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0815063200
DOI 10.6846/TKU.2008.01314
論文名稱(中文) 網路運用對政治行銷效果之探討-以馬英九官方網站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Website and Political Marketing-A Case Study on Inn-Cho Ma’s Official Websit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黃玉提
研究生(英文) Yu-Ti Huang
學號 6915500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7-29
論文頁數 11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劉淑惠
委員 - 林聰吉
委員 - 廖益興
關鍵字(中) 網站
政治行銷
政治人物形象
關鍵字(英) website
political marketing
Politician ima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網站作為一種政治行銷的工具,是否能夠對於政治人物的形象(政見議題和個人特質)產生影響的效果。由於政治行銷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獲得人民的選票,而人民的投票決定是來自於對候選人政見議題之認知與支持和對候選人個人特質的認同。因此本文以馬英九官方網站作為研究個案,PTT網友為研究樣本,並以電腦實驗法來探討網友在瀏覽馬英九官方網站之後,對於馬英九所提出的政見議題會否會更加的了解與支持?對於馬英九的個人特質的評價是否會提升?並且進一步探討政見議題之認知與支持和個人形象特質之間的相關強度,來找出網站所能夠達成的影響效果為何?此外,也分析網友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省籍、政黨認同、統獨立場和對經濟景氣評估的看法是否會影響對馬英九形象的認知?企圖透過這些問題來了解網站行銷的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1)網友在瀏覽馬英九官方網站之後,比起未瀏覽之前,對於馬英九所提出的政見議題會更加的了解與支持,同時對於馬英九個人特質的評價也會更加的認同與提升。(2)而且在未瀏覽馬英九官方網站前,對於馬英九政見議題之認知與支持和對馬英九個人特質是採取正面評價者,在瀏覽網站後會有更高的評價。(3)此外,網友的政黨認同、統獨立場和對經濟景氣評估的看法會影響對於馬英九形象的看法。通常是「認同國民黨理念」、統獨立場「傾向統一」和「維持現狀」、贊成經濟要好轉必須「換人做做看」的網友,在瀏覽馬英九官方網站之前與之後才會對於馬英九形象產生影響的效果。而「認同民進黨理念」、對於統獨立場「傾向獨立」和「不同意經濟景氣要好轉必須要換人做做看」的網友,由於政治立場傾向泛綠,在瀏覽馬英九官方網站之前與之後僅對於了解馬英九政見議題產生影響效果,但是並不會支持馬英九的政見議題。
    综合以上可知:瀏覽政治人物網站,可以提高對政治人物的認識和對政見議題的了解和支持,同時對於政治人物的個人特質產生認同,但是這個前提是建立在網站的瀏覽者與政治人物對於政見議題有相同的認知,故網站做為一種政治行銷工具主要是在強化選民對於政治人物既有的認知效果,但無法達到改變的效果。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official websites, as a political marketing tool, can influence public images of politicians. The ultimate goal of political marking is to get vote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voters’ perceptions of candidates’ policy standpoints and personality. This study took Inn-Cho Ma’s Official Website as the case study and sampled from the PTT network community. The experiment of the computer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official website improved the overall support rate of Inn-Cho Ma. Furthermore, the study explored to which extent the official website affected the support rate based upon the correlations among voters’ perceptions of candidates’ policy standpoints, voters’ perceptions of candidates’ personality, and voters’ support. This study also examined whether the public images of Inn-Cho Ma were influenced by respondents’ gender, age, education, birth province,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ideolog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findings show that:(1)the official website di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and support rate of Inn-Cho Ma.(2)The official website was able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evaluations of the supporters.(3)Moreover, respondents’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ideolog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conomic conditions affected their images of Inn-Cho Ma. Specifically, KMT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ve ideologies (unify with China or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belief that political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can better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image of Inn-Cho Ma. On the other hand, DPP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aggressive ideologies (independent of China), the belief that political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may not better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image of Inn-Cho Ma. 
    But, the official website di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Cho Ma’s policy standpoints no matter the website users were supporters or not. In sum, the official website, as a political marketing tool, can strengthen voters’ existing perceptions of politicians but can not alter the perceptio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章節安排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政治行銷  7
   第二節  政治人物形象理論  25
   第三節  政治行銷與形象之關連性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0
   第二節  問卷說明  46
   第三節  統計方法  52
第四章  網站政治人物形象效果之分析 5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54
   第二節  政治人物政見議題之認知與支持 62
   第三節  政治人物個人形象之認知  67
   第四節  政見議題之認知與支持及形象之相關性 70
   第五節  影響政治人物形象其他因素之探討 73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86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結論  8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96
參考書目 98
附錄一:前測問卷調查表 104
附錄二:後測問卷調查表 111

表   目   錄
表 2-1  政治行銷與行銷理論的同質比較  10
表 2-2  商業行銷與政治行銷不同階段之效果  11
表 4-1  接觸媒體管道次數一覽表  58
表 4-2  非選舉期間瀏覽政治人物網站一覽表  59
表 4-3  選舉期間瀏覽政治人物網站一覽表  59
表 4-4  2008總統大選是否投票一覽表  60
表 4-5  是否投票給馬英九一覽表  60
表 4-6  瀏覽政治人物網站是否會增加對政治人物認知一覽表  61
表 4-7  是否再度瀏覽馬英九官方網站一覽表  61
表 4-8  瀏覽網站前後對於政見議題認知結果分析表  63
表 4-9  瀏覽網站前後對於政見議題支持結果分析表  65
表 4-10 瀏覽網站前後對於馬英九個人形象認知結果分析表 69
表 4-11 政見議題認知、支持與個人形象之間相關程度表  71
表 4-12 政黨認同在瀏覽網站前後對政見議題認知、支持和個人形象之影響效果 74
表 4-13 支持國民黨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75
表 4-14 支持民進黨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75
表 4-15 統獨立場在瀏覽網站前後對政見議題認知、支持和個人形象之影響效果 75
表4-16 傾向統一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79
表4-17 傾向獨立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79
表4-18 維持現狀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79
表4-19 經濟景氣評估在瀏覽網站前後對政見議題認知、支持和個人形象之影響效果  81
表4-20 「不同意換人做做看」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82
表4-21 「無意見」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對之效果分析表  83
表4-22 「同意換人做做看」受測者在瀏覽網站前後之效果分析表  83
表4-23  影響馬英九形象之個人因素一覽表  84

圖   目   錄
圖2-1  投票行為因果關係的漏斗模型圖 34
圖3-1  政見議題影片參考圖 45
圖3-2  政見議題文字參考圖 46
圖4-2  年齡分佈圖 55
圖4-1  性別分佈圖 55
圖4-3  教育程度分佈圖 56
圖4-4  省籍分佈圖 56
圖4-5  政黨認同分佈圖 57
圖4-6  統獨立場分佈圖 57
圖4-7  經濟景氣評估圖 5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林文益譯 / Brian McNair著(1997),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李美華等譯/Babbie, 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法上冊,台北:時英。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彭懷恩(2005),競選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梁世武(2006),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梁世武編(2000),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策略論文集,台北:雙葉書廊。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陳鴻基(1995),選舉行銷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台北:正中書局。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市:遠流。
莊伯仲&鄭自隆(1996),競選文宣新媒介-台灣政治性資訊網路現況分析,廣告學研究,7,p.85-119。
莊伯仲(2000),網路選戰在台灣─1998年三合一大選個案研究,廣告學研究,14,p.31-52。
黃秀端(2005),線上競選:網際網路在美國的使用,台灣民主季刊,2(2),p.177-180。
李萬來(1999),網路政治逐漸形成,《新聞鏡周刊》,576(33)。
陳照明、陳春富(2002),政治行銷模式之建構─商業行銷模式之修飾,業論壇, 4(1),p.81-102。
梁世武(1994),1994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型之驗證,選舉研究,1(2),p.97-130。
金溥聰(1998)。〈選戰與候選人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第六屆廣告與公共關係學術研討會》。
游清鑫(2003),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二○○○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17,p.93-120。
洪雅慧(2001),候選人網站「資訊提供」與「使用可親近性」之滿意度比較-以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廣告學研究,17,p83-104。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55,p.203-223。
李郁青、金溥聰(1996),報紙對候選人之形象設定效果:以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民意研究季刊,197,p.141-174。
周慧玲(1998),網路政治行銷策略之研究—以1997年底國、民兩黨縣市長候選人之網站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良容(2000),網際網路對選舉之影響-以我國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之競選網站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堯燦(2001),民意代表網站瀏覽者行為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璇(2003),候選人競選網站的選戰策略-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泓全(2004),競選網站在選舉中的運用-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坤(2004),2004年總統大選網路運用與使用之初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志聿(2004),網站策略與績效之研究-以競選網站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曉農(2005),台灣立法委員部落格之政治資訊行銷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涵(2006),候選人部落格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以「2006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茹(2006),2005年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選舉候選人網站與部落格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郁青(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潘國華(1998),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林慧斐(1998),台灣N世代選民認知總統候選人形象之研究-公元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蕙芬(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王冠翔(2000),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唯超(2001),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富(2002),台灣選戰行銷模式之建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甄萍(2002),候選人之社會行銷與其個人形象關聯性之研究-以立法委員洪秀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玉鳳(2003),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瑛君(2003),媒體呈現之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研究-以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孟穎 (2004),首長形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高雄市政府新聞稿為例 ,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珩(2006),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之媒體形象分析-以2005年王金平與馬英九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立婷(2006),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允斌(2004)。「政治行銷概念略述」,2007年01月2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36-15.htm
馬英九官方網站http://2008.ma19.net/
財團法人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9%B9%E8%B8%A2%E8%B8%A2&variant=zh-tw
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 http://www.find.org.tw
天下雜誌「二○○八年國情調查」http://www.cw.com.tw/article/print.jsp?id=33534

二、英文部分
Hansen, Glenn J.&Benoit, William L.(2005). Presidential Campaigning On The Web: The Influence Of Candidate World Wide Web Sites In The 2000 General Election。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 70(3), pp 219-229.
Benoit, W. L.&Hansen, G. J.(2004). The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of presidential campaig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 21 , pp 164-173.
Rebecca Verser & Robert H. Wicks(2006).Voter Impressions: The Use of Images on Presidential Candidate Web Sites During the 2000 Campaig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56(1), pp 178-197.
Schneider, Monica C(2006). Gender Bending: Effects of Strategies in Candidate Websi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pp 1-30.
Kotler, P., & Levy S. J.(1969), Boar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33(1), pp 10-15.
Merril, J. C.(1962).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pp 203-212.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McCombs, M. E., & Shaw, D.(1972).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pp 177-187.
Patterson, T. E.(1989).The Press and Candidates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 2), pp 123-125.
Graber, D. A.(1989).Content and Meaning: What’s it all abou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pp144-152.
Miller, M.M., Andsager, J.L.&Riechert, B.P.(1998). Framing the Candidates in Presidential Primaries:Issues and Images in Prss Releases and News Coverage.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Summer, pp.312-324.
Hacker, Kenneth L.(1995).Candidates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New York:Praeger,pp.69.
Hellweg, S.A., King, S.W.,&Williams, S.E.(1988).Comparative candidate evaluation as a function of election level and candidate incumbency. Communications Reports, 1, pp.76-85.
Hacker, K. L. (1996).Missing links in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democratiza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8,pp 213-232.
William L. Benoit, Mitchell S. McKinney, and R. Lance Holbert.(2001).Beyond Learning and Persona: Extending the Scope of Presidential Debate Effect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8( 3), pp 259–27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