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7201010025600
DOI 10.6846/TKU.2010.00994
論文名稱(中文) 明代「真詩」觀念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of the Concept of“Zhen Shi”in the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黃韋云
研究生(英文) Wei-Yun Huang
學號 69501025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3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廖棟樑
關鍵字(中) 「真詩」
「真詩在民間」
「性情」
「真我」
「性靈」
「向古人求真詩」
關鍵字(英) Zhen Shi
Zhen Shi Among the People
Xing Qing
Zhen Wo
Xing Ling
Searching Zhen Shi from the anci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明代『真詩』觀念研究」為題,旨要解決從明代中期到晚期所提出的不同「真詩」觀念,即「真詩在民間」、以「性靈」、「真我」創作「真詩」與「向古人求真詩」。欲試圖從中了解當時「真詩」在明代的重要意義。
    因此,針對這些相異的「真詩」觀念,本文將設立五個章節來進行探討。
    第一章為緒論,進行前言、前人研究成果概況、研究範圍與方法等。本章首先對明代所言「真詩」一詞作出定義,接著進一步指出明人面對的文學環境為何及本文的研究取向。
    第二章「『真詩在民間』觀念的涵義」,這部份會先釐清「民間」的涵義,之後便探究提出此觀念之原因以及如何創作「真詩」。
    第三章「何以有『真我』、『性靈』之詩亦可稱為『真詩』」,此將先分析「性情」、「真我」、「性靈」之意,然後則進一步討論其與「真詩」的關係、提出原因與該如何寫出「真詩」。
    第四章「向古人求真詩」,此章先探究何謂「古人真詩」,從中了解古人所指對象,接著考察其所言「精神」為何,且與「真詩」的關係、提出原因。
    第五章為結論,綜合各章論述的要義,藉此突顯「真詩」在明代的重要性。
英文摘要
This main topic of this paper is the concept of“Zhen Shi”(真詩)in the Ming Dynasty,and the papers aims to resolve the different“Zhen Shi”(真詩)concepts proposed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We approach“Zhen Shi among the people”(真詩在民間)from“Xing Ling”(性靈)and“Zhen Wo”(真我),creating“Zhen Shi”(真詩)and“the search for Zhen Shi from the ancients”(向古人求真詩).The paper aims to learn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Zhen Shi”(真詩)at the tim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establish five chapter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Zhen Shi”(真詩)concep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preface to introduce an over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and explain the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s.This chapter seeks to define the terms“Zhen Shi”(真詩)in Ming Dynasty,and then further point out why the literary environment that the honest person faced is the orientation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aims to define what“among the people”(民間)means in the concept“Zhen Shi among the people”(真詩在民間),explor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and define how to create “Zhen Shi”(真詩).
    Chapter three will first analyze the meanings of “Xing Qing”(性情),“Zhen Wo”(真我),and “Xing Ling”(性靈),and then explain why poems of those three features are called “Zhen Shi”(真詩).
Chapter four“searching Zhen Shi from the ancients”(向古人求真詩)first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of“ancient Zhen Shi”(古人真詩)and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s ancients refer to. Next the paper studies what“Jing Shen”(精神)is,and the relationship it has with“Zhen Shi”(真詩)and the reason.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it sums up the essence of each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Zhen Shi(真詩) in the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前言1
一、明代文人「真詩」一詞之涵義1
二、明人對「偽詩」的反思6
(一)「真詩在民間」6
(二)以「真我」、「性靈」創作「真詩」9
(三)「向古人求真詩」1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概況16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20
一、研究範圍20
二、研究方法、論述步驟與章節設計20
第二章 「真詩在民間」觀念的涵義23
第一節 何以「真詩在民間」23
一、「民間」的涵義	23
二、王叔武等人所指出「偽詩」的作者24
三、為何提出「真詩在民間」27
第二節 「民間」與詩之「情」、「聲音」的關係34
一、「民間」與一般「文人學子」的「情」有何不同35
二、「民間」與一般「文人學子」的「聲音」有何不同41
第三節「真詩」的特質為何45
一、類似「真詩在民間」的觀念45
(一)類似「真詩」的觀念45
(二)類似「真詩在民間」的觀念47
二、提出「真詩」的真正意義49
第四節文人如何在「格律」限制下作出「真詩」51
第五節小結58
第三章何以有「真我」、「性靈」之詩亦可稱為「真詩」61
第一節王世貞至明晚期所謂「性情」、「真我」、「性靈」之義涵61
一、「性情」、「性靈」、「真我」之一般性概念61
(一)性情62
(二)性靈63
(三)真我65
二、王世貞與明晚期所言「真我」、「性靈」、「性情」與詩歌關係為何67
(一)性情67
1.「性之情」67
2.「性與情」69
(二)性靈70
(三)真我75
第二節王世貞與明晚期所面對的文學環境為何- 77 -
第三節如何才能創作具有「真我」、「性靈」的「真詩」83
一、詩歌寫作是否需要以前人作品當學習對象83
二、如何作出具有「真我」、「性靈」之「真詩」90
第四節小結97
第四章向古人求真詩101
第一節古人「真詩」是什麼101
一、古人是否有特定對象102
二、何謂古人「精神」105
(一)「精神」之意為何105
(二)「精神」與「性靈」差異何在109
第二節為何向古人求「真詩」111 
第三節如何學習古人而創作「真詩」121
第四節小結128 
第五章結論132
參考書目135
參考文獻
一、書籍(古籍按四庫次序排列,當中並以作者朝代先後順序排列;近人專著及期刊論文則按時間先後排列)
(一)古代典籍
1.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魏】何晏注‧【宋】刑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12月)
2.史部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5月)
【清】張廷玉等著,《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9月)
3.子部
【戰國】荀子‧【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戰國】莊子‧【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戰國】莊子‧【西晉】司馬彪注‧茆泮林輯,《莊子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戰國】莊子‧錢穆著,《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11月)
【漢】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4月)
4.集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9月)
【梁】鍾嶸‧廖棟樑撰述,《詩品》(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
【梁】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10月)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1979年12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宋】蘇軾著‧毛德富等主編,《蘇東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0月)
【宋】陳彭年,《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9月)
【明】王文祿,《文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明】李夢陽著,《空同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1976年5月)
【明】袁宗道著,《白蘇齋類集》(台北:偉文圖書,1976年9月)
【明】歸莊著,《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
【明】楊榮,《文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何景明,《大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著,《弇州山人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著,《弇州山人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東陽著‧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湖南:岳麓出版社,1985年11月)
【明】李東陽撰,《麓堂詩話》,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1988年7月)
【明】王世貞撰,《藝苑卮言》,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1988年7月)
【明】袁中道著‧錢伯成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明】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
【明】江盈科著‧黃仁生輯校,《江盈科集》(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4月)
【明】譚元春著‧陳杏珍標校,《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明】徐渭撰,《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明】宋濂著,《宋濂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明】劉基‧林家驪點校,《劉基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明】屠隆撰,《由拳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開先著‧卜健箋校,《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8月)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二)現代學術論著專書
田素蘭著,《袁中郎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3月)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詞典大全》(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顏崑陽著,《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5年8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6月)
龔鵬程著,《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周質平著,《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
卜鍵著,《金瓶梅作者李開先考》(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5月)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龔鵬程著,《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陳國球著,《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月)
林保淳著《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
張健著,《清代詩話研究》(台北:五南圖書,1993年1月)
廖可斌著,《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5月)
吳兆路著,《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朱自清著,《詩言志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葉軍‧彭玉平‧吳兆路‧趙毅‧雷恩海著,《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5月)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陳文新著,《明代詩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王力著,《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1月)
蔡英俊著,《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王夢鷗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0月)
鐘林斌著,《公安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朱光潛著,《詩論》(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2月)
曾永義著,《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孫立著,《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侃著‧吳方點校,《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袁行霈著,《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5年)
周玉波著,《明代民歌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8月)
徐朔方‧孫秋克著,《明代文學史》(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陳廣宏著,《竟陵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袁震宇‧劉明今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文新著,《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黃毅著,《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王文生著,《中國美學史─情味論的歷史發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
侯雅文著,《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9月)

二、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
(一)學位論文
陳萬益撰,《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6月)
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簡錦松,《李何詩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吳瑞泉,《明清格調詩說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黃雅娟,《明代詩情觀研究──論「七子」與「公安」詩論之異同》(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連文萍,《明代茶陵派詩論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
王頌梅,《明清性靈詩說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林美秀,《袁中郎的思想與文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黃如焄,《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許璧如,《鍾惺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余欣娟撰,《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二)單篇論文
林語堂著,〈寫作的藝術〉,收入《語堂隨筆》(台北:志文出版社,1966年)
邵紅,〈公安竟陵文學理論的研究〉(《思與言》第12卷第2期,1974年7月)
簡錦松著,〈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收入《古典文學》(第八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4月)
顏崑陽,〈意在筆先〉,收入《文訊月刊》第25期(1986年8月)
顏崑陽著,〈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收入《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顏崑陽著,〈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術語疏解十則〉,收入《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文文學報》第十二期,1994年6月)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詩論起點〉,收入《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第2期,1998年6月)
洪順隆著:〈漢魏六朝文學叢考〉,收入《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1998年12月)
葉嘉瑩著,〈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收入《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10月)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用」〉,收入《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劉大杰著,〈袁中郎的詩文觀─中郎全集序〉,收入《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孫學堂,〈王世貞與性靈文學思想〉(《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10月)
辛剛國,〈性靈說與創作主體論〉(《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2003年)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收入《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出版,2003年4月)
張惠喬,〈袁宏道文學理論中的「真」〉(《鵝湖月刊》第29卷第2期總號第338,2003年8月)
陳美珠,〈捉得竟陵訣─鍾惺、譚元春詩作特色析論〉,(《國立高雄師大學報》第15期第2卷,2003年12月)
陳敏,〈“靈”而“厚”的創作要求─從《詩歸》看竟陵派的詩論〉(《濟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4年)
黃懷信著,〈從《詩論》看孔子是否「刪詩」〉,收入《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付瓊,〈從鬱勃到頹放:徐渭真我理論與散文創作的偏離與合一〉(《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
陸穗璉,〈竟陵詩文對中國文學之美學實踐〉(《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
蕭家怡,〈李夢陽《空同子》敘錄〉(《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4期,2007年4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29期,2009年10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