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1121505400
DOI 10.6846/TKU.2011.00992
論文名稱(中文) 軍事部門的國會聯絡機制-空軍軍購案之案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arliament Liaison Mechanism in Military Division-A Case Study of the Military Procurement of CAF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馮瑋華
研究生(英文) Wei-Hua Feng
學號 7956401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7-15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劉淑惠
委員 - 陳朝建
委員 - 陳志瑋
關鍵字(中) 軍事部門
國會聯絡機制
國會聯絡人
軍購案
關鍵字(英) Military departments
congress liaison mechanism
congress liaison staff
Military Procure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之研究為了要探究在行政與立法互動過程中,居於軍事部門中擔負著推動重大國防政策,扮演著微妙關係甚或具舉足輕重地位的國會聯絡人的角色與功能問題,進而擴展到整個國會聯絡機制;首先將軍事部門(行政)和國會(立法)間的運作生態,視為是分析國會聯絡人的基本背景,從而再進一步地去觀察及討論,國會聯絡人所被賦予的任務,及其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力。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為基礎,深度訪談主軸,空軍軍購案之個案研究為輔,期望能達到下列目的:一、確立軍事部門國會聯絡機制的角色定位。二、精進組織規範與聯絡機制的專業化。三、提出具體建議供軍事部門國會聯絡機制參考改進。由於我國軍事機構國會聯絡機制相較於各民主國家成立時間較晚,在代議政治體系下,對我國軍事機構所應具有的態度與做法,提出具體發現與建議,以提供我國軍事機構在面對國會聯絡與溝通時,提出所應遵循的運作模式。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pap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interaction, living in military de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promoting major defense policy, playing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licate relations with Congress or even the contact person's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n extended to the entire Congress, liaison mechanism ; First, the military departments (Administration) and Congress (legislative) between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system, as is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background of Congress, contacts, which then further to observe and discuss, contact the Congress, was given the task, and the play the role and influence.
In this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spindle, the Air Force's military procurement, supplemented by case studies, hoping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purposes:
1.Congress, to establish military liaison's role.
2.Sophisticated organization of professional norms and liaison mechanism.
3.Mak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Congress, military liaison reference improve.
Congress, our country military institutions as liaison mechanism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than late in the representative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s military institutions should have th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and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hat, in order to provide our country military institutions in the face of Parliament liais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proposed mode of operation to be follow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我國國會聯絡機制 27
第二節 國會聯絡人角色與功能 35
第三節 我國軍事部門國會聯絡機制 39
第三章  軍事部門國會聯絡機制探討-訪談結果分析 47
第一節  軍事部門國會聯絡組織與定位 47
第二節  軍事部門國會聯絡人的角色類型	52
第三節 軍事部門的國會聯絡溝通策略 55
第四節 軍事部門的國會聯絡作業流程 59
第五節 訪談分析 61
第四章  個案研究-空軍軍購案 65
第一節  軍事採購案	65
第二節  「疾鋒專案 」(愛國者飛彈二型提升及新購愛國者飛彈三型案) 68
第五章  結論 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87
壹、中文部分 87
貳、英文書籍與期刊	93
附錄一、行政院與立、監兩院聯繫注意事項 97
附錄二、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國會聯絡人員業務聯繫實施要點	99
附錄三、深入訪談紀錄 101
表目錄
表1-1  深入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10
表2-1  近年來國內國會聯絡機制相關研究與論文一覽表 16
表3-1 軍事部門軍國會聯絡人與相關人員角色互動的功能 63
表4-1 疾鋒專案之建案歷程 70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 5
圖2-1 軍事部門體系內國會聯絡單位組織系統表 4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國防部 (2006) 《中華民國 95 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二、專書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毛樹清,1970,<艾森豪政府與國會>,台北:新亞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逸舟譯(Alan Isaak 原著),1992,<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冉伯恭著,蔡文輝主編,2000,<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古登美、沈中元、周萬來,2001,<立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國立空中 大學。
任德厚,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朱文光,1983,<美國的民主與情報-美國國會與國家安全局之內幕>,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朱志宏,1995,<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吳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中華電視公司教學部。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瓊恩,2002,<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呂亞力,1991,<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吳乃德編譯,2000,<民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有限公司。 
李允傑,1999,<國會與預算>,臺北市:商鼎文化。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 原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淑嫻譯,1999,<個人公關>,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
侍建宇譯(Rod Hague, Martin Harrop & Shaun Breslin 合著),2001,<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萬來,2002,<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文益、鄭安鳳譯(Timothy W. Coombs 原著),2002,<危機管理與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林水波,1995,<追求理性政治:政策與體制批判>,台北:自刊本。
林紀東,1992,<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洪陸訓,1999,<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
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合譯(Morris Janowitz 原著),1998,<專業軍人>,台北:黎明文化。
洪陸訓等合譯,(Stephen K. Scroggst 原著),2001,<軍隊與國會關係>, 台北:政戰學校。
韋洪武譯,H. J. C. Vile 著,2001,<美國政治>,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 版社。
唐士其,1998,<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席代麟等譯(Turner, Mark 原著),2001,<政府再造與發展行政>,台北:韋伯文化。
馬起華,1985,<政治學原理(上)(下)>,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張世賢、陳恆鈞,1998,<比較政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在山,1999,<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明貴,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曹沛霖等譯,1990,<比較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劍英,2001,<立法審查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一新、鄧毓浩、陳景堯等譯(Alan R.Ball & B.Guy Peters 原著),2003,<最新現代政治與政府>,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治世,1986,<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思澤編譯,1996,<當代比較政府-美、英、德、法、日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陳淞山,1994,<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台北:月旦出版。 
彭錦鵬,1995,<國防部與國會溝通管道之建立-美德日經驗之分析>,國防部補助研究計劃。
彭懷恩,1990,<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彭懷恩譯著,2001,<政治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濟群,2001,<國會立法與程序>,台北:臺灣書店。 
黃炎東,1990,<政黨政治與選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日旭,1984,<美國政治與美國國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雷飛龍,1991,<英美日三國國會黨鞭制度>,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鄭樑生譯(岩井奉信原著),1995,<日本國會的立法過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賴郁君譯(豬口孝原著),1994,<日本-經濟大國的政治運作>,台北:月旦出版社。
羅成典,1987,<立法技術論>,台北:文笙書局。 
羅志淵,1974,<立法程序論>,台北:正中書局。 
羅傳賢,2002,<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顧俊禮,2001,<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張蔚德,1991,<台灣省政府府會聯絡員的任務與功能>,《台灣文獻》,42卷1期 ,頁123-145,南投:台灣省政府。
吳 定,2003a,<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吳 定,2003b,<政策管理>,台北:聯經。
吳 定,2003a,<公共政策>,台北:空中大學。
吳 定,2004,<公共政策>,台北:空中大學。
吳 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2000a,<行政學(一)>,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
吳 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2000a,<行政學(二)>,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黃秀瑞,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朱鎮明,1999「政府再造的政治分析-權力互動的觀點」,<新公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
朱鎮明,2003,<政治管理>,台北:聯經。
顧崇廉,2004,<預約和平:顧崇廉解讀台灣國防>,台北:天下遠見。
華力進,1985,<政治學>,台北:經世。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Robert K. Yin 著,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期刊論文
王國璋,1989,<白宮聯絡國會的機構與人員(下)>,台北:美國月刊,第 3 卷第 12 期,頁 47-57。
王國璋,1989,<白宮聯絡國會的機構與人員(上)>,台北:美國月刊,第 3 卷 11 期,頁 4-13。
王業立,2001,<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台北: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16 期,頁 29-39。
吳春來,1991,<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 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鴻榮,1992,<行政失靈與國會控制之解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鴻榮,1996a,<強化立法院的幕僚組織與功能>,台北:國家政策雙周刊,第 138 期:頁 10-11。
何鴻榮,1996b,<再造效能政府:行政重組、國會控制與改造>,台北: 時英出版社。
何鴻榮,2001,<行政與立法互動: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的發展與變遷(下)>,台北:立法院院聞,第 29 卷 12 期,頁 56-72。
何鴻榮,2001,<行政與立法互動-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的發展與 變遷(上)>,台北:立法院院聞,第 29 卷 11 期,頁 72-84。
張樹謨譯,1990,<美國國會工作的溝通與聯繫(下)>,台北:立法院 院聞,第 18 卷 8 期,頁 21-30。
張樹謨譯,1990,<美國國會工作的溝通與聯繫(上)>,台北:立法院 院聞,第 18 卷 7 期,頁 26-32。
盛杏湲,1997,<立法委員的立法參與-概念、本質與測量>,台北:問 題與研究,第 36 卷 3 期,頁 1-25。
郭淑敏,1994,<日本國會與美國國會之比較>,台北:日本研究,第 355期,頁 26-28。
陳恆鈞,2002,<美國國會委員會的議事運作過程:三個理論觀點的探討>,台北: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 2 期,頁 69-88。
彭錦鵬,1991,<美國國會幕僚的角色與成長>,台北:美國月刊,第6卷 3 期,頁 57-67。
黃秀端,1989,<政黨與選舉>,台北:中國論壇,第 28 卷 9 期,頁 26-28。 
黃秀端,1989,<總統與國會之權利消長>,台北:美國月刊,第 3 卷 11期,頁 14-25。
黃秀端,2000,<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台北:東吳政 治學報,第 11 期,頁 35-70。
楊志恆,1997,<國會對軍隊的監督之探討>,台北:國家政策雙周刊, 第 22 期,頁 4。
葛永光,1986,<美國總統如何影響國會-兼論國會關係室的運作方式>, 台北:美國月刊,第 1 卷 2 期,頁 12-18。
鄭哲民,1992,<美國國會之制度與運作>,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蕭秀梅,1985,<美國國會的行政監督功能>,台北:憲政思潮,第 774期,頁 129-153。
謝萼芳譯,1993,<美國國會幕僚之角色、職掌及影響之分析>,台北: 立法院院聞,第 21 卷 2 期,頁 86-98。
王維智,2006,<軍事採購履約爭議防制與處理之研究>,聯合後勤季刊,第5期,頁92-101。
鄧定秩,2004,<從特別軍售論我國軍事戰略>,中華戰略學刊九十三年冬季刊,頁225-249。
陳一偉,2006,<析論我國軍購政策(1979-2005)>,復興崗學報第88期:頁207-232。
汪季尼,2004,<從華美軍售對當前我國國防政策之建言>,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頁77-89。
陳國雄,2006,<軍事採購與國防安全-台海軍情超越2015年>,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0期:頁54-66。
王之劍,2005,<由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思維論『三大軍購』的必要性>,海軍學術月刊第39卷第7期:頁64-71。
利憲治,2000,<如何加強軍購案件之審核>,審計季刊第20卷第3期:頁42-51。 
四、學位論文 
何鴻榮,2001,<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觀點>,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玉竺,2000,<政府公共關係之研究- 以內政部消防署公關部門為例>,台北: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春來,1991,<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銳,2004,<我國軍事機構國會聯絡人角色扮演與功能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福,2002,<地方政府層級中府會連絡人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台北: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劉省作,2004,<行政部門在國會運作之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敦源、郭政偉,2003,<民主治理中之資訊交易關係:以台北市政府府會聯絡機制為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民主治理與台灣行政改革」研究會論文。
閻玉峰,2009,<政策行銷之研究:以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案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復寧,2006,<國會聯絡人核心能力之研究-以行政院及所屬各部為例>, 
五、報章資料
 工商時報,<立委與國會聯絡人互利共生>,09/05/1995,4 版。 中時晚報,<健全國會運作仍需各方自制>,04/08/1988,3 版。 中國時報,<因應立院形勢政院動作頻頻>,12/18/1989,3 版。 中國時報,<國防決策樹立新模式>,01/15/2000,2 版。 
台灣日報,<國會聯絡人立法院打通關>,12/06/1999,5版。
台灣時報,<抨擊國防部國會聯絡式功能不彰-兩立委促撤換現有軍職人 員>,10/03/1994,3 版。
民眾日報,<助理與國會聯絡人不分家>,03/17/2002,3 版。
民眾日報,<國會聯絡人角色吃重>,03/11/2002,4 版。 
江丙坤,<析論我國立法效率之提昇-從日本國會運作談起>,聯合報,10/18/2001,6 版。
自立早報,<國軍各軍種總部將成立專責國會聯絡室>,03/10/1993,4 版。 
林金莖,<日本國會運作-日本憲政一百年>,中央日報,03/30/1991,3版。
六、網路文獻
李明賢,2007,「藍阻 3 年 三軍購預算 大砍後過關」,《自由時報》 2007,年 6 月 16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16/ today-p7.htm(2011/6/7)
貳、英文書籍與期刊
Bergman, T. 1993. “Formation Rules and Minority Govern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3:55-66.
Blondel, Jean. 1982.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Government,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son.
Core, Bernard D. 2006. Taiwan’s Security: History and Prospects. New York: Routledge.
Crozier, M. 1982. Bureaucratic Phenomen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hl, Robert A. 1984.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4th ed. NJ: Prenrice-Hall.
Davisson,  Roger  H., & Walter J. Oleszek. 1981. Congress and Its Member.Washington, D.V.: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Davis, Eric L. 1983. “Congressional Lesson: The People and the Institutions.” In Both Ends Office Avenue. Ed. Anthouy king. Washingtog,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Dorminey, Bruce (1999) “Chinese Missiles Basic to New Strategy”,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vol.150, No.10 (1999.3.8).
Gormley, William T. 1987. “Institutional Policy Analysi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6(2): 153-169.
Graham, C. B. & S. W. Hays.  1986.  Managing  the  Public  Organization.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Grysky, G. S. 1981. Bureaucratic Policy Making in a Technological Socie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chenkman Publishing Company.
Hall, Richard H. 1982.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and Process. NJ: Wnglewood
Cliffs.
Hamm, Keith E. 1983. “ Patterns of Influence Among Committees, Agencies, and Interest Group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3: 379-426.
Kaufman,  Herbert.  1981.  “Fear  of  Bureaucracy:  Araging  Pandemic.”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 41: 1-9.
Kearney, Richard C. & Chandan Sinha 1988. “Professionalism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8: 571-579.
Robert F. Gratan. 2002. The Strategy Process:A military-Business Comparis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P.73
Rosenthal,  A.  1981.  “Legislative Behavior and Legislative  Oversight“,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 115-131.
Rourke,  Francis  E.  1984.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3d  ed. Washington, DC: Harper Collins Publisgers.
Rozendal, Peter Van. 1992. “The Effect of Dominant and Central Parties on
Cabinet Composition and Ability”,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7: 5-36.
Satori,	Giovanni. 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tori,	Giovanni. 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Sekaran, U. 1992. 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A Skill Building Approach, John Wiley, New York.
Taylor, M. & V. Herman. 1971. “Party System and Government Stabil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5: 28-37.
Thurber,	James	A.	1977.	”Legislative-Exective Relation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ed.   H.   George   Frederich And Charles R. Wise. Lexington, Mass: Heath.
Starr, Barbara (1997) “China Could Overwhelm Regional Missile Shield”, Defense Weekly. vol.27, No.16 (1997.4.23).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shin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21-09-05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21-09-05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