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1201915535500
DOI 10.6846/TKU.2019.00943
論文名稱(中文) 以併置詞網絡分析探究媒體再現與社會現實-以身障者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Using network analysis of collocation words to explore media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ality-Take the disabled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蘇智豪
研究生(英文) Chih-Hao Su
學號 60405035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0
論文頁數 8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唐大崙
委員 - 紀慧君(098302@mail.tku.edu.tw)
委員 - 湯允一(yytang@faculty.pccu.edu.tw)
關鍵字(中) 媒體再現
語料庫分析
詞頻統計分析
併置詞網絡分析
身障者
關鍵字(英) Media reproduction
corpus analysi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collocation network analysis
the disable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麥克魯漢提出的「媒介即是訊息」早已點出媒介本身的重要性,而在媒介的相關研究中,媒介的再現是常常被關切的主題之一。為了替傳播學提供不同的方式探究媒介再現,本研究結合過去常用在語言學的語料庫分析法,並以「身障者」為例,從文字的微觀角度來探究媒介再現。本研究使用的語料庫分析法,主要為詞頻統計分析和併置詞分析,其中,詞頻統計分析包含透過TF-IDF演算法統計出的關鍵詞結果,併置詞分析則結合網絡圖來更清楚地呈現詞彙的併置情況。本研究發現,媒體普遍藉由政府單位或民間組織的聲音來再現身障相關議題,或是直接呈現身障者本人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前者確實地搶走身障者的話語權,而後者雖看似以身障者為主體,實際上卻是將身障者化為被敘述的客體,兩者對於身障者的社會階級影響不言自明。
英文摘要
McLuhan's "media is the message" has long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media itself, and in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media,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dia is one of the topics that are often concern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different way to explore media reproduction for communication,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corpus analysis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linguistics in the past, and takes the "disabled"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dia reproduction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The corpus analysis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is mainly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Among them,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includes keyword results calculated by TF-IDF algorithm,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network diagram to present vocabulary more clearly. The juxtaposi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edia generally reproduce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isabled through the voice of government units or civil organizations, or directly presents the story of the person with the disabilit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former actually steals the right to speak of the disabled, while the latter seems to Taking the disabled as the main body, in fact, it is to transform the disabled into the object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two are self-evident for the social class influence of the disabl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的再現與影響 5
第二節 身心障礙的污名化與再現 8
第三節 話語權 14
第四節 語料庫-併置詞網絡分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詞頻分析 23
第二節 併置詞網絡分析 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4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1
參考文獻 53
附錄 58
圖目錄
圖1 : 國際無障礙標誌      11
圖2 : 詞頻之順序和累積比例圖         31
圖3 : 詞關鍵度結果和詞頻結果比較圖         32
圖4 : 「殘障」和「身障」併置詞網絡           37
圖5 : 同時和「殘障」與「身障」併置之網絡      38
圖6 : 與「表示」併置詞組          40
圖7 : 與「說」併置詞組        41
圖8 : 與「指出」併置詞組           42
圖9 : 部分與「表示」併置詞組(兩層)     43
圖10 : 與「@@」併置詞組        45 
表目錄
表1 : 詞頻統計        23
表2 : 詞關鍵度結果         24
表3 :「地理區域」類詞彙         33
表4 : 併置詞分析結果      34
表5 :「身障」併置詞組      35
表6 : 與「表示」併置詞組      39
表7 : 與「說」併置詞組      41
表8 : 與「指出」併置詞組       42
表9 : 與「希望」併置詞組       42
表10 : 與「@@」併置詞組      4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期刊:
張恒豪、王靜儀(2016)。從「殘障」到「身心障礙」:障礙標籤與論述的新聞內容分析。台灣社會學,31:1-41。
張恒豪、蘇峰山(2009)。戰後台灣國小教科書中的障礙者意象分析。台灣社會學刊,42:143-188。
張恒豪(2007)。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13:71-93。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鄭怡世(2014)。隱沒的追求正義論述:1987-2007年報紙再現社工員實務行動的框架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2:73-120。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楊意菁(2017)。商業雜誌與企業公民訊息:一個縱貫性的媒體再現與框架分析。新聞學研究,130:141-186。
賴正能(2017)。能源議題於媒體與公共領域現況與再現之研究。社會研究學報,3-1:27-52。
張漢章(2006)。從「常體」到「異體」的過渡:殘障運動主體經驗的現象學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3-18。
陳姿君(2016)。從「凝視」中看媒體聾人再現-以廣告《Ericsson Takeshi Kaneshiro》「心靈聲音傳遞篇」為例。東方學報,36:105-118。
王敬淳、陳浩然、潘依婷(2015)。應用網路商務華語語料庫-以搭配詞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12-2:75-102。
金觀濤、邱偉雲、劉昭麟(2011)。「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12-2:75-102。
謝純雅、邊明道(2013)。新聞報導中的女性軍人框架-以四大報為例。復興崗學報,103:25-52。
郭文平(2015)。字彙實踐及媒介再現:語料庫分析方法在總體經濟新聞文本分析運用研究。新聞學研究,125:95-142。
郭文平(2017)。緩慢開展的危害再現:媒介報導中的旱災、風險及氣候變遷論述之語料分析。傳播研究與實踐,7-1:37-70。
蘇峰山(2017)。障礙與正義研究。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58-66。
周月清(2017)。去機構教養化與解放研究:身心障礙者服務及障礙研究。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11-17。
周怡君(2017)。制度化障礙者的生活樣貌:福利國家與身心障礙者政策。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58-66。
林頌堅(2010)。以詞語共現網絡分析探勘資訊傳播學領域的研究主題與關係。圖書資訊學研究,4-2:123-148。
陳怡廷,欒錦榮(2017)。自然語言處理在口碑研究的應用。中華傳播學刊,22:259-289。
陳怡廷,陳麗如,吳姿瑩(2016)。從部落格探索客家旅遊目的地意象之研究—自然語言處理的方法與應用。戶外遊憩研究,29-2:81-111。
謝元晟,程美華,張光昭(2016)。運用R 建立文字探勘平台應用於電視收視率預測。Journal of Data Analysis,11-3:109-134。
周濟群,戚玉樑,曾建勛(2012)。以詞彙表為基礎的知識本體雛型建構研究──以「公司治理」領域知識為例。圖書資訊學研究,6-2:37-81。
陳怡廷(2016)。從公司與顧客的認知價值初探企業潛在無形資產:以自然語言處理的方法為應用。中山管理評論,24-3:565-608。
陳稼興,謝佳倫,許芳誠(2000)。以遺傳演算法為基礎的中文斷詞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27-44。
陳世榮(2015)。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文字探勘應用:以文意為基礎的文件分類及其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4:683-718。
林俊偉(2016)。「慕谷慕魚」原住民鳴槍封路事件之媒體再現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4:1-44。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8。
黃道明(2006)。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1-36。
黃宗儀、李紀舍(2011)。「近似家人,實非親故」:移工情感勞動與影像親密性的文化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5-30。
王慰慈(2011)。台灣「外籍配偶」紀錄影像的離散美學-以侯淑姿《亞洲新娘之歌》、《我的強娜威》、《兒戲》為例。藝術學報,88:161-187。
徐美苓、吳翠松、林文琪(2003)。愛滋陰影下的情慾規範:新聞論述中的他/她者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81-143。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102:73-111。
李雅洁(2008)。"人微言輕"與弱勢傳播。內蒙古電大學刊,5:54-55。
周春霞(2005)。論農村弱勢群體的媒體話語權。安徽大學學報,3:150-153。

碩士論文:

李怡芳(2017)。身心障礙者形象研究─以2007至2015年報紙報導內容分析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羅盤針(2017)以語料庫分析取徑探究臺灣新聞中的跨性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pJji2G0s
周彥妤(2018)逾7成民眾不知道「隱性」身障者 成父母心中難關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20716
張凱翔(2016)身心障礙團體扔尿布抗議政府「假友善真歧視」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58468
劉于翔(2017)123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柯文哲:創造無歧視社會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02002532-260405
林冠廷(2017)台客劇場》街友三天三夜! PART 1 沒有腳本的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VO-ZABaCM&t=5s
TED-Ed(2017)這個符號是什麼意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75&v=ppNYZq-hYTw
文字探勘之前處理與TF-IDF
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31/20141220_3103.html

出版書籍: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原作者:Paul Levinson)。臺北市:貓頭鷹。
楊祖珺(譯)(2002)。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原作者:O’Sullivan等)。臺北市:遠流。
施順冰(2003)。媒體解碼-美伊戰爭之探索。臺北市:鼎茂。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新北市:韋伯。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臺北市:正中。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巨流。
金觀濤、劉昭麟、項潔…等(2012)。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立法院公報(1995)《立法院公報》,84:31,台北:立法院。
張國慶(2012)。媒體話語權-美國媒體如何影響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葦(譯)(2011)。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者人權(原作者:Patrick Corrigan等)。新北市:心靈工坊。
李靜儀(譯)(1987)。我能,你也能(原作者:LEO BUSCAGLIA)。台北市:業強。
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等(2014)。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新北市:蜃樓。
馬中紅(2009)。被廣告的女性:女性形象傳播的權利話語研究。北京;新華。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市;巨流。
劉學義(2008)。話語權轉移:轉型時期媒體言論話語權實踐的社會路徑分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王亮(2012)。飼育網路爬蟲-搜尋引擎資料探勘最佳化。台北市;佳魁。
藍子軒(譯)(2012)。網路機器人、網路蜘蛛與網路爬蟲(原作者:Michael Schrenk)。台北市:基峯。
雷藍多(譯)(2001)。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原作者:J.K. Rowling)。台北市:皇冠。


英文部分

Adoni, H. and Mane, S. (1984) Media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 323-34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