在國際上為其提升部分實質的影響力,當然也間接的引起了「中國威脅論」的基調甚囂塵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10年任期中,遂於2003年提出所謂的「和平崛起」論,或之後如和平發展等修正路線,惟此論述並無法真正的完全對外說明中國的發展現狀,故此期間推促了中國也試著利用公共外交的途徑來,來向世界(尤其是美國)說明中國的現狀,期匡正負面的國際形象。                                                     
上述的社會化實踐行動,就如同國際關係學者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所主張的建構主義,其認為行為體(國家)的身分,代表社會類別或存在狀態,及瞭解行為體的需求(利益),有助於解釋其行為的動機,鑑於利益是以身分為先決條件的,因此行為體在知道自己是誰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需要什麼的,而為消弭中國威脅論或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和平政策,中國正漸次營造有利的公共外交環境。鑑於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概以美國為首,易言之,如何正確的理順與美國的互動關係,尤其是與代表民意的國會等政策利益團體打好關係,類此無硝煙的戰爭模式,更有利其尋求各種有意義的需求(利益)。
故本文嘗試透由建構主義的「身分、利益、行為」的模式,探析中國對美國實施公共外交的行動,進而檢視兩國間不斷地透由各個層面互動的過程,進而產生客觀的共同利益,隨著彼此間集體身分認同的變化與關係,藉此了解到中國決策者的具體實踐行動內容,以此種視角觀察中國的國家行為,也可有深層的認知與理解,此外,本文的研究可瞭解到中國透由公共外交的途徑已然卓有成效的與美國建構了多種身分的良好關係,尤其在台灣問題上,故本文亦參用建構主義的思維,以另種國際關係觀察美中台三邊的關係,並據以提供政策建議參考。
英文摘要
China implemented reform and open policy since 1978, its economical strength GDP target growth was rapid, this kind had the hard authority significance material force, internationally for its promotion partial essence influence, indirect has certainly also caused “the Chinese deterrence theory” the main key causes a clamor.President of China's Hu Jintao in its tenure in office, once in 2003 proposed so-called “peaceful rise” theory, after or revises routes and so on peace development, only the such elaboration or was still unable completely foreign to show China'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lso therefore, was also trying the accommodati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tmosphere as national leader's Hu Jintao, but namely the use public diplomacy way time improvement or the change country image, advanced together (in particular US) the effective introduction and shows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to the world.
Above socialized practice motion, lik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 Alexander. Wynter (Alexander Wendt) advocate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it thought behavior body (country) the identity, represents the social category or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behavior body demand (benefit), conducives toward favor explained its behavior motive, in the benefit is take the identity as the precondition, therefore behavior body in knew in front of who oneself is, is not impossible to know own need any, but for extinguishes the Chinese deterrence theory or to the world explained China's peace policy, China is building the advantageous public diplomatic environment gradually.in the present world each country generally take US as the head, easy word it, how correct straightening out and do US's interaction relations, in particular with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opinion policy benefit associations and so on Congress hit the relations, in this matter the non-gunsmoke war pattern, more advantageous it seeks each kind to have the significance demand (benefi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oroughly by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the identity, the benefit, the behavior” the pattern, searches analyzes China to implement public diplomatic to US the motion, then between inspection both countries passes unceasingly by each stratification plane interaction process, then has the objective common interest, along with each other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approval change and the relations, takes advantage of this understood the Chinese policy-maker's concrete practice motion content, observes China's national behavior by this kind of angle of view, also may some in-depth cogni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research may understand China passed by the public diplomatic way fruitful has already constructed the many kinds of identity good relations with US, especiallyIn Taiwan probl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lso sen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thought, by in addition plants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observe the American and Chinese Taiwan trilateral relations, and according to provides the policy suggestion re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建構主義與公共外交的關連	21
第一節 建構主義的概念與意涵	21
第二節 公共外交的緣起與意涵	32
第三節 中國的公共外交特點與目標	42
第四節 胡錦濤執政前的公共外交	45
第五節 公共外交與建構主義的關係	48
第三章	影響胡錦濤時期的公共外交因素	57
第一節 中國大陸的內部因素	57
第二節 國際因素的多方考量	65
第三節 決策者的理念與思維	71
第四章	胡錦濤時期對美國的公共外交具體表現	89
第一節 加強對美國國會的遊說	89
第二節 強化與白宮官員的關係	93
第三節 改善美國民眾輿論視界	96
第四節 促使媒體廣播親中訊息	103
第五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胡錦濤時期公共外交的利益檢證	107
第一節 中美尊重彼此身分	107
第二節 中美龐大經貿利益	111
第三節 中共和平發展政策	113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23
第二節 研究啟示	123
第三節 未來研究與政策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一、中文資料	127
二、英文資料	139
附件	140
2-1:美國開展公共外交大事紀	140
3-1:中國開展公共外交大事紀	145

圖目錄
圖1-1:美中關係虛實圖	3
圖2-1:國際社會行為體互動分析模式	27
圖2-2:國際社會中機制與過程互動分析圖	29
圖2-3:公共外交與政府外交的互補	35
圖2-4:國內主權與國際無政府文化建構身分圖	49
圖2-5:身分、利益與文化共構圖	51
圖2-6:美中行為體互動分析模式	53
圖3-1:中共中央外事工作與宣傳的黨政關係判斷	88
圖4-1:美國公眾對中國的好感	100
圖4-2:認為未來10年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大國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美國民眾比例	101
圖6-1:Maslow需求層級理論	124

表目錄
表1-1:國際關係三大理論學派區隔表	16
表2-1:傳統外交與公共外交比較	36
表2-2:主權統治與無政府文化的內涵一覽表	50
表3-1:中國共產黨自第十六大以来政治體制改革大事紀	59
表5-1:美中GDP世界排名暨經濟規模統計表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1、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2、牛軍,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3、中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編,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4、劉俊岐、張秉綸、古克武主編,中國人民政協辭典(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
5、田立仁,資訊時代的中國外交(台北:潺川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6、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頁548。
7、仵勝奇,布什政府-中東公共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頁12。
8、朱雲漢、賈慶國等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9、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頁98。
10、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年)。
11、金子將史、北野充著,公共外交翻譯組譯,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12、邵宗海、蘇厚宇,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決策機制:中國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13、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權力大未來:軍事力、經濟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台北:天下文化,2011年)。
14、施哲雄等著,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5、許志嘉,中國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16、孫維本、邵奇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大辭典(長春: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頁226。
17、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中央編委辦公室綜合司編,中央政府組織機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
18、彭友今主編,當代中國的人民政協(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19、郭瑞華,中國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6年)。
20、傅國良、曹炳揚,懷柔的中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21、張歷歷,外交決策(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2007年)。
22、張執中,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23、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4、翁明賢等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25、翁明賢等主編,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6、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27、(美)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等著、閰學通、陳寒溪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28、楊開煌,中國改革開放卅年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書局、中國大陸研究學會,2009年)。
29、楊永明,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頁85艾。
30、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31、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32、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3、G.R.Berridge著,龐中英譯,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4、韓召穎,《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共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36、趙啟正,「由民間外交到公共外交」,外交評論,第5期(2009年5月)。
37、趙可金,軟戰時代的中美公共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
38、康紹邦、宮力等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39、Evan S. Medeiros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國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40、蘇起,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1、斯蒂芬.哈爾珀著,王鑫等譯,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年)。
42、(英)R.R.巴斯頓著,趙懷普等譯,現代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43、裴默農,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版)。
44、Sam C.Sarkesian等著,郭家琪等譯,美國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45、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46、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著,閻學通、陳寒溪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47、韓方明,公共外交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48、馬克•里歐納德著、林雨蒨譯,中國怎麼想?(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二)中文期刊報紙暨網路資料
1、吳白乙,「公共外交:中國外交變革的重要一環」,國際政治研究(季刊),第3期(2010年9月),頁123。
2、信強、倪世雄,「行為體『身分』與對外政策:美台關係的建構主義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6年),頁28。
3、宮力、門洪華、孫東方,「中國外交決策機制變遷研究(1949~2009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9年11月)。
4、「江迅:國際公共外交最新效應」,亞洲週刊二十五卷二十期2011年5月22日。
5、「唐小松、王義桅,公共外交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衝擊-一種分析框架」,歐洲研究(北京),2003年4月,頁63。
6、蔡明彥,從中國國防部定期新聞發佈制度看解放軍透明化,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6期,2011年6月13日,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02(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日)。
7、林永富,「美專家:中只是全球參與者」,旺報,2011年11月6日,第A8版。
8、林建甫,「美國掀起學中文熱潮」,旺報(台北),2012年12月3日,C5版。
9、社評,「大國的自覺與承擔 習李體制新世代新希望」,旺報(台北),2012年11月18日,A2版。
10、李英明,「以黨內民主穩定權力更迭」旺報(台北),2012年11月22日,C7版。
11、容安瀾,「容安瀾料兩岸關係進展困難」旺報(台北),2012年11月21日,A10版。
12、張凱勝,「7成美國人 視中國為嚴重威脅」,旺報,2012年6月26日,第A10版。
13、張登及,「負責大國的外交路線」,旺報(台北),2012年11月29日,C7。
14、時殷弘,「大陸應注重周邊國家關係」,旺報(台北),2012年11月20日,C7版。
15、鄭端耀,「中美大國關係共容 需更多妥協」,旺報(台北),2012年11月17日,A7版。
16、曾復生,「理順美中競合關係」,旺報(台北),2012年11月21日,C6版。
17、林琮盛,「黨校副校長:政改理直氣壯講」,旺報(台北),2012年10月25日,A6版。
18、「網路反腐 官媒促納制度化」,旺報(台北),2012年12月4日,A4版。
19、「歐巴馬賀習近平 促深化關係」旺報(台北),2012年11月17日,A8版。
20、「強化中國話語權 大陸民營業者積極海外併購 中國文化悄悄滲入歐美」,旺報,2010年7月。
21、檀有志,「軟權力戰略視角下中國公共外交體系的構建」,上海公共外交協會,2012年5月8 日,http://www.spda.org.cn/content/2012-05/08/content_5436239.htm(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日)。
22、曲星,「公共外交的經典含義與中國特色」,中國外交(北京),2011年2月,頁9。
23、中國公共外交研究文獻綜述,中國網,2012年6月,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6/07/content_25593425.htm。
24、錢其琛,「911事件後的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學習時報(北京:中央黨校),2002.10,頁6。
25、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16期(2009年10月),頁22-23。
26、宮力、門洪華及孫東方等著,中國外交決策機制變遷研究(1949~2009年),《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1期。  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7458(檢索日期:
27、「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2年11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檢索日期:2012年9月5日)
28、中國網,2012年6月,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6/07/content_25593425.htm。
29、文匯網,2012年2月,http://trans.wenweipo.com/gb/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52673。
30、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頁282-284。
31、《中國中央關於加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决定》,中國網,2004年9月2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Sep/668376.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3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國政府網,2007年4月24日,http://www.gov.cn/zwgk/2007-04/24/content_592937.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33、人民日報整版談政治體制改革:絕不照搬西方模式,人民網-人民日報,2012年05月1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7875984.html(檢索日期:2012年10月6日)。
34、溫家寶歎「歸隱山林」為「政改」最後呼喊,大紀元,2012年9月,http://www.epochtimes.com/b5/12/9/21/n3688084.htm%E6%BA%AB%E5%AE%B6%E5%AF%B6%E6%AD%8E%E3%80%8C%E6%AD%B8%E9%9A%B1%E5%B1%B1%E6%9E%97%E3%80%8D%E7%82%BA%E3%80%8C%E6%94%BF%E6%94%B9%E3%80%8D%E6%9C%80%E5%BE%8C%E5%91%BC%E5%96%8A(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7日)。
35、《人民日報》整版談「政改」 溫家寶戰勝周永康,大紀元,2012年5月14,http://www.epochtimes.com/b5/12/5/14/n3588405.htm%E3%80%8A%E4%BA%BA%E6%B0%91%E6%97%A5%E5%A0%B1%E3%80%8B%E6%95%B4%E7%89%88%E8%AB%87%E3%80%8C%E6%94%BF%E6%94%B9%E3%80%8D-%E6%BA%AB%E5%AE%B6%E5%AF%B6%E6%88%B0%E5%8B%9D%E5%91%A8%E6%B0%B8%E5%BA%B7(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7日)
36、「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會鼓勵黨内民主」,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2/1026/110539.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 3日)。
37、「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610/11/t20061011_8919620.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38、「李君如:中國能夠實行什麼樣的民主」,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5-09/27/content_3550557.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39、「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19.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40、「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1.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4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42、「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43、鄧聿文,「十八大全解讀:權力交接可贊 政改表述留遺憾」,大公網,2012年11月19日,http://news.takungpao.com/exclusive/2012-11/1275436.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4日)。
44、解讀溫家寶論政改,新紀元,2012年,http://epochweekly.com/b5/196/8599.htm
(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7日)
45、基辛格:衝突不是選擇 對中國實行遏制政策不明智,中新網,2005年6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6-10/26/584723.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日)。
46、美中國管台海問題? 學者:正在做不能說,中央社,2007年10月3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30/n1884738.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47、費國禎:深藏不露,胡錦濤,http://board.yamma.com.tw/idea/openidea.asp?ID=34(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48、金融時報:中國正帶領中國找回重量級影響力,中評社,2007年10月1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6/9/2/10046923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69236(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7日)
49、「如何理解推動和諧世界」,國務院辦公廳,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2007zfgzbgjd/content_555815.htm(檢索日期:2012年10月27日)
50、南方都市報,2012年1月20日,http://gcontent.oeeee.com/b/bb/bbb96d7adad8c94d/Blog/aff/3c0f98.html。
51、王新紅:胡主席擁抱受傷騎兵傳達了什麼,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0年11月10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3174880.html(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0日)
52、寇建文,「中國第五代領導人與決策模式」,http ://140.119.184.171/taipeiforum/view/01.php(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0日)
53、新華網,2012年2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13/c_111519203.htm。
54、「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今成立」,法制晚報,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21231/7504073.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55、「《公共外交季刊》簡介」,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4368.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56、「全國政協外事委2011年工作:推動公共外交新發展」,人民政協報,http://cppcc.people.com.cn/GB/45579/17139812.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57、「佐格比:中國在美國國會的人緣太差」,大紀元,2005年4月7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4/7/n881256.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58、「中國聘請美國公司進行公關 讓美國國會了解中國」,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8月8日,http://www.sina.com.cn(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59、何清漣,「點評中國:中國「游說」美國的道路正在變窄」,BBC中文網,2012年7月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focus_on_china/2012/07/120702_cr_china_us_congress.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0、「華郵:中國影響力已覆蓋美國國會山」,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月13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93&kindid=2779&docid=101196589&mdate=0113100043(2012年12月1日)。
61、「中國開始遊說美國」,日經中文網,2012年8月6日,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3186-20120806.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2、中國全國人大與美國參議院建立正式交流機制,新網網,2004年1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1/12/content_1270635.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3、唐勇:「最好把自己送到中國 美國議員談對華心態」,人民網,2006年5月16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374374.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4、中國全國人大與美國參議院交流機制正式啟動,騰訊新聞,2004年8月5日,http://news.qq.com/a/20040805/000439.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5、美國破例不支持向聯合國提案譴責中國人權,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3/04/200304121758.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66、美繼續關注中國人權狀況,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05/03/200503190020.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0月31日)
67、「希拉蕊返美 促中續買美債」,自由電子報,2009年2月23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3/today-int1.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8、「胡錦濤出席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取得重大成果」,中國中央政府,2009年4月4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myw200904a/content_1278623.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69、宋魯鄭,「《美<新聞周刊>高調肯定中國模式的背后》」,人民網,2009年1月16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57507/8687057.html(檢索日期:2012年10月27日)
70、「回顧2008 中國令美國媒體刮目相看」,人民網,2008年12月30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8212/8600855.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71、「全國人大西藏代表團在北美的公共外交」,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12/10/content_21518676.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P229
72、「中美聯合聲明」,人民網,2009年11月17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57578/10395003.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73、「各方熱議第三份《中美聯合聲明》」,僑報網,2011年1月21日,http://www.uschinapress.com/2011-01/21/content_718854.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74、鄭必堅:中美構建「利益共同體」的條件更充分了,華夏經緯網,2011年1月19日,http://big5.huaxia.com/zt/tbgz/11-004/2263026.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75、「9•11」改變中美關係:從競爭對手變戰略夥伴,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history4/news3/11078476/20111201/16900021_1.html(檢索日期:2012年10月29日)
76、「美財長:10年後中國將成美國最大交易夥伴」,新華網,2011年1月17日,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11-01/17/content_21879985.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77、 張麟徵,「從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看美國對華政策的變與不變」,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78、「踢走美!中國成全球貿易龍頭」,聯合新聞網,2012年12月3日,http://udn.com/news/WORLD/WOR2/7539933.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0日)
79、新聞分析 美中國管台海嗎?,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2月16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16/today-fo2-2.htm(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日)。
80、國際輿論:反分裂國家法最大目的是阻止「臺獨」,新華網,2005年3月1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16/content_2703674.htm(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日)。
81、「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86.htm(2012年12月1日)。
82、「白皮書:中國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新華網,2012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819.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83、張量,「十七大報告回答世界疑問中國外交力構『諧』局」,人民網,2007年10月19日,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special/zhonggong17da/waidian/200710/1019_2089_264884.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84、木春山,「十八大觀察︰從政治報告看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大公網,2012年11月10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content/2012-11/10/content_1369462.htm(檢索日期:2012年12月4日)。
85、鐘聲,「解讀十八大: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人民日報(北京),2012年11月26日,http://big5.ce.cn/gate/big5/views.ce.cn/view/ent/201211/26/t20121126_23878768.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4日。
86、「中美新版聯合聲明飽含新意」,星島環球網,2009年11月18日,http://www.stnn.cc/china/200911/t20091118_1186410.html(2012年12月1日)
87、美中聯合聲明是台灣嚴重警訊,BBC中文網,2011年11月18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09/11/091118_obama_annlu.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88、「美中聯合聲明摘要」,聯合新聞網,2011年1月20日,http://udn.com/NEWS/WORLD/WORS5/6107222.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89、張麟徵,「從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看美國對華政策的變與不變」,海峽評論225期2009年9月號。
90、「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BE%8E%E6%88%98%E7%95%A5%E4%B8%8E%E7%BB%8F%E6%B5%8E%E5%AF%B9%E8%AF%9D(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91、「胡奥会:中美新定位新格局新旅程」,星島環球網,2009年11月18日,http://www.stnn.cc/china/200911/t20091118_1186295.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92、中美對話與磋商機制」,人民網,2010年01月19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0794066.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93、戴秉國:中美不搞G2 但可以搞C2,鳳凰網,2012年05月03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hongmeiduihua4/content-3/detail_2012_05/03/14302533_0.shtml(檢索日期:2012年12月1日)。
94、吳釗燮:從胡錦濤訪美看美中台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3期,2011年3月30日,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53/53-02.pdf(檢索日期:2012年10月1日)
95、「中國與美國兩黨建立高層對話機制 幾涉及所有中美問題」,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11/08/18938574_0.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96、「郭震遠:中美合作:特點、影響因素和前景」,http://210.72.21.12:8008/servlet/PagePreviewServlet?type=1&articleid=5182411&nodeid=521565&siteid=453(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97、「中美在北京就中東事務磋商 為溝通建立保障機制」,南方都市報,http://news.sohu.com/20120816/n350782861.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98、「中美省州長對話機制的特點是直接、務實、有效」,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GB/14014152.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99、中國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066239.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100、「國際論壇:中美合作共贏的新平台」,人民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42969/58518/14974457.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101、2010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發表(全文),國際在線,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1/03/31/5190s3204844.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102、《中國人權白皮書》,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520.htm(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103、「蔡明彥:從中國國防部定期新聞發佈制度看解放軍透明化」,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6期,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02(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104、「新聞分析 美中國管台海嗎?」,中央社,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16/today-fo2-2.htm(2013年1月3日)。
105、「美中國管台海問題?學者:正在做不能說」,中央社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30/n1884738.htm(2013年1月3日)。
106、「戰略對話落幕 美中國管台海?」,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WORLD/WOR1/3897972.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月3日)。




二、英文資料
1、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Global Views 2010: U. S. Public Topline Report, General Population (revised)」,September 22, 2010.
3、Harold Nicolson,Diplomacy,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88.
4、Nicholas Greenwood Onuf,”A Constructivist Manifesto,”in Kurt Burch and Robert A Denemark, eds. ,Constitu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Lynne Rienner,1997.
5、Stephen Walt,”internation Relations:One World,Theories,”Foreign Policy,Spring 1998.
6、U.S.Department of State.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198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