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518195600
DOI 10.6846/TKU.2015.00960
論文名稱(中文) 張照書法學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Calligraphy of Chang Ch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張智菁
研究生(英文) Chih-Ching Chang
學號 7990100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3
論文頁數 16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張炳煌
委員 - 郭晉銓
關鍵字(中) 張照
書法
館閣體
帖學派
碑學派
關鍵字(英) Chang Chao
Calligraphy
Guanget
epigraphy
hardwood calligraph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張照是清朝康雍乾盛世著名的藝術家,在書法、繪畫、詩歌、音樂、戲劇等諸多領域均有傑出的表現,尤其書法一項,在康、雍、乾三代均受到帝王的重視,成為帝王書法的代言人,其書法造詣幾為一時之冠。但清朝中葉以後,碑學派興起,張照慢慢被湮沒在歷史中,今人多不識張照,研究張照的學位論文也較為罕見,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張照在書法學上的成就,張照其他方面的才華及造詣於本研究中均暫不論述。
張照自少年時期即展現出他在書法方面的天分,步入仕途後,張照即因書法得到康熙皇帝的欣賞,成為康熙皇帝身邊的近臣。本研究第二章即略述張照的生平及仕履,以及他在工作上的成就。
本研究第三章探討張照的學書歷程及其書學理論。張照主張臨帖優於臨碑,是「以帖學書」的信奉者及執行者。此外,張照認為學書務必要先奠定基礎,而奠定基礎要從學習《千字文》開始。有了學書的法門之後,接下來要勤於學習,於書法之道才能有所成。張照認為不管是臨帖或自己創作,都須以神韻為先,此外,個人的修養與學識更是學書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此才能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之中,形成頓悟的契機,使心悟於至道。
本研究第四章探討張照的書法成就,以及三代帝王和其他書家的評價。除了乾隆皇帝給予其「羲之後一人,舍照誰能若」的極高評價,其他書法家多數對張照也讚譽有加。
但清朝中葉以後,碑學派興起,張照因多為乾隆皇帝代筆的緣故,被歸入館閣體書家的行列,同時因為張照主張要以帖學書,因此也被尊崇碑派的書法家大加批評貶斥。本研究第五章即論述張照書法地位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變化。
本研究探討張照的書法理論及成就,除了藉由張照的經驗,提供我們學習書法的途徑,也希望能對館閣體書法有進一步了解。我們應該多認識張照等被歸類於館閣體的書法家,多見識他們的書法作品,給予其公正的評價,還其應有的歷史定位。
英文摘要
Chang Chao was an artist with quite reputation in the Great Prosperity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f Qing dynasty. He was remarkable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calligraphy, painting, poetry, music, drama, etc. His distinguishing calligraphy was valued by the three emperors as the image of emperors’ calligraphy. However, as the rise of epigraphy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Chang Chao had been forgotten and few people heard about him ever since. Whereas seldom diploma theses focus on Chang Chao, 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 of Chang Chao in calligraphy regardless of his genius and attainment in other fields. 
Chang Chao had revealed his talent in calligraphy since his teens. As he started his official career, he was admired by Emperor KangXi for his calligraphy and became emperor’s courtier. Chapter two introduces Chang Chao’s life and career and his fulfilment of work.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Chang Chao’s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ory in calligraphy. He was a follower and practitioner in “practicing calligraphy after paper-based model work” and argued a paper-based master sheet was better than an epigraph-based when practicing. Furthermore, he believed laying foundation was the first step in practicing calligraphy by which the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was the best role model. Then one had to practice hard to success. The romantic charm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either imitating a model work or creating one’s own work. Additionally, one’s self cultivation and knowledge, both essential in practicing calligraphy, would be accumulated and integrated as one’s insight and subsequently the realization of philosophy of nature.
Chapter four focused on Chang Chao’s achievement in calligraphy and appraisal received from the three emperors and other calligraphers. Except for Emperor QianLong’s words “No one could be comparable to Wang Xizhi except for Chang Chao”, most of calligraphers also admired Chang Chao quite much.
As the rise of epigraphy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Chang Chao was recognized as a Guangeti calligrapher due to his ghostwriting for Emperor QianLong. He was denounced by calligraphers worshipped epigraph-based practicing since his stand for practicing calligraphy after paper-based model work. Chapter five concentrated on the changing of Chang Chao’s historical posi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d the achievement and theory addressed by Chang Chao in calligraphy. His experience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us in practicing calligraphy and understanding the Guangeti calligraphy. It is suggested knowing more about other Guangeti calligraphers like Chang Chao, seeing their masterpieces, appreciating them fairly, and revising their historical posi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	2
一、	張照的傳記資料	2
二、	張照的著作	3
三、	張照的書跡	3
四、	關於張照的論文及期刊論文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張照的生平及仕履	7
第一節	受清朝三代帝王賞識的一生	7
一、	家庭背景	8
二、	邁入仕途	9
三、	精通刑名之學	11
四、	編纂典籍	17
五、	其他工作表現	20
第二節	人生的低潮期	22
一、	彭維新、俞兆晟事件	22
二、	藍厚正打傷胞兄死亡案件	26
三、	撫定苗疆	28
(一)問題棘手	30
(二)事權未能歸一	31
(三)文武不睦、將帥不和	33
四、	入獄事件	36
(一)妄議棄置新得苗疆之地	36
(二)鄂爾泰的影響	37
(三)代雍正承擔過失	39

第三章  張照之學書歷程及書學理論	41
第一節	學書歷程	41
一、	名師指點	41
二、	臨摹真跡	42
(一)董其昌	42
(二)宋四家	48
(三)唐朝書家	56
(四)上追鍾王	61
(五)結語	64
第二節	書學理論	66
一、	學書途徑	66
(一)學習《千字文》	66
(二)勤學	69
(三)臨摹真跡	72
二、	學書技巧	73
(一)用筆	73
(二)行筆	76
(三)神韻為先	79
三、	書外學書	81

第四章  書法成就及評價	85
第一節	書法成就	85
一、	個人書作	85
(一)書寫帝皇詩文	85
(二)進呈帝王之作	95
(三)個人隨興之作	99
二、	和他人書畫合璧	118
第二節	他人評價	126
一、	帝王的評價	126
(一)康熙皇帝	126
(二)雍正皇帝	127
(三)乾隆皇帝	128
二、	其他書家評價	137

第五章  張照書法的歷史定位	147
第一節	清朝中葉之前	147
第二節	清朝中葉以後	149
第三節	現代	153
參考文獻	157

圖目次
圖1- 1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檢索畫面	4
圖1- 2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檢索結果畫面	4
圖3- 1《張照臨董其昌書栖真志》軸(局部)	42
圖3- 2《張照臨董其昌臨蘇軾仲矩帖》卷(局部)	42
圖3- 3《張照臨董其昌書謝惠連雪賦》冊(局部)	43
圖3- 4《張照臨董其昌書輞川詩》冊(局部)	43
圖3- 5《張照臨董其昌書》 軸	43
圖3- 6《張照臨董其昌軸》,紙本	43
圖3- 7《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蔡襄尺牘》	50
圖3- 8《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蘇軾尺牘》	50
圖3- 9《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蘇軾尺牘》	50
圖3- 10《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蘇軾尺牘》	50
圖3- 11《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蘇軾九歌》	50
圖3- 12《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黃庭堅詩帖》	50
圖3- 13《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黃庭堅尺牘》	51
圖3- 14《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黃庭堅詩帖》	51
圖3- 15《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米芾詩帖》	51
圖3- 16《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米芾尺牘》	51
圖3- 17《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米芾詩帖》	51
圖3- 18《張照臨宋四家帖 冊  臨米芾詩帖》	51
圖3- 19《張照臨蘇軾赤壁賦》卷(局部)	52
圖3- 20《張照臨蘇軾魚枕冠頌》冊(局部)	52
圖3- 21《張照臨米芾虎丘詩帖》卷(局部)	52
圖3- 22《張照臨米芾西園雅集圖記》冊(局部)	52
圖3- 23《張照臨米芾詩帖》卷(局部)	52
圖3- 24《張照臨米芾天衣懷襌師碑》卷(局部)	52
圖3- 25《張照臨米芾秋夜詩》卷(局部)	53
圖3- 26《張照臨米芾巨然海野圖詩帖》冊(局部)	53
圖3- 27《張照臨米芾擬古詩》	53
圖3- 28《張照臨蘇軾詩帖》冊(局部)	53
圖3- 29《張照臨米芾天馬賦》	53
圖3- 30《張照臨米芾重九會郡樓詩帖》軸	54
圖3- 31《名人書扇(子) 冊 清張照書扇(臨米襄陽)》	54
圖3- 32《張照臨蘇軾帖》	54
圖3- 33《張照臨黃庭堅浯溪詩帖》軸	54
圖3- 34《張照臨蘇軾九歌乾隆御筆山水》成扇	55
圖3- 35《乾隆御筆古檜並題張照臨米芾孔聖手植檜贊》成扇	55
圖3- 36《米芾蜀素帖「重九會郡樓」》	55
圖3- 37《張照臨米芾重九會郡樓詩帖》軸	55
圖3- 38《米芾蜀素帖「擬古」》	56
圖3- 39《張照臨米芾擬古詩》	56
圖3- 40《張照臨唐宋元人書 冊 臨唐孫過庭帖》	57
圖3- 41《張照臨唐宋元人書 冊 臨唐顏真卿帖》	57
圖3- 42《張照臨唐宋元人書 冊 臨唐鍾紹京帖》	57
圖3- 43《張照臨唐宋元人書 冊 臨唐李邕帖》	57
圖3- 44《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軸	60
圖3- 45《張照臨王羲之山川諸奇帖》軸	62
圖3- 46《張照臨趙孟頫臨鍾王帖 冊 臨鍾繇帖二種》	63
圖3- 47《張照臨趙孟頫臨鍾王帖 冊 臨王羲之帖六種》	63
圖3- 48《張照書千字文》冊  (局部)	68
圖3- 49《張照臨趙孟頫千字文》冊(局部)	68
圖3- 50《清張照左筆行書》軸	71
圖4- 1《張照書御製插秧吟》軸(局部)	85
圖4- 2《張照書御製賦得波靜藻依魚》軸(局部)	85
圖4- 3《張照書御製鄭公笏詩》軸	86
圖4- 4《張照書御製賦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軸	86
圖4- 5《張照書御製秋日泛舟西海詩》軸	86
圖4- 6《張照書御製澄泉遶石詩》軸	86
圖4- 7《張照書御製芝蘭曲》軸	87
圖4- 8《張照書御製讀大學衍義篇》軸	87
圖4- 9《張照書御製賦得春色滿皇州》軸	87
圖4- 10《張照書御製九日登高詩》軸	87
圖4- 11《張照書御製讀書樂詩》	88
圖4- 12《張照書御製讀書樂詩》冊(局部)	88
圖4- 13《張照書御製春夜偶成三首》軸(局部)	89
圖4- 14《張照書御製春夜偶成詩三首》冊(局部)	89
圖4- 15《張照書御製九符》卷(局部)	89
圖4- 16《張照書九符並序(一)》冊(局部)	90
圖4- 17《張照書九符並序(二)》冊(局部)	90
圖4- 18《張照書御製虛受箴》軸	91
圖4- 19《張照書御製虛受箴》冊(局部)	91
圖4- 20《張照書御製讀陶詩》卷(局部)	92
圖4- 21《張照書乾隆御製華嚴洞勒壁》成扇	92
圖4- 22《張照書御製南風之薰賦》冊(局部)	92
圖4- 23《張照書御製三無私賦》冊(局部)	92
圖4- 24《張照書御製東郊迎春賦》冊(局部)	92
圖4- 25《張照書御製日知薈說一則》冊(局部)	92
圖4- 26《張照書御製燕京雜詠四首》冊(局部)	92
圖4- 27《張照書御製冬夜煎茶詩》冊(局部)	92
圖4- 28《張照書御製七律四首》卷(局部)	93
圖4- 29《張照書幸翰林院分韻詩》卷(局部)	93
圖4- 30《張照書樓璹耕圖詩》冊(局部)	95
圖4- 31《張照書潘炎嘉禾合穗賦》冊(局部)	95
圖4- 32《張照書劉巖夫植竹記》冊(局部)	95
圖4- 33《張照節書傳燈錄》冊(局部)	95
圖4- 34《張照節書十州記》冊(局部)	95
圖4- 35《張照書聯》軸	96
圖4- 36《張照書聯》軸	96
圖4- 37《張照書聯》軸	96
圖4- 38《張照書聯》軸	96
圖4- 39《張照書聯》軸	96
圖4- 40《張照書聯》軸	96
圖4- 41《張照書白居易池上篇》軸	97
圖4- 42《張照書蘇軾洋川園池詩》軸	97
圖4- 43《張照書聯》軸	97
圖4- 44《張照書蘇詩》軸	97
圖4- 45《張照楷書豳風七月》軸	98
圖4- 46《張照尺牘》冊 尺牘一	99
圖4- 47《張照尺牘》冊 尺牘二	99
圖4- 48《張照尺牘》冊 尺牘三	99
圖4- 49《張照尺牘》冊 尺牘四	99
圖4- 50《張照尺牘》冊 尺牘五-1	99
圖4- 51《張照尺牘》冊 尺牘五-2	99
圖4- 52《張照尺牘》冊 尺牘五-3	100
圖4- 53《張照尺牘》冊 尺牘五-4	100
圖4- 54《張照尺牘》冊 尺牘五-5	100
圖4- 55《張照尺牘》冊 尺牘五-6	100
圖4- 56《張照尺牘》冊 尺牘六	100
圖4- 57《張照尺牘》冊 尺牘七	100
圖4- 58《張照尺牘》冊 尺牘八	101
圖4- 59《張照尺牘》冊 尺牘九、十	101
圖4- 60《張照尺牘》冊 尺牘十一	101
圖4- 61《張照尺牘》冊 肅啟二字(草書、行書)	101
圖4- 62《張照雜書》冊「竺西學者自課」	101
圖4- 63《張照雜書》冊「題萬始君拙菴」	101
圖4- 64《張照雜書》冊 「過京兆署口占」	102
圖4- 65《張照雜書》冊 「石鼓歌」	102
圖4- 66《張照雜書》冊 「龍爪草決明」、 「 佛手柑」	102
圖4- 67《張照書詩帖》冊	102
圖4- 68《張照書琴銘》冊 (局部)	102
圖4- 69《張照行楷論書軸》,紙本	103
圖4- 70《張照自書詩》冊(局部)	104
圖4- 71《張照書千字文》冊(局部)	104
圖4- 72《張照書黃庭經》冊(局部)	105
圖4- 73《張照節臨黃庭經醴泉銘二帖》冊(局部)	105
圖4- 74《張照節書國語》冊(局部)	106
圖4- 75《張照雜書》冊	106
圖4- 76《張照書蘇軾香橙徑詩》軸	107
圖4- 77《張照行書詩帖》軸	107
圖4- 78《張照行書七言聯》軸	107
圖4- 79《張照書聯》軸	107
圖4- 80《張照左筆行書》軸	107
圖4- 81《張照行書七言聯》	107
圖4- 82《張照書羅從彥語》軸	108
圖4- 83《張照書蘇軾壽星長老偈》軸	108
圖4- 84《張照行書詩帖》軸	108
圖4- 85《張照書格言》軸	109
圖4- 86《書韋莊二詩》軸	109
圖4- 87《張照行草書詩帖》軸	110
圖4- 88《緙絲張照書唐詩》軸	110
圖4- 89《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1
圖4- 90《張照雜書》冊 臨蘇軾尺牘	111
圖4- 91《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1
圖4- 92《張照雜書》冊 臨蘇軾尺牘	111
圖4- 93《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1
圖4- 94《張照雜書》冊 臨黃庭堅尺牘	111
圖4- 95《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2
圖4- 96《張照雜書》冊 臨黃庭堅尺牘	112
圖4- 97《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2
圖4- 98《張照雜書》冊 臨蘇軾尺牘	112
圖4- 99《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2
圖4- 100《張照雜書》冊 臨蘇軾尺牘	112
圖4- 101《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3
圖4- 102《張照雜書》冊 臨米芾尺牘	113
圖4- 103《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3
圖4- 104《張照雜書》冊 臨米芾尺牘	113
圖4- 105《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3
圖4- 106《張照雜書》冊 臨蘇軾尺牘	113
圖4- 107《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4
圖4- 108《張照雜書》冊 臨蘇軾尺牘	114
圖4- 109《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4
圖4- 110《張照雜書》冊 臨蔡襄尺牘	114
圖4- 111《張照雜書》冊 書七言詩	114
圖4- 112《張照雜書》冊 臨蔡襄尺牘	114
圖4- 113《張照自書心經》冊	115
圖4- 114《張照書金剛經》冊	115
圖4- 115《張照行書軸》	116
圖4- 116《張照書陶淵明與子儼等疏》	116
圖4- 117《張照草書李商隱東還詩》	117
圖4- 118《張照書七律詩》軸	117
圖4- 119《清丁觀鵬畫楞嚴對佛說偈張照書合璧》軸	118
圖4- 120《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一)	119
圖4- 121《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二)	119
圖4- 122《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三)	120
圖4- 123《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四)	120
圖4- 124《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五)	120
圖4- 125《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六)	120
圖4- 126《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七)	120
圖4- 127《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八)	120
圖4- 128《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九)	121
圖4- 129《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十)	121
圖4- 130《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十一)	121
圖4- 131《張照畫扇梅花》冊 梅花(十二)	121
圖4- 132《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月季披秀	122
圖4- 133《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秋蘿蝗蟲	122
圖4- 134《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鳳仙倒掛	122
圖4- 135《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豆花絡緯	123
圖4- 136《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玉蕊雲霞	123
圖4- 137《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纏枝牡丹	123
圖4- 138《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萱花蜻蜓	124
圖4- 139《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草石蚱蜢	124
圖4- 140《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枸杞天牛	124
圖4- 141《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紅蓼馬蘭	125
圖4- 142《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藍菊斑爛	125
圖4- 143《清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 牽牛花開	125
圖4- 144《張照書御製燕京雜詠四首》冊(局部)	132
圖4- 145《張照書御製冬夜煎茶詩》冊(局部)	132
圖4- 146乾隆於《張照書御製冬夜煎茶詩》冊末之御題行書	132
圖4- 147《御製懷舊詩》	135
圖5- 1岳陽樓二樓之《張照岳陽樓記》雕屏	147
圖5- 2岳陽樓一樓之《張照岳陽樓記》雕屏	14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經: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春秋左傳正義. 隱公-桓公》 (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尚書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66冊。
清.王掞、張廷玉等奉敕撰:《欽定春秋傳說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