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310395800
DOI 10.6846/TKU.2013.01125
論文名稱(中文) 以行動科技結合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Mobile Technology and STAD into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cience Fiel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李淑芬
研究生(英文) Shu-Fen Li
學號 7007300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4
論文頁數 2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
委員 - 趙貞怡
委員 - 吳純萍
關鍵字(中)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平板電腦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社會學習領域
學習動機
關鍵字(英)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instruction
Tablet PC
STAD
Social science field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實施情形。在研究中使用學習動機量表及WIHIC量表,來分析平板電腦結合STAD融入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以瞭解學生學習動機的改變及其對學習環境的感受;同時也使用觀察和訪談來分析其學習環境、課程設計及教師在實施上的限制與因應。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國小該班二十七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上下學期共進行十二週三十六節課之行動研究。研究結果敘述如下:
一、在學習動機上,大多數的學生對於教學活動多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認為運用平板電腦和組員們一起合作完成任務的學習方式比傳統教學有更多元的表現。能覺察所學內容和日常生活有關,能讓他們更集中注意力、更具信心與成就感,並表示願意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學習。顯示以行動科技結合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與學模式,確實能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二、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普遍感到獲得老師和同儕更多的支持與幫助,能激勵其主動參與學習及分享知識。顯示學習者對行動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合作學習環境的感受,是正向的、親和的、積極的、平等的、合作愉快的。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in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fourth-grade stud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students' feelings of tablet PCs integrated into STA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nd WIHIC scale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were also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onstraint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wenty-seve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lasted for twelve weeks which contains totally thirty-six classes across two semester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Firstly, most students were motivat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eld to a positive attitude. They agreed on that the Tablet PC helped them and their teams to work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learning more efficiently.  When they found what they learned was relevant to their daily life , they are more concentrate, more confident and fill with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Many students expressed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to learn in such a way. It revealed that it could promote the learners’ motiv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that combined mobile technology with STAD teaching to social study field.
Secondly, in this kind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generally felt more supportive and the help of teachers and peers motivated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arning and sharing knowledge. It revealed that the learners’feelings to the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of fitt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social field are positive, friendly, active, evenhanded and pleasa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貢獻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	13
壹、社會學習領域的定義、課程目標、能力指標	13
貳、社會學習領域的評量方式	17
叁、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相關理論	18
第二節  行動學習	20
壹、行動學習的定義、要素與特性	20
貳、行動學習的應用	23
叁、應用行動科技於教學上的考量	31
肆、行動學習所面臨的問題	35
第三節  合作學習	37
壹、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	37
貳、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41
叁、合作學習教學法	42
肆、合作學習的相關實證研究	48
第四節  行動科技與合作學習	54
第五節  學習動機	57
壹、學習動機的意涵	57
貳、學習動機的理論	57
叁、提昇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ARCS	59
肆、小結	61
第六節  學習環境	63
第七節  結語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對象	69
壹、研究情境與架構	69
貳、研究對象	7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2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74
壹、研究者的相關背景	74
貳、研究者角色	74
第四節  研究設計	75
壹、應用平板電腦的試行性研究	75
貳、正式研究	79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82
壹、研究工具	82
貳、資料蒐集	8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歷程、結果與分析	91
第一節  以行動科技結合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與學歷程	92
第二節  以行動科技結合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學生在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的改變情形	126
第三節  以行動科技結合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學生對學習環境之感受	141
第四節  教師的教學反思與修正及課程實施的優點與限制	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部分	161
二、英文部分	171
附錄	173
附錄一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	174
附錄二  WIHIC學習環境量表	176
附錄三  室內合作行動學習模式具體活動內容表	179
附錄四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設計(教案一)	183
附錄五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設計(教案二)	191
附錄六  DUNN七大方法與教學活動內容對應表	200
附錄七  行動科技結合STAD融入教學之學習動機意見調查表	201
附錄八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202
附錄九		203
學習單5-1	203
學習單5-2	204
學習單6-1	205
學習單6-2	206
學習單1-1	207
學習單1-2	208
學習單2-1	209
學習單2-2	210
附錄十		211
任務學習單(一)	211
任務學習單(二)	212
任務學習單(三)	213
任務學習單(四)	214
附錄十一  STAD 小組單次得分紀錄單	215
附錄十二  STAD 小組總分表(第    循環)	217
附錄十三  學生POWERPOINT 互評表	218
附錄十四  學生POWERPOINT 評分表-教師用	219
附錄十五  小考單(含解析卷)	220
附錄十六  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	257
 
表次
表2-3-1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及小組遊戲競賽法(TGT)教學步驟比較表	45
表2-3-2主要合作學習方法的適用範圍及特點列表	47
表2-3-3合作學習法缺點及解決方法	50
表2-5-1 ARCS動機模式主、次要因素與教學策略列表	60
表3-1-1 STAD學生合作學習分組表	72
表3-5-1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內容一覽表	83
表3-5-2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信度分析表	84
表3-5-3 WIHIC學習環境量表信度分析表	86
表3-5-4待答問題與資料來源	87
表3-6-1原始資料編碼對照表	89
表4-2-1 STAD 小組總分表(第一循環)第五單元	101
表4-2-2 STAD 小組總分表(第一循環)第六單元	112
表4-2-3第一循環教學歷程中修正之教學策略一覽表	113
表4-2-4 STAD 小組總分表(第二循環)第一單元	120
表4-2-5 STAD 小組總分表(第二循環)第二單元	124
表4-3-1「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統計量摘要表	126
表4-3-2「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27
表4-3-3兩循環教學活動中反應不一致的意見彙整比較表	136
表4-3-4學生小考成績紀錄表	140
表4-3-5「WIHIC學習環境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統計量摘要表	141
表4-3-6「WIHIC學習環境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42

圖次
圖1 社會領域的知識內涵………………………………………………15
圖2 研究情境示意圖……………………………………………………70
圖3 研究架構圖…………………………………………………………71
圖4 研究流程圖…………………………………………………………73
圖5 試行性研究活動照片集錦…………………………………………76
圖6 試行性研究活動照片集錦二………………………………………77
圖7 FB社團網頁截圖說明  ……………………………………………78
圖8 試行性研究活動照片集錦三  ……………………………………79
圖9 教學活動流程圖  …………………………………………………80
圖10  5-1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 ……………………………94
圖11  5-2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 ……………………………97
圖12  第五單元心智圖架構一 ……………………………………… 99
圖13  第五單元心智圖架構二 ……………………………………… 99
圖14  第五單元教學活動照片集錦 …………………………………103
圖15  6-1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105
圖16  6-2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107
圖17  第六單元學習概念圖(心智圖)及局部放大圖……………… 111
圖18  1-1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115
圖19  FB社團網頁截圖<利用網路社團進行討論活動> …………117
圖20  1-2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118
圖21  2-1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121
圖22  2-2小考成績換算進步分數比較圖……………………………122
圖23  FB社團網頁截圖<第四組在網路社團中討論的情形> ……124
圖24  國小中年級生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平均數比較 ……………127
圖25  兩次循環教學小考平均進步分數比較 ………………………138
圖26  學生小考進步分數比較圖 ……………………………………139
圖27  WIHIC學習環境量表前後測平均數比較  ……………………14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ChannelMIC(2010年12月26日)。從消費應用者角度評析2010年平板電腦興起因素【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4tWKi3uKKmo
HiAChieveDigital(2012年06月03日)。百齡國小使用澔奇電子書包進行創意教學 (完整篇) 2012-06【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xocrMhApVgY&feature=related
iedjcps(2012年01月31日)。新華社電視- CNC中國電視網《整點新聞》訪問本校應用iPad於課堂之中【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nZOlyX5go
王素芸(2001)。「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
王雪如(2007)。智慧型教學代理人於行動學習之應用探討。中山女高學報,7(2),19-34。取自http://lib.csghs.tp.edu.tw/
王光復(2011)。科技教育界應重視如何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生活科技教育,44(3),頁1-22。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searchdetail.aspx?DocIDs=10257578-201105-201106150019-201106150019-1-22
司 琦(1991)。四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的演進,51-102。教育資料集刊,16。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伍振鶩(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麗君(2004)。結合合作學習與資訊科技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NCUE5231008%22.&searchmode=basic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朱嘉慧(2007)。行動遊戲對於國小自然科學合作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MCU05676009%22.&searchmode=basic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模型(阿課思)教學策略。台灣教育,479,22-24。
李緒武(1992)。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李咏吟(1994)。合作學習之技術層面。教育研究集刊,199406(35期)。取自http://ericdata.com/tw/detail.aspx?no=48958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李致誠(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NTTTC576082%22.&searchmode=basic
李孟容(2011)。高職學生網路合作學習對會計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教學部落格」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100NCUE5037013%22.&searchmode=basic
李鎮宇(2011年11月4日)。教育科技新趨勢。「踏出數位學習第二步」【學術演講簡報】,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
沈佳萍(2007)。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140.122.127.247/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i=sGN0692710289.id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原作者:Margaret E.Gredler)。臺北市:心理。
吳玟萱(2005)。行動學習在國小生態園學習環課程之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TMTC0231002%22.&searchmode=basic
吳振謀(2005)。行動電話輔助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MCU05676013%22.&searchmode=basic
吳宗立(2008年9月15日)。國民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內涵分析與實踐。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 教師專業發展 電子報-第4期。取自http://www1.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88
吳俊賢(2009)。國小學童應用協同創作平台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2301201001152100&class_search=yes&from=DEPT&fromid=D0002005005&query_field1=&&query_word1=吳俊賢&
吳欣蓉(2010年4月29日)。2010數位學習科技趨勢分析。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_第二期計畫電子報。取自http://idp.teldap.tw/epaper/20100429/416
吳欣蓉(2010)。行動學習現況與未來趨勢【課程簡報】。取自http://www.huayuworld.org/wp-course/99_huayu_seed_plan_digital_course/9/WuXinrong.pdf
何旻穎(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9NPTT5476017%22.&searchmode=basic
卓淑琴(2005)。合作式學習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NKNU0332061%22.&searchmode=basic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CYCU5331003%22.&searchmode=basic
林至彥(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NHCT5115019%22.&searchmode=basic
林怡箴(2007)。運用平板電腦支援教師於課堂合作學習活動之融入與應用(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NHCT5395002%22.&searchmode=basic
林佩蓉(2008)。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NCYU5620003%22.&searchmode=basic
林穎(2010)。合作學習之概念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89期-21】。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89/index.htm
林世鈞(2011)。使用行動裝置之合作學習環境(碩士論文)。取自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2007201114064400&query_field1=&&query_word1=林世鈞&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PTTC620011%22.&searchmode=basic
邱佳慧(2010)。應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台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1101201001211300&class_search=yes&from=DEPT&fromid=D0002005005&query_field1=&&query_word1=邱佳慧&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NHCT5115004%22.&searchmode=basic
柳金佑(2010)。行動載具輔助戶外教學對互動性距離影響之研究-以營建科技課程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8NTNU5036005%22.&searchmode=basic
洪鳳美(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以台北縣市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MCU05331010%22.&searchmode=basic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88NHLTC646006%22.&searchmode=basic
高嘉蔆(2006)。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PBL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TMTC0231011%22.&searchmode=basic
孫秉文(2009)。多媒體教材在不同行動載具上的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一地球科學「太空中的地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7NCTU5726035%22.&searchmode=basic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MCU05331033%22.&searchmode=basic
陳鴻基(2008)。「合作式電腦心智繪圖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寫作成效與寫作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NTNT5374003%22.&searchmode=basic
陳欣汝(2009)。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2007200921244400&query_field1=&&query_word1=陳欣汝&
陳佳穗(2010)。探討多滑鼠支援算式填充題對於學生學習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9NCYU5395013%22.&searchmode=basic
教育部(2003年1月15日)。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國教司網站】。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年5月14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wiki(2011年7月12日)。凱勒(J. Keller)ARCS動機模式【教育部學習加油站-教育wiki】。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87%B1%E5%8B%92(J._Keller)ARCS%E5%8B%95%E6%A9%9F%E6%A8%A1%E5%BC%8F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文菁(2006)。TMCAI結合動機策略對國小社會學習動機、成就與保留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www.etd.library.tc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725107-132729
張宴綾(2007)。網路合作學習之平台建置與應用-以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學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NCYU5620001%22.&searchmode=basic
張曉瑜(2009)。運用GS輔助國中英語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7NHCT5395004%22.&searchmode=basic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86-14】。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86/index.htm
張薰方(2010)。不同行動學習模式融入古蹟探訪活動對學習成就與認知負荷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8NTNT5395007%22.&searchmode=basic
郭英彥(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nbinet3.ncl.edu.tw/search~S10*cht?/.b9809295/.b9809295/1,1,1,B/l856~b9809295&FF=&1,0,,1,0
傅敏芳(2011)。運用網路合作學習於英文寫作行為之研究(博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9NPTT5576056%22.&searchmode=basic
湯依穎(2010)。應用Google協作平台落實共同學習法探討學生學習經驗與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2206201119471300&query_field1=&&query_word1=湯依穎&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書局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劉舜崴(2011)。遊戲式行動學習系統對合作學習策略的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140.126.30.3/cgi-bin/cdrfb3/nhctgsweb.cgi?o=dnhctcdr&i=sGH00G9825512.id
賴忠良(2007)。探討行動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實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NPTTC394003%22.&searchmode=basic
儲慧平(2003)。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研究,55,頁109。
鍾譯萩(2008)。運用合作學習法於線上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閱讀教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YUNT5396034%22.&searchmode=basic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NPTT1576014%22.&searchmode=basic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頁)。臺北市:心理。
籃玉如(2006)。以行動科技支援之合作學習培養EFL學習者早期英語閱讀能力(博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NTNU5395034%22.&searchmode=basic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7),頁1-2。取自http://da.lib.ntnu.edu.tw/ntnuir/o-ug-9.jsp?xsd_name=ntnuir&handle=7A66CE5F-6B59-40E3-AD14-81DB638778C9
蘇美菁(2006)。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NCKU5331014%22.&searchmode=basic
李永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吳清山、林天祐(2003)。合作學習。載於教育小辭書(頁30-31)。臺北市:五南圖書。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陳祺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頁31-38。取自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29030/ntnulib_ja_E0201_4005_031.pdf
楊凱悌、王子華(2009)。不同資訊融入傳統課室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環境感受影響之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與傳統資訊融入教學為例。中華民國第25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9)論文彙編-口頭發表-短篇論文,頁366-371。取自http://140.122.147.25/se2009/file/oral_presentation/111.pdf
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2006)。行動載具在博物館學習的應用:促進「人—機—境」互動的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0(1),頁17-34。取自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sysId=0005807801
黃台珠、Aldridge,J.M.、Fraser,B.J.(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跨國研究:結合質性與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6(4),頁343-362。
楊榮祥、Fraser,B.J.(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合作研究-研究架構、方法及對台灣科學教育的啟思。科學教育學刊,6(4),325-342。
蘇怡如、彭心儀、周倩(2004)。行動學習之定義與要素。教學科技與媒體,70,4-14。
蕭顯勝、蔡福興、游光昭(2005a)。在行動學習環境中實施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6),頁40-57。取自http://faculty.stut.edu.tw/~cwycwy/951/N9490002.pdf
張國恩、 宋曜廷、 吳正偉、 陳平福、 侯惠澤 (2004)。國外行動學習案例探討。行動學習之數位內容建置及運用技術研究研討會,台北。
蕭顯勝、林怡如、莊佑駿、許槐烟、游光昭、林政宏(2005b)。無線通訊模組之發展與應用¬-以學校本位課程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4),頁81-91。取自http://home.cl.ncu.edu.tw/~ruby/documents/journal.pdf
 
二、英文部分
AlcatelLucentCorp (2012,Apr. 20). mLearning: a powerful tool for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Video file〕. Retrived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9EWDHXy8MY
Dunn, J. (2012,May 5). 7 Ways To Keep Students Focused While Using Technology〔Online forum comment〕Retrived from http://edudemic.com/2012/05/7-ways-to-keep-students-focused-while-using-technology/
Deutsch, M. (1949). A theor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Human Relation, 2,129-152.
Joe Cuseo, J.B.(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 4-9.
Keller,J.M.(2002).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In R.A.Reiser & J. V.Dempsey(Eds.),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p.83-98). NJ: Prentice Hall.
Maller, J. B. (192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New York:Columbia Teacher College.
McMillan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Fundamentals for the consumer
 (3rd).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Quinn,C.(2000). 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in your pocket learning. LineZine, Fall 2000. Retrived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anley,M. (2010,Jun. 7). Internet Trends 2010 by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Retrived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CMSummit/ms-internet-trends060710final
TED2011(2011,March). Salman Khan: 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n〔Video file〕.  Retrived from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salman_khan_let_s_use_video_to_reinvent_education.html
Woodbridge,R.(2011).Mobile:The Key of Education Anywhere. Retrived from http://gigaom.com/mobile/mobile-the-key-to-education-anywhere/
Johnson,D.W.,& Johnson,R.T.(1989).Toward a cooperative effort:A response to Slav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6(7),80-81. 
Johnson,D.W.,& Johnson,R.T.(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Kemmis,S.,&McTaggart,R.(1990). Theaction research planner.(3rd ed.)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night,G.P.&Bohlmeyer,E.M.(1990).Cooperative and achievement:Methods for assessing causal mechanisms.In S.Sharan(ED),Cooperative learning.(pp.1-22).New York:preager.
Wallace, C. S., & Kang, N.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experienced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inquiry: An examination of competing belief se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9), 936-960.
Johnson, D.W., Johnson, R.T.,&Holubec, E. J.(1994). The newcircles of learning:Coope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re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