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414032000
DOI 10.6846/TKU.2014.01116
論文名稱(中文) 行動學習結合交互式教學法對國小學童英語故事閱讀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orporating M-learning with Reciprocal-teaching on Elementary Students English Story Read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周淑惠
研究生(英文) Sue-Huei Chou
學號 70173024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06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蔡秉燁
委員 - 鄭宜佳
委員 - 廖遠光
關鍵字(中) 行動學習
交互式教學
英語閱讀策略教學
關鍵字(英) M-learning
Reciprocal-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學習結合交互式教學法對國小學同英語故事閱讀之影響。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及新北市之四年級與五年級國小學童,共200名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架構將學童隨機分成四組,分別是行動學習交互式教學、交互式教學、行動學習傳統教學與傳統教學,各組均進行四堂課共160分鐘的教學實驗,並以「學習互動問卷」、「應用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問卷」、「閱讀滿意度問卷」及「閱讀測驗卷」為研究工具之資料收集,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ANOVA進行統計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壹、比較四組經實驗教學後在學習互動、閱讀滿意度、英語閱讀理解力的差異。四組在學習互動、閱讀滿意度上的影響有顯著性差異發現,進一步分析發現,行動學習的兩組優於無行動學習的兩組; 而行動學習搭配不同教學法間無顯著性差異發現; 無行動學習的兩種教學法間亦無顯著性差異發現。說明行動學習即使無教學方法的搭配,對於學習互動、閱讀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仍有顯著的正面成效。
   對於英語閱讀理解力的研究結果,四組在實驗教學前,有行動學習的兩組與無行動學習的兩組已有差異性存在,實驗教學後,四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存在,研究結果檢討,可能是因為研究對象的的英文能力有差異性,而依國小目前
教綱所挑選的英語故事讀本之程度有可能對於程度高的學生過於簡單以至於無法測出程度,對於程度低的學生,經過老師的教學也都能吸收故事的內容,因此,實驗教學後,呈現四組沒有差異存在。
貳、比較有使用iPad與學習平台的行動學習兩組在融合不同教學法後,兩組對於應用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的影響並沒有顯著差異發現。行動學習融入高互動性交互式教學法於課堂上並沒有促進應用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M-learning for studying with English readers on primary students’ learning interactive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attitude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satisfaction of English readers and students’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 A total of 200 students were grouped by randomization into 4 groups, which were M-learning with reciprocal teaching, M-learning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reciprocal teaching only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only. These 4 groups participat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is study for 4 classes total 160 minutes. Each of 4 groups took Pretest-Posttest of “Questionary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 ”  Questionary of students’ attitude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Questionary of Reading satisfica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iz” as research tools. The collected data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Compared 4 groups’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interactive in the classroom,  satisfaction of English readers . The goups with M-leranig were better than the groups without M-learning and significant.
2. Compared 4 groups’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4 groups were not found signifaicant.
3. Compared 2 groups effectivness of attitude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 were not found signifaica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3
第三節研究目的	7
第四節研究問題	7
第五節研究假設	7
第六節研究對象	8
第七節研究範圍	8
第八節研究限制	9
第九節 重要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行動學習	13
第二節 交互式教學法	22
第三節英語閱讀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收集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六節預試與效度、信度處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學習互動分析	53
第二節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分析	57
第三節 閱讀滿意度分析	60
第四節 學習成效分析	6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80
中文部分	80
英文部份	84
附錄	89

表次
表 3-1 各校班級與組別人數分配表	38
表 3-2 學習互動因素分析結果摘要	44
表 3-3 學習互動可靠性統計Α值摘要表	45
表 3-4 學習互動分量表信度係數Α值摘要表	45
表 3-5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因素分析結果摘要	46
表 3-6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信度係數Α值摘要表	47
表 3-7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項目整體統計量	48
表 3-8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分量表信度係數Α值摘要表	49
表 3-9 英語閱讀滿意度量表刪提前後因素分析摘要表	49
表 4-1 學習互動前測敘述性統計	54
表 4-2 學習互動前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5
表 4-3 學習互動後測敘述性統計分析	55
表 4-4 學習互動後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7
表 4-5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測T檢定摘要表	58
表 4-6 科技輔助英語學習態度後測T檢定摘要表	59
表 4-7 閱讀滿意度前測敘述性統計量	60
表 4-8 閱讀滿意度前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 4-9 閱讀滿意度後測敘述性統計量	61
表 4-10 閱讀滿意度後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 4-11 閱讀理解力前測敘述性統計	65
表 4-12 閱讀理解力前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6
表 4-13 閱讀理解力後測敘述性統計23	66
表 4-14 閱讀理解力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24	67

圖次
圖 2-1 雲端運算概念圖 	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2	34
圖 3-2 研究設計圖	35
圖 3-34研究程序流程圖	3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柴蘭芬、林志哲、林淑敏(譯)(2006)。Anita Woolfolk著,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臺北:台灣培生教育。
王文科、王智弘 (2012)。研究與方法-教育研究法。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世宇 (2011)。應用英語故事提升國小學童的閱讀能能力-教師的教學理念及實際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劃 (2002年5月31日)。
雲端運算產業方案【核定版】,(2010年4月29日),行政院科技會報。
吳明隆 (2009)。SPSS操作與分析-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第二版)。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鎮宇、吳欣蓉、郭慧中(2011)。數位學習科技化教學教材發展趨勢。課程研究,6 (1),001-026。
沈怡汝(2012)。英語電子圖畫書結合故事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單字識字能力、閱讀流暢度與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臺南市。
周祝英、劉豫敏(2012)。「國際遼望」專欄。教育研究月刊, 216,125-138。
林奕華(2013年01月)。一朵教育雲展開教學新生命。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南湖國小行動學習教師專業展社群工作坊 (3),台北市: 南湖國小。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6), 267-294。
柳雅梅(2005)。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英文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南大學,臺南市。
柳雅梅、黃秀霜(2005)。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師大學報,52 (1)。
張媖嫃、鐘樹椽(2010年3月)。相互教學法融入多媒體閱讀教學對閱讀理解力之影響。「數位學習暨資訊實務研討會第五屆」發表之論文。台南科技大學。
張玉芳(2011)。雙語學童中、英文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相關性探討。英文期刊, 35 (4),91-132。
張基成、林建良、顏啟芳(2011)。行動學習環境中英語持續學習意圖之便利性及好奇心影響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 (4),571-588。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 (2008年08月)。取自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137
許純鳳(2011年12月19日)。洪蘭:孩子主動學習才會有成效。台灣立報教育報導,取自www.lin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773
許惠美(2011)。建構一朵開放的教育雲:雲端運算運用在教育上之可能性與挑戰。「2011 AIT資訊科技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許麗霞(2008)。交互式教學法介入閱讀指導對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 (26),59-75。
陳玉婷(2010)。教學策略影響學習成效之實證研究。台南科大學報 (29),191-211。
陳寬裕、王正華(2014)。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 (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錫安(2013年11月07日)。跳要在雲端的Monkeys。台北市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取自 http://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85428&dtype=rss
陳靜萍(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合作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重憲(2009年3月20日)。技術論壇-淺談雲端運算。國立台灣大學計算機及網路中心電子報,取自 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008/20090320_8008.htm
黃婷婷、黃民悅(2011)。基於學習歷程分析之個人化英語閱讀引導策略與應用。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 (3), 57-76。
黃琬婷(2012)。交互式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 (2),201-224。
楊心怡、劉遠楨(2012)。創新學習:資訊科技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科技與媒體 (100),36-41.
智慧手持裝置產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2012年3月28日)。
詹餘靜、陳靜怡(2012)。差異分組式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英語認字、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英語教學,36 (2),125-163。
廖修寬(2013). 善用東風-從全球中文熱推展國際教育.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1 (2), 頁 70-75.
甄曉蘭(2014)。從支援學生學習談差異化教學。「以學習為導向的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
劉于靚(2012)。教師和兒童在英語圖畫故事書閱讀之互動與策略研究-屏東市國小學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學蕙(2011)。全球文化導向教學對國小英語高低成就學生之英語閱讀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麗滿(2012)。英語閱讀影響國小學生字彙習得與閱讀理解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福生( 2013)。行動學習在南湖。「教育雲端應用與平臺服務-南湖國小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暨學術研討會」。南湖國小。
蕭福生、鄭盛元、溫博安、陳錫安、黃秀山(2013)。跳要雲端的Monkeys-南湖Monkeys系統研發與創新教學應用。「教育雲端應用與平臺服務-南湖國小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暨學術研討會」南湖國小。
謝進益、溫嘉榮(2011)。電子書包導入雲端技術之未來教育趨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 (5),19-23。
鐘樹椽、江玄宏、林秋斌(2009)。行動合作學習對國小等值分數解題表現與表徵能力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1 (43),55-70。
張國恩、陳學志、鄭錦全、宋曜廷、蔡雅薰(2011)。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 99-2631-S-003-001-),未出版。

英文部份
BansiterS. (2010). Integrating the iPod Touch in K-12 education: Visiions and vice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 27 (2), 121-131.
BeanuchampGary, & KennewellSteve. (2010). Interactivity in the classroom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Computer & Education, 54 (3), 759-766.
BeauchampG., & KennewellS. (2008).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interactivity on teaching.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 (13), 305-315.
Bonds-RaackeJ, & RaackeJ.D. (2005). Using Tablet Pcs in the classroom.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expectations and reaction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hychology, 35 (3), 235-239.
BrownD., & WarschauerM. (2006). From the university to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Students'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in instruction.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 (3), 599-621.
ChenNian-Shing, TengChia-EnDaniel, LeeCheng-Han, & Kinshuk. (2011). Argumenting paper-based reading activity with direct access to digital materials and scaffolding questio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7, 1705-1715.
DfEE. (1998a). Annex B.,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 (1999). The national numeracy strategy. London. 
EnriquezA.G. (2010). Enhancing student of performance using Tablet computer. College Teaching, 58 (3), 2010.
Geeno, J. (1988). Situations, mental models, and generative knowledge. In D. Klahr & K. Kotovsky(Eds.), Complex information processing(pp.285-318). Fillsdale, NJ:Erlbaum.
HewKhe Foon, & CheungWing Sum. (2012). Use of Web 2.0 technologyes in K-12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search for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9), 47-64.
IfenthalerDirk, & SchweinbenzVolker. (2013). The acceptance of Tablet-PC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The teachers' perspectiv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 (3), 525-534.
JohnsonL., AdamS., & HaywoodK. (2011). Time to Adoption Horizon: One Year or Less. The NMC Horizen Report K - 12 Edition, 10 - 17.
JohnsonL., CumminsM, EstradaV., FreemanA., & LudgateH. (2013). The NMC Horizon Report K-12, 11-19.
JohnsonL., LevineA., SmithR., & SmytheT. (2009). Time to daoption : Two to Three years. The Horizon Report K-12 Edition, 16 - 21.
KennewellS, TannerS, jonesG, & Beauchamp. (2008). Analysing the use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o imple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Jouran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 (24), 61-73.
Kozma,R.B.(1991).Learning with media.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179-212.
Kozma, R.B. (1994). 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ing the deb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2), 7-19.
LanYu-Ju, SungYao-Ting, & ChangKuo-En. (2009). Let us read together: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mputer assisted reciprocal early Egnlish reading sysetm. Computer & Education, 53 (4). 1188-1198.
LudwigL., MayrbergerK., & WeidmannA. (2011). Einsatz personalisierter iPads in Unterricht aus Perspektive der Schulerinnen und Schuler. E-Learning Fachtagung Informatik poster, (9), 7-17.
MoranM., HawkesM., & El-GayarO. (2010). Tablet personal computer integ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pply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technology model to understand supporting factors.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42 (1), 79-101.
PalinscarA.S., & BrownA.L. (1986).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ning activities. Con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nd , pp.117-175).
Pea. R. (1992). Argumenting the discourse of learning with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M.L.E.De Corte & L. Verschaffe(Eds.),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problems solving(pp.313-344). New York: Springger-Verlag.
PierceRobyn, StaceyKaye, & BarkatsasAnastasios. (2007). A scale for monitoring students attitues to learning mathematics with technology. Computer & Education, (48), pp.285-300.
RahimiAli, &GhanbariNahid. (2011). The impact of Teachers' Scaffolding on Iran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8), pp.1072-1075.
Shulle, T.(1988). The role of the student in learning from instruc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3, 276-295 .
Salomon, G.(1993). No distribution without individuals’cognition. In G. Salomon(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pp.111-13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F, HardmanF, & HigginsS. (2006). The impact on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on teachepupil interaction in the national literacy and numeracy strategie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 (32), pp.443-457.
TaylorB.M., GravesM.F., & Broekvan denP. (2000). Reading for meaning: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in th middle grades.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Tierney J. R., & RecidenceE.J. (2002). Reading Strategies and Pracitces (5th ). USA: MA Pearson Eductation Company. 
YangYu-Fen. (2010). Developing a reciprocal teaching/learning for colloge remedial reading instruction. Computer & Education, 55 (3), pp.1193-120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