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2014421500
DOI 10.6846/TKU.2020.00800
論文名稱(中文) 砌築之音樂性取樣
論文名稱(英文) Musical Sampling on Architectural Mason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李炳昇
研究生(英文) Ping-Sheng Lee
學號 6053602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28
論文頁數 13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097016@mail.tku.edu.tw)
共同指導教授 - 游雅婷(yu36599@gmail.com)
委員 - 蕭吉甫
委員 - 陳宏銘
關鍵字(中) 取樣
素材
模矩化
和聲學
磚塊
關鍵字(英) Sampling
Design material
Modularization
Harmonic study
Brick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本論文中,研究者將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一個主要的出發點,將音樂與建築所帶來的日常感受轉化成為跨領域的結合,並且從中探討音樂與建築在不同尺度、單位、與時間中,重疊以及分離的狀態。研究中最需要被克服的問題是,音樂與建築的主觀及客觀條件,設計概念的發展要如何兼顧與平衡。
 
  音符和磚塊在論文中被視為一個媒介,結合音樂理論的規則與建築領域常用的模矩化來發展空間設計。擷取這兩者中的最小單位,加入參數化建模以發展出一套可運用的設計方法,促使其設計發展過程能被合理的體現,以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設計操作,並以此作為中心設計理念的主軸。
 
  論文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說明音樂與建築單位的取材與應用;接著藉由兩首不同編制的曲目,以其中的作曲手法作為依據,發展成為兩個不同尺度的建築設計;過程中一討論了音樂家與建築師在各自的領域中,受到時空背景的影響與慣用的手法。
 
  本研究認為樂曲詮釋及建築設計的過程,有著一定的相關性,都是藉由累加主觀與客觀的因素不斷疊加的結果。論文中的創作手法有一定的規則與侷限,而如何突破研究者主觀的詮釋,好讓讀者能理解設計理念亦為本論文的一大挑戰。
英文摘要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takes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transforms the daily feelings brought by music and architecture into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nd explores various scales, units, and time of music and architecture to discuss the separated and overlapping conditions for these two field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overcome in this research is to balanc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music and architecture while developing the design concepts.

  Musical notations and bricks in architecture are regarded as the design media in this research which then combine the rules of music theory with the modularization commonly use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to produce spatial design. By extracting the smallest unit from the music and architecture, parametric modeling is applied to create a set of applicable design methods, to enable the reasonable presentation of the overall design process. Subsequently proceed to the next stage of design execution whereas considering this as the main axis of the design concept.
 
  The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sic and architectural units are explained. Next, two different repertoire were selected and developed into two different sca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techniques.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musicians and architects from their own background and timeline and the professional methodologies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are discuss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cess of musical interpretatio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 interrelated, which are resulted by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and rules in terms of the creative techniques in thesis. The main challenge of this paper is to break through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nable the readers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dea of this desig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2
1.1.1	從音樂系的室內樂課啟蒙認識空間	2
1.1.2	在空間模擬演奏過去的聲音	2
1.1.3	創造近代音樂及建築的方法探討	3
1.1.4	在感性的前提下將樂曲與建築資料結構融合	3
1.1.5	工業革命後數位建築及樂器材料發展性	4
1.2研究目的	5
1.2.1	音樂形式在空間運用探討	5
1.2.2	保留空間中音感及音樂中的空間感	6
1.2.3	曲式結構與建築設計素材取樣操作	6
1.2.4	音樂及藝術概念轉化應用	7
1.2.5	建築數位化	7
1.3相關領域	8
1.3.1	近代音樂史與建築史	8
1.3.2	音樂廳及舞台設計	8
1.3.3	數位製造之輔助過程	9
1.4研究成果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2.1	相關案例	12
2.1.1.	施洛德住宅(1924)	12
2.1.2.	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1960)	13
2.1.3.	馬頭廣重美術館(2000)	14
2.1.4.	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2003)	15
2.1.5.	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 (2004)	17
2.2	相關音樂家	19
2.2.1	Rachmaninov(1873-1943)	19
2.2.2	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	20
2.2.3	Shostakovich(1906-1975)	21
2.2.4	John Milton Cage(1912-1992)	22
2.2.5	Iannis Xenakis(1922-2001)	23
2.3	相關音樂理論	24
2.3.1	和聲與對位	24
2.3.2	十二音列理論	25
2.3.3	機遇音樂	25
2.4	相關建築師	26
2.4.1	Herzog &de Meuron (1978-) 	26
2.4.2	Mario Botta(1943-)	27
2.4.3	Daniel Libeskind(1946-)	28
2.4.4	Kazuyo Sejima(1956-)	29
2.5	建築及藝術相關理論	30
2.5.1	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	30
2.5.2	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	31
2.5.3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	32
2.5.4	立體主義(Cubism) 	33
2.5.5	極簡主義(Minimalism1960)	34
2.6	相關書籍	35
2.6.1	Informal異規	35
2.6.2	現代建築的形式基礎	36
2.6.3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37
2.6.4	音樂與建築-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和音樂解釋學	38
2.7	磚構造	39
2.8 數位磚造	39
2.9	小結	40
第三章 最小單位取樣	41
3.1 音樂規則	42
3.1.1	音程	42
3.1.2	音階	44
3.1.3	和弦及和聲進行	48
3.1.4	Triads三和弦及Chords of Six六和弦	50
3.1.5	Nonharmonic Tones和聲外音	51
3.1.6	Secondary Dominants副屬和弦 	51
3.2 單音與一塊磚之最小單位對應設計	52
3.2.1	磚為最小單位	52
3.2.2	序列編排	53
3.2.3	柱子設計	55
3.2.4	牆設計	56
3.2.5	空間(體)設計	57
3.2.6	機械手臂操作	58
第四章 樂取-地景公園	61
4.1 以磚單位之平面生成	62
4.1.1	分析樂譜	62
4.1.2	模矩樂譜	67
4.1.3	空間感形式操作	75
4.2 平面與總譜編制之改變	80
4.1.3	弦樂四重奏	81
4.2.2	銅管五重奏	81
4.2.3	木管五重奏	82
4.2.3	鋼琴四重奏	82
4.2.4	取樣結果	83
4.3 聲部變換	84
4.3.1	弦樂四重奏	85
4.3.2	銅管五重奏	86
4.3.3	木管五重奏	87
4.3.4	鋼琴四重奏	88
4.4 主旋律變形	89
4.4.1	弦律上行與下行	89
4.4.2	模進	90
4.5 空間詮釋	91
第五章 四件-音樂館	95
5.1 立面之生成	96
5.1.1	分析樂譜	96
5.1.2	簽名動機	100
5.1.3	跳脫和聲進行規則的幾何模型	102
5.2	素材對應	104
5.1.3	四顆音與四個物件	104
5.2.2	建築元素排列    	106
5.2.3	不斷重複或解構的空間活動    	108
5.3	空間詮釋 	110
第六章 結論	117
6.1設計操作與回顧	118
6.1.1	單位取樣的可行性	119
6.1.2	素材形式操作的方法	119
6.1.3	空間如何支配情緒	120
6.2抽象性的侷限	121
6.3後續研究發展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29

圖目錄
圖 2.1 施洛德住宅案例照片	12
圖 2.2 施洛德住宅概念圖	          12
圖 2.3 柏林愛樂音樂廳外觀	13
圖 2.4 柏林愛樂音樂廳內部	13
圖 2.5 馬頭廣重美術館內部照片	14
圖 2.6 馬頭廣重美術館外觀照片	14
圖 2.7 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外觀	15
圖 2.8 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內部	15
圖 2.9 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內部	16
圖 2.10 芝加哥千禧公園照片	17
圖 2.11 易北愛樂廳外觀	18
圖 2.12 易北愛樂音樂廳內部	18
圖 2.13 拉赫曼尼諾夫照片	19
圖 2.14 荀白克照片	20
圖 2.15 蕭斯塔高維契照片	21
圖 2.16 約翰.凱基照片	22
圖 2.17 伊阿尼斯.澤納基斯照片	23
圖 2.18 Herzog &de Meuron照片	26
圖 2.19 Mario Botta照片	27
圖 2.20 Daniel libeskind照片 	28
圖 2.21 Kazuyo Sejima照片 	29
圖 2.22 荷蘭風格派運動照片	30
圖 2.23 納康芬公寓外觀照片	31
圖 2.24 解構主義案例照片	32
圖 2.25 立體主義案例照片	33
圖 2.26 極簡主義案例照片	34
圖 2.27 Informal異規封面照片	35
圖 2.28 現代建築的形式基礎書籍封面照片	36
圖 2.29 聽見聲音的地景封面照片	37
圖 2.30 音樂與建築封面照	38
圖 3.1 音程(本研究繪製)	42
圖 3.2 二度及三度音程(本研究繪製)	42
圖 3.3 六度及七度音程(本研究繪製)	42
圖 3.4 四度及五度音程(本研究繪製)	43
圖 3.5 一度音程(本研究繪製)	43
圖 3.6 八度音程(本研究繪製)	43
圖 3.7 以三度音程為例之音程變化	43
圖 3.8 以五度音程為例之音程變化	43
圖 3.9 C大調音階單音功能(本研究繪製)	44
圖 3.10 中國調式(本研究繪製)	45
圖 3.11 大調及小調變化之音階(本研究繪製)	46
圖 3.12 教會調式(本研究繪製)	47
圖 3.13 聲部方向(本研究繪製)	49
圖 3.14 和弦各位置功能(本研究繪製)	50
圖 3.15 磚尺寸(本研究繪製)	52
圖 3.16 磚序列規則(本研究繪製)	53
圖 3.17 模擬音階排列(本研究繪製)	53
圖 3.18 旋轉與陣列組合(本研究繪製)	54
圖 3.19 音樂概念之柱子生成(本研究繪製)	55
圖 3.20 磚接觸面積示意(本研究繪製)	55
圖 3.21牆-俯視圖(本研究繪製)	56
圖 3.22 牆-右視圖(本研究繪製)	56
圖 3.23 牆-前視圖(本研究繪製)	56
圖 3.24 牆-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56
圖 3.25 舞台-右視圖(本研究繪製)	57
圖 3.26 舞台-俯視圖(本研究繪製)	57
圖 3.27 舞台-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57
圖 3.28 機械手臂輔助示意圖(本研究繪製)	58
圖 3.29 機械手臂疊磚操作	59
圖 3.30 模型成品	59
圖 3.31 模型照片1 	59
圖 3.32 模型照片2	59
圖 4.1 譜例1-第一樂章(本研究繪製)	62
圖 4.2 譜例 2-第一樂章(本研究繪製)	63
圖 4.3 譜例3-第二樂章(本研究繪製)	64
圖 4.4 譜例4-第二樂章(本研究繪製)	64
圖 4.5 譜例5-第二樂章動機連續模進(本研究繪製)	65
圖 4.6 譜例6-第三樂章曲式架構(本研究繪製)	66
圖 4.7 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總譜(本研究繪製)	68
圖 4.8 模矩概念圖(本研究繪製)	69
圖 4.9 聲部對應表(本研究繪製)	70
圖 4.10 色塊之定義(本研究繪製)	71
圖 4.11 第一樂章模矩數(本研究繪製)	72
圖 4.12 第二樂章模矩數(本研究繪製)	72
圖 4.13 第三樂章模矩數(本研究繪製)	72
圖 4.14 全曲模矩數(本研究繪製)	73
圖 4.15 空間感操作 Type A(本研究繪製)	75
圖 4.16 空間感操作 Type B(本研究繪製)	75
圖4.17 空間感操作 Type C(本研究繪製)	75
圖 4.18 空間感操作Type D(本研究繪製)	75
圖 4.19 空間發展策略 	76
圖 4.20 概念模型透視(本研究繪製)	77
圖 4.21 概念模型透視(本研究繪製)	77
圖 4.22 概念模型透視(本研究繪製) 	78
圖 4.23 概念模型透視(本研究繪製)	78
圖 4.24 概念模型透視(本研究繪製)	79
圖 4.25 概念模型透視(本研究繪製)	79
圖 4.26 弦樂四重奏照片	80
圖 4.27 銅管五重奏照片	80
圖 4.28 木管五重奏照片	80
圖 4.29 鋼琴四重奏照片	80
圖 4.30 編制改變-弦樂四重奏(本研究繪製)	81
圖 4.31 編制改變-銅管五重奏(本研究繪製)	81
圖 4.32 編制改變-木管五重奏(本研究繪製)	82
圖 4.33 編制改變-鋼琴四重奏(本研究繪製)	82
圖 4.34 聲部變換-弦樂四重奏 Type1(本研究繪製)	85
圖 4.35 聲部變換-弦樂四重奏 Type 2 (本研究繪製)	85
圖 4.36 聲部變換-銅管五重奏 Type1(本研究繪製)	86
圖 4.37 聲部變換-銅管五重奏 Type2(本研究繪製)	86
圖 4.38 聲部變換-木管五重奏 Type1(本研究繪製)	87
圖 4.39 聲部變換-木管五重奏 Type2(本研究繪製)	87
圖 4.40 聲部變換-鋼琴四重奏 Type1(本研究繪製)	88
圖 4.41 主旋律變形-旋律上行(本研究繪製)	89
圖 4.42 主旋律變形-旋律下行(本研究繪製)	89
圖 4.43 模進-Type1(本研究繪製)	90
圖 4.44 模進-Type2(本研究繪製)	90
圖 4.45 概念模型-俯視圖(本研究繪製)	91
圖 4.46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92
圖 4.47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92
圖 4.48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93
圖 4.49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93
圖 5.1 譜例	97
圖 5.2 譜例(本研究繪製)	99
圖 5.3 簽名動機取材示意圖(本研究繪製)	101
圖 5.4 概念模型照片	103
圖 5.5 概念模型照片	103
圖 5.6 D-E-C-B 簽名動機(本研究繪製)	104
圖 5.7素材對應概念圖(本研究繪製)	105
圖 5.8 建築元素排列概念圖(本研究繪製)  	106
圖 5.9  尺寸套入概念圖(本研究繪製) 	107
圖 5.10 解構空間活動概念圖(本研究繪製)	108
圖 5.11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110
圖 5.12 概念模型-俯視圖(本研究繪製)	111
圖 5.13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112
圖 5.14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113
圖 5.15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114
圖 5.16 概念模型-透視圖(本研究繪製)	115
參考文獻
【書籍雜誌】
《自造者時代》,
Chris Anderson原著,連育德 譯,天下文化出版,2013。 

《密集和聲與題庫》,
陳啟程 著,全音出版社,2007。 

《音樂知識彙編與音樂知識題庫》,
陳茂萱 著,致凡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圖書部出版,2005。 

《大師系列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作品與思想》,
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新版基礎樂理》,
張錦鴻 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8。 

《ARCHITECTURE AS A TRANSLATION OF MUSIC》,
Elizabeth Martin著,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2009 。 

《Matter in the Floating World》,
Blaine Brownell著,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2011 。

《MATERIAL IMMATERIAL》,
Laurie Manfra著,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2009 。
【參考論文】
李易真,2006,
《李易真大提琴獨奏會(含輔助文件:前衛或傳統?米亞斯可夫斯基之風格與俄羅斯現代主義的融合:以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十二之分析與詮釋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演奏組碩士論文。


茆慧,2016,
《建築的輕》,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恆魁,2017,
《數位化的地域構築-編寫場所脈絡》,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