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7201000262300
DOI 10.6846/TKU.2010.00987
論文名稱(中文) 西漢學術領域之「家」的生成及其轉義
論文名稱(英文) Academic meaning of “Jia”, the word`s brith and transfers in Si Han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吳政達
研究生(英文) Jheng-Da Wu
學號 6950300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8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紀祥
指導教授 - 王樾
委員 - 蔣秋華
委員 - 吳明勇
委員 - 黃復山
關鍵字(中) 儒林師承
諸子分家
論六家要旨
漢書藝文志
漢書儒林傳
關鍵字(英) Jia(Schools)
Zuh Zi Shi Jia(Ten Schools)
Lun Liu Jia Yao Zhi
Hanshu Yiwenzhi
Hanshu Rulinzhu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西漢文獻中的學術領域之「家」為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儒林師承」、「諸子分野」兩個述學脈絡中,以「家」記述形式與意涵的變化,並藉此探討漢代背景與西漢人學術觀遞嬗的關聯。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緒論,共分三節:第一節略述先秦文獻的「家」的多元意涵,說明學術之「家」意涵為戰國後起衍生。第二節介紹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及與限制。第三節為本文章節詮配。
    第二章以西漢學術記述的「家」生成的衍義為討論對象,共分二節:第一節,縱向比較《史記.儒林列傳》、《漢書.藝文志》、《漢書.儒林傳》三個不同時間點的文本,說明「家」的衍流分歧之義,與西漢官學背景的關聯性。第二節,橫向比較《淮南子.要略》、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同為西漢前期之作品。從用「家」與否的述學狀態,試圖把握〈論六家要旨〉所述「六家」,其「家」的衍義的運用與寓託在漢人學術記述上所象徵的意義。
    第三章以《漢書.藝文志》在「學術起源」、「諸子分家」議題上的影響力,比較近人與漢代文本表述的落差,欲試圖重新賦予《漢書.藝文志》在西漢學術史上的定位。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表述《漢書.藝文志》對學術史研究的影響力之餘,試圖析論其所具西漢特有的學術觀,重新定位該文表述的時代斷限。說明近現學者的研究與《漢書.藝文志》表述的落差。第二節,以〈論六家要旨〉「六家」名目來源為研究對象,把握漢人諸子名目,與先秦文獻對諸子記述的關聯。把握文獻中諸子名目說法的來源,分別承自先秦與漢人的說法,試圖論述近現代研究中看待先秦學術沿態的「諸子十家」概念,完成於西漢人的學術觀點上。第三節,由先秦諸子文獻、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漢書.藝文志》所述「儒者」、「墨者」轉變成「儒家」、「墨家」的過程,析論以「者」與「家」記述意涵的不同,重新思考西漢人諸子觀的轉變。
    第四章結論。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Jia”(家schools) in literature on academic in Si Han Dynasty.Probe into the cause of the chaning in narrative form and meaning , by comparing the literature that include Shiji Rulinliezhuan, Hanshu Yiwenzhi, Hanshu Rulinzhuan, Huainanzi Yaolue,and Sima Tan speaks of six schools(Lun Liu Jia Yao Zhi).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academic view in Si Han Dynasty was confront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changing from stress“individual”to “group”.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西漢學術領域中「家」概念研究的意義 1
第二節 近人研究回顧 4
一、諸子研究 5
二、經學研究 7
第三節 本文章節詮配 11

第二章 西漢文獻中學術領域之「家」意涵的衍生 15
第一節「家」與西漢儒林師承述詞 15
一、《史記.儒林列傳》對西漢儒林的記述 15
二、《漢書.藝文志》對西漢儒林的記述 26
第二節《淮南子.要略》、〈論六家要旨〉與諸子分野的記述 33
一、《淮南子.要略》諸子分野的記述 35
二、〈論六家要旨〉諸子分野的記述 40

第三章 學術史的「家」與《漢書.藝文志》 49
第一節 近現代諸子學研究與《漢書.藝文志》的關聯 49
一、近現代諸子學研究中《漢書.藝文志》的表述 49
二、《漢書.藝文志》表述的西漢觀點 56
第二節 《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名目的來源 60
第三節 西漢學術領域之「家」在諸子記述上的衍義——「者」、「家」並置
至以「家」分學 63

第四章 結論 69

徵引書目 73

附錄:近現代有關漢代學術研究中的「家」與「家法」 79
第一節 清人皮錫瑞所述兩漢經學史的「家法」 81
一、皮錫瑞《經學歷史》「師法」、「家法」與其前清代學者的關聯 81
二、皮錫瑞《經學歷史》「師法」、「家法」的指涉 83
第二節 民國以來學者「家法」的研究 89
一、學術史、經學史 90
二、博士家法 94
三、家法形式 98
四、對清代經學家的「家法」研究的反思 99
五、民國學者「家法」研究與清人的差異 101
第三節 近現代學者對《漢書.藝文志》學術領域之「家」的釋義與研究 105
第四節 近人研究中顯示的重點及其意義的取向112

表  次

表一、諸子學術起源/分家比較表 50
表二、近現代漢代「家法」研究引述文獻比較表 104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史料及整理本

春秋.管仲,《管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戰國.墨翟,《墨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戰國.莊周,《莊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戰國.尹文,《尹文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戰國.荀況,《荀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戰國.呂不韋等編,《呂氏春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賈誼,《新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劉安等編,《淮南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漢.劉向,《說苑》,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揚雄,《法言》,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經韵樓臧本。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漢.荀悅,《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1973。
三國魏.孔鮒,《孔叢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南朝宋.范曄 撰,清.王先謙 補注,《後漢書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北齊.劉晝,《劉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宋.黃裳 撰,黃玠 編,《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真德秀 編,《文章正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仁子 輯,《文選補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梅鼎祚 編,《西漢文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唐順之 編,《文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賀復徵 編,《文章辨體彙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凌稚隆 輯校,李光縉 增補,(日本)有井範平 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
清.王先慎 集解,民國.鍾哲 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清.阮元 輯,《詁經精舍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清嘉慶阮元輯道光阮亨彙印《文選樓叢書》本。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清嘉慶阮元輯道光阮亨彙印《文選樓叢書》本。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清.姚振宗,《七略佚文》,《續修四庫全書》第9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稿本。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續修四庫全書》第9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浙江大學圖書館鉛印《師石山房叢書》。
清.倪濤 輯,《六藝之一錄》,《石刻史料新編》第4輯,臺北:新文豐出社版,2006。
清.孫星衍 輯,《漢官解估》,《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臺北:里仁書局,1984。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蔣湘南,《七經樓文鈔》,《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復旦大學館藏清同治八年馬氏塾刻本。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魏源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04。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社版,1989,《心矩齋叢書》光緒乙酉長洲蔣氏重刊本。
民國.程樹德 集釋,民國.程俊英、蔣見元 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二、中文現代著作(依姓名筆劃)

王汎生,《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7。
王利器,《曉傳書齋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出版,2008。
王鐵,《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白壽彝,《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李紀祥,《《史記》五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臺北:新興書局,1963。
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長沙:嶽麓書社,2010。
俞啟定,《先秦兩漢儒家教育》,濟南:齊魯書社,1987。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2。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梁啟超全集》第8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世界書局,1958。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
傅榮賢,《《漢書.藝文志》研究源流考》,合肥:黃山書社,2007。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馮鐵流,《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對先秦諸子學術活動的新認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出版社,2007。
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漢書研究文獻輯刊》第10輯,北京:國家圖書館,2008,1940年正中書局刊本。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劉師培,《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蔣伯潛 編撰,《諸子通考》臺北:中正書局,1961。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出版社,2003。
羅焌,《諸子學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1970。

三、學位論文

許英才,《皮錫瑞經學史觀及其經學問題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四、論文集單篇論文(依姓名筆劃)

史應勇,〈由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到括囊大典、貫通六藝──論鄭玄學的產生〉,林慶彰 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2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吳仰湘,〈皮錫瑞《經學歷史》研究〉,林慶彰 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2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林慶彰,〈兩漢章句之學重探〉,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1992年。
胡適,〈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羅根澤 編著,《古史辨》第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唐鉞,〈尹文和《尹文子》〉,羅根澤 主編,《古史辨》第6冊,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
黃開國,〈漢代經學的師法與家法〉,林慶彰 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2冊,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
趙燦鵬,〈論漢代經學的師法與家法〉,《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2003。
羅根澤,〈管子探源敘目〉,羅根澤 編著,《古史辨》第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羅根澤,〈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羅根澤 編著,《古史辨》第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五、中文期刊單篇論文(依姓名筆劃)

李鋭,〈「六家」、「九流十家」與「百家」〉,《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
林耀潾,〈西漢博士官考述〉,《孔孟學報》第59期,1990年3月。
施丁,〈司馬氏父子的《六家要旨》〉,《文史知識》1982年第11期。
戴君仁,〈經學的衍成〉,《孔孟學報》第19期,1970年4月。
羅義俊,〈論兩漢博士家法及其株生原因——兼及兩漢經學運動的基本方式〉,《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
羅義俊,〈論漢代博士家法——兼及兩漢經學運動〉,《史林》1990年第3期。
張大可,〈試論司馬遷的一家之言〉,《西北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