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1201801493100
DOI 10.6846/TKU.2018.00896
論文名稱(中文) 宋太祖政治戰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Emperor Taizu of Song’s Political Strateg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1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趙世鈞
研究生(英文) Shih-Chun Chao
學號 6043301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1-17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趙慶河
委員 - 李功勤
關鍵字(中) 宋太祖
政治戰略
向心力
安定力
組織力
關鍵字(英) Emperor Taizu of Song
Political Strategy
Coherence
Stability
Organizational Abil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首先對唐末五代至宋初的戰略環境進行分析,以釐清宋初形勢的形成脈絡。接著藉由政治戰略中之向心力、安定力、組織力等三個指標,分析宋太祖為維持政權的穩定與發展的相關政治作為。最後評估宋太祖所實行之政治戰略的利弊得失及對宋朝未來發展的重大影響。
    為穩定開國局勢,鞏固政權,宋太祖透過儒、佛、道等思想對國家人員施行政治教育,重塑君臣之道;崇尚文治,抑制武力,以平衡文武關係;重整法制,強化法治,使國家的運行恢復秩序;重視人民生活基本所需,廣開科舉大門,使人民皆能參與國家的運作,穩定社會。藉此建構向心力與安定力。
    同樣藉由軍事政變獲得政權,為避免宋朝成為第六代,宋太祖建國後即採取相關政治作為以革除弊端,使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皆無人擁有得以威脅到其統治的權力。據此,宋太祖即在中央及地方兩個部分進行權力重整,藉以建構組織力,使其意志能夠順利地輸出成實際措施並有效執行。
    宋朝的建立不但結束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軍人掌權的混亂時期,也開啟了中國歷史文化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這一切皆奠基於宋太祖執政時期。然而,宋太祖執政時的相關政治作為卻也在日後導致宋朝長期對外處於弱勢的情況。整體而言,宋太祖政治戰略的相關作為的確達成使宋朝政權維持與發展的目標,但也因與其他分項戰略無法協調、配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宋朝的國力,使宋朝國力逐漸衰弱。
英文摘要
At the beginning,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early Song Dynasty. Next, by using three indicators (Coherence, Stability, Organizational ability) in political strategy to analyze the pollical behavior of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In the end, it evaluates the political strategy implemented by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regime,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through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o implement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attempt to balance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restructuring the law system, value the basic needs of people’s lives, make all of people can participate the operation of government. By those means to build Coherence and Stability.

  In order to avoid the Song Dynasty become the sixth dynasty,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implement relevant political behaviors to abolish the malpractice. Therefore,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execute the power restructuring i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to build the organizational ability. In this way, his will can be successfully convert into practical measures and implement effectiv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Song Dynasty not only terminate the chaos situation of late Tang Dynasty, but also create a new peak perio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ll of this is based on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s ruling period. However, some of the decisions made by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are also cause the weak situation. To sum up,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s political strategy has reached the goal of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ng regime. But the political strategy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made do not coordinate well with other strateg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唐末五代至宋初的中國戰略環境…………………………………………………25
第一節 唐朝的衰頹與五代亂世的形成………………………………………………………26
第二節 五代十國─唐至宋的過渡期………………………………………………………………38
第三節 後周世宗的統治與宋朝開國戰略情勢…………………………………………44
第二章 宋太祖政治戰略向心力與安定力之建構……………………………………56
第一節 君臣之道的重建與文武關係的調整………….…………………………………56
第二節 重建秩序的法制建設……………………………………………………………………………66
第三節 穩定政權的政治措施……………………………………………………………………………79
第三章 宋太祖政治戰略組織力之形成…………………………………………………………99
第一節 中央權力的重整………………………………………………………………………………………99
第二節 削弱地方強化中央………………………………………………………………………………115
第四章 宋太祖政治戰略評估及影響……………………………………………………………130
結論………………………………………………………………………………………………………………………………141
參考文獻……………………………………………………………………………………………………………………148
 
圖目錄
圖0-1向心力與安定力之形成與互動圖…………………………………………………………14
圖0-2組織力架構圖…………………………………………………………………………………………………16
圖0-3自我控制分析指標………………………………………………………………………………………18
圖0-4組織力模型圖…..…………….…………………………………………………………………………19
圖0-5組織力與應變力分析模型圖……………………………………………………………………20
圖0-6一般政治戰略概念架構圖…………………………………………………………………………21
圖0-7研究架構圖………………………………………………………………………………………………………23
圖1-1宋初統一中國圖………………………………………………………………………………………………52
圖1-2宋初宋朝與各割據政權國力比較圖………………………………………………………52
圖2-1儒家為主佛道為輔的政治戰略規劃與執行…………………………………………63
圖2-2向心力與安定力的建構(一)…………………………………………………………………66
圖2-3向心力與安定力的建構(二)…………………………………………………………………79
圖2-4向心力與安定力的建構(三)…………………………………………………………………97
圖2-5宋太祖向心力與安定力建構之政治戰略架構圖………………………………98
圖3-1宋初中樞機構……………….. …………………………………………………………………………105
圖3-2「杯酒釋兵權」前禁軍組織……………………………………………………………………109
圖3-3「杯酒釋兵權」後禁軍組織……………………………………………………………………113
圖3-4自我控制形成圖(一)………………………………………………………………………………115
圖3-5自我控制形成圖(二)………………………………………………………………………………128
圖3-6組織力形成圖…………………………………………………………………………………………………128
圖3-7宋太祖組織力建構政治戰略架構圖………………………………………………………129




 
表目錄
表1-1唐玄宗時各藩鎮兵力表………………………………………………………………………………33
表1-2唐朝開元天寶年間中央對節度使控制類型表……………………………………35
表1-3後周世宗及恭帝時期禁軍系統…………………………………………………………………51
表2-1五代十國時期法典編纂表……………………………………………………………………………68
表2-2《諸道公案下大理檢斷詔》分析表…………………………………………………………71
表2-3宋朝開國法制原則……………………………………………………………………………………………72
表2-4進士科諸科考試內容……..……………………………………………………………………………88
表3-1宋太祖登基前後禁軍將領變化表……………………………………………………………110
表3-2「杯酒釋兵權」後禁軍將領變化表………………………………………………………112
表3-3宋初節度使改鎮表………………………………………………………………………………………118
表4-1北宋前期五朝軍隊數量變化統計簡表………………………………………………13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	文獻資料
1.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2.	王夫之,《宋論》。台北市: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
3.	王夫之,《讀通鑑論下冊(宋論合刊)》。台北市:里仁書局,1985年。
4.	王智勇、王蓉貴主編,《宋代詔令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
5.	王稱,《東都事略》。台北市:中央圖書館,1991年。
6.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台北縣:鼎文書局,1972年。
7.	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8.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9.	江少虞,《事實類苑六十三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卷26。
10.	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1.	李攸,《宋朝事實》。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12.	胡應麟撰,卮林補遺,《新校少室山房筆叢》。臺北市:世界書局,1963年。
13.	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66年。
14.	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市:世界書局,1977年。
15.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6.	章如愚,《群書考索(附索隱)》。台北市:新興書局,1971年。
17.	脫脫,《宋史》。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年。
18.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19.	傅傑注譯,《新譯三略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
20.	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1.	楊家駱主編,《宋大詔令集(下)》。台北市:鼎文書局,1974年。
22.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紀事本末》。台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
23.	楊家駱主編,李燾著,《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市:世界書局,1983年。
24.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5.	葉適,《水心集(冊一)》。台北市:中華書局,1965年。
26.	靳勇、周益鋒注譯,《詩經譯註》。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27.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8.	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29.	劉韶軍譯註,王夫之著,《宋論十五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13年。
30.	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31.	歐陽修撰,《歐陽修全集》。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32.	歐陽脩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7年。
33.	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34.	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7年。
35.	竇儀等撰,《宋刑統》。台北市:新宇出版社,1985年。
(二)	專書
1.	Andre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市:麥田出版,1996年。
2.	Andrew Kakabadse, Christopher Parker著,蔡麟筆譯,《權力、政治與組織(Power,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3.	John Winthrop Haeger著,陶晉生等譯,《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5年。
4.	大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編,《唐宋附五代史研究論集》。台北市:大陸雜誌社,1970年。
5.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軍事戰略(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6.	中華戰略學會編,《認識戰略》。台北市: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7.	方子希,《政治戰略》。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年。
8.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9.	王高成主編,《當代戰略思想之省思與前瞻》。台北:時英出版社;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8年。
10.	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2.	王超,《中國歷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
14.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新北市:鼎文書局,1972年。
15.	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6.	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7.	白玉林,曾志華,張新科主編,《宋史解讀(上)》。北京:華齡出版社,2007年。
18.	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19.	余華清,《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	吳泰,《宋朝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21.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
22.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23.	李全德,《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24.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25.	李華瑞,《宋史論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26.	李震,《中國政治國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7.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	林偉洲,《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29.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市:大學聯合出版委員會,1992年。
30.	柳立言,《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八輯)》。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31.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32.	范學輝,《宋朝開國六十年》。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33.	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34.	高尚仁,伍錫康,《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35.	高紀春,《〈宋史本紀〉考證》。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36.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37.	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台北市: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38.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39.	張其凡,《趙普評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40.	張國,《中國治國思想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41.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
42.	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上)》。台北市:黎明文化,1981年。
43.	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上冊)》。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44.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
45.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46.	陳武強,《宋代民族法制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47.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48.	陳峰,《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9.	陳峰,《宋代軍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50.	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51.	陳峰等著,《宋代治國理念及其實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52.	陳振,《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3.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台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55.	陳蘇鎮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56.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宋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
57.	陸楫等輯,《古今說海》。四川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58.	傅海波、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59.	彭文峰,《五代馬楚政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60.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61.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市: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7年。
62.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63.	鈕先鍾,《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
64.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65.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66.	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市:麥田出版,1996年。
67.	馮東禮、毛元佑著,《中國軍事通史 第十二卷北宋遼夏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68.	黃寬重,《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69.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70.	雷家聖,《北宋前期文官考銓制度之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71.	雷家聖,《宋代監當官體系之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72.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3.	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叢》。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74.	蒲堅,《中國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75.	蒲堅編著,《中國古代法制叢鈔》。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年。
76.	劉耕荒,《宋太祖大傳》。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7.	劉道元,《兩宋田賦制度》。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78年。
78.	蔡璧煌,《教育政治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79.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80.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第七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81.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第六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82.	黎傑,《宋史》。台北市: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8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84.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85.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歷代研究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86.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國史大綱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87.	聶崇歧,《宋史叢考(上)》。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86年。
88.	蘇基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三)	學位論文
1.	王建志,《北宋減免農民賦役制度研究》。開封市:河南大學中國史研究碩士論文,2006年。
2.	王祿雄,《五代後周世宗的戰略構想與戰略作為》。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3.	李函香,《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
4.	施正權,《民權主義均衡理論與設計之研究:一個政治戰略觀點的分析》。台北: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5.	施正權,《政治戰略之向心力與安定力之研究》。台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6.	徐功國,《從政治戰略評析「1989中國大陸民主運動」》。台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7.	陳建青,《康熙政治戰略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8.	葛巧芝,《北宋前五朝農政若干問題初探》。保定市:河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9.	鄭智懷,《〈何博士備論〉戰略思想之研究:以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為例的檢證》。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4年6月。
10.	羅慶生,《先秦戰略思想的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6月。
(四)	期刊論文
1.	尤丹丹,〈北宋更戍法研究〉,《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期,2016年。
2.	方震華,〈養兵衛民─募兵制合理化論述在宋代的建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1分,2011年。
3.	毛雨辰,〈北宋先南後北戰略探析〉,《河西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5年。
4.	王世農,〈宋代通判論略〉,《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0年。
5.	王守棟,〈唐中後期宦官權勢演進考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7年。
6.	王成龍,〈唐後期朝廷和士人對少數民族的心理變化〉,《煙台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16年。
7.	王志立,〈論北宋中央對地方官僚權力的制約〉,《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2期,2015年。
8.	王育濟,〈世宗遺命的匿廢和陳橋兵變〉,《史學月刊》,第1期,1994年。
9.	王育濟,〈論杯酒釋兵權〉,《中國史研究》,第3期,1996年。
10.	王育濟,〈論陳橋兵變〉,《文史哲》,第1期,1997年。
11.	王忠偉、趙亮、李禹辰,〈宋太祖的管理思想〉,《遼寧科技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10年。
12.	王恩厚,〈北宋「三冗」弊政述評〉,《歷史教學》,第1期,1981年。
13.	王瑞來,〈論宋代相權〉,《歷史研究》,第2期,1985年。
14.	王鋒,〈唐高祖李淵民族政策述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1991年。
15.	王麗,〈宋代的豪強形勢戶〉,《天中學刊》,第23卷,第3期,2008年。
16.	王艷,〈北宋時期漕渠的治理〉,《洛陽師專學報》,第15卷,第3期,1996年。
17.	仝相卿,〈建隆初年政局與趙宋政權應對補論〉,《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2期,2015年。
18.	史愛君,〈周世宗對開封城的貢獻〉,《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0年。
19.	甘齊寧,〈淺析安史之亂爆發的軍政因素〉,《軍事政治學研究》,第2輯,2014年。
20.	田志光,〈北宋前期參知政事職權與人事演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2期,2015年。
21.	白文固,〈北宋文武官員恩蔭制度探究〉,《史學月刊》,第3期,2002年。
22.	石柏林,劉煥桂,〈權力文化觀與現代法治〉,《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7年。
23.	牟發松,〈唐玄宗朝土地關係的矛盾及其調整略論〉,《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2年。
24.	何忠禮,〈略論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浙江社會科學》,第3期,2011年。
25.	吳建華,〈論趙匡胤解決宋初兩大問題的歷史功績〉,《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8年。
26.	吳琦,〈中國漕運產生的歷史動因〉,《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5年。
27.	吳進,〈試論唐玄宗時期的聚斂之臣〉,《法制與社會》,第7期,2007年。
28.	吳慧,〈宋元的度量衡〉,《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4年。
29.	呂志興,〈宋代法律體系研究〉,《現代法學》,第28卷,第2期,2006年。
30.	宋彥陞,〈關於宋代「重文輕武說」的幾點反思〉,《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2013年。
31.	宋澤睿,〈淺議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之利弊〉,《法制與社會》,第35期,2011年。
32.	李合群,〈再論北宋定都開封─兼與宋長安和洛陽之比較〉,《河南大學學報》,第50卷,第3期,2010年。
33.	李建國,〈略論中國古代中樞機構的演變〉,《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0年。
34.	李玲崧,〈試論宋代興文抑武政策的利弊〉,《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8年。
35.	李康,〈略論宋代通判職能及其演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15年。
36.	李華瑞,〈宋初統治思想略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1995年。
37.	李華瑞,〈關於宋初先南後北統一方針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
38.	李鋒敏,〈論唐代中後期宦官權力及其政治影響〉,《甘肅高師學報》,第12卷,第3期,2007年。
39.	李龍,〈北宋定都開封原因初探〉,《赤峰學院學報》,第37卷,第6期,2016年。
40.	束保成,〈北宋官、職、差遣制新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4年。
41.	汪慶紅,〈唐宋錄事參軍法定職能演變探究〉,《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12年。
42.	沙憲如,〈唐代節度使的再探討〉,《史學集刊》,第2期,1994年。
43.	狄寧,〈淺析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價值〉,《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08年。
44.	肖波,〈陳寅恪關於安史之亂起因的解釋〉,《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
45.	肖翔文,〈淺析北宋定都開封的原因〉,《赤峰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0年。
46.	谷永強,〈北宋定都開封的歷史地理研究〉,《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11年。
47.	周方高,〈宋代農業流民政策探析〉,《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9卷,第4期,2008年。
48.	周勇,何曉鋒,趙霞,〈論宋代武舉崇文抑武的異化特徵〉,《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4卷,第3期,2007年。
49.	孟慶鑫,〈宋太祖平澤潞李筠之叛原因新論〉,《蘭臺世界》,第15期,2014年。
50.	屈超立,〈論科舉制的政治功能─唐宋與明清的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4卷,第5期,2003年。
51.	林煌達,〈宋代對南方諸國地區苛捐雜稅處理之探討〉,《淡江史學》,第26期,2014年。
52.	林瑞翰,〈宋太祖太宗之御將及太宗之治術〉,《台大歷史學報》,第5期,1978年。
53.	姜繼為,〈組織與權力〉,《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
54.	洪陸訓,〈國防二法訂頒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2002年。
55.	范學輝,〈皖口之戰與宋太祖朝軍事裝備的革新〉,《史學集刊》,第一期,2011年。
56.	范學輝,〈論北宋三衙管軍制度的演變〉,《東岳論叢》,第27卷,第5期,2006年。
57.	范學輝,〈釋宋太祖「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4期,2006年。
58.	范學輝,〈變法與變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芻議〉,《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2006年。
59.	孫永如,孫開萍,〈安史之亂起因新探〉,《揚州師院學報》,第3期,1990年。 
60.	柴鑫,〈從北宋轉運使制度的演變看北宋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9卷,第8期,2010年。
61.	祝瑩,〈探源宋朝武舉制度的歷史發展〉,《蘭臺世界》,第19期,2011年。
62.	秦川,〈武則天朝政治及其對官吏的影響〉,《社會科學》,第4期,1990年。
63.	秦國民,〈政治環境對政治系統的作用分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05年。
64.	袁伯誠,〈晚唐五代時期西北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的歷史作用─兼論晚唐五代時期的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固原師專學報》,第4期,1984年。
65.	袁波瀾、敏生蘭、黃麗,〈唐、宋民族政策─羈糜問題之比較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第5期,2004年。
66.	馬玉臣、楊高凡,〈「易進難退」的兵制與北宋前期之冗兵〉,《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2003年。
67.	馬曉麗,〈安史之亂時期民族關係探討〉,《煙台大學學報》,第4期,1999年。
68.	高鳳林,〈略談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山東師大學報》,第6期,1984年。
69.	康弘,〈宋代災害與荒政述論〉,《中州學刊》,第5期,1991年。
70.	張邦煒,〈重文輕武:趙宋王朝的淺規則〉,《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15年。
71.	張京華,〈安史之亂爆發原因再探〉,《洛陽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
72.	張林剛,〈治理理論與政治穩定〉,《福建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總第123期,2010年。
73.	張家駒,〈宋初水利建設〉,《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1957年。
74.	張國剛,〈唐代兵制的演變與中古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6年。
75.	張富利,〈古代社會中的軟法應對─以北宋荒政為視角〉,《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0卷,第6期,2013年。
76.	張楠,〈北宋初期科舉制度複試向特奏名轉變原因淺析〉,《蘭臺世界》,第24期,2016年。
77.	張曉東,〈周世宗的統一活動與漕運政策〉,《歷史教學問題》,第2期,2007年。
78.	張麗霞,〈民本思想與封建君主專制政治契合關係探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5年。
79.	梁華,〈從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榮〉,《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3年。
80.	許正文,〈論唐代節度使的興起和演變〉,《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期,2005年。
81.	許學義,〈淺析後晉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對雙方的影響〉,《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
82.	郭紹林,〈安祿山與唐玄宗時期的政治〉,《河南大學學報》,第4期,1987年。
83.	陳明光、王敏,〈唐朝開元天寶時期節度使權力狀況析論〉,《廈門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
84.	陳紹方,〈略論宋代立法特點〉,《暨南學報》,第20卷,第4期,1998年。
85.	陳與超,〈論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成因〉,《赤峰學院學報》,第37卷,第2期,2016年。
86.	喬宗傳,〈趙匡胤重視法治的原因和策略〉,《史學集刊》,第4期,1985年。
87.	惠冬、張其凡,〈失敗者的歷史:陳橋兵變新探〉,《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12年。
88.	曾國富、鍾偉亮,〈略論五代軍事叛亂〉,《唐都學刊》,第4期,2009年。
89.	程民生,〈簡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確立〉,《史學月刊》,第4期,1990年。
90.	程兆奇,〈宋初收權得失略論〉,《上海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2001年。
91.	黃崇岳,〈試論周世宗柴榮的農業經濟政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1年。
92.	楊玉秋,〈論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權〉,《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
93.	楊昆,〈宋代文化繁榮探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2年。
94.	楊芳,〈試論宋代義倉的設置與運營〉,《中國農史》,第2期,2012年。
95.	楊華明,〈略論北宋名相趙普專權〉,《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
96.	解洪旺,趙丹,〈由安重誨看五代樞密使的權重〉,《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11期,2009年。
97.	賈玉英,〈試論北宋的官、職、差遣分授制度〉,《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7年。
98.	賈艷紅,〈試論唐代河朔三鎮割據的階段性特點〉,《煙臺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2年。
99.	雷家驥,〈從一個戰略角度觀察唐宋之間的國家解體、分裂與再統一〉,《歷史月刊》,第5期,1988年。
100.	榮新江,〈安史之亂後栗特胡人的動向〉,《暨南史學》,第0期,2003年。
101.	熊偉,〈唐府兵中央宿衛職能的衰退與彍騎的出現〉,《蘭臺世界》,第18期,2015年。
102.	齊勇鋒,〈五代藩鎮兵制和五代宋初的削藩措施〉,《河北學刊》,第4期,1993年。
103.	劉哲昕,〈中國「政治向心力」制度偏好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方向〉,《領導科學》,第09Z期,2014年。
104.	劉曼春,〈論唐代三省制〉,《史學月刊》,第1期,1984年。
105.	劉喆,〈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制的變化及特點〉,《唐史論叢》,第2期,2015年。
106.	劉新華,〈宦官干政對安史之亂及唐後期衰落的影響〉,《理論界》,第1期 ,2005年。
107.	鄧小南,〈「立紀綱」與「召和氣」─宋代「祖宗之法」的核心〉,《黨建》,2010年9月。
108.	鄧小南,〈談宋初之「欲武臣讀書」與「用讀書人」〉,《史學月刊》,第7期,2005年。
109.	鄧廣銘,〈北宋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生產的關係〉,《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0年。
110.	鄭慧,〈「政治穩定」概念辨析〉,《社會主義研究》,第4期,總第144期,2002年。
111.	穆靜,〈五代軍人的地位與處境及其影響〉,《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
112.	穆靜,〈五代軍人的地位與處境及其影響〉,《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10年。
113.	魏福明,〈北宋的集權與分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年。
114.	關履權,〈論北宋初年的集權統一〉,《華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0年。
115.	蘇兆瞿,〈北宋河政探析─以黃河為例〉,《荷澤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1年。
116.	顧吉辰,〈宋太祖加強中央權威的舉措〉,《學術月刊》,第7期,1995年。
117.	顧吉辰,〈論宋太祖集中財權〉,《學術月刊》,第5期,1991年。
118.	龔延明,〈宋代科舉考試內容考述〉,《國學學刊》,第4期,2013年。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Ashley J. Tellis, Janice Bially, Christopher Layne, Melissa Mcpherson, Measuring Natinoal Pow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0.
2.	David Ea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1971.
(二)期刊論文
1.	Henri J. Barkey, “Why Military Regimes Fail: The Perils of Transition,” Armed Forces and Socirty, Vol. 16, No. 1,Fall 199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