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7200902355000
DOI 10.6846/TKU.2009.01009
論文名稱(中文) 行動遊戲教材之發展與評鑑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似瑋
研究生(英文) Szu-Wei Chen
學號 6967301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5
論文頁數 15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
委員 - 邱瓊慧
委員 - 沈俊毅
關鍵字(中) 行動學習
行動遊戲學習
教材設計
關鍵字(英) Mobile Learning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Desig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有鑒於學習方式改變、行動技術的成熟、行動載具日漸普及與行動遊戲市場的發展下,本研究目的分有四項:(一)歸納教學設計師在行動載具上可參考之「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二)設計與發展一個運用於行動載具上之遊戲教材;(三)評估使用者對於行動遊戲教材學習使用感受與接受程度;(四)評量所設計遊戲教材對學習者學習成效之影響。 
  為了解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行動遊戲進行評量學習者學習之研究,針對個人數位助理行動載具,採用設計發展研究法自行設計、開發之投資理財遊戲,藉由4名專家來修正此理財遊戲之正確性。並針對30名學習者進行實驗研究,透過學習者學習前後成效差距,評量所設計之遊戲學習教材對學習者學習成效之影響。經過專家修正、學習者訪談建議與研究者在實際發展行動遊戲學習教材當中的省思,得出動機設計10點原則、教學式遊戲17點原則、行動載具4點原則、教學模式5點原則與教材內容5點原則,共41點設計原則可供未來教學設計師進行參考。
  本研究以T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大學部四年級的學生為實驗對象,採用單組前後測方式進行,有效樣本30人。實驗結果顯示認知程度後測成績平均雖然些許高於前測成績平均,但並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學習者學習後認知程度尚未達到明顯進步。而由學習者滿意度調查結果中可以得知,80%的學習者肯定此遊戲學習教材將增加自己未來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以及83%的學習者對於透過PDA的學習感到滿意,並有86%的學習者認為此遊戲教材在PDA上使用是適當的。因此,根據本研究結果可得知「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有其可行性,同時根據學習者受測後訪談,與研究者在實際進行行動遊戲教材開發的省思,對「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進行修正。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協助教學設計師未來在行動載具上進行遊戲教材建置參考的依據。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to summariz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of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designing their material; (2) to design and develope a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 on the mobile devices; (3) to assess users’ feel and acceptation of the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 and (4)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effect that using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easibilit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of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this study used four experts to evaluate the principles and 30 participants to exercise the mobile game designed by the princip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mmarized 10 principles for motivation design, 17 principles for instructional game, 4 principles for mobile device, 5 principles for instructional modes and 5 principles for contents that could be referred by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In the experiment, there were 30 effective samples who are seniors major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T University. Although the outcome of learning effect showed that the post-test average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re-test, but it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two scores. However, the result from satisfaction survey showed, 80% leaners approved that the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 increased their knowledge of investment, 83% learners were satisfied with learning by PDA, and 86% learners considered that using the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 in PDA was appropriate. This study provides helpful guides an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to apply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of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to develop mobile game-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預期研究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數位遊戲與學習	10
第二節 行動學習發展	25
第三節 行動遊戲發展現況	38
第四節 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	48
第五節 投資理財教育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6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6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7
第七節 研究時程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0
第一節 修正「行動遊戲教材設計原則」	80
第二節 發展行動遊戲教材設計原則之單元教材	93
第三節 評鑑「行動遊戲教材設計原則」之單元教材學習成效與滿意度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0
中文部分	120
英文部分	124
附件	127
附件一、行動學習數位遊戲設計發展評鑑單	127
附件二、行動遊戲學習設計教材設計原則專家訪談大綱	130
附件三、學習者訪談大綱	131
附件四、行動遊戲學習設計教材設計原則專家評鑑單	132
附件五、行動遊戲學習教材滿意度問卷雛形	139
附件六、行動遊戲學習教材滿意度問卷專家評鑑單	141
附件七、行動遊戲學習教材滿意度問卷	145
附件八、學習成效測驗前測卷	147
附件九、學習成效測驗後測卷	150
附件十、「投資理財行動遊戲學習教材」遊戲流程與相關畫面	153
附件十一、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檢核表	158

表次
表2-1- 1 數位遊戲要素	11
表2-1- 2 動機設計模式設計過程與其對應策略	13
表2-1- 3 學習者動機教材設計原則	14
表2-1- 4 遊戲設計學者論點歸類	20
表2-1- 5 教學式遊戲設計原則	22
表2-1- 6 數位遊戲教材設計原則	23
表2-2- 1 全球主要電子書閱讀器比較	26
表2-2- 2 學習模式比較	29
表2-2- 3 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應用方式	31
表2-2- 4 主要國家數位學習準備度	33
表2-2- 5 主要國家行動學習相關組織	35
表2-2- 6 行動學習教材設計原則	37
表2-3- 1 行動遊戲學習計畫參與組織和其主要服務	38
表2-3- 2 台灣數位內容投資額成長概況(2003-2006年)  金額單位:億元	41
表2-3- 3 國內外行動遊戲學習案例比較	46
表2-4- 1 各國數位教材品質評鑑指標總覽	48
表2-4- 2 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雛型	50
表2-5- 1 投資理財工具比較表	56
表2-5- 2 各投資階段比較表	59
表3-1- 1 實驗設計	63
表3-4- 1 專家名單與背景	67
表3-5- 1 滿意度問卷雛形專家評鑑結果	71
表3-5- 2 「學習成效測驗前測卷」預試題目雙項細目表	73
表3-5- 3 試題評鑑指標與優劣之評選	74
表3-5- 4 選擇題預試題目試題分析表	74
表3-5- 5 正式題目之雙項細目表	76
表3-6- 1 編碼系統說明表	78
表3-7- 1 研究時程規畫表	79
表4-1- 1 行動遊戲教材設計原則專家評鑑結果	80
表4-1- 2 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之修正	90
表4-2- 1 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對應教材設計說明	95
表4-2- 2 行動學習數位遊戲設計發展評鑑結果	101
表4-3- 1 學習前後測的平均數、標準差與成對樣本t- test	105
表4-3- 2 投資理財遊戲教材滿意度問卷結果	106
表4-3- 3 學習者訪談相關數據	107
表5-1- 1 行動遊戲學習教材設計原則	113
 
圖次
圖 2-1- 1 教學、模擬與遊戲三者關係圖	15
圖 2-1- 2 遊戲、教育性遊戲,含有教育性特徵遊戲的關係圖	16
圖 2-1- 3 良好數位遊戲學習中,娛樂與學習關係圖	16
圖 2-1- 4 玩家依據特定的範圍和規模形成一定的互動	19
圖 2-2- 1  Kolin電子書閱讀器	27
圖 2-2- 2  Sony電子書閱讀器	27
圖 2-2- 3  iRex電子書閱讀器	27
圖 2-2- 4  Amazon電子書閱讀器	28
圖 2-3- 1 行動遊戲學習系統架構	40
圖 2-3- 2 行動遊戲平台業者提出各類型遊戲	43
圖 2-5- 1 投資理財教材涵蓋範圍	60
圖 3-3- 1 研究架構	65
圖 3-3- 2 研究流程	66
圖 4-2- 1 教材內容架構	9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正傑(2005)。大學生採用行動遊戲服務影響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淑真(2005)。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模式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7), 3-12。
台灣金融研訓院理財規劃實務編撰委員會(2006)。個人理財一典通:成為理財達人的30堂課。台北,上旗文化。
早安財經編輯室(2005)。微薪族理財。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早安財經編輯室、吳正治(主編)(2005)。大學生理財。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朱耀明、洪正軒(2004)。新科技產品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的影響。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5),85-98。
行政院(2007)。第2期「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96年~100年)(核定本)。 2008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moeaidb.gov.tw/external/ctlr?PRO=filepath.DownloadFile&f=application&t=f&id=658
行政院主計處(2007)。96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index.asp
宋倩如,(2007)。EFL嚴肅型遊戲網站設計及使用性評估。中等教育學報,14, 188-217。
李文誠(2007)。理財工具之介紹。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cge.tsint.edu.tw/chienmw/finance/need2/PDF/07.pdf
李定瑋(2005)。個人化廣播新媒介- Podcast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7.	2008年10月2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7/47-34.htm
林玉如、陳淑娟(2005)。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2008年10月13日,取自http://aca4.saihs.edu.tw/pps/download/9408jour.pdf
林秋斌、劉國平、李胤禎、劉正吉(2008,5月)。運用平板電腦輔助拼圖法合作學習活動的初探性研究:以網路平台教學課程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南大學理工學院、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主辦之「第三屆行動與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研討會」,台南。
林淑雯(2007)。結合情境模擬之混成訓練成效評鑑:以「主管教導能力訓練」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彥廷、黃悅民、陳韻中、鄭淑真(2008,5月)。行動植物查詢系統應用於真實學習情境。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南大學理工學院、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主辦之「第三屆行動與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研討會」,台南。
林秋斌、沈志崇(2008,5月)。問題導向式模擬病例實務之手持式行動教材模組研發。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南大學理工學院、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主辦之「第三屆行動與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研討會」,台南。
施竣詔(2007)。行動學習數位遊戲之設計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韻芬(2005)。夏韻芬的理財三規劃:成家、立業、退休。台北,高寶書版集團。
國家通訊委員會(2009)。97年度電信統計圖表。2009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631&is_history=0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張國恩、宋曜廷、陳平福、侯惠澤(2004)。國外行動學習案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行動學習之數位內容建置及運用技術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張霄亭(總校閱)(2002)。Robert Heinich, Michael Molenda, James D. Russell & Sharon E. Smaldino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
張繼文、鄭巧婷(主編)。E世代網路理財大趨勢:進軍美國股市完全攻略手冊。台北,商智文化。
曹祥雲(2007)。「M-Chihlee 以行動服務、行動生活、行動學習推動行動致理」修正計畫書。2009年4月7日,取自http://www.chihlee.edu.tw/office/i100/fund/96/M-Chihlee960730.doc
莊博雅(2007)。中學導師行動績效支援系統需求評估與規劃。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郡如、王詩雯、周雨靜、鄭舒米、蘇承慧、林育琦、黃宇潔等(2007)。百萬年收入首部曲。崑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專題報告,未出版,台南縣。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1-38。
智富月刊編輯部(2007)。基金、股票輕鬆配。台北,Smart智富文化。
曾瑋珮(2006)。數位模擬教材之評鑑:以「職場禮儀模擬訓練教材」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星凱(2005)。我國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論文研究趨勢與議題之內容分析。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國禎 (2005)。U-Learning 環境的構成要件與情境參數。2008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elearn.org.tw/KMC/ExpertUploadFiles/U-Learning環境的構成要件與情境參數2005-12-7A.pdf
黃國禎、黃淑賢、吳婷婷、楊子奇(2007,5月)。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環境之動態評量模式。論文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第二屆行動與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研討會」,台北。
黃聖育(2008,5月)。行動學習的教育理論及應用初探應用。論文發表於國立台南大學理工學院、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主辦之「第三屆行動與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研討會」,台南。
楊文華、梁朝雲、周文修(2008)。台灣行動電視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與其發展策略。新聞學研究,96,87-127。
楊秀麗、沈宙儀(譯)(2002)。Rejdoa, G. E. & McNamara, M. J.著。個人理財。台北:五南圖書。
經濟部工業局(2003)。遊戲產業白皮書。2008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files/top_3/2/3/D.pdf
經濟部工業局(2005)。淺談台灣行動電視產業未來發展。工業合作電子報第11期,2008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cica.com.tw/doc%5Cicpnews-11.pdf
經濟部工業局(2006)。2006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2008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dc_p5_2006.php
葉思義、宋昀璐(2004)。數位遊戲設計:數位遊戲設計知識全領域(遊戲,美術,企劃,程式)。台北,碁峯出版社。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萬里(2008)。學校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計劃「移動學習」和「移動電腦程式設計」。2009年4月7日,取自http://edbsdited.fwg.hk/chi/download/SharingSession_Nov08/mobile%20learning_yyc.pdf
劉子鍵(審訂)(2004)。Roblyer, M. D.著。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台北,高等教育。
劉心筠(2008)。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探討與應用,未出版,台北。
劉晃溢、江明涓(2004)。Mobile e-Learning 實行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案例探討。2008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epark.org.tw/files/ResearchRpt_SP5_930419.pdf
蔡進裕(2005)。Java 2 手機遊戲:設計觀念與應用。台北,金禾資訊。
蕭碧燕(2008)。2008年國人基金投資行為民調報告。2009年3月14日,取自http:// www.tdcc.com.tw/doc/03pub/monthly/178-3.pdf
薛哲宇(2006)。書畫導覽應用於個人數位助理之研製--以華岡博物館典藏品為例。資訊傳播學報,158-169。
鍾依萍(2004)。新、加、美、英數位學習政策。取自MIC-AISP情報顧問服務資料庫。
蘇冠銘、陳瓊美(2001)。引發學習動機的最佳方案:電腦遊戲。論文發表於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主辦之「台灣區域網際網路研討會」,嘉義。

 
英文部分
Al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rd ed.). Allyn & Bacon.
Attewell J. (2005). Mobile technologiesand learning:A technology update and m-learning project summary.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 London. Retrieved April 6, 2009, from http://www.lsda.org.uk/files/pdf/041923RS.pdf
Bomsdorf, B. (2001). Adaptation of learning spaces: Supporting ubiquitous learning in higher distance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drops.dagstuhl.de/opus/volltexte/2005/371/pdf/05181.BomsdorfBirgit.Paper.371.pdf
Brophy, J. (1987). Socializing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nhancing motivation, 15, 181-210.
Can, G., & Cagiltay, K. (2006). Turkish prospective teacher’s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computer games with educational featur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9(1), 309.
Chen, G., & Kotz, D. (2000). A survey of context-aware mobile computing research: Dartmouth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www.csie.ndhu.edu.tw/~showyang/PerCom2003f/Papers/a-survey-cntxt-aware-mob-comp-research-2000.pdf
Curtis, D. (2002) . Handhelds Go to School. Retrieved June 23 , 2009 from http://harvest.cals.ncsu.edu/applications/calswebsite/filelibrary/ecologyPDA.pdf
Deborah, T., Roschelle, J., Vahey, P. & Penuel, W.R. (2003). Handhelds go to school: lessons learned. Computer.36(9),30-37.
Derryberry ,A. (2008). Serious games: online games for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16, 2008, from http://www.adobe.com/resources/elearning/pdfs/serious_games_wp.pdf
Doherty, B.C., O'Hare, P.T., O'Grady, M.J., O'Hare, G.M.P. (2006 , November ). Entre-pass: Personalising ulearning with Intelligent Agents. In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6), Athens, Greece.
Driscoll, M. P.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3rd ed.) Allyn & Bacon.
Eash, E. K. (2008). Feature podcasting 101 for K–12 librarians. Computers Libraries, 26(4), 16-20.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07). The 2007 e-readiness rankings. Retrieved September 16, 2008, from http://a330.g.akamai.net/7/330/25828/20070420195432/graphics.eiu.com/files/ad_pdfs/2007Ereadiness_Ranking_WP.pdf
Fallahkhair, S., Pemberton, L. & Griffiths, R.(2007). Development of a cross-platform ubiquitouslanguage learning service via mobile phone and interactive televis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3, 312–325.
Freitas, S. D. & Oliver, M. (2006). How can exploratory learning with games and simulations within the curriculum be most effectively evaluated ? Computers & Education, 46, 249-264.
Hallman, G. V.,& Rosenbloom J. S. (2003).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New York : McGraw-Hill.
Hardless, C., Lundin, J., Lööf, A., Nilsson, L. & Nuldén U.(2000). MobiLearn Education for mobile people. Retrieved April 6, 2009, from http://www.te.ugm.ac.id/~widyawan/mobilearn/Mobilearn.pdf
Kristiansen, T. (2001). M-learning. Experiences from the use of WAP as a supplement in learning, Oslo, Fornebu Knowation.
Kynaslahti, H.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H. Kynaslahti & P. Seppala (Eds.), Mobile learning, 41-48.
Lai, C.-H., Yang, J.-C., Chen, F.-C., Ho, C.-W., & Chant, T.-W. (2007). Affordances of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 interplay of technology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Journal compilation,23(4), 326-337.
Lancy, D. F., (1987). Will video games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development? In Fine, G. A. (Ed.), Meaningful Play, Playful Meaning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19-230.
Laramee (2002). Game design perspectives. Charles River Media, INC.
Liebowitz, S. J. & Margolis, S. E.(1999). Winners, Losers & Microsoft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in high Technology. Oakland: Independent Institute.
Malone, T. W., & Lepper, M. R.(1983). Making learning fun: A taxonom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In R. E. Snow & M. J. Farr (Eds.),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II. Cognition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is. Hillsdale, NJ: Erlbaum.
Motiwalla, L. F. (2005). Mobile learning : a framework and evalu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49(3), 581-596.
Nelson, R. (1996).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 1213-1245.
OECD (2006).Th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Policy Brief,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8,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8/32/37087833.pdf
Prensky, M. (2000).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McGraw-Hill Companies.
Rau, P. P., Gao, Q., & Wu, L. M. (2006). Us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 Motivation, pressure,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50(1), 1-22.
Rogers, Y., & Price, S. (2007). Using ubiquitous computing to extend and enhanc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M. van 't Hooft & K. Swan (Eds.),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education,329-34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Schank, R.C. (2002). Designing World-Class E-Learning: How IBM, 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Are Succeeding at e-Learning. New York : McGraw-Hill.
Shallcross, L. (2006). The pod squad.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16(1), 43-45.
Sharples, M. & Beale, R. (2003). A Technical Review of Mobile Computational Device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392-395.
Smith, P., & Ragan, T.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NJ: Wiely.
Virvou, .M., & Alepis, E. (2005). Mobile educational features in authoring tools for personalized tutor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44(1), 53-68.
Werner, J. M.& DeSimone, R.L. (2006).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4th ed.). Mason, OH: Thomoson Higher Education.
Zurita, G., & Nussbaum, M. (2004).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sing wirelessly interconnected handheld computers. Computers & Education, 42(3), 289–31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