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8200522294700
DOI 10.6846/TKU.2005.00665
論文名稱(中文) 應用白噪音強制振動於高層建築之氣彈互制識別
論文名稱(英文) Identification of Aeroelasticity for High-Rise Buildings by Using White-Noise Forced Oscillation Metho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林勝偉
研究生(英文) Sheng-Wei Lin
學號 6923105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29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重成
委員 - 鄭啟明
委員 - 陳振華
關鍵字(中) 強制振動
白噪音
基因演算法
抖振
氣彈現象
高層建築
氣動力阻尼
氣動力勁度
大氣邊界層
關鍵字(英) Forced Excitation
White Noise
Genetic Algorithm
Buffeting
Aero-elasticity
High-rise Buildings
Aerodynamic Damping
Aerodynamic Stiffness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使用強制振動方式對高層建築順風向之氣彈行為進行系統識別,最後歸納出頻率相關之氣動力阻尼與氣動力勁度。藉由白噪音之強制振動,本文提出一套新識別方法,使用基因演算法來曲線擬合不同風速實驗下所得之氣彈互制頻率轉換函數,進而識別出結構的氣動力阻尼與氣動力勁度。為驗證此方法之可行性,本實驗使用高寬比為7的兩個高層建築模型(一為正方形斷面、一為長方形斷面)為代表在淡江大學土木系風洞進行識別試驗。
將識別得到之氣動力阻尼與氣動力勁度,配合紊流場由力平衡儀所量測到的結構基底彎矩歷時,以數值模擬方式預測高層建築在紊流場下的抖振位移反應;並將其結果與紊流場試驗之直接量測結果做比較。比較結果發現預測與直接量測的結果非常接近,因此印證所識別出的氣動力阻尼與氣動力勁度之正確性。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nvestigated the frequency-dependent aerodynamic damping and stiffness of high-rise buildings for the along-wind motion by utilizing forced excitation technique.  Through the white noise excitation to an elastic model, a new approach that involves the curve-fitting for aero-elastic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 for global minimization was presented to identify the frequency-dependent aerodynamic damping and stiffness.  For demonstration, two prisms (one square-shape, the other rectangular shape) with a height/width ratio of 7 as the high-rise building models were used in the wind tunnel tests to perform the identification following the approach presented.


The identified results were further used to numerically predict the buffeting response of the same building model under the disturbance of wind gust within a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comparisons were made with the direct measurements from wind tunnel experiment.  As demonstrated from the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the validity of the frequency-dependent damping and stiffness identified were well verifi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導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1.3 研究內容與架構	3
第二章  相關理論回顧	5
2.1 風力作用之形式	5
2.2 結構物順風向之反應行為	7
2.3 結構物橫風向之反應行為	8
2.4 系統識別	8
2.4.1  曲線擬合(非參數系統識別)	10
2.4.2 控制典型式(Controllable Canonical Form)	13
2.4.3 結構物之轉動慣量率定	17
2.5  基因遺傳演算法則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架構	22
3.1 強制振動下之高層建築運動方程式	22
3.2 結構參數之識別	22
3.3 氣動力導數應用於高層建築之理論推導	23
3.4 利用基因演算法曲線擬合	27
3.5 驗證實驗的正確性	28
3.6 實驗架構與儀器	28
3.6.1 大氣風洞實驗室	28
3.6.2  實驗儀器	29
3.7 實驗流程	32
3.7.1 結構系統識別實驗	32
3.7.2 氣動力導數之系統識別實驗	33
3.7.3 驗證實驗之正確性	34
第四章  實驗結果討論與比較	35
4.1 結構物扭轉向阻尼與扭轉向自然頻率之識別	35
4.2 結構物轉動慣量之率定	35
4.3 氣動力導數系統識別之實驗結果	36
4.4 驗證實驗之正確性	37
4.5	定義通用之氣動力導數	38
4.6 關於橫風向之行為	40
4.7 簡化公式並比較結果	40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43
參考文獻	45
圖表目錄
圖1.1 本論文大綱示意圖	i
圖2.1 基因演算法之流程圖	ii
圖3.1  氣彈力模型之強制振動試驗架設示意圖	iii
圖3.2  淡江大學結構氣動力風洞研究室平面圖	iv
圖3.3 壓力轉換器	iv
圖3.4 皮托管	v
圖3.5 正方形斷面高層建築模型	v
圖3.6 長方形斷面高層建築模型	v
圖3.7 雷射位移計(左邊為雷射控制器,右邊為雷射源)	vi
圖3.9 力平衡儀各構件圖(由左至右依序為感應器、電源供應器、訊號處理器)	vi
圖3.10 平坦地形之邊界模擬圖	vii
圖3.11 平坦地形之錐形擾流板設計尺寸圖	viii
圖3.12 模擬邊界層流場之粗糙元素尺寸圖	viii
圖4.1  正方形斷面模型之轉換函數fitting	ix
圖4.2 長方形斷面模型之轉換函數fitting	ix
圖4.3  正方形斷面模型轉動慣量J之律定	x
 	x
圖4.4 長方形斷面模型之轉動慣量律定	x
圖4.5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不同風速下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i
圖4.6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5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
圖4.7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6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i
圖4.8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7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i
圖4.9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8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ii
圖4.10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9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ii
圖4.11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0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v
圖4.12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1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圖	xiv
圖4.13 正方形斷面模型之氣動力阻尼 	xv
圖4.14  正方形斷面模型之氣動力勁度 	xvi
圖4.15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各風速所得之 比較圖	xvii
圖4.16 正方形斷面模型在各風速所得之 比較圖	xviii
圖4.17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5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ix
圖4.18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6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ix
圖4.19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7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x
圖4.20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8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x
圖4.21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9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xi
圖4.22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0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xi
圖4.23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1 m/s)反應之互制轉換函數	xxii
圖4.24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各風速下所得之 比較圖	xxii
圖4.25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各風速下所得之 比較圖	xxiii
圖4.26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各風速下之氣動力阻尼 	xxiii
圖4.27 長方形斷面模型在各風速下之氣動力勁度 	xxiii
圖4.28 正方形斷面模型平均後之氣動力導數	xxiv
圖4.29 正方形斷面模型 之擬合圖	xxv
圖4.30 正方形斷面模型之通用系統轉換函數與實驗擬合轉換函數比較	xxvi
圖4.31 長方形斷面模型平均後之氣動力導數	xxvii
圖4.32 長方形斷面模型 之擬合圖	xxviii
圖4.33 長方形斷面模型之通用系統轉換函數與實驗擬合轉換函數比較	xxix
圖4.34 正方形斷面模型橫風向風速2 m/s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
圖4.35 正方形斷面模型橫風向風速3 m/s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
圖4.36 正方形斷面模型橫風向風速4 m/s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
圖4.37 正方形斷面模型順風向不同風速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i
圖4.38 長方形斷面模型順風向風速6 m/s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i
圖4.39 長方形斷面模型順風向風速9 m/s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i
圖4.40 長方形斷面模型順風向風速11 m/s以不同振幅激振結構所得之轉換函數比較圖	xxxii
圖4.41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5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i
圖4.42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6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ii
圖4.43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7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ii
圖4.44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8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v
圖4.45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9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v
圖4.46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0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v
圖4.47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1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v
圖4.48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之氣動力導數	xxxvi
圖4.49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之通用氣動力導數	xxxvi
圖4.50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之通用系統轉換函數與實驗擬合轉換函數比較	xxxvii
圖4.51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5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vii
圖4.52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6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viii
圖4.53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7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viii
圖4.54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8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x
圖4.55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9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xxix
圖4.56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0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l
圖4.57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在順風向(11 m/s)反應互制轉換函數	xl
圖4.58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之氣動力導數	xli
圖4.59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之通用氣動力導數	xli
圖4.60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之通用系統轉換函數與實驗擬合轉換函數比較	xlii
表4.1 正方形斷面模型各風速下所推得之 分子分母係數	xlii
表4.2 長方形斷面模型各風速下所推得之 分子分母係數	xliii
表4.3 正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iii
表4.4 長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iv
表4.5 正方形斷面模型通用的 分子分母係數	xliv
表4.6 正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通用系統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iv
表4.7 長方形斷面模型通用的 分子分母係數	xliv
表4.8 長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通用系統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iv
表4.9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v
表4.10 簡化後正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通用系統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v
表4.11 曲線擬合與通用氣動力導數反推所得到 分子與分母的係數	xlv
表4.12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vi
表4.13 簡化後長方形斷面模型實驗與數值模擬通用系統位移擾動均方根值之比較	xlvi
表4.14 曲線擬合與通用氣動力導數反推所得到 分子與分母的係數	xlvii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Nakamura, Y. and Mizota, T. (1975), “Unsteady Lifts and Wakes of Oscillating Rectangular Prisms”, ASCE 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Division, Vol. 101, No. EM2, pp. 855-871.
2.	Bearman, P. W. and Obasaju, E. D. (1982),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Fixed and Oscillating Square-section Cylind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 119, pp. 297-321.
3.	5.	Sakamoto, H.. and Oiwake, S. (1984), “Fluctuating Forces on a Rectangular Prism and a Circular Cylinder Placed Vertically in a Turbulence Boundary Layer”,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Vol. 106, pp. 160-166.
4.	Vickery, B. J. and Steckley, A. (1993), “Aerodynamic Damping and Vortex Excitation on an Oscillating Prism in Turbulent Shear Flow”,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Vol. 49, pp. 121-140.
5.	董人豪,”大跨橋樑顫振與抖振現象之主動控制應用與研究”,吳重成博士指導,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6.	簡仕為,”應用強制振動之顫振導數系統識別”,吳重成博士指導,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7.	蔡明樹,”高層建築氣彈力現象之風動研究” ,鄭啟明博士指導,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8.	Simiu, E. and Scanlan, R. H., “Wind Effects on Structures”, John Wiley, NY, 1986.
9.	Wu, J. C. and J. N. Yang, “Active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Tower under Stochastic Wind”,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124, No. 11, Nov., 1998.
10.	Wu, J. C. , 2000, “Modeling of an Actively Braced Full-Scale Building Considering Control-Stucture Interac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rtuctural Dynamics, Vol.29, No.9, Sep. , pp.1325-1342.
11.	Wu, J. C. ,and Pan, B. C. , 2002,”Wind Tunnel Verification of Actively Controlled High-Rise Building in Along-Wind Motion”,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v69-71, Jul-Oct, 1997.
12.	潘柏辰,”高層建築受風順風向反應之主動控制與風洞實驗”,吳重成博士指導,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3.	林偉傑,”高層建築風力與結構側向及扭轉向反應之互制效應研究”,吳重成博士指導,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4.	Panos  J.  Antsaklis and Anthony  N.  Micheal, “Linear Systems”, McGraw-Hill, 1998.
15.	Beasley, D., D. R. Bull and R.R. Martin (1993), “An Overview of Genetic Algorithms: Part 1, Fundamentals,” University Computing, Vol. 15, No. 2, pp. 58-69
16.	Michalewicz, Z. (1992), “Genetic Algorithms + Data Structures = Evolution Programs,” Springer, Third, Revised and Extended Edition.
17.	林勝宏,”國際股市關聯性結構之研究-Copula模型之應用”,余尚武博士指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18.	Bingul, Z. , A. Sekmen and S. Zein-Sabatto (2000),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Multi-Objective Problems Using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Vol. 3, pp. 1923-19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