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2016461600
DOI 10.6846/TKU.2020.00802
論文名稱(中文) 從心理的主臥室到客房:一個將婚女性面臨伴侶劈腿的自我敘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the Psychological Master Bedroom to the Guest Room: A Self-narrative Study of a Getting Married Woman Facing the Partner's cheat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王淑瑤
研究生(英文) Shu-Yao Wang
學號 6026901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17
論文頁數 9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邱惟真
委員 - 劉亞蘭
委員 - 鄔榮霖
關鍵字(中) 自我敘說
劈腿
將婚
修復
情感失落
關鍵字(英) Self-Narration
Cheating
Getting Married
Repair
The Loss of Lov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為自我敘說研究的論文,是一個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家族,但在不完全傳統的家庭中長大的女性,將婚階段經歷伴侶劈腿的情感失落後修復自我,回觀自己親密關係經歷的生命故事。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重新經歷過往的生命經驗,讓現在的自己和過去對話,不斷反思這些經驗的意義為何。本文有三個研究目的:1、探討被劈腿悔婚後到決定分手的歷程對我的影響,並覺察故事其中的意義,進而建構出未來生命的力量。2、藉由研究者情感受挫的修復方法及歷程回顧,提供相同經驗者作為參考。3、提供專業心理輔導人員,協助情感失落者的方法作為參考。
  故事文本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原生家庭與兒童期、面臨伴侶劈腿並試圖修復關係、修復自我且長出新的自我、發展新的親密關係,以順向生命時間軸進行敘說,並採用Lieblich提出之「整體-內容」分析方法,抽取出十二個不同階段的重要主題。研究結論分為我的轉變、給輔導人員的建議」、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研究限制)三部分,其中「我的轉變」部分為透過自我敘說過程反思自我,發現經歷傷痛後復原的自己的轉變,包含:「擇偶觀念的轉變」、「對關係看法的轉變」、「學會自我照顧,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些都是生命經驗帶來珍貴的禮物!
英文摘要
This is a self-narrative study picturing a life story about a woman who grew up in a traditional clan but in an atypical traditional family. She faced her fiance’s cheating and then she repaired herself, and reviewed he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re-experience the past life experiences with self-narration, and constantly reflected on the meaning of these experiences.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in this study: 1.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n the woman from being cheated to making desicion of breaking up with the fiancé, and to aware the meaning from this traumatic event, and to figure out how the woman create the new life. 2. The study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people who had the sam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how the woman reviewed and recovered from the frustration in this relationship. 3. The study could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to help the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affectional loss.
    The story along the lifetime could be devided into four stages: growing up in the original family and the childhood; facing the fiance cheating and trying to repair the relationship; empowering herself and to be a new self; developing a new intimate relationship. There are twelve topics form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tory with the “Holistic-Content” method, indicated by Lieblich.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conclusions: my transformation, the suggestions to counselor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and limitations in the research. In the "my transformation" part,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reflect on the tramatic experiences by self-narrations and se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rself. The process include "the new values of selecting mates "," the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finding the way of self-caring, and accepting the true feelings". These are all the precious gifts from the life experien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一節  研究目的	4
第一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是什麼讓人決定結婚	6
第二節  將婚女性的心理準備與挑戰	11
第三節  被劈腿後的反應與轉變	12
第四節  依附關係相關文獻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1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22
第四節  研究嚴謹度與倫理	24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26
第一節  我的家族與我	26
第二節  我以為遇到對的人	39
第三節  崩塌的世界	45
第四節  關係修復	52
第五節  放棄結婚的念頭	54
第六節  面對受傷的自己	58
第七節  從心理的主臥室到客房	63
第八節  踏上復原之路	65
第九節  終於學會愛自己	70
第十節  憂鬱症悄悄找上門	79
第十一節  最熟悉的陌生人	81
第十二節  一起經營關係的戰友	82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	87
  第一節  我的轉變	87
  第二節  給輔導人員的建議	91
  第三節  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研究限制) 	92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份	93
 英文部份	95
附錄	96
  附錄一  大事記	96
  
 
圖表目次
圖次
  圖1 論文撰寫流程圖	19
  圖2 故事文本撰寫流程圖	23
  圖3 我的家族圖	26
表次
  表1 承諾維持與婚姻實踐的考量因素	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
  132。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彰化。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
  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慶福、張德榮、林幸台(1995)。愛情關係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中華
  輔導學報,3,92-126。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6)。愛情關係發展與適應之評量工具編製。測
  驗年刊,43,227-240。
方紫薇、馬宗潔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I. D. 
  Yalom)。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王智勇與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 K. Riessman)。台北市:
  五南文化。(原著出版年:1993)。
內政部戶政司(2019)。人口統計資料。2019年12月28日,取自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1)。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2019年
  12月2日,取自http://www.guidance.org.tw/ethic_001.html
李永平譯(1998)。天使走過人間(原作者:E. Kubler-Ross)。台北:天下文
化。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重寫生命的故事(原作者:J. 
  Freedman, G. Combs)。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宜蓉(2010)。「叛」與「盼」:三位未婚男女面對愛人「劈腿」仍選擇維
  繫關係者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原作者:M. Q. Patton)。台北: 桂冠。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T. Zilber)。台北: 桂冠。
邱惟真(1995)。朱光潛自我之建構:一種敘說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卓紋君(1998)。當今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 
  (3),87-107。
卓紋君(2000a)。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 (上)。諮
  商與輔導,174,25-29。
卓紋君(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 (下)。諮
  商與輔導,175,19-23。
卓紋君(2000c)。台灣人愛情發展的歷程初探兼論兩性輔導之重點。諮商輔導
 文粹,5,1-30。
卓紋君、饒夢霞(1998)。台灣人愛情關係的發展與分析:以一百個愛情故事
  為例。1998 年世界心理衛生與輔導會議論文集,3,251-266。
洪瑞斌、陳筱婷與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
  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學研究,56,19-53。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
  之部,26,261-274。
張思嘉(2001)。擇偶歷程與婚前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
  (4),1-29。
陳珮庭(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北市。
黃娜莉(2008)。待嫁女兒心~將婚女性婚前調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郭恬君與楊琇玲譯(2013)。背叛(原作者:珍妮佛.弗雷與潘蜜拉.畢瑞
  爾)。台北市:商周出版。
楊靜利、李大正與陳寬政(2006)。政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
  遷。人口學刊,33,1-32。
趙慈慧與江文賢(2014)。當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劉惠琴(2001)。大學生戀愛關係的維持歷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3),
  1-31。
劉庭玲(2013)。熟齡女性為什麼還不婚─以大臺北地區30歲-39歲未婚女性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蔡欣之譯(2018)。依附(原作者:阿米爾.樂維與瑞秋.赫勒)。台北市:
  遠流。(原著出版年:2010)
謝文宜(2005)。台灣未婚男女婚前承諾之影響因素。中華家政學刊,38,109
 -132。
謝文宜(2006)。為什麼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中華輔導 
 學報,20,51-82。 doi:10.7082/CARGC.200609.0051
鍾秉融、謝宏仁與鍾金原(2007)。我還不想結婚:七位女性對於婚姻的共同想 
  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社會人文學報,13(3),193-217。








外文參考文獻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014).ACA code of ethic.Retrieved December   
02,2019,from https://www.counseling.org/
Lee, J. A.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Don
Mills, Ontario, Canada: New Press.
Levinson, D. J. & J. D. Levinson (1996). The seasons of a woman’s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ress.
Neugarten, B. (1976). Adaptation and the life cycl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6, (1),16-20.
Rubin, Z. (1973). Liking and loving: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Rusbult, C. E. (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172-186.
Rusbult, C. E. (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The developm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involve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01-117.
Roscoe, B., Cavanaugh, L. E., & Kennedy, D. R.(1988). Dating infidelity: Behaviors,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Adolescence, 23(89), 35-43.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Sternberg, R. J. (1988). Triangulating love. In R. J. Sternberg & M. L. Barnes (Eds.),
The Psychology of Love (pp. 119-138).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Tai, T. O. & Yi, C. C.& Liu, C. H.(2019). Early marriage in Taiwan: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40(14),1989-2014.
Zilbach, J. J.(1989) .The family life cycl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fren in family therapy. In L. Combrinck-Graham (Ed.) children in family contexts: Perspectives on treatment.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