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1209042100
DOI 10.6846/TKU.2012.01194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地區客家武術探微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xploration of Hakkas's Martial art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羅鳳蘭
研究生(英文) Feng-Lan Lo
學號 79703007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7-19
論文頁數 20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永成
委員 - 康才媛
委員 - 吳明勇
關鍵字(中) 客家
武術
西螺七欠(崁)
浮羅山區
朱家教
關鍵字(英) Hakkas
Martial arts
Guard
the Tshit-Khiam in Hsilo
Balik Pulau
JHU-designating relig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客家地方,男子中,學過武術的,差不多可占百分之七十,即便是念書的儒生,也於晚間兼習武事」。因原鄉地勢使然,山區農墾生活,形勢隱蔽,易成盜藪;習氣勁毅狷介,輕生尚武,練武遂成為客家地方的一種生活習慣與文化。東渡來臺,冒險犯難,更必須團練自衛,此即臺灣客家庄形成「尚武」風氣的背景。
本研究的範圍主要是以新竹芎林及雲林詔安客家地區作為主要研究討論對象。臺灣地區客籍同胞主要分佈地區,即桃竹苗、高高屏及花東地區,其中又以桃竹苗人口數較多,而雲林大西螺地區則是中部地區較為特別的客家人口集中處。至於東南亞檳城的客籍同胞,屬性與來源與臺灣客籍同胞相同,聚居浮羅山區習練客家武術,雖在不同的地理上有不同的發展,但在客家武術的演繹卻帶來文化同質性的認同。
研究方法是以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為主,藉由相關史料的蒐集與分析,原鄉地區方志及臺灣地方志及采訪冊等作特定時空資料考證;同時採取田野訪談、調查和觀察。
武術,是一種文化形式。客家武術淵源於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由集體成員創造和傳承。面對不同的環境,即有不同的應對,而文化內容與形態亦會有所不同。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與客家精神逐漸沒落,在研究調查臺灣地區客家武術的狀況與意涵,對照海外客家武術的傳承,其所面對的危機及式微,建議從文化特性、考證研究與整理和新的訓練方式及教育體制的配合著手。
英文摘要
“There are 70% of Hakkas males who learned martial arts; even the scholars obtain training at night.” Due to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e aloof agricultural life oftentimes leads to get a den of robbers;habituate to firm and persistent , honest and straightforward ,make light of militarism , martial arts training became a cultural practice in Hakka community. Moreover, having an exceedingly difficult emigration history, Hakka people seek martial arts training as self defense; this eventually shaped their distinctive martial background.
The range of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Xin-Zhu‚Xiong-Lin  and the Chao-An Hakka in Yun-Lin region. Many Hakka People’s are living in Taoyuan-Hsinchu-Miaoli, Kaohsiung-Pingtung and Hualien-Taitung region in Taiwan. Most of the population are in Taoyuan-Hsinchu-Miaoli, and Yunlin Huge-Siluo region is the most special Hakkas population space in midland of Taiwan. In the case of Southeast Asia Pulau Pinang’s Hakkas’s people inhabit in Balik Pulau practice Hakkas’s martial art, property and the born are as same as Taiwanese Hakkas’s people. Although each area has different development, talk about Hakkas martial art’s evolution is same in the culture.
Study method is mainly by History’s study method. With searching and analyzing related data, original region’s History, Taiwan local records and journalists as special space-time textual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using rural investigation to examine and observe.
Maritial art is a form of culture. Hakka martial art formed from their lifestyles, where they reform and deliver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cultural facets and content alter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tepping in the 21st century,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Hakka spirits gradually disappear.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situation of Hakka martial art in Taiwan (comparing to the Hakka martial art overseas), the research should begin from cultural uniqueness and connects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tructure overal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感謝辭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Ⅵ
附錄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 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客家武術的形塑 12
第一節  客家的人文地理 12
第二節  客家在臺灣的面相 24
第三節  臺灣地區武術概說 29
第三章  芎林下山鄭家拳 36
第一節  竹塹九芎林的拓墾與建隘 37
第二節  區域聯防 48
第三節  張屋—武獅與拳術 52
第四章  聯庄防禦—西螺七欠(崁) 75
第一節  詔安客家 79
第二節  頭崁(欠)阿善師—金鷹拳 88
第三節  港尾「金獅連陣武野館」金生師—布雞拳108
第四節  少林銅人簿 134
第五章  海外的客家拳術—檳城朱家教 140
第一節  海外華人 140
第二節  檳城的浮羅山區 145
第三節  李杜森師傅與朱家教 148
第六章  結論 173
附 錄  177
徵引書目 187
.
表目錄
表1-1 臺灣地區各縣市客家人口比例1/3 以上之鄉鎮市區 9
表2-1 明代海禁的記載敘述 21
表2-2 清代之海禁和遷界 23
表2-3 渡臺禁令演變製表 25
表2-4 官方編修方志裡的「客家」書寫製表 26
表3-1「番社戶口表」刊載之桃、竹、苗原住民戶口數 39
表3-2 竹塹九芎林行政區域沿革表 42
表3-3 有關九芎林 47
表3-4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十五聯庄代表公號和祭典區範圍表 49
表3-5 芎林鄉下山村人口對照表 51
表3-6 張家清河武獅團成員表 53
表4-1 大西螺地區(崙背、二崙、西螺)建置沿革表 75
表4-2 雲林縣各鄉鎮市客家人口分佈狀況調查表(以會使用詔安客家話為基礎) 81
表4-3 開漳始祖暨張廖始祖世系表 84
表4-4 七欠(崁)各村落分布表 85
表4-5 七欠與七崁區別與箴規祖訓說明表 86
表4-6  頭欠(嵌)廣興庄劉明善傳承世系表 89
表4-7  金鷹拳拳套表 91

圖目錄
圖1-1  臺灣地區客家人口比例 1/3 以上鄉鎮市區分布圖 10
圖3-1  陳賴章墾號的申請書 37
圖3-2 《乾隆臺灣輿圖》中之九芎林地區圖 43
圖3-3  馬步演示圖 57
圖3-4  七星步步法走位圖 58 
圖4-1  康熙臺灣輿圖—漢人開墾前西螺地區的番社:西螺社與茅干社(貓兒干社 78
圖4-2  乾隆臺灣輿圖 —乾隆時期西螺地區的番社:西螺社與茅干社(貓兒干社) 78
圖4-3  雲林詔安客所在聚落的分布地區圖 82
圖4-4  福建省詔安官陂所在位置圖 83
圖4-5  金鷹拳—鷹爪手示意圖 92
圖4-6  少林寺傳  銅人封面 136
圖4-7  銅人手繪圖 138
圖5-1  檳城嘉應會館地契圖 142
圖5-2 《鄭和航海圖》—檳榔嶼 145
圖5-3  客家村馬共事蹟圖 148
圖5-4  李杜森師傅全家福圖 150
圖5-5  三角馬進步、退步示範圖 152
圖5-6  摽手演示圖 153
圖5-7  扁擔棍演示 153
圖5-8  磨磐手演示 154
圖5-9  請拳(二板橋) 示意圖 155
圖5-10 咬牙切齒發勁示範圖 156

附錄次
附錄一:訪談資料 177
附錄二:少林寺傳銅人簿 178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王象之(宋)編,《輿地紀勝》,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清咸豐五年刻本,西元1971年版。
王之正(清),《乾隆•嘉應州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1版1刷。
升霄道人(清)著,《少林衣鉢真傳》清咸豐五年(1855)手抄本,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2月27日。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1年10月30日1版1刷。
司馬遷(漢),《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1版21刷。
司馬光(北宋)撰,胡三省(元)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10刷。
司馬穰苴,《司馬法》,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1版2刷。
江日昇(清),《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4年8月31日。
李丕煜(清)主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6月30日。
佚名(清)編,《雲林沿革史》,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4年3月臺1版,日本大正八年寫本影印。
房玄齡(唐)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1版9刷。
屈大均(清)撰,《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1版3刷
吳宗焯(清)修、溫仲和(清)纂,《光緒•嘉應州志》,據清光緒24年刊本影印(1898),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吳子光(清)撰,《臺灣紀事》,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國 85年。 
吳子光(清)撰,《一肚皮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周鍾瑄(清)主修,《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5年6月30日1版1刷。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9年1月。
計六奇(清)撰,《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4刷。
班固(漢)撰、顏師古(唐)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1版13刷 。
秦炯(清)纂修,《康熙•詔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編,2000年10月。
徐旭曾(清)著,〈豐湖雜記〉,收錄於羅香林編,《客家史料匯編》,香港:中國學社,民國54年3月。
孫爾准(清)修、陳壽祺(清)纂、魏敬中(清)重纂,《福建通志臺灣府》,道光9年(1829)修、同治10年(1871)刊,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10 月。
倪贊元(清),《雲林縣采訪冊》,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脫脫(元)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6刷。
張廷玉(清)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1版9刷。
張進籙(清)續修,《康熙•永安縣次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1刷。
郁永河(清)著,《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8年4月。
黃仲昭(明)纂修,《弘治•八閩通志》,據明弘治四年刻本縮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黃叔璥(清),《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8年6月2版。
黃釗(清),《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9年11月景印初版。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明太祖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5月。
楊戴鳴(明)著,《惠志畧》,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11月。
曾日瑛(清)等修、李紱(清)等纂,《乾隆•汀州府志》,據清同治六年(1867)延楷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10月。
連橫,《 臺灣通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5年5月。
陳盛韶(清),《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11月30日。
陳培桂(清),《淡水廳志》,同治10年(187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6月30日。
陳朝龍(清)纂輯,《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8年1月31日。
賀長齡(清)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劉昫(後晉)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1版8刷。
劉廣聰(清)纂,《康熙•程鄉縣志》,據日本東洋文庫藏清康熙30年刻本影印,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11月1版1刷。
劉良璧(清),《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4月。
歐陽修(北宋)、宋祁(北宋)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1版8刷。
戴璟、張岳(明)等纂修,《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據明嘉靖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93年。
駢宇騫等譯注,《武經七書》,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3月1版2刷。
鄭用錫(清),《淡水廳志稿》,約1834年編纂,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鄭玄(漢)注、賈公彥(唐)疏、阮元(清)等撰,《周禮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民國98年2月1版2刷。
鄭鵬雲、曾逢辰(清)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1年10月30日1版1刷。
魏瀛(清)等修、鐘音鴻(清)等纂,《贛州府志》,據同治12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9年臺1版。
蔣毓英(清)修,《台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年。
盧德嘉(清),《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6月30日。
顧祖禹(清)撰,《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1版2刷。
藍鼎元(清)撰,蔣炳釗、王鈿點校,《鹿洲全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1版1刷。
藍鼎元(清),《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
藍鼎元(清),《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6月30日。
二、近人著作
Book worm著,顧因明˙王旦華譯,《檳榔嶼開闢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3年3月臺1版。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冊,〈台灣語言與文化傳統〉 (作者自刊,1969年6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初版。
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74年。
文國書局編印,《武術基本訓練》,臺南:文國書局,2002年6月1版2刷。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2000年4月。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
江百龍等,《武術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0刷。
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1版2刷。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1版2刷。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4刷。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7月初版再刷。
佘志超撰,《圖文中國民俗.武術》,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年3月2刷。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4卷,遼宋金元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師範大學,1986年。
吳騰達,《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年。
吳騰達,《宋江陣研究》,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民國87年10月。
吳惠平,《針灸銅人圖譜》,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國72年6月再版。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8月2刷。
林川天主編,《民俗臺灣》第三輯,臺北,武陵出版社,1980年3月。
林芳遠,《振興社正統金鷹拳譜》,桃園:臺灣省國術會,民國95年11月。
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藝練法》,臺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洪英聖編著,《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民國88年8月。
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民國88年8月。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88年再版。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習雲太,《中國武術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5年12月1版1刷。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5月初版一刷。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10月初版10刷。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2月初版三刷。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臺北市:譯者發行,民國80年)。
《張廖元子公族訊》,雲林: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印,民國84年10月。
張文亮,《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臺北:文經出版社,2011年1月1版5刷。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彙編──竹塹社(Ⅰ)》,臺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
張伯夷,《當代台灣國術史料彙編(第一輯)》,臺北:逸文出版,1998年10月。
黃衍明計畫主持,《雲林好客—詔安客家文化園區先期基礎調查案結案報告書》,雲林:雲林縣政府,民國96年12月。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等,《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0月初版10刷。
黃昭堂,《臺灣民主國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0年。
程大學總主編;呂建孟等撰稿,《西螺鎮志》,雲林西螺:西螺鎮公所,2000年2月。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湯錦台,《千年客家》,臺北:如果出版社,2010年7月初版。
雲林縣政府,《細說布嶼東堡》,雲林:雲林縣政府編印。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 臺北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民國88年4月第1版。
溫梓川《檳州客屬公會40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州客屬公會,1978年。
莊興惠編,《芎林鄉志》,新竹:新竹縣芎林鄉公所,民國93年11月1版1刷。
廖丑主編,《雲林縣廖氏大族譜》,雲林西螺: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民國81年9月。
廖丑,《西螺七崁開拓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廖良元,《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雲林: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民國100年6月30日。
彭兆榮,《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1版1刷。
潘婉明,《一個新村,一種華人?—重建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集體回憶》,臺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民國94年2月)。
陳捷先 、閻崇年主編,《清代台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10月。
陳支平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5月1刷。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7月1版2刷。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3月1版6刷。
董勵,《客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刷。
楊國楨、陳支平,《明清時代福建的土堡》,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93年。
楊文傑,〈海外華人—東南亞華人的僑鄉與現實認同〉,臺北:今日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9日。
劉故、蘇昱彰合著,《白鶴門食鶴拳》,臺北:五洲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1刷。
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簡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1版1刷。
鄭森松撰,《竹東鎮誌歷史篇》,新竹: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05年。
臺灣區省級人民團體文化教育事業推進委員會,《臺灣區省級人民團體概況》,臺北:民國45年10月10日。
臺灣省政府編,《民間遊藝教材》,桃園:臺灣省國術會,民國60年。
謝重光,《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謝劍•房學嘉合著,《圍不住的圍龍屋: 記一個客家宗族的復甦》,嘉義大林:南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
鍾仁嫻主編,《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民國90年9月初版。
蔣炳釗,〈試論客家的形成及其與畬族的關係〉,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合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葉小華、譚元亨、管雅編著,《客都梅州》,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五洲出版社,2003年8月。
聶鑫森,《中國老兵器說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6月1版1刷。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11月初版5刷。 
龐玉森等,《中央國術館史》,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6月1刷。
羅香林,《客家史料匯篇》,香港:中國學社,民國54年3月。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1年7月臺灣1版。
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嚴奇岩,《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7月1版1刷。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臺灣隘制考〉,《臺灣文獻》第7卷第3、4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5年12月27日,頁7-25。
王學新,〈「殺番賞」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為例〉,收入《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1年12月,頁241-288。
王靜秋,〈芎林鄉下山村鄭氏家族之發展〉,《新竹文獻》第10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年8月,頁6-27。
王東,〈贛閩粵邊的山形水勢與現代客家方言地理〉,收入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王建台,〈台灣百年傳統體育回顧與前瞻〉,《學校體育》125期,臺北:教育部,2011年8月,頁64-66。
王進發,(金台山勤習堂傳習錄〉,《台灣武林雜誌》第2期,臺北:逸文出版社,2000),頁68-83。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文獻》第48卷第2期,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6月,頁7-18。
司徒尚紀,〈南海交通的歷史興衰與客家人移居東南亞〉,收入《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1月香港1版1刷,頁158-166。
安煥然,(獨立前華人經濟〉,收入林水檺等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2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3年6月,頁141-168。
李文良,〈學額、祖籍認同與地方社會—乾隆初年臺灣粵籍生員增額錄取案〉,《臺灣文獻》第59卷第3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8年9月30日,頁1-87。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5卷第2期,臺北:中華學報社,1978年7月,頁131-159。
林玉茹,(一個傳統地區性市場圈的構成:以清代竹塹地區為例〉,《台灣文獻》第49卷第 1 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7年3月31日出版,頁145-202。
林美蓉,〈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于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年9月1日,頁289-319。
林秀幸,〈臺灣北部客家家地區民間社團組織與地方社會發展之關係—以芎林鄉的音樂、武術社團與社會空間之探討為例〉,《臺灣文獻》第52卷第4期, 南投:臺灣眚文獻委員會,民國90年12月31日出版,頁341-375。
吳慶杰,〈山明水秀田園情、人親土香社區心—下山、東海窟鄭家的故事〉,《新竹文獻》第12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年12月,頁93-99。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第39卷第4期,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民國78年12月31日,頁33–69。
夏琳,〈遷界,徙沿海居民於內地〉,收錄於《閩海紀要》卷上,〈辛丑•順治18年,明永曆15年冬10月〉,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7年4月。
莊金德,〈藍鼎元的治臺讜論〉,《臺灣文獻》第17卷2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55年6月27日,頁1-27。
莊興惠,〈一個傳統農業鄉客家聚落與民宅特質之探討—以新竹縣芎林鄉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新竹: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2001年12月,頁221-253。
莊嘉仁,〈臺灣地區武術之融合與發展〉,2003年日本金澤大學國際體育史年會。
張曉威,(近代中國駐外領事與海外華人社會領袖角色的遞換—以駐檳榔嶼副領事謝榮光(1895-1907)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11月,頁167-221。
連文希,〈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第22卷3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0年9月27日,頁1-25。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武舉與軍功〉,《臺灣文獻》第56卷第2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94年6月30日,頁197-231。
許曉容,〈客家傳統體育及其文化特徵〉,收入於《地域族群與客家文化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1版1刷,頁168-173。
郭應哲,〈北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7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7年。
郭應哲,〈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5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民國95年。
黃秀政,〈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以渡臺禁令為例〉,收入於《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15日,頁145-173。
黃卓權,〈隘防線上的衝突—談桃、竹、苗地區的漢、番互動與糾葛〉,《新竹文獻》第14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3年11月,頁65-87。
黃蕙棻,〈祕傳「少林武功銅人簿」與「大七厘散」初探〉,《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桃園:中醫傷科醫學會,2010年12月,頁7-12。
黃克武、黃賢強計畫主持,〈過番南洋與客家記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5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2006年12月20日。
黃正誼,〈組織符合抗原檢驗與器官移植〉,《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會刊》第20期,頁5-6。
張翰璧、張維安,〈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2卷1期,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5年,頁149-182。
張菼,〈臺灣藤牌兵討俄研究及天地會僧兵征藏傳說的比較〉,《臺灣文獻》,第17卷3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55年9月27日。
烈,〈紅毛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006號,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民國42年9月20日出版,頁2-6。

烈,〈芎林鄉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011號,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民國43年2月28日出版,頁1-10。

〈雜錄〉,《新竹文獻會通訊》第017號,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民國43年12月,頁69-70。
陳春聲,〈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第2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4月1版1刷,頁73-106。
韋慶遠,〈有關清初禁海和遷界的若干問題〉,《明清論叢》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5月1版1刷,頁189-214。
蔡采秀,〈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93年6月,頁1-41。
魏嘉亨,〈西螺客家族群之研究〉,《雲林文獻》第45輯,雲林:雲林縣政府,92年12月,頁84-88。
廖丑,〈清領臺初期由閩南地區移民來臺開拓西螺一帶的廖姓先人及其後裔狀況調查〉,《雲林文獻》第42輯,雲林:雲林縣政府,民國87年6月,頁15-82。
廖清海,〈西螺七崁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體育學報》38卷1期,臺北:2005年3月,頁131-142 。
賴永祥,〈明鄭時期臺灣的開發梗概〉,《臺灣風物》第11卷第3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民國50年3月31日,頁17-24。
劉序楓,〈禁海與開海:傳統中國海洋發展政策的推移〉,收入於《海洋新風潮》,高雄:高雄市政府海洋局,2010年11月,頁34-39。
駱靜山,(大馬半島華人經濟的發展〉,收入於《馬來西亞華人史》,八打靈: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會,1984年。
顏清湟,〈早期新馬的客家會館〉,收入於《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4年。
顏清湟,〈東南亞歷史上的客家人〉,收入於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02年1月香港1版1刷。

謝堅雅,〈檳城浮羅山背:馬來西亞第一個客家村〉,檳城:2008年6月1日,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成立大會。
藍鼎元,〈論南洋事宜書〉,收入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兵政14•海防上•》卷83,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李雪溱,〈西螺七欠發展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6月。
林慧瑩,〈臺灣六堆傳統體育之研究: 以客家獅、攻炮城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林玉鳳,〈臺灣流民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育組碩士論文,2005年。
林秋鳳,(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開嘴獅布雞拳法之研究---以三步擼拳法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瑛玳,〈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07月。
梁玉芳(彰化振興社與金鷹拳之傳統文化〉,桃園: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惠如,〈臺灣客家獅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2月 。
簡瑛欣,〈宜蘭廟群Khiam祭祀圈之研究〉,臺北:政大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五、工具書
《中國武術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0月1刷。
方金輝、蔡龍雲編,《中華武術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1版1刷。
馬賢達主編,《中國武術大辭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9月1版1刷。
遠流臺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9月5日。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十五大庄分佈表」,新竹: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1989年。
六、報紙、網站
《臺灣日日新報》〈練習武藝〉1908年10月06日,第5版。
謝詩堅,〈客家人最先落腳 太平天國逃難浮羅〉,檳城:光華日報2009年02月24日。
〈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100年4月。http://www.hakka.gov.tw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典藏記 http://nrch.cca.gov.tw/ccahome/dance/music
文建會文化資產籌備處網站(2011.10.12.)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
數位新竹網站,村里-下山村 http://hc.village.tnn.tw/village05.html?id=70
檳州客屬公會網站http://penanghakkaheritage.com/datocheah.asp
豐順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fengshun.gov.cn/fsly/index.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