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623454400
DOI 10.6846/TKU.2016.00938
論文名稱(中文) 社群媒體的經營策略-以畢業製作粉絲專頁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the Business Model of Social Media-A case of graduation prod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徐少桓
研究生(英文) Shau-Huan, Hsu
學號 6020503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06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玉鈴
委員 - 黃文宗
委員 - 陳意文
關鍵字(中) 虛擬社群
粉絲專頁
對話性溝通策略
畢業製作
關鍵字(英) Virtual Community
Fan Pages
Dialogic Communication Tactics
Graduation Prod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現今網際網路相當普及的社會,社群媒體的使用已經相當常態,其中在眾多社群媒體中,臉書在觸及人數與使用時間上,獨占社群媒體鰲頭,且自從2007年粉絲專頁功能開放後,帶動了企業與個人創立粉絲專頁的風潮。
  
  而放眼現今相關研究粉絲專頁論文,絕大部分是以品牌粉專或是企業粉專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因為參與過畢業製作粉專經營,查覺畢業製作粉專雖然蔚為常態,但是其短期任務性與非商業性,其經營與管理未曾受到重視與研究。
  
  因此本研究研究目的為了給予畢製粉專經營上的實際建議,參考Kent and Taylor提出的「介面易用性」、「資訊有用性」、「留住訪客」、「增加再訪率」、「對話迴路」五大對話性溝通策略。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與內容分析,結合使用者意見與經營數據做對照。本研究結果發現,畢製粉專的知曉程度不如預期,在對話性溝通策略上使用相當不平均,使用者對畢製粉專的期待,與實際粉專表現亦有所落差,因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畢製粉專在畢製認知上的宣導應有所加強;第二,在「留住訪客」與「增加再訪率」兩構面上的使用上需要加強;第三,宣傳管道上也因有所拓展,結合更多社團或粉專進行宣傳。
英文摘要
As internet becomes popular, social media has turned to be an important venue for interaction and conversation among people. Especially, Facebook has the leadership position regarding click rate and time that people spend on. Creating fans page went viral on Facebook since this function was launched in 2007.
Takinga broad view of studies to this day, most fans page researches target on corporate or brand build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creating graduation fans page which are common but has not been mentioned in the past due to their short-term and non-commercial properties.
This study applies dialogic communication tactics (Kent and Taylor, 1998) as reference to giv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managing graduation fans page. Our method includes survey investigation, content analysis, and also in contrast with the integration on user experience and managerial dat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fans page underperform their well-known level, the use of dialogic communication tactics is unbalance; however, there is a gap between user expectation and performancewhich is created by fans page administrators. Therefore, my study provides below suggestions. First,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the cognition of graduation fans page. Second,the usage of 「conservation of visitors」 and 「return visitors」 could be improved properly. Third, we also could expand the promotion channel, such as more fans page connections or advertisem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虛擬社群	6
第二節 Facebook粉專(粉絲團)的經營策略	9
第三節 網路公關研究	17
第四節 畢業製作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操作型定義	2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樣本分析	43
第二節 信度分析	43
第三節 樣本描述性統計	44
第四節 構面資料統計	47
第五節 使用者資料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T檢定	49
第六節 使用者資料與對話性溝通策略構面之ANOVA檢定	50
第七節 內容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參考書目	89
附錄一 對話性溝通策略問卷	94
附錄二 畢製內容分析樣本名單	97
附錄三 內容分析編碼表(部分內容)	101
附錄四 編碼手冊	103

表目錄
表2.1:過去學者虛擬社群定義	6
表2.2.1:社圖與粉專異同	9
表2.2.2:粉專經營策略相關學者研究分析指標	16
表2.3.1:網站公關策略相關學者研究分析指標	20
表2.3.2:粉專公關策略相關學者研究分析指標	23
表2.4:畢製主要科系	24
表3-2:本研究各構面之操作性定義	28
表3-3-1:各構面之問項	30
表3-3-2:介面易用性分析指標	32
表3-3-3:資訊有用性分析指標	34
表3-3-4:留住訪客分析指標	36
表3-3-5:提高再訪率分析指標	38
表3-3-6:對話迴路分析指標	39
表3-3-7:使用者對話分析指標	40
表3-3-8:編碼員相互同意度	42
表4-2:信度分析	44
表4-3-1:使用者個人資料	45
表4-3-2:使用者個人經驗	46
表4-4-1:資訊有用性構面分數	47
表4-4-2:留住訪客構面分數	48
表4-4-3:提高再訪率構面分數	48
表4-4-4:對話迴路構面分數	48
表4-4-5:對話性溝通策略分數	48
表4-5-1:性別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T檢定	49
表4-5-2:科系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T檢定	50
表4-6-1:年齡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ANOVA檢定	51
表4-6-2:學歷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ANOVA檢定	52
表4-6-3:使用臉書頻率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ANOVA檢定	53
表4-6-4:平均每天使用臉書的時間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ANOVA檢定	54
表4-6-5:使用過畢製粉專的經驗與對話性溝通策略之ANOVA檢定	55
表4-7-1:設計系所樣本	56
表4-7-2:傳播系所樣本	56
表4-8-1:畢製粉專系所讚數比較	57
表4-8-2:畢製粉專讚數分佈	58
表4-8-3:畢製粉專經營時間	58
表4-8-4:畢製粉專貼文頻率	59
表4-8-5:畢製粉專貼文數據	60
表4-9-1:資訊有用性的使用情形	62
表4-9-2:留住訪客的使用情形	63
表4-9-3:提高再訪率的使用情形	64
表4-9-4:對話迴路的使用情形	65
表4-9-5:整合性指標	66
表4-10-1:畢製粉專的使用者對話行為表現	67
表4-11-1:資訊有用性與使用者行為之相關分析	69
表4-11-2:留住訪客與使用者行為之相關分析	70
表4-11-3:提高再訪率與使用者行為之相關分析	71
表4-11-4:對話迴路與使用者行為之相關分析	71
表4-12-1:資訊有用性與使用者行為反應	73
表4-12-2:留住訪客與使用者行為反應	73
表4-12-3:提高再訪率與使用者行為反應	74
表4-13-1:資訊有用性在不同人數粉專之使用比例	75
表4-13-2:留住訪客在不同人數粉專之使用比例	76
表4-13-3:提高再訪率在不同人數粉專之使用比例	76
表4-14-1:粉專經營時間分佈	77
表4-14-2:經營時間與使用者行為的分析	78
表5-1-1:對畢製的知曉程度	79
表5-2-1:設計系所與傳播系所的達顯著性差異構面	82
表5-4-1:使用者意見與粉專數據比較	86

表目錄
圖1.1:使用者上網從的的網路活動排行	2
圖1.2:研究流程圖	5
圖3.1:研究架構圖	27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江義平、陳思潔(2012)。《虛擬品牌社群意識形成因素與影響效果》。《電子商務研究》。297-323。   
宋雅雯(2012)。《影響社群網站持續使用意圖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宋伯頡(2015)。《Facebook品牌粉絲專頁中不同粉絲族群對於訊息偏好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吳富傑(2009)。《企業利用Facebook平台經營粉絲專頁社群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智鴻、蔡依鐓(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社群網站的使用意圖》。《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9-44
沈宗逸(2011)。《企業運用社群網路之行銷模式探究:以臉書粉絲專頁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健(2010)。《虛擬社群意識與社會支持對虛擬社群知識分享影響之研究:以單車虛擬社群為例》。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政杰(2011)。《Facebook社群網路平台專業虛擬社群經營策略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定群(2014)。《Facebook品牌粉絲專頁訊息差異及溝通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孫秀蕙(2004)。《建立企業網頁公關效果評估指標-以2002年台灣五百大服務業為例》            
徐毓妤(2012)。《虛擬品牌社群認同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臉書粉絲專頁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彰(2013)。《Facebook非官方粉絲專業之經營研究以運動品牌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官理學院工業工程管理EMBA班碩士論文。
彭姿文(2013)。《臉書使用者心流經驗、虛擬社群意識對社群互動影響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華(2010)。《Facebook行銷模式研究-以7-ELEVEN粉絲專頁個案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EMBA班碩士論文。
黃雅斐(2014)。《企業應用Facebook粉絲專頁平台做為行銷工具之個案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粟四維、莊友豪(2010)。《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分享意圖探討》。《資訊管理學報》,181-204。
楊雲竹(2011)。《企業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成功關鍵因素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聖姿(2013)。《非終端消費品製造的社群經營策略對於粉絲專頁偏好與廣告溝通效果的影響-Intel Taiwan臉書粉絲專頁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雯、徐晏涵(2013)。《品牌社群網站之口碑效果研究》。《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1-15。
謝維琳(2012)。《非營利組織運用社群媒介之公眾溝通策略-以Facebook粉絲 專頁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魏子豪(2007)。《影響虛擬社群內知識分享因素之研究-以使用維基系統的虛擬 社群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Hagel,J. & Armstong,A.G.(1997),網路商機(朱道凱譯),台北:臉譜出版社。


英文書目

Boczkowsk, P J.(1999). Mutual shaping of verse and technologies in a nation virtual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2), 86-108.

Bortree, D. S.,& Seltzer, T.(2009).Dialogic sreategies and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dvocacy groups' Facebook profil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5(3),35(3),317-319

Broomm, G. M., Casey, S., & Ritchey, J.(2000). Concept and theory of Organization-Pubilc Relationships. In J . A. Ledingham & S. D. Brunig (Eds.) , Public Relations a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p. 3-22):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inc.

Diga, M ,. & Kelleher, T . (2009). Social media use, perceptions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public relations rol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5(4), 440-442

DiStaso, M. W., McCorkindale, T., & Wright D . K.(2011). How public relations executives perceive and measure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in their organiz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37(3),325-328

Kellher, T.(2007). Public Relations Online: Lasting Concepts for Changing Media: Sage.


Kent,M. L.(2008). Critical analysisi of blogging in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1),32-40.

Kent,M. L.,&Taylor,M.(1998). 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Wide Web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4(3),321.

Kent,M. L.,&Taylor,M.(2002). Toward a dialogic of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8(1),21-37.

Kent,M. L.,&Taylor,M. & White,(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b site design and orgnizational responsiverness to stakeholder.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9(1),63-77.

Taylor, M., Kent M. L., & White, W. J.(2001)How activist organizations are using the internet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7(3),263.

Park, H., & B. H.(2008).Relationship buliding and the use of web sites: How fortune 500 corporations use their web site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4),409-411.

Zang, J,(2010). To play or not to play: An exploratory content analysis of branded entertainment in Facebook. 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25(1),53.




網路資料

資策會FIND(2015.07)。〈我國家庭頻寬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取自: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8466

TechOrange(2015.12)。〈一張圖搞懂五大社群平台〉取自: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12/30/brand-social-media-marketing/

創世際ARO(2014.09)。〈台灣2014年7月網路流量報告〉取自:
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33631cea3

創世際ARO(2015.12)。〈台灣2015年12月網路流量報告〉取自:
http://www.ixresearch.com/news/comscore%E8%88%87%E5%89%B5%E5%B8%82%E9%9A%9B%E4%BE%9D%E6%93%9Acomscore-mmx%E6%95%B8%E6%93%9A%E5%85%AC%E4%BD%882015%E5%B9%B412%E6%9C%88%E5%8F%B0%E7%81%A3%E7%B6%B2%E8%B7%AF%E6%B4%BB%E5%8B%9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