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314030500
DOI 10.6846/TKU.2013.01134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數學補救教學實施跨班同儕教導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mplementing Cross-Class Peer Tutoring in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簡淑芬
研究生(英文) Shu-Fen Chien
學號 79973030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5
論文頁數 2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純萍
委員 - 黃雅萍
委員 - 林千立
關鍵字(中) 同儕教導
行動研究法
數學補救教學
關鍵字(英) Peer tutoring
Action research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班同儕教導策略於國中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實施歷程,及對學生的學習感受與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本研究參與者為十二名就讀於新北市某完全中學八年級學生。本行動研究共進行兩階段,每階段實施五週、每週二次,維期三個月。研究者運用觀察、訪談等方式收集質性資料,輔以紀錄表、回饋表、學習檔案等文件資料,以「持續比較法」進行質性資料分析,結合段考成就評量測驗之量化分析,進一步綜合整理、歸納,探討應用跨班同儕教導策略對國中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實施歷程,及對參與學生的學習感受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一、影響跨班同儕教導實施歷程,關鍵在同儕間的互動,而合宜的參與者遴選與配對、落實同儕教導者訓練、提供結構化教材習媒介、後續的支持與回饋等,皆有助於同儕間良性的互動。
二、跨班同儕教導能明顯提升同儕學習者之數學學習成就,然而對於同儕教導者學習成就的影響有限。
三、參與者對實施跨班同儕教導整體抱持正向看法,認為該活動有助於提升數學解題能力、文字閱讀能力等,進而提高學習動機及學習意願。
四、參與者參與跨班同儕教導活動之後,能改變自身的數學學習習慣,促使他們用更正確的方式,以及更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數學學習。
本研究建議跨班同儕教導未來可在幾何數學、配對方式、或其他領域進行相關研究,同時,在實務上可施行配對調整、參與者的進退場機制,及彈性的實施時間。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integrating cross-class peer tutoring into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aimed toexplore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cross-class peer tutoring, and to studyits impa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and their perception toward the value of the mathematics and the activities. Two-stage ac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for three months. Twelve 8th gradestudents were recruited. Data was collected using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Additionally, participants’feedback on the activities, learning portfolios as well as their performance of school examination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the 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ed:First, quality of peer interaction, a key to the success of implementing cross-class peer tutoring, is determined by selection of tutors and tutee training , and constant support and feedback offered by the instructor. Second, Cross-class peer tutoring enhanced tutee’s achievement;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on tutors’ achievement was not found. Finally, both of tutors and tutee perceived the value of the engaged activity in enhancing their abilities in solving math problem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ir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willingness and learning habits.The study recommended that issues such as time allocated for the activities, matching the tutor with the tutees, should be taken in consider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預期貢獻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數學學習與補救教學	13
第二節 同儕教導	22
第三節 同儕教導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5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9
第三節 資料收集方式與工具	74
第四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78
第五節 研究可信度與研究倫理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2
第一節  跨班同儕教導實施歷程	82
第二節	跨班同儕教導對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	112
第三節 參與「跨班同儕教導」之學習感受	123
第四節  跨班同儕教導行動方案之省思	1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63
中文	163
西文	175
附錄	180

表 次
表2-4-1 同儕交互指導應用於數學領域之研究 ...................................................... 47
表2-4-2 一對一同儕教導應用於數學領域之研究 .................................................. 49
表2-4-3 小組式同儕指導應用於數學領域之研究 .................................................. 51
表3-2-1 兩階段學習單 .............................................................................................. 64
表3-2-2 參與者配對表 .............................................................................................. 68
表3-4-1 資料編碼代號說明 ....................................................................................... 79
表4-2-1 第一階段後同儕學習者數學學習成就 ..................................................... 112
表4-2-1 第一階段後同儕學習者數學學習成就(續) ............................................... 113
表4-2-2 第二階段同儕學習者數學學習段考成就 ................................................. 113
表4-2-3 第一階段後同儕教導者數學學習成就 ..................................................... 117
表4-2-4 第二階段後同儕教導者數學學習段考成就 ............................................. 117
表4-2-4 第二階段後同儕教導者數學學習段考成就(續) ....................................... 118

圖 次
圖3-1 行動研究過程 ................................................................................................... 60
圖3-2 研究流程 ........................................................................................................... 72
參考文獻
中文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于國善(2004)。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以如(2006)。同儕教導對國小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郁文(2009)。數學史輔助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尺規作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素賢(2004)。高中數學科補救教學教材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智宏、王文科(譯)(2011)。精進教學使用的行動研究(原作者:J. E. Henning, J. M. Stone & J. L. Kelly)。台北:五南。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
王怡蓉(2006)。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學業低成就高中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耀琮(2010)。從TIMSS2007分析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課堂、課後學習、數學態度和數學認知表現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杜正治、辛怡葳(2008)。教師導向教學法與同儕協助學習法之比較:並行處理設計之應用。特殊教育學報,27,81-98。
杜佳真(2004)。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以數學領域能力指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玉鏡(2008)。幼兒接受八年級高關懷生伴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李元鴻(2008)。同儕教導策略在資訊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燕菁(2006)。同儕教導方案對增進資源班學生普通班級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盈賢(2007) 。高雄市國二學生一元二次方程式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義平(2006)。影響國中生數學學習成績之因素分析─以台中市安和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巫宜靜(2007)。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呂秀娟(2010)。台東地區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自信、答題自信與數學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素幸(1992)。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生數學學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發展的方向。科學月刊,64,13-19。
吳金蓮(1990)。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榮豐(2005)。電腦輔助交互式同儕教學運用在國小分數之學習環境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新竹市。
余庭瑋(2008) 。國二學生在數形關係與等差數列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遵彝(2008)。高中合作學習降低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教育心理學報,26,115-137。
林嘉琪(2008,12月8日)。2007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台灣學生數理優異 自信墊底。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11/today-life13.htm。
林志峰(2008)。教導型組織理念運用於同儕教導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生傳、陳慧芬、黃文三(2001)。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在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報告。教育學刊,17,23-44。
林欣曉(2010)。同儕學習輔導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怡如、何信助、廖年淼(2004)。提升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師友,440,43-49。
林怡禮、陳嘉彌(2001)。青少年問題行為與對策—42個案例討論。臺北:揚智。
林瑞榮、劉健慧、楊智穎﹙2011﹚。公私協力模式推動課後補救教學之探究-以播撒希望種子課輔計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5,25-43。
林碧珍(1985) :數學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國教世紀,21,1-4。
林艷君(2008)。混齡幼童參與同儕師徒制閱讀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市。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邱炳勳(2009)。不同教學法融入科學實作課程對國小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邱雅琳(2008)。實施同儕交互指導策略對九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台傑(1989)。國民中學智能不足學生數學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183-213。
范嬿妮(2009)。同儕教導與傳統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技能與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唐郁茹(2009)。同儕教導運用在資訊融入立體幾何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高維序(2006)。同年級跨班級同儕師徒輔助教學策略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市。
倪建民(2008)。國小同年級跨班同儕教學對學童數學領域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市。
孫綿娸(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玉如(2010)。五年級中程度學生經由同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康木村、吳吉昌(2001)。國中數學個別化補救教學實徵性研究。國教研究雙月刊,12,15-20。
梁淑坤(1996),研究與教學合一: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式」的錯誤為一個例子。嘉義師院學報,10,455-472。
梁素霞(2002)。特殊兒童同儕教導實施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宛琪(2006)。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莉真(2001)。同儕教導在融合教育班的個案研究---以唐氏症兒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許永熹(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及兩種方案模式。學生輔導,52,43-51。
許繼德(2009)。資訊融入同儕教導制英語補救教學之應用。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2,139-168。
教育部(2009)。教育部電子報,352期,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3100
張家蓁(2010)。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同儕教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 ,85-106。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東華。
張景媛(1994) :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
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國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瓊文、黃國鑫(2007)。同儕教導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普通班聽覺障礙生為例。身心障礙研究,5,90-107。
張雅雯(2006)。暴力少年生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正威(1998)。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單文經(1997)。同儕個別學習輔導之要領。學生輔導,52,25-34。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宏吉(2008)。「同儕師徒制」對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彰化市。
陳李治(2009)。同儕教導射擊課程對ADHD學生學習行為與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育琳、徐照麗(2007)。同儕鷹架理論對國三學生數學態度影響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141-168。
陳建志(2011)。同儕師徒制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均(2007)。合作學習結合學習檔案教學法對學生數學解題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陳嘉彌(2004)。青少年學習應用同儕師徒制可行性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3-22。
陳智華(2010,12月8日)。閱讀、數學、科學上海三冠台灣退步PISA評量上海首次參加當成「國家考試」一舉登峰 台灣「未積極讓自己進步」 閱讀表現最差。聯合報。2012年10月26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7290
曾桂琪(2007)。國中學生數學學習環境及其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素如(2005)。運用合作式概念構圖於國一學生數學概念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曾憲政(1997)。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的軟體工程。教育天地,89,4-10。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0,79-99。
莊玉如(2010)。五年級中程度學生經由同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光雄(1982)。蘭開斯特與導生學校運動。高雄,復文。
黃寶璋(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淑吟(2003)。同儕教導對智能障礙學生休閒技能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助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85,94-103。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志賢(2003)。數學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載於教育部(主編),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理念篇(頁51-59)。台北市:教育部。
黃英傑(2009)。資訊融入教學輔以認知師徒制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黃映源(2008)。跨齡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表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曉芬(2009)。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室進行同儕交互指導之行動研究-以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為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與推展。學生輔導,52,18-24。
黃美凰(2007)。同儕教導對護理技能學生之成效研究-以身體評估課程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 50-71。
黃美凰、宋永光、劉如玲、邱愛芳(2007)。五專護理科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125~138。
黃信樽(2008)。從文化觀點驗證數學學習需求內涵以及數學學習需求與學生自尊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善美(2004)。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心理。
黃蕾琇(2011)。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北市。
彭煥勝(2004)。十九世紀初期英國兒童教育風格之比較—以新拉納克學校與導生制學校教育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26,73-84。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賈惠文(2004)。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葉兆祺、張麗雲(2006)。國中生物科同儕學習輔導成效-一個行動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205-224。
葉建成(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科主動學習使用認知策略與後設認知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國樞、張春興(1990)。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坤堂(2007)。數學學習障礙。台北,五南。
楊秉鈞(2003)。教師行為對同儕小老師影響下的國中理化科同儕輔導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雅鈴(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趙月君(2004)。國中教師運用同儕交互指導降低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幸娟(2009)。應用K.K.音標教學與折衷式教學觀,結合同儕教導模式提升高職生英語學習能力之研究-以中部某一私立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蔡尚峯(2009)。運用合作學習實施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逸梅(2009)。國小級任教師實施英語科同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瑜茜(2011)。應用同儕教導策略於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劉秀菊(2007)。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生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秀菊、丁原郁、鄭如安(2010)。現實治療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國語科學業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53-76。
賴月汝(2006)。中樞系統反應訓練對同儕教導自閉症者的社交技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蕭賢良(2006)。跨年級同儕師徒中徒弟生轉換成師傅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謝新傳(2002),談以電腦為基礎的教學設計—以幾何實驗操作為例。師說,166,26-28。
謝琬如(2011)。亞洲五國(地區)國中生偏差行為與校園安全觀感對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以TIMSS 2007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桃園縣。
謝佳琪(2010)。同儕互教策略對台灣高中生英語學習之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薛雅月(2008)。同儕交互指導融入小五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盧雅雯(2008)。同儕教導應用在國小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淑芬、吳純萍(2012)。國中數學補救教學實施跨班同儕教導之行動研究。2012年第四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數學工作坊論文集,50-60。
魏麗敏(1997)。同儕輔導的理論與實務。學生輔導,52,52-61。
羅俊男(2005)。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小組式同儕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羅健榮(2006)。同儕個別教學法對國中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與數學自我效能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鐘昌倫(2010)。應用合作概念構圖策略教學於國小數學科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龔愛琳(2011)。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對台灣國中生英語閱讀能力之效益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西文
Baker, S., Gersten, R., Dimino, J. A., & Griffiths, R. (2004). The sustained use of 	research-based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 case study of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athematic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1), 5-24.
Bandura, A. (1969). 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rton-Arwood, S., Jolivette, K., Massey, N. G. (2000). Mentoring with elementary-age student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36(1), 36-39.
Calhoon, M. E., & Fushs, L. S. (2003). The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 on the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4(4), 235-245. 
Cole, P., & Chan, L. (1990).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special education. Sydney: Prentice Hall.
Downe, A. G., Altmann, H. A., & Nysetvold, I. (1986). Peer counseling : More on an emerging strategy. School Counselor, 33(5), 355-364.
Erickson, E.H. (1972). Eight stages of man. In C.S. Lavatelli & F. Stendler (Eds.), Readings in child behaviour and child development. San Diego,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hly, S., & Larsen, S. (1980). Peer tutoring for individualised instruc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Falchikov, N. (2001). Learning together: Peer tut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Foot, H., Shute, R., Morgan M., & Barron, A. (1990). Theoretical issues in peer tutoring. In H. Foot, M. Morgan, & R. Shute (Eds.), 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pp. 65-92). New York: Wiley.
Friedman, T. L. (2006). The worlds is flat: The globalized worl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Penguin Books.
Gartner, A. & Riessman, F. (1993). Peer-tutoring: Toward a new model.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ED362506.
Goodlad, S., & Hirst, B. (1989). Peer tutoring: A guide to learning by teaching. Lodon: Kogon Page.
Glasersfeld, E.V. (1991). Abstraction, re-presentation, and refle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ence and Piaget’s approach. In L. P. Steffe (Ed.),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pp. 45-67).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E. M. Hetherington (ED.), P. H. Mussen (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 103-196).New York: Wiley.
Hewson, P. W. (1982).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special relativity: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in lear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1), 61-78.
Hoffman , J., Schirner, K., & Baker, A. (2006). Multiage mathematics : Scaffolding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learn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13(1), 19-21。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John, R., & Aubrey, B. (2005). Peer tutoring and the study of psychology: Tutoring experience as a learning method. Psychology Teaching Review, 11 (1), 53-63.
Kamii, C., & Ewing, J. K. (1996). Basing teaching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Childhood Education, 72(5), 260-264.
Kamps, D. M., Kravits, T., Gonzalez, L. A., Kemmerer, K., Potucek, J., & Harrell, L. G. (1998).What do peers think? Social validity of peer-mediated program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1(2), 107-134.
Kerka, S. (1998). New perspectives on mentoring.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D-99-CO-0013).
King, A. (1989). Verbal Interaction and problem-solving within computer-assis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1), 1-15.
King, A., Staffieri, A., & Adelgais, A. (1998). Mutual peer tutoring: Effects of structuring tutorial interaction to scaffold peer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 134-152.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m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iin.
Mariana, G., & Hewson, A. B. (1985).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in the origin of concep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L.H.T. West and A. L. Pines, (Ed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Miller, D., Topping, K., & Thurston, A. (2010). Peer tutoring in reading: The effects of role and organization on two dimensions of self-esteem.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417-433.
Myrick, R. D., Highland, W. H., & Sabella, R. A. (1995). Peer helpers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9(4), 278-288.
Novick, S., & Nussbaum, J. (1981).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ulate nature of matter: A cross-age study. Science Education, 65(2), 187-196.
Parkinson, M. (2009). The effect of peer assisted learning support (PALS) on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and chemistry.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46(4), 381-392.
Petursdottir, A. L., McComas, J., McMaster, J. & Horner, K. (2007). The Effects of scripted peer tutoring and programming common stimuli on social interactions of a stud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0,353-357.
Rekrut, M. D. (1994). Peer and cross-age tutoring: The lessons of research. Journal of Reading, 37(5),356-372.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Allym and Bacon.
Slavin, R. E., Lake, C., & Groff, C. (2009). Effective Program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R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2), 839-911.
Thurman, S. K., & Widerstrom, A. H. (1990).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Baltimore , MD: Brookes.
Topping, K. (1988). The peer tutoring handbook: 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London: Croom Helm.
Topping, K., & Ehly, S. (1998). Peer-assisted learning. Mahwah, NJ: London, Lawrence. 
Topping, K., Campbell, J., Douglas, W., & Smith, A. (2003). Cross-age peer tutoring in mathematics with seven- and 11-year-olds: influence on mathematical vocabulary, strategic dialogue and self-concept.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3), 287-308.
Topping, K. (2005). Trends in peer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6), 631-645.
Topping, K., & Whiteley, M. (1993).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peer tutoring. School Psychology , 14(1), 57-67.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ss.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Wandersee, J. H., Mintzes, J. J., & Novak, J. D. (1994).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 D. L. Gab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77-210.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