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9201815104400
DOI 10.6846/TKU.2018.00894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前行代女詩人詩作中的時間觀
論文名稱(英文) Philosophy of Time in the Works of First Generation Taiwanese Female Poe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余欣蓓
研究生(英文) Hsin-Pei Yu
學號 897010020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0
論文頁數 1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金蘭(hkl50115@mail.tku.edu.tw)
委員 - 李癸雲(kylee@mx.nthu.edu.tw)
委員 - 陳仕華(092457@mail.tku.edu.tw)
委員 - 趙衛民(091971@mail.tku.edu.tw)
委員 - 施淑女(novelty@mail.tku.edu.tw)
委員 - 何金蘭(hkl50115@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女性詩學
前行代
女詩人
時間哲學
關鍵字(英) female poetics
the first generation
female poet
philosophy of tim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台灣第一批寫作現代詩的女詩人們,共計九家,包含胡品清、張秀亞、蓉子、杜潘芳格、陳秀喜、尹玲、羅英、朵思與古月。九位女詩人的出生年代橫跨1919至1945年之間,文學系譜上可歸為「前行代」女詩人。她們的作品風格多樣、主題充滿變化,各自呈現出獨特的詩視角。進入詩人的作品裡,會發現詩人經歷一生而所下筆之處,往往是屬於她們非常私密、獨創的詩時空,在作品中呈現出女詩人獨特的時間感與整體生命時間觀。本論文便欲以哲學理論出發,進入每位女詩人的詩時空裏,探索她們獨特的時間觀。論文主要以胡賽爾(Edmund Husserl)、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等哲學家的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理論進入,並旁及古典哲學與當代哲學曾觸及的時間理論,如柏格森(Henri Bergson)、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等哲學家的時間理論進行析論。論文透由不同女詩人作品中的時間特質,將其分為「自然時間」、「介入時間」與「魔術時間」,深入九位女詩人的愛情、戰爭、生命樹、死亡等各自迥異的核心主題,探索其詩作中既個人又遍觀全體的台灣前行代女詩人時間觀。
英文摘要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research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emale poets writing modern poems in Taiwan, including nine posts: Hu Pinqing, Zhang Xiuya, Rong Zi, Du Panfangge, Chen Xiuxi, Yin Ling, Luo Ying, Duo Si and Gu Yue. These poets were born between the years of 1919 and 1945, and the literary pedigree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emale poets. Their works differ in style and the themes of these works are various. Each of the female poets writes from their own unique poetic perspective. Although these poets have experienced their lives with different periods, they often wrote their poems with private and original sense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ir works, female poets’ specific senses of philosophical time and views of overall life time are presented.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It thus enters each female poet's poetic time and space to explore their unique time concept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existentialist theories of philosophers such as Edmund Husserl and Martin Heidegger, and the time theory touched by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such as Henri Bergson and Rüdiger Safranski etc. It classifies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emale poets into "natural time", "intervention time" (in french names "enfagement" time) and "magic time". Through deeply probing the core of the topics of nine female poets' love, war, tree of life and death,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Taiwan female poets’ world of philosophy time, which is full of personal points of view and also looking at the whole human lif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台灣前行代女詩人詩作中的時間觀

緒論:每個人都有他的時間……………………………………………1
第一章 自然時間
前言 ………………………………………………………………………………… 9
第一節  胡品清、張秀亞、蓉子生命歷程…………………………………………11
第二節  神話時間觀:胡品清詩作中的愛情時空…………………………………19
第三節  曠野時間觀:張秀亞、蓉子詩作中的山林時空…………………………38
第四節  結語:三位前行代女詩人自然時間綜合比較……………………………54

第二章 介入時間
前言 …………………………………………………………………………………59
第一節  杜潘芳格、陳秀喜、尹玲生命歷程………………………………………61
第二節  戰爭時間觀:尹玲詩作中的痛苦時空……………………………………67
第三節  家國時間觀:陳秀喜、杜潘芳格詩作中的生命樹時空…………………90
第四節  結語:三位前行代女詩人介入時間綜合比較………………………………………103

第三章 魔術時間
前言…………………………………………………………………………………108
第一節  羅英、朵思、古月生命歷程………………………………………………110
第二節  超現實時間觀:羅英詩作中的神祕時空………………………………116
第三節  感覺時間觀:朵思、古月詩作中的情感時空……………………………134
第四節  結語:三位前行代女詩人魔術時間綜合比較………………………… 152

第四章 結論:在書寫中寫下存有的時間……………………………156
參考書目……………………………………………………………… 16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九位女詩人歷年出版詩集
(按出生年代先後排列,此處羅列以該本詩集最早發行年代為主)
1. 張秀亞 (1919年~2001年)
《水上琴聲》 (彰化:樂天出版社,1956年12月)。
《秋池畔》 (台中:光啟出版社,1966年12月)。
《愛的又一日》(台北: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初版)。
2. 胡品清 (1920年~2006年)
(胡品清作品有一定數量為散文、小說、詩、論述合集,故而此處一併列上合集裡有收錄詩的書名)
(1) 詩集
《夢的船》(台北:皇冠出版社,1967年1月 初版)。
《夢幻組曲》(台北:水牛出版社,1967年9月,初版)。
《芒花球》(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年5月,初版)。
《芭琪的雕像》(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3月初版)。
《歐菲麗亞的日記》(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3月初版)。
《夢之花》(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10月初版)。
《寂寞的港灣》(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5月初版)。
(2) 收錄有詩的個人作品合輯
《湄窸集》(香港:中國藝文社,1956年9月 初版)。
《彩虹》法文詩集 (巴黎:Seghers,1962年3月,初版)。
《人造花》(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9月,初版)。
《玻璃人》(台中:學人文化公司,1978年9月初版)。
《另一種夏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
《冷香》(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87年2月初版)。
《薔薇田》(台北:華欣文化中心,1991年3月初版)。
《最後的愛神木》(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2年11月初版)。
3. 蓉子詩集 (1928年~)
《青鳥集》(台北:中興文學出版社,1953年11月,初版)。
《七月的南方》(台北:藍星詩社,1961年12月,初版)。
《蓉子詩抄》(台北:藍星詩社,1965年5月,初版)。
《童話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7年4月,初版) (童詩集) 。
《維娜麗莎組曲》(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11月,初版)。
《橫笛與豎琴的晌午》(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1月,初版)。
《天堂鳥》(台北:道聲出版社,1977年12月,初版)。
《蓉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5月,初版)。
《這一站不到神話》(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只要我們有根》(台北:文經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千曲之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蓉子詩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黑海上的晨曦》(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4. 杜潘芳格 (1928年~)
(1) 詩集
《慶壽》(台北:笠詩刊社,1977年3月,初版)。
《淮山完海》(台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初版)。
《遠千湖》(台北:笠詩刊社,1990年3月,初版)。
(2) 收錄有詩的個人作品合輯
《朝晴》(台北:笠詩刊社,1990年3月,初版)。
《青鳳蘭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芙蓉花的季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5. 陳秀喜 (1920年~2006年)
(1) 詩集
《斗室》(東京:早苗書房,1970年8月,初版)
(本書為作者第一本日文詩集)。
《覆葉》(台北:笠詩刊社,1971年12月,初版)。
《樹的哀樂》(台北:笠詩刊社,1974年12月,初版)。
《灶》(台北:春暉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嶺頂靜觀》(台北:春暉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
(2) 收錄有詩的個人作品合輯
《玉蘭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6. 尹玲 (1945年~)
《當夜綻放如花》(台北:自費自印出版,1994年,初版)。
《一隻白鴿飛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
《旋轉木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初版) (童詩集) 。
《髮或背叛之河》(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故事故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初版)。
7. 朵思 (1939年)
《側影》(台北:創世紀詩社,1963年4月,初版)。
《窗的感覺》(台北:永裕印刷廠,1990年3月,初版)。
《飛翔咖啡屋》 (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10日,初版)。
《夢中音樂會》 (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童詩集)。
《從池塘出發》 (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初版)。
《曦日》 (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0月5日,初版)。
《凝睇——朵思詩集》 (台北:釀出版,2014年4月,初版)。
8. 羅英 (1940年~2012年)
《雲的捕手》(台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6月,初版)。
《二分之一的喜悅》 (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7月,初版;1987年8月,再版)。
9. 古月 (1942年~)
《追隨太陽步伐的人》(台北:葡萄園詩社,1967年初版)。
《我愛》(台北:小報文化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
《巡花築夢》(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8月初版)。
《探月——發現91個戀詩的理由》(台北: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
二、中文參考著作:(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尹玲:《那一傘的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月,初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6月,初版;1999年10月重印)。
伍蠡甫、林驤華編:《現代西方文論選》,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
李元貞:《近、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12月) 。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台北:萬卷樓圖,2002年5月,初版)。
阮美慧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0——陳秀喜》(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一刷)。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一刷)。
周蕾:《世界標靶的時代——戰爭、理論與比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3月,初版一刷)。
洪淑苓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9——張秀亞》(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12月,初版一刷)。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台灣現代女詩人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5月,初版)。
洪淑苓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4——蓉子》(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5年12月,初版一刷)。
洪淑苓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2——胡品清》(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6年12月,初版一刷)。
馬大康、葉世祥、孫鵬程著:《文學時間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
陳眾議:《魔幻寫實主義》(台北: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初版;1999年3月,增訂二版第三次印刷)。
陳嘉映編著:《存在與時間讀本》, (北京:新華書店,1999年11月,初版一刷;2001年1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楊大春:《梅洛龐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
楊宗翰編:《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台北:釀出版,2016年12月,初版)。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劉維瑛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2——杜潘芳格》(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6年3月,初版一刷)。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12月,初版)。
三、碩博士論文(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瓊芬:《前行代女詩人之研究—陳秀喜和杜潘芳格》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余欣蓓:《從戰火紋身到鏡中之花——尹玲書寫析論》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呂淑端:《羅門與蓉子懷鄉詩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夏聖芳:《蓉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凌靜怡:《尹玲戰爭詩及旅遊詩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俐娟:《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為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馨尹:《蓉子與利玉芳女性主義詩作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劉如純:《尹玲詩作詞彙風格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維瑛:《臺灣女詩人的精神圖像:杜潘芳格的生命史探究》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葉映辰:《蓉子「山水詩」及詩中之「天人合一」觀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謝嘉薇:《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四、西文著作(按字母筆畫順序排列)
ADEF, F, des fleurs pour des femmes : recueil de poèmes en hommage à la
 femme , ADEF, Paris,1998.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n edition , Londre, 2006.

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Vintage, New York, 1979.

Jacques DERRIDA,  La Voix et le phénomène,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 édition originale du 2009.

 La femme :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308 poètes et 30 illustrateurs ,imprimé
 par l'auteur-même ,Paris, 1960.

Liliane Giraudon, Henri Deluy, Poésies en France depuis 1960 : 29 femmes :
une anthologie , Stock,Paris, 1994.

Michel FOUCAULT,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Gallimard, Paris, édition originale du 1976.

Roland BARTHEST, Critique et Vérité, Paris, édition originale de1966 (1999).

Serge Brindeau,Jacques Rancourt,Jean Déjeux, Édouard J. Maunick, [etc.]
  La Poésie contemporaine de langue française depuis 1945 : études 
critiques , Saint-Germain-des-Prés, Paris, 1973.

Susan SONTAG,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Picador, New York, 2004 

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Schocken, New York,1969.


五、翻譯著作(按譯名筆畫順序排列)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
托里‧莫以(Tori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2月,初版)。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著、林宏濤譯:《時間之書》(台北:商周出版,2018年2月,初版),頁214—215。
米歇‧傅柯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初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河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初版)。
克勞斯‧黑爾德(Klaus Held);靳希平、孫周興、張燈譯:《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一刷)。
約瑟夫‧坎貝爾(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
威廉.白瑞德 (William Barrett)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 (台北:立緒出版社,2013年9月,初版。編:原書最初出版年為1958年)。
約翰·哈薩德(John Hassard) 編;朱紅文、李潔譯:《時間社會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
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月,初版)。
馬克‧拉索爾(Mark Wrathall)著、姜奕暉譯:《向著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諸神——海德格導讀》,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6月,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4月,初版一刷;2007年3月初版,13刷)。
格奧爾格‧黑格爾(Georg Hegel)著,梁志學、薛華、錢廣華、沈真譯:《自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4月,初版)。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楊富斌譯:《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
萊昂‧羅斯(Leon Roth)著;譚鑫田、傅有德譯:《斯賓諾莎——醉心於神的聖哲》(台北:康德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華特‧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著、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台北:臉譜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瑪格麗特.莒哈絲(arguerite Duras)著、桂裕芳譯:《寫作》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蘇珊‧珊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2017年10月,三版三刷)。
羅傑‧史克魯頓(Roger Scruton)著、陳中和譯:《斯賓諾莎》(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著、許綺玲譯:《明室‧ 攝影札記》, (台北:台灣攝影,1997年12月,初版)。
櫻井哲夫著、姜忠蓮譯:《福柯——知識與權力》(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鷲田清一著、劉績生譯:《梅洛龐蒂–認識論的割斷》,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六、報紙與期刊論文(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尹玲:〈尋找真正的自己〉,《婦研縱橫》第78期 ( 2006年4月),頁22—23。

宋雅姿:〈拿自己的一生去寫詩——訪問朵思女士〉,《文訊》第219期 (2004年1月),頁109—113。

李瑞騰:〈真誠面對自我——小記胡品清老師其人其文〉,《文訊》第253期(2006年11月),頁33─34。

范銘如:〈我觀察.我思味.我同情〉,《文訊》第233期(1995年3月),頁78─84。

洪淑苓:〈蓉子詩的時間觀〉,《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年5月),頁355─391。

洪淑苓:〈另一種夏娃——論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國文學報》第32期(2002年12月),頁157─181。

高天恩:〈奇麗的異色薔薇——張秀亞與文學翻譯〉,《文訊》第233期(2005年3月),頁85─92。

陳秀喜,〈姑媽的話〉,《臺灣時報》副刊(1989年7月30日)。

張秀亞:〈抗戰時期中我的文藝生活〉,《文訊》第8期(1984年2月),頁145─155。

張瑞芬:〈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其文學史意義〉,《文訊》第233期(1995年3月),頁62─77。

張默:〈菊殘猶有傲霜枝——側寫朵思〉,《文訊》革新第13期總號52期 (1990年2月),頁101—102。

莫渝:〈綠色荒原的徘徊者——杜潘芳格研究〉,《笠》詩刊第230期(2002年8月,頁109—131)。
瘂弦:〈張秀亞,台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文訊》第233期(1995年3月),頁36─50。

劉登翰:〈刮目看古月〉,《創世紀詩雜誌》第164期(2010年9月) ,頁24—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