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2003021600
DOI 10.6846/TKU.2020.00794
論文名稱(中文) 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戰略行動之研究 ―以行動戰略觀點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Prussian Frederick the Great's Strategic Actions:View of Strategy of A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溫建清
研究生(英文) Jian-Qing Wen
學號 6063302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29
論文頁數 1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林穎佑
委員 - 王信力
關鍵字(中) 薄富爾
行動戰略
普魯士
腓特烈二世
關鍵字(英) André Beaufre
Strategy of Action
Prussia
Frederick I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腓特烈二世的戰略行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目的在於研究腓特烈的戰略行動對於當時18世紀的歐洲國際環境與普魯士的國內環境造成哪些影響。同時分析當時歐洲的國際情勢。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所採取的研究途徑為薄富爾的行動戰略理論 。藉此分析腓特烈二世的總體目標政治與戰略診斷的準備執行到行動階段,用以解釋腓特烈的戰略行動目的。
    首先,本文以地緣政治作為研究的起點,如果回朔歷史根源,可以發現起初普魯士並不是一個強國,在地緣戰略上更是相當脆弱,既無天然疆界,又為強鄰所包圍,同時也是資源匱乏的國家。當許多人目光聚焦在剛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時,大多遺忘了那個從斷垣殘壁中浴火重生的普魯士。因此,本文希望能透過普魯士崛起的案例中。詳細介紹他的發展背景與地理限制因素。
    其次,來探討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如何崛起。所以研究的時空範圍會聚焦在17~18世紀時期的普魯士,使後世的人們了解到普魯士―德意志的前身是怎麼樣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腓特烈二世的帶領下,普魯士逐漸擺脫過去孱弱的形象。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中,腓特烈二世奠定了普魯士的強權,不僅如此,他傑出的戰略天分為自己贏得一個響亮的稱號「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takes Frederick II's strategic action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Frederick's strategic actions on the Europe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ussia's domestic environment in the 18th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Europe at that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i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approach adopted is Beaufort’s action strategy theory. In this way, it analyzes Frederick II's overall goal of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diagnosis of preparation to the action stage to explain the purpose of Frederick's strategic action.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uses geopolitical fert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search. If you look back to the historical roots, you can find that Prussia was not a strong country at the beginning, but it was quite fragile in terms of geostrategy. It has no natural borders and is surrounded by strong neighbors. Resource-poor countries. When many people focused on the newly established German Empire, most of them forgot the Prussia that was reborn from the ashes of the rui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opes to pass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rise of Prussia. Introduce in detail hi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 limiting factors.
    Second, let's discuss how a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country can rise. Therefore, the time and space of research will focus on Prussia in the 17th to 18th centuries, so that people in later generations can understand how the predecessor of Prussia and Germany developed. Especiall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Frederick II, Prussia gradually got rid of its past weak image. In the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and the Seven Years' War, Frederick II established the power of Prussia. Not only that, his outstanding strategic talent earned him a resounding title, "Frederick the Grea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普魯士崛起的戰略環境背景之分析	26
第一節	普魯士的地緣政治困境	26
第二節	促成普魯士行動有利的戰略環境	37
第二章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戰略行動	53
第一節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行動戰略診斷	53
第二節	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的戰略行動模式	67
第三節	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戰略行動模式	72
第四節	議和與影響	77
第三章    七年戰爭中的戰略行動	84	
第一節	七年戰爭爆發前夕的國際體系分析	84
第二節	三次西里西亞戰爭的行動模式抉擇	93
第三節	俄國參戰對於戰略模式影響	103
第四節	第三次西里西亞中的行動模式檢討	112
第四章    瓜分波蘭與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的戰略行動	118
第一節	七年戰爭後東歐的國際政治情勢	119
第二節	東歐危機與普奧俄的戰略衝突	127
第三節	腓特烈二世在瓜分波蘭採取的戰略行動路線	132
第四節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與諸侯同盟	147
總結	155
參考資料	162

圖目錄
圖0-1:概念架構圖	22
圖0-2:研究架構圖	24-25
圖1-1: 1618年布蘭登堡―普魯士領土	31
圖1-2: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地區人口銳減百分比	34
圖2-1:1740年歐洲局勢	54
圖2-2:1748《亞琛和約》簽署後,歐洲的局勢	78
圖3-1:外交革命促成的主要兩大陣營	92
圖3-2:1756-1763年,俄國軍隊在波蘭與普魯士領土上的行動	107-108
圖3-3: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所參與的各項戰役時間與地點對照地圖	112
圖4-1: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的地圖	143

表目錄
表1-1:1688~1740年普魯士政府財政收入及軍費開支	41
表1-2:列強人口(1700~1800年) (單位:百萬人)	47
表1-3:陸軍規模(1690~1814年) (單位:萬人)	47
表1-4:海軍規模(1689~1815年) (主力艦數量)	48
表2-1:普魯士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的政治診斷表比較	54
表2-2:1740年歐洲各國軍事實力對比	66
表3-1:普魯士、英國的政治診斷表比較	91
表3-2:奧地利、俄國、法國的政治診斷表比較	91
表4-1:行為者第一次瓜分波蘭取得的領土與人口	14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Alfred Thayer Mahan著,一兵譯。《海權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
B.H.Liddel-Hart著,鈕先鍾譯。《戰略論 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Frank W. Thackeray & John E. Findling合著,史林譯。《世界大歷史1689-1799》。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
Frederic S. Pearson & J. Martin Rochester合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Henry Kissiger著,胡利平、林華、曹愛菊譯。《世界秩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Henry Kissiger著,林添貴、顧淑馨譯。《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出版社,1998年。
J.F.C.Fuller著,鈕先鍾譯。《西洋世界軍事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Karl Von Clausewitz著,楊南芳譯,《戰爭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Max Braubach著,陳世澄、王昭仁譯。《德意志史 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8年。
Martin Vogt著,辛達謨譯。《德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Mary Pratt Pameli著,黃亞松譯。《俄國簡史》。海口:南海出版社,2018年。
Paul Kennedy,王保存、王章輝、余昌楷譯。《大國的興衰》。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Robert Pois & Philip Langer合著,國防部譯。《戰爭中的指揮錯誤》。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Robert Bideleux & Ian Jeffries合著,韓炯、吳昊、柴晨清等譯。《東歐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18年。
Sebastian Haffner著,周全譯,《不含傳說的普魯士》。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2年。 
Will Durant著,幼獅文化譯,《世界文明史:盧梭與大革命》(台北:天地出版社,2017年),頁131。
丁建弘、李霞合著。《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中華戰略協會編。《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協會,1997年。
中央電視台編。《德國》。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
方真真、方淑如合著。《西班牙史―首開殖民美洲的國家》。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光復書局編。《新編圖說世界歷史:歐洲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2002年。
李邁先著。《東歐諸國史》。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2年。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邵永靈著。《戰爭與大國崛起:烽火下的霸權興衰史》。台北:大旗出版社,2016年。
周惠民著。《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周雪舫著。《俄羅斯史》。台北:三民出版社,2013年。
孟鐘捷、霍仁龍合著。《地圖上的德國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16年。
唐晉著。《大國崛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袁明著。《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時殷弘著。《現當代國際關係史―從16世紀到20世紀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淑勤著。《荷蘭史》。台北:三民出版社,2012年。
張紹勳著。《研究方法》。台中:滄海出版社,2001年。
張雪、常縣賓合著。《鐵血王國普魯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傅寶真。《德國軍事史1640-1918》。台北:史政編譯室,2005年。
鈕先鍾著。《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鈕先鍾著。《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出版社,1992年。
鈕先鍾著。《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董良慶著。《戰略地理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郭恆鈺。《德意志帝國史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19年。
郭豫斌著。《圖解世界史―近代卷》。台中:好讀出版社,2007年。
賴麗琇著。《德國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二)	期刊論文
史賓、葆斌合著。〈沙皇俄國是三次瓜分波蘭的罪魁〉。《歷史研究》,1976年。
朱兵著。〈試論「三十年戰爭」對德意志經濟的影響〉。《許昌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
和静著。〈淺談普魯士的崛起原因〉。《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第6期。2012年。
李乃玲著。〈簡析波蘭國家的兩度淪亡〉。《外交學院學報》,第4期。1988年。
李蘭琴著。〈論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政績〉。《世界歷史》,第12期。1986年。
佟延春著。〈試論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綏化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周呈芳著。〈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波蘭及其後果〉。《內蒙古大學學報》,第4期,1981年。
趙軍秀著。〈試析七年戰爭中英普同盟的建立和破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4年。
計秋楓、高岱合著。〈1772年瓜分波蘭的國際環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0年。
唐中華著。〈一半鐵血,一半文藝:普魯士君主腓特烈大帝的傳奇人生〉。《世界文化》,第3期。2018年。
馬英昌著。〈俄國在第一次瓜分波蘭中的作用〉。《蘭州學刊》,1983年。
張獻軍著。〈特蕾西婭:鐵血女王、開明君主與慈母情懷〉。《世界文化》,第11期,2011年。
張附孫著。〈七年戰爭和交外革命〉。《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3年。
崔莉著。〈30年戰爭後的德意志形勢分析〉。《遼寧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
麻光炳、李世安合著。〈七年戰爭和威廉・皮特〉。《貴陽師大學報》,第2期。1984年。
麻光炳著。〈七年戰爭和歐洲國際關係〉。《貴陽師大學報》,第2期。1988年。
楊宗遂著。〈三十年戰爭對德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歷史教學》,第8期。1958年。
翟曉敏、高金虎合著。〈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軍事思想評析〉。《軍事思想研究》,第2期。1998年。
劉英、楊潔合著。〈普魯士軍事變革及啟示〉。《軍事歷史》,第 12期。2006年。
劉艷著。〈論普魯士國家利益與宗教寬容政策―1640-1740〉。《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15年。
陳翔著。〈試析瑞典參與三十年戰爭的原因及影響〉。《黑龍江史志》,第21期。2014年。
(三)	網路資料
SEAYU,〈中歐強權: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故事》,2017年4月12日,﹤https://gushi.tw/house-of-habsburg/﹥
益達君,第一次瓜分波蘭—正說波蘭史,<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8514>
KazimierzMarisa,舊制度時代最後的戰爭博弈—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08627>





二、英文部分
(一)	專書
Anderson, Fred. Crucible of War: The Seven Years' War and the Fate of Empire in British North America, 1754-1766. New York: Vintage, 2001.
Asprey, Robert B. Frederick the Great: The Magnificent Enigma. New York: Ticknor & Field Publishing, 1986.
Beaufre André. Strategy of Action.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Publishers, 1967.
Beranger, Jean. A History of the Habsburg Empire 1700–1918. New York: Longman, 1997.
Black, Jeremy.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Revolutions, 1783-179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1600–1947.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The Origins to 179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vid, Stone. A Military History of Russia: From Ivan the Terrible to the War in Chechnya. New York: Praeger, 2006.
Duffy, Christopher.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London: Routledge, 1985.
Duffy, Christopher. The Military Life of Frederick the Great, Cambridge: Atheneum, 1986.
Furneaux, Rupert. The Seven War.London: Hart-Davis MacGibbon Ltd, 1973.
Goodwin, Elliot.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1763-179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Hassall, Arthur. The Balance of Power, 1715-1789. London: Rivingtons, 1911.
Henderson, Ernest F. A Short History of Germany New York: Nabu Press, 2010. 
Hill, David Jayne. A History of Diplomacy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urope. New York: Andesite Press, 2017.
Hochedlinger, Michael. Austria's Wars of Emergence, 1683–1797. London: Longwood, 2003.
Kaplan, Herbert. Russia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Seven Years' War.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Knorr Klaus. The Power of N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5.
Koch, H. W. A history of Prussia. New York: Dorset Press, 1987.
Lodge, Richard. Great Britain & Prussi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xford: Sagwan Press, 2015.
Marston, Daniel. The Seven Years' War.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2001.
Madariaga, Isabel De. Russia in the Age of Catherine the Great.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McKay, Derek.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1648-1815. London: Addison-Wesley Longman Ltd, 198.
Nancy, Mitford. Frederick the Great. New York: Review Books,2013.
Norman, Davies. Heart of Europ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
Schweizer, Karl. England, Prussia and the Seven Years War. New York: Edwin Mellen Press, 1989.
Schweizer, Karl. Frederick the Great, William Pitt, and Lord Bute: The Anglo-Prussian Alliance, 1756–1763. New York: Garland Press, 1991.
Shennan, Margaret. The rise of Brandenburg-Pruss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3.
Tucker, Spencer. Battles that Changed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Conflict.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10.
Wanke, Paul. Russian Soviet Military Psychiatry, 1904–1945.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2005.
(二)	網路資料
Presidential Library, 1948. Russia and Prussia Concluded the Treaty of Saint Petersburg, <https://www.prlib.ru/en/history/619219>
Cienciala, Anna M. History 557 Lecture Notes: The Decline of Poland,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03034534/http://web.ku.edu/~eceurope/hist557/lect3-4.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