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7201511040500
DOI 10.6846/TKU.2015.00970
論文名稱(中文) 線上同步教學帶領技巧與教學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E-moderating Skills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Online Synchronous Instr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翁義鑫
研究生(英文) Yi-Hsin Weng
學號 6007500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30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劍涵
委員 - 戚建華
委員 - 徐新逸
關鍵字(中) 線上帶領技巧
線上同步教學策略
數位學習
線上同步
關鍵字(英) Online E-moderating Skills
Onl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Synchronous Instr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數位時代之中,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早已不限於傳統的面對面教學。線上非同步教學平台如Moodle,與同步教學軟體如JoinNet,都是影響數位時代教與學的產物(李維蔓,2008)。本研究主要探討透過JoinNet實施線上同步教學的帶領技巧和教學策略之研究;線上教師運用線上帶領技巧,引導學生使用線上同步環境學習,與線上教師和其他同學形成互動,並從此環境中產生學習氣氛,習慣於線上同步教學環境,而利用JoinNet中數位白板的功能與學生互動,透過線上同步教學策略或活動,來達成學習目標。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從研究者參與線上觀察、文件分析到與線上教師深度訪談等方式,了解線上教師如何運用遊戲或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於線上同步教學中學習,以及線上教師如何運用線上帶領技巧和教學策略。本研究以Salmon(2004)線上教學帶領研究中,所提出五個階段參與和動機(Access and motivation)、線上社會化(Online socialization)、資訊交換(Information exchange)、知識的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和發展(Development)來探討線上同步教學之帶領技巧和教學策略的發展。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線上同步教學中必須要經過線上帶領技巧的應用,才能更一步的產生教學策略的應用,透過使用線上教學環境的熟悉、培養線上學習的氣氛和線上教師與學生的密集互動,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建構起在線上的學習經驗,並透過線上同步教學之教學策略,才建構起學生能真實學習的情境。
英文摘要
In the digital era,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not limited to traditional ways, instead,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an online asynchronous platform, Moodle, and online synchronous software, JoinNet, and so on are influenc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online e-moderating skills and synchronous instruction strategies by using JoinNet. Online instructors utilize online e-moderating skills to guid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JoinNet, create activities with students by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d students to reach the goal of curriculum. The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online courses to do online observations,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know how online instructors were working through games or activities to guide the students and using online e-moderating skills to generate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The study also refers to Salmon’s (2004) framework in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at the five phases are access and motivation, online socializ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online synchronous instructors must have e-moderating skills to guide students in online learning, and onl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s actually generated by online e-moderating skills. Through being familiar with online synchronous environment, bringing up an atmosphere in online courses to produce highly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this e-moderating process constructs positiv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while the onl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creates an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線上同步教學	5
第二節	線上帶領技巧	13
第三節	線上同步教學策略與活動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對象與研究者背景	44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5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線上教師帶領技巧與教學策略之培訓	55
第二節	線上教師帶領技巧與教學策略之展現	71
第三節	線上教師進行同步教學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8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0
第一節	結論	90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4
中文文獻	94
英文文獻	98
附錄一:參與線上課程記錄表	102
附錄二:線上培訓觀察記錄表	103
附錄三:訪談大綱	104
附錄四:研究同意書	105
 
表 次
表2 1線上同步教學之形式	7
表2 2線上同步教學之優點	9
表2 3線上同步教學之缺點	11
表2-4線上帶領者主要工作項目及流程	16
表2-5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教學步驟比較表	24
表2-6線上破冰者活動	36
表2-7同儕夥伴關係和團隊活動	37
表2-8回饋活動	38
表2 9線上教學活動類型	40
表2-10線上學習活動內容	41
表3 1參與線上課程記錄表	48
表3-2線上培訓觀察記錄表	49
表3 3編碼原則示意表	50
表3-4資料蒐集與分析	51
表3 5提升本研究信度與效度之策略	53
表 4-1文字對話視窗之使用(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56
表4-2功能使用需再次提醒(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57
表4-3教材內容之安排(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58
表4-4與真實世界有趣的連結(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58
表4-5課程內容與時間安排(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59
表4-6 AAOT課程時間安排(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62
表4-7 Lineup(hb_1_D06)	63
表4-8 Contet of the Week(hb_1_D08)	65
表4-9 Aha!(hb_1_D10)	66
表4-10 Ordering Food at McDonald(hb_1_D12)	67
表4-11教材設計策略(20150416培訓觀察記錄)	69
表4-12 Word Search(hb_1_D14)	69
表4-13協助使用功能(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1
表4-14介紹測驗網站(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2
表4-15迎歡進入線上課程(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2
表4-16 Warm up(20140929教學觀察記錄)	72
表4-17熟悉線上同步教學環境(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4
表4-18熟悉操作(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4
表4-19熟悉課程(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5
表4-20看圖說說看(20140929教學觀察記錄)	76
表4-21課程內容的安排進行(20140929教學觀察記錄)	77
表4-22分組進行遊戲活動(20141013教學觀察記錄)	78
表4-23 Colors Review(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79
表4-24 Reviews(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80
表4-25看圖說說看(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81
表4-26認識自己的身體(20141013教學觀察記錄)	82
表4-27 Fast Typer(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83
表4-28 Fast Typer Review(20140929教學觀察記錄)	83
表4-29 Maze Racer(20141013教學觀察記錄)	84
表4-30 Ladder Man(20141013教學觀察記錄)	85
表4-31 Angry Bird(20141013教學觀察記錄)	86
表5-1 Fast Typer(20140922教學觀察記錄)	90
表5-2 Fast Typer Review(20140929教學觀察記錄)	91
 
圖 次
圖2 1 教育類型四象限	5
圖2-2線上課程經營與帶領流程圖	17
圖 2 3線上帶領五階段	18
圖2-4教學策略連續性系統圖	21
圖2-5視覺化輔助之思考	31
圖2-6協同教學與合作學習	40
圖3 1線上教師透過軟體所提供的功能與學習者互動	47
圖3 2本研究之三角檢證	54
參考文獻
AAOT(2014)。AAOT簡章出爐囉!!。取自http://www.aaot.tw/。
HomeMeeting(2008)。HOMEMEETING技術手冊JoinNet使用者指南 5.0.0版。HomeMeeting Inc:美國。
一零四資訊科技(2006)。上班族聘請私人家教蔚為風潮。職場新貴報,331。取自http://www.104.com.tw/。
丁存越(2009)。影響一對一教學的因素分析及對策。語文學刊,2009(3),141-143。
人事行政局(2008)。數位學習So easy公部門數位學習最佳指南。臺北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太御科技(2014)。公司簡介。取自http://blog.joinnet.tw/。
王小惠(2007)。初探部落格建構學習社群之知難行易。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35-48。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0)。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臺北市:五南。
王韋婷(2014)。因應網路時代 政院首制定網路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n.yam.com/。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1)。Lichtman, M.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2nd)。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芳瑜(2008)。企業Rapid e-Learning 教材設計發展之模式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昌雄(2003)。商業自動化與電子商務。臺北市:智勝文化。
李昌諧(2000)。網路教育提升企業競爭力。e-CIO資訊傳真週刊,5。
李維蔓(2008)。數位學習與數位內容實–JoinNet網路視訊應用。臺北市:碁峯。
汪承蓉(2003)。實施網路教學線上即時授課之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沈俊毅(譯)(2007)。M. Simonson, S. Smadldion, M. Albright, & S. Zvacek著。遠距教學與學習;遠距教育的基礎(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沈禎娥(2005)。商職會計教育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以E-learning融入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
沈翠蓮(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法。臺北市:弘智文化。
林佩誼(2010)。線上同步教學一對一即時互動系統使用性之研究-以JoinNet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幸華、連麗真(2002)。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臺北市:漢智。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淑慧(2008)。數位教學系列講座(二):線上教師帶領經驗分享。取自http://ctld.nccu.edu.tw/。
邱瓊玉(2014)。南湖國小未來教室 觸控教學。取自http://udn.com/。
侯明順(2002)。企業推動電子化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姚俊全(2011)。企業員工內外控人格傾向、學習動機與其同步教學偏好之研究-以參與H補教業者英語同步教學課程之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明洲(2000)。網路教學。臺北市:華彩。
徐新逸(2014)。線上師生互動策略。取自http://ace.moe.edu.tw/events_file/workshop/03.pdf
張金鐘(200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偉杰(2008)。網路同步教學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臺北市:五南。
許繼德、黃珮玲(2006年12月)。數位化教材融入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379-385。
陳年興、楊錦潭(2010)。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博碩文化。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育寬(2011)。線上同步環境帶領技巧。游於藝電子報。取自http:// epaper.hrd.gov.tw。
陳珮庭(2010)。網路課程線上帶領活動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小學圖書館概論」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創立(2000)。網路化教育訓練。人力培訓專刊,5-10。
游玉梅(2004)。數位學習時代訓練專業人員角色與職能的轉型-線上帶領者的角色與應具職能。人事月刊。38(6)。14-28。
游光昭、李大偉(2003)。網路化教育訓練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依駿(2014)。模組化華語數位教材的設計與建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彥棻(2010)。南湖國小建構未來教室 多點觸控螢幕取代電子白板。取自http://www.ithome.com.tw/。
楊家興(2006)。線上教學的理論與活動設計。管理與資訊學報,11,271-308。
經濟部工業局(2006)。線上課程帶領技能規範v1.3版。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資策會(2014)。2013消費者五大網路應用行為調查系列(六):數位學習。取自http://www.find.org.tw/。
鄒景平(2000)。e-learning是知識企業致勝的不二法門。資訊人通訊,59。
鄒景平(2000)。全球電子學習市場蓄勢待發。管理雜誌,312。
趙美聲、陳姚真(譯)(2002)。M. G. Moore, G. Kearsley著。遠距教育系統觀(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高雄市:麗文文化。
劉馨韓(2009)。華語文線上同步多元教學應用實例。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其濬(2010)。英語力迎向全球。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臥龍、駱慧文、趙雅音(2000)。為什麼用同步遠距教學?-由大學性別教育通識課程談起。通識教育季刊,1,45-65。
謝雅青(2007)。失業勞工數位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輔助參加提升數位能力研習計畫者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鍾玉敏(2006)。同步即時互動系統應用於家教輔導研究以英語家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顏春煌(2006)。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臺北市:金禾。
顏春煌(2012)。數位學習(第二版)--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臺北市:碁峯。
顏寧(譯)(2011)。Merriam, S. B.著。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臺北市:五南。

英文文獻

Avi Itzkovitch(2012).Interactive eBook Apps: The Reinvention of Reading and Interactivity Retrieved from http://uxmag.com/articles/interactive-ebook-apps-the-reinvention-of-reading-and-interactivity

Carbajal, C.(2014). Real-Time or Anytime Learning: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Learning Explain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nnectionsacademy.com/blog/posts/2014-09-26/Real-Time-or-Anytime-Learning-Synchronous-and-Asynchronous-Learning-Explained.aspx

Chen, N. S., Ko, H. C., Kinshuk, & Lin, T.(2005). A model for synchronous learning using the Interne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42(2), 181-194.

Collison, G., Elbaum, B., Haavind, S., & Tinker, R.(2000). Facilitating online learner: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moderators. WI, Madison: Atwood Publishing.

Conrad, R. & Donaldson, J. A.(2011). Engaging the Online Learner.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Diederen, J., Gruppen, H., Voragen, A. G. J., Hartog, R., Mulder, M. & Biemans, H.(2002). Design Guidelines for Digital Learning Material for Food Chemistry Education, 2002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 Telecommunications.

Driscoll, M. & Carliner, S.(2005). Advanced web-based training strategies: unlocking instructionally sound online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Driscoll, M. & Rocky C.(2002). 20 Best Practices for Using Application Shar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culty.umb.edu/.

Eisley, M.(1991).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instructional discussions on a computer conference.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Conferencing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35-39.

Finkelstein, J.(2006). Learning in real time: synchrono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gne, R. M.(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4th edi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aslam, J.(2014). Synchronous vs. Asynchronous Class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learners.com/.

Hastie, M., Chen, N.-S., & Kuo, Y.-H.(2007).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best practice in the synchronous cyber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0(4), 281-294.

Higley, M.(2013). Benefits of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e-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elearningindustry.com.

Hootstein, E.(2002). Wearing four pairs of shoes: The roles of e-Learning facilitato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td.org.

Kaye, A. R.(1992). Learning together apar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g, 90, 1-24.

Kruse, K.(2004).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e-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 www.itsmcampus.com.

Metz, K.(2010). The benefits of online course. Techniques (Association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85(6), 20-23.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8). Gagne’s Nine Events of Instr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niu.edu/.

Park, Y. J., Bonk, C. J.(2007). Is Online Life a Breeze? A Case Study for Promoting Synchronous Learning in a Blended Graduate Course Retrieved from http://jolt.merlot.org/vol3no3/park.pdf

Paulsen, M. F.(1995). The Online Report on Pedagogical Techniques for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emoderators.com/.

Rosenberg, M. J.(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Rossett, A.(2002). The ASTD e-Learning Handbook: Best Practice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for an Emerging Field.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Salmon, G.(2004). 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Serce, F. C., & Yildirim, S.(2006). A web-based synchronous collaborative review tool: A case study of an on-line graduate cour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9(2), 166-177.

Shepherd(2002)。In search of the perfect e-tut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strak-consulting.co.uk/.

Simonson, M.(2003). Dan Coldeway 1949-2003 professor and distance educator.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4(2), vii-viii.

Simonson, M., Smaldino S., Albright, M. & Zvacek, S.(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 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New York,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White, C. P., Ramirez, R., Smith, J. G., & Plonowski, L.(2010). Simultaneous delivery of a face-to-face course to on-campus and remote off-campus students. TechTrends, 54(4), 34-4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