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215370800
DOI 10.6846/TKU.2012.01174
論文名稱(中文) 胡錦濤時期的對外政策智庫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Under Hu JinTao Er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馮英志
研究生(英文) Ying-Chih Feng
學號 69833020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8
論文頁數 14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中斌
委員 - 黃介正
委員 - 曾復生
關鍵字(中) 智庫(思想庫)
中國外交決策
中國對美政策
和平崛起
話語權
關鍵字(英) Think Tank
China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China Policy toward America
Peaceful Rising
Discourse Pow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隨中國崛起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上外交政策的專業化,政府更需要向國際關係研究機構與學者諮詢外交事務,外交智庫(中國大陸稱為「思想庫」)逐漸涉入外交決策流程。本研究將以從中國外交智庫歷史、當代功能及政策內容,以及未來可能發展兩方面,並以中國對美政策為例,來分析外交智庫的影響力與未來面貌。
中國外交智庫在毛澤東時期已經存在,但在以個人領袖魅力與革命世代為背景的毛澤東與鄧小平時期,大部分外交決策都由最高領導人與其幕僚一手敲定。直到江澤民與胡錦濤時期決策模式走向「集體決策」,加上中國面臨複雜的國際事務,外交事務需資詢專業,外交智庫才得以進入決策流程。
    外交智庫共可分為半官方智庫、社科院智庫與大專院校附屬智庫三類,其中半官方智庫藉可藉由正式的行政管道向上級呈交研究報告,以及非正式的「關係」私下建言來影響決策,對政策影響力最大。但本研究以「和平崛起」至「和平發展」案例與相關分析中觀察出智庫有限的影響力。若涉及國家外交戰略方向等議題,智庫的影響力限於研究與政策辯論等範圍,智庫研究可能列入官方最終決策的考量。
外交智庫的功能與角色共可分為對內部與外部兩個面向。對內有政策諮詢與建議、政策辯論、於「集體學習」中授課、人才「旋轉門」以及政策宣傳等功能;對外則為二軌外交與公共外交的執行者。
    外交智庫學者與美國專家在對美有三個共同觀點:世界格局重心轉移至東亞、「鬥而不破」的對美政策、以及內政與外交並重的大戰略。美國歷經金融海嘯後經濟遭重挫,世界經濟重心雖然轉移至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但中美之間實力差距並未因此縮減,故對美仍必須「鬥而不破」,並須找尋內政與外交結合的大戰略。
    未來中國若欲加強與美在全球政治領導力與話語權上的競爭,僅重視智庫諮詢功能已不能滿足當前需求。北京未來可能藉由擴大各種民間智庫參與政策,使其在國際話語權能與美國一較高下。智庫改革需要政治改革,也象徵外交決策圈的擴大。
英文摘要
As China rise and participate international affair, Chinese government ne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 specialist for foreign policy advice, so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 is involving i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resent yea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y, functions, roles, future of think tank,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 already existed in Mao Zedong era. But for Mao and Deng Xiaoping, they both emphasis on personal authority of the top leadership, think tank did not involv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ntering the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era, the personal authority of the top leadership appeared to decline, consensus building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buro become the decision-making body. Following China set up closer link with outside world, facing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ffair, greater demand for policy input, and growing professionalism, think tank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
This study categorizes Chinese foreign think tank in three classifications: semi-official think tanks, academic specialize think tanks, and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 Semi-official think tanks enjoy more privileges because being close to the central power center; they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 
Following are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Chinese foreign think tank: foreig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debating, lecturing in politburo collective study, revolving-door, and advocating government policy. They also perform track-two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If Beijing want to pursuit more discourse right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 in the future, developing more functions of think tank would be necessary. In the future, Chinese government may allow civilian think tanks participating foreign policy making process, but it depends on political reform of Chinese govern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方法與途徑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章節目錄與研究架構	6
第五節	文獻檢閱	8
第二章	智庫的起源、定義、分類與影響	12
第一節    智庫的起源與發展	12
第二節    智庫的種類與定義	15
第三節    智庫的角色與功能	17
第四節    各國智庫掃描	22
第五節    智庫影響力理論	24
第六節    小結	26
第三章	中共外交決策體系的演變	28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的外交決策體系	29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的外交決策體系	33
第三節	江澤民時期的外交決策體系	37
第四節	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決策體系	41
第五節	小結	46
第四章	中國外交智庫的發展、定義、分類與影響	48
第一節	中國外交智庫發展史	48
第二節	外交智庫在中國的定義、分類與角色	52
第三節	外交智庫的影響力評估	64
第四節	中美外交智庫比較	68
第五節	小結	69
第五章  中國外交智庫對美政策	71
第一節	知名外交智庫介紹	71
第二節	知名國際關係與美國研究學者	80
第三節    小結	95
第六章 外交智庫對「和平崛起」政策之影響	97
第一節   「和平崛起」的起源與發展	97
第二節    智庫學者的觀點	105
第三節    官方對「和平發展」觀點	109
第四節    智庫對「和平崛起」的影響評估	112
第五節    小結	113
第七章	中國外交智庫前景	117
第一節	強項	117
第二節	缺失	120
第三節	可能的發展助力	126
第四節	可能的發展阻力	128
第五節	小結	131
第八章	結論	132
第一節    研究觀察	132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135
參考文獻	139
參考文獻
(1)	中文專書
1.	______,《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附件一(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版)
2.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3.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2年)
4.	王莉麗,《旋轉門─美國思想庫研究》,(北京:國家行政院出版社,2010年)
5.	朱旭峰,《中國思想庫─政策過程中的影響力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6.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新的中共領導高層〉,《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 史政編譯局,2004年)
7.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8.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9.	李建軍、崔樹義,《世界各國智庫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	周宇,〈蘭德公司〉,《國際知名智庫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
11.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12.	俞新天主編,《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下─中國戰略機遇期對外戰略綜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4月)
13.	施道安(Andrew Scobell),《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
14.	孫哲主編,《後危機世界與中美戰略競逐》,(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頁7。
15.	郝雨凡,〈影響中國對美決策的社會因素〉,郝雨凡、林甦主編,《中國外交決策:開放與多元的社會因素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16.	馬克‧理歐納德著,林雨蒨譯,《中國怎麼想》,(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17.	馬玲、李銘,《溫家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3月)
18.	宿景祥,《外國學者政要論中國崛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
19.	許志嘉,《中國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20.	華民,《中國大逆轉:反右運動史》,(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21.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2.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23.	黎有安(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長城與空城計》,(台北:城邦文化,1998年)
(2)	中文期刊
1.	王國章,〈影響美國政府的智庫〉,《美國月刊》,第1卷第20期。
2.	王逸舟、陸析,〈王逸舟:務實、求新的全球主義者〉,《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3期。
3.	王缉思,〈淺論中美關係的大環境與發展趨勢〉,《美國研究》,2006年第1期。
4.	王缉思,〈當代世界政治的發展趨勢與中國的全球角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9年1月)。
5.	王缉思,〈對美國研究的幾點淺見〉,《現代國際關係》,2010年第7期。
6.	王缉思等,〈未來十年的中國與美國〉,《國際經濟評論》,2011年第3期。
7.	朱旭峰,〈智庫都是美國式的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第147期。
8.	曲星,〈複雜的國際形勢與活躍的中國外交〉,《求是雜誌》,2011年1月。
9.	吳寄南,〈淺析智庫在日本外交決策的作用〉,《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
10.	李亞明,〈中共「政黨居主」的政治體制改革策略〉,《復興崗學報》87期,2006年。
11.	李宗、劉國平、潭秀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50年〉,《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12期。
12.	侯經川、趙蓉英、邱均平,〈全球智庫發展綜述〉,《預測》(22卷第6期,2003年)。
13.	宮力、門洪華、孫東方,〈中國外交決策機制變遷研究:1949-2009〉,《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11期。
14.	孫哲,〈美國霸權的發展維度─歐巴馬政府全球發展戰略評析〉,《世界政治》,2009年11期。
15.	孫哲,「中國外交思想庫:參與決策的角色分析」。《復旦學報》,2004年第4期。
16.	時殷弘,〈中美關係與中國戰略〉,《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期。
17.	時殷弘,〈中美關係顯著發展的一大前景〉,《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2期。
18.	時殷弘,〈中國的對外關係形勢與對外政策方向〉,《現代國際關係》,2010年第11期。
19.	時殷弘,〈世界政治大局與中國安全統一強盛問題〉,《國際觀察》,2001年第1期。
20.	殷弘,〈中国和平崛起只是可能不是必然〉,《財經文摘》,2006年第4期。
21.	秦亞青,〈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進步與問題〉,《世界知識經濟》,2008年第11期。
22.	秦亞青,〈國際體系秩序與國際社會秩序〉,《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10期。
23.	秦亞青,〈國際體系轉型以及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延續〉,《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4期。
24.	袁鵬,〈中國崛起與中國的國際處境〉,《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10期,。
25.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年)。
26.	張文木,〈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的選擇〉,《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2期。
27.	崔立如,〈G20崛起與國際大變局〉,《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11期。
28.	章迪禹,〈中國核心利益之辯〉,《世界知識》2011年19期。
29.	陳廣猛,〈中國外交思想庫:定義、分類和發展演變〉,《外交評論》,2009年第1期。
30.	陳廣猛,〈美國智庫與發展與演變〉,《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31.	陳廣猛,〈論思想庫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外交評論》,2010年第1期。
32.	楊成緒,〈了解世界 認識世界─紀念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成立40周年〉,《國際問題研究》,1996年第4卷。
33.	楊潔勉,〈中美應對國際體系轉型的戰略和舉措〉,《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3期。
34.	楊潔勉,〈中美關係的變化與調整〉,《美國研究》,2011年第3期。
35.	楚樹龍,〈中國建構亞太戰略的基本要素〉,《當代亞太》,2009年第1期。 
36.	楚樹龍,〈金融危機與世界走勢〉,《現代國際關係》,2009年第4期。
37.	楚樹龍、陸析,〈楚樹龍:以多種視角看世界的學者〉,《世界政治與經濟》,2005年第9期。
38.	楚樹龍、陳松川,〈太平洋主義與21世紀亞太地區體系與秩序〉,《當代亞太》,2008年第4期。
39.	楚樹龍、應琛,〈中美關係評估與前瞻〉,《國際展望》,2010年第4期。
40.	趙建民、許志嘉,〈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和諧世界觀」:理論與意涵〉,《遠景基金會期刊》第十卷第一期(2009年1月)。
41.	歐陽斌,〈大陸官方智庫崛起〉,《信息參考》,2007年第2期。
42.	蔡東杰,〈全球智庫高峰會之觀察〉,《亞太和平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43.	鄭必堅,〈怎麼樣看待中國和平崛起〉,《招商周刊》,2004年第48期。
44.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1996年3月)。
45.	盧晶穎,〈中國思想庫建設的環境因素探析〉,《情報資料工作》,2008年第5期。
46.	閻學通,〈和平崛起的分歧、意義及策略〉,《中國外交》,2004 年第12 期,。
47.	閻學通,〈對中美關係不穩定性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12期。
48.	薛瀾,〈智庫在美國公共政策制訂過程中的智庫〉,《國際經濟評論》(11-12月,1996年)。
49.	薛瀾、朱旭峰,〈中國思想庫:意涵、分類與研究展望〉,《科學學研究》,二十四卷第三期,(2006年6月)。
50.	譚秀英等,〈2007年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報告〉,《世界政治與經濟》,2008年第3期。
51.	騰培經、李愛華,〈國際政治關係中的「第二軌道」析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
(3)	中文白皮書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2005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2011年。

(4)	英文專著與報告
1.	A.Doak Barnett,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Process,” (Boulder and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85)
2.	Andrew Scobell and Larry Wortzel(eds.), 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Sep. 2004)
3.	D.B. Truman,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51)
4.	David Bachman,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 the New Millennium, 4th ed., edited by Samuel S. Kim(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8)
5.	David M. Lampton(eds.), The Making of Chinse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6.	Donald E. Abelson, American Think 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6)
7.	G. William Domhoff, “The power elite and the state: how policy is made in America”,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90)
8.	Gerald Segal and William T Tow, Chinese Defense Policy ,(London: MacMillan, 1984)
9.	James G. McGann, “The Global Go-To Think Tanks”, (Philadelphia : The Think Tank and Society Program, 2011)
10.	James McGann and Erik C Johnson, “Comparative Think Tank, Political and Public Policy”,(Cheltenham U.K, 2005)
11.	James McGann,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The US”, (Philadelphia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05)
12.	James. A Smith, “The Idea breaker: Think Tank and the Rise of Policy Elit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1)
13.	Liao Xuanli, “China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Japan”, (HK: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4.	Lu Ning, “The Dynamics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2nd e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7)
15.	Merele Goldman, China’s Intellectuals and state: Advise and Diss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6.	R. Kent Weaver, 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New York: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1989)
17.	R.A. Dahl, “Pluralis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flict Cons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7)
18.	T. R. Dye, “Who’s running America? The conservative years”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7)
19.	Thomas R. Dye,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9th ed.”,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1998)
20.	Thomas W. 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5)
21.	William Burr(ed.), 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 with Beijing and Moscow, (New York: The New Press,1999)
22.	Zhongwei Song, “The Structure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making”,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 24, No.1(2000), p.
(5)	英文期刊
1.	Andrew Rich, “US Think T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of Ideology Advocacy and Influence”, NIRA review, winter 2001.
2.	Banning Garrett, “China Faces, Debat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Globalization,” Asian Survey, Vol. 41, No.3(May/June).
3.	Bates Gill and James Mulvenon, “Chinese Military-Related Think Tank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1, Sep. 2002.
4.	Bonnie S. Glaser and Evan Medeiros, “The Changing Ecology of Foreign Policy-Making in China: The Ascension and Demise of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The China Quarterly, 2007.
5.	Bonnie S. Glaser and Phillip C. Saunders, “Chinese Civilian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Evolving Role and Increasing influenc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1, Sep. 2002.
6.	Bonnine S. and Evan S. Medeiros, “The Changing Ecology of Foreign Policy-Making in China: The Ascension and Demise of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The China Quarterly, 2007.
7.	David Shambaugh,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 Tanks: Evolv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1, Sep. 2002, p.577
8.	David Shambaugh,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 Tanks: Evolv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1, Sep. 2002, p.576.
9.	Donald E. Abelson, “Do Think Tanks Matter? Opportunities,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s for Think Tank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Society, Vol. 14, No. 2, 2000, p.
10.	He Li, “The Role of Think Tank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49, no.2, (March/April 2002), p.33
11.	Jean-Pierre Cabestan, “China’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under Hu Jintao,”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 Vol.3(2009), p
12.	Linda Jahobson and dean Knox, “New Foreign Policy Actor in China,” SIPRI Policy Paper, (Vol.26, Sep. 2010), p.5
13.	Michael Swaine, “ The PLA and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Leaderships, Structures, Process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1996), pp.10-11.
14.	Peter M. Haas, “International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No.1(1992 Winter).
15.	Richard N. Haass, “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 US Foreign Policy, Nov. 2002.
16.	Susan B. Epstein, “U.S. Public Diplomacy: Background and the 9/11 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Feb. 4, 2005).
17.	Susan L. Shirk, “The Succession Game,” Asia Program Special Report, No.105, September 2002.
18.	Thomas Bondiguel and Thierry Kellner, “The impac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BICCS Asia Paper, Vol.5(2009).
19.	Thomas Bondiguel and Thierry Kellner, “The impac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Asia Paper, Vol.5.
20.	William D. Davidson and Joseph V. Montville, “Foreign Policy According to Freud,” Foreign Policy (Winter 1981–1982).
21.	Zhu Xufeng(朱旭峰), “China’s Think Tank: Roles and Characteristics”,  EAI Background Brief, No.306.
(6)	中文網際網路資源
1.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
2.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3.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mfa.gov.cn/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
http://fpag.fmprc.gov.cn/chn/
6.	《中國外交論壇》
http://bbs.fmprc.gov.cn/index.jsp
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
8.	《中國改革論壇》
http://www.chinareform.org.cn/
9.	《中國評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0.	《中國會計網》
http://www.canet.com.cn/
11.	《中國經濟網》
 http://www.ce.cn/
12.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1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welcome01/welcome01.htm
14.	《求是理論網》
http://www.qstheory.cn/
15.	《亞洲周刊》
http://www.yzzk.com/cfm/main.cfm
16.	《旺報》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
17.	《東方早報》
http://www.dfdaily.com/
18.	《金融時報中文網》
http://big5.ftchinese.com/
19.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
20.	《美國之音》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news/
21.	《香港星島日報》
http://www.singtao.com/index.html
22.	《國際先鋒論壇報》
http://global.nytimes.com/?iht
23.	《博訊新聞網》
http://www.peacehall.com/
24.	《新浪新聞》
http://news.sina.com.tw/
25.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26.	《經濟參考報》
http://jjckb.xinhuanet.com/
27.	《維多新聞》
http://www.dwnews.com/
28.	《環球網》
http://www.huanqiu.com/
(7)	中國智庫網站
1.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http://www.cciee.org.cn/
2.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http://www.cicir.ac.cn/
3.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http://www.siis.org.cn/en/
4.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http://www.ciis.org.cn/
5.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http://www.sis.pku.edu.cn/
6.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
http://www.ciss.pku.edu.cn/zh/
7.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http://sis.ruc.edu.cn/
8.	《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http://www.dir.tsinghua.edu.cn/
9.	《中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sppm/index.html
10.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usa.org.cn/
11.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http://www.iis.fudan.edu.cn/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http://www.cssn.cn/
13.	《世界與中國研究所》
http://www.world-china.org/
14.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網》
http://www.dajunzk.com/
15.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http://www.brookings-tsinghua.cn/about-us.aspx
16.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
http://chinese.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s/?fa=40754
(8)	英文網際網路資源
17.	China daily
http://www.chinadaily.com.cn/
18.	Brookings institute
http://www.brookings.edu/
19.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20.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