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1117112700
DOI 10.6846/TKU.2011.01363
論文名稱(中文) 秦觀與李清照詞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i Poetry Between Chin-Guan and Li-Chin-Zh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呂宜芳
研究生(英文) I-Fang Lu
學號 7970100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7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秦觀
李清照
宋詞
淮海詞
漱玉詞
婉約
關鍵字(英) Chin-Guan
Li-Chin-Zhao
Ci Poetry
Huaihai Ci
Zhuyu Ci
Wanyu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秦觀與李清照皆為婉約詞的代表,二人詞作皆為後世所推崇景仰,也在歷史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一位是承先啟後,詞至此而一變,一位是自創了「易安體」,被封為詞后。本論文選擇秦觀與李清照為研究對象,運用統計、歸納與分析,試從身世、個性、政治背景比較其作品的創作內容與藝術風格,對照秦觀「女性化」與李清照的「男性化」。
論文將以比較的方式進行,先掌握作者的時代背景與個人遭遇對創作造成的影響,再熟悉二人詞作的主題、技巧及風格特色,其次參照歷代詞話與眾學者的研究成果,比較出兩位婉約派詞人的異與同。第一章論述其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章就其創作背景,對其身世性格,當時文壇風氣及政治環境有所暸解。第三章由題材內容分述之,由詞作內容探討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參照歷年來學者們對於《淮海詞》和《漱玉詞》分期的看法,詮釋情感的轉變。由此,本章節嘗試以通盤的橫向分析,全面整理詞人對主題內容的偏好,再經由透析詞人的身世經歷及氣質涵養,達成縱向的探究。秦觀與李清照詞,歷代以來深受文人雅士所推崇讚嘆,其高超的藝術手法正是值得探索之處。第四章由藝術表現技巧切入,在字句、筆法、用典、意象及篇章結構細細析論,何以兩人皆為婉約派之大宗,如何表現詞之柔媚細膩,期能從各自擅長與成功之處,分析其藝術構思與詞作呈現之風貌,並嘗試歸納出兩人之異同。秦觀與李清照在詞的發展上,都立下了不朽的里程碑,最後一章探討兩人承襲前人及開啟後人之地位及影響,以及李清照的〈詞論〉對秦觀詞的評論得失及自我的創作實踐,總結前面各章,做一結論。
英文摘要
Chin-Guan and Li-Chin-Zhao were both representative of Wanyue ci poetry, poems of delicate restraint.  Their ci poetry was notably admired and prais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left an indelible imprint in history.  The former inherited the past and ushered in the future, making ci poetry at this point change, while the latter created the Yi-An Style by herself and was dubbed “queen of ci poetry.”  This thesis chooses Chin-Guan and Li-Chin-Zhao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makes use of statistics, induction, and analyses to compare the creation content and artistic styles of their works according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personalities and political backdrop and to contrast Chin-Guan’s femininity and Li-Chin-Zhao’s masculinity. 
With comparative methods, the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influences the ci poe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ndividual experiences have on their creation.  Then, the thesis will present the themes, techniques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ci poets.  Next, the thesis will refer to Lidai cihua, ci poetry of all of the past dynasties, and numerous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and sameness of the two ci poets of the Wanyue School.  
Chapter 1 expound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research purpose.  Chapter 2 introduces their creation backgrounds, life experiences, personalities, literary circles’ established practices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s.  Chapter 3 respectively describes their topics and content, investigates the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e two ci poets wanted to express and consults different opinions of scholars on Huaihai Ci Poetry and Zhuyu Ci Poetry over the past years to interpret their emotional shifts.  Chapter 3, therefore, attempt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horizontal analysis of ci poets’ preference for subject matter content and to make a vertical inquiry through ci poets’ life experiences, temperament, and self-restraint.  Chin-Guan’s and Li-Chin-Zhao’s ci poetry have been highly lauded by men of letters and refined scholars for the past dynasties.  Their superb skilled artistry is worthy of research.  Chapter 4 delves into artistic performance skills and analyzes wording, techniques of writing, allusion, imagery, discourse structures in detail.  Why they both were masters of the Wanyue School and how they expressed the feminine delicacy of ci poetry are discussed.  Furthermore,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s and successful qualities, the artistic ide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ci poetry revealed are all examined in hopes of finding the two ci poets’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 poetry, Chin-Guan and Li-Chin-Zhao have built an immortal milestone.  Chapter 5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se two ci poets who had inherited from predecessors and inspired those who came later.  Additionally, I will wrap up the above chapters and draw a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Li-Chin-Zhao’s Ci Poetry Theory, where she commented on the gain and loss as well as the self-creation practice of Chin-Guan’s ci poet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二章 《淮海詞》和《漱玉詞》之創作背景	9
第一節 家世與生平	9
一、秦觀	9
二、李清照	11
第二節 政治背景	14
一、秦觀	15
二、李清照	17
第三節 文壇背景	18
一、秦觀	18
二、李清照	20
第四節 思想與性格	22
一、秦觀	22
二、李清照	24
(一)李清照的志趣	25
(二)李清照的思想性格	27
第三章 情感轉變與題材內容之比較	33
第一節 縱的探討:情感轉變分期	33
一、秦觀	33
(一)未仕冶遊時期:輕狂與失意交雜的詞風	33
(二)元祐為官時期:婉麗易感的詞風	38
(三)貶謫南荒時期:淒厲幽怨的詞風	40
二、李清照	43
(一)天真無憂的少女時代:活潑浪漫的詞風	44
(二)纏綿相思的婚後時期:婉約多情的詞風	45
(三)顛沛流離的南渡時期:孤苦辛酸的詞風	49
三、兩人之異同	54
第二節    橫的分析:詞作主題與其表現方式之比較	55
一、愛情詞	57
(一)秦觀	57
(二)李清照的愛情詞	66
二、身世感懷詞	71
(一)秦觀-懷才不遇、貶謫失落的悲痛	72
(二)李清照-喪夫孤苦、家破國亡的悲痛	75
三、詠物詞	77
(一)秦觀-詠物、題辭	77
(二)李清照	79
四、其他	83
(一)秦觀	83
(二)李清照-記遊、記夢	85
五、兩人之異同	87
第四章 藝術技巧之比較	91
第一節	遣詞用語	91
一、秦觀	91
(一)精鍊字眼,動詞活潑	91
(二)擅於白描,平實自然	94
(三)輕小細微,景更迷離	96
(四)化人語句,用典適切	97
二、李清照	101
(一)用尋常語,淺俗清暢	101
(二)字句創新,意境出奇	104
(三)淡語濃清,含蓄曲折	106
(四)用典靈巧,融入口語	107
三、兩人之異同	112
第二節	意象表現	113
一、秦觀	113
(一)核心意象	115
(二)色調	120
(三)聲音	123
二、李清照	124
(一)核心意象	124
(二)色調	131
(三)飲食—酒	132
三、兩人之異同	133
第三節	整體風格	134
一、秦觀	134
(一)以賦為詞,結構嚴謹	134
(二)情景交融,將令詞韻味引入長調	135
(三)今昔錯落,過片延意	137
(四)空間轉換,推展蕩開	140
(五)曲終奏雅,篇末含悲	142
二、李清照	146
(一)善營短句,曲多小令	146
(二)情景相生與跳脫	148
(三)時間安排的藝術	149
(四)獨特的心靈空間	151
三、兩人之異同	153
第五章 結論	155
參考書目	163
參考文獻
一、古籍類(先依朝代先後,次依出版先後排序)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宋.范成大:《石湖梅譜》,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之二-百川學海》,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秦觀:《淮海詞》,收錄於《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487,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詞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張炎:《詞源》,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宋.李廌:《師友談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耒:《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晏殊:《珠玉詞》,台北,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元.伊世珍:《瑯環記》,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明.毛晉:《漱玉詞》,《四部備要》集部,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明.宋濂:《宋學士集》,台北,國聯圖書出版公司,1964年。
明.朱凱:〈打馬圖拔〉,收錄於《文房職方圖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王士貞:《藝苑卮言》,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楊慎:《詞品》,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楊慎:《詞林萬選》,上海,汲古閣刊本,1991年。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清.方成培:《香研居詞塵》,《上海商務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錄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胡薇元:《歲寒居詞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劉熙載:《藝概•詞概》,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張惠言:《詞選•張惠言論詞》,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王奕清:《歷代詞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馮煦:《蒿庵論詞》,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馮煦:《宋四十一家詞選例言》,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序》,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沈祥龍:《論詞隨筆》,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沈雄:《菌閣瑣談》,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黃了翁:《蓼園詩話》,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秦瀛:《淮海先生年譜》,收於《秦少游家譜學術資料選輯校注》第四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91年。

二、今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次依出版先後排序)
于中航:《李清照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方智范、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合著:《中國詞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木齋:《唐宋詞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註》,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保珍:《淮海詞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王世貞:《藝苑卮言》,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王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88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震亞:《詩壇女傑—李清照》,台北,昭文社,2000年。
史墨卿:《離騷引義》,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任淵、史容、史溫注:《山谷詩內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艾治平:《婉約詞派流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艾治平:《詞人心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吳梅:《詞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余毅恆:《詞筌》,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忍寒居士校注:《蘇門四學士詞》,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
李正輝、李華豐合著:《中國古代詞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沈謙:《修辭學上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周篤文:《宋詞》,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0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周義敢、周雷編:《秦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彙編》,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林玫儀:《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
林玫儀:《詞學考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胡雲翼:《詞學概論》,台北,啟明出版社,1958年。
胡雲翼:《宋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胡雲翼:《宋詞研究》,臺南,大行出版社,1990年。
胡應麟:《詩藪•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范之麟:《全宋詞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年。
韋勒克、華倫合著,王夢鷗、許國衡譯:《Theory of L、terature》《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台北,宏業書局,1983年。
唐圭璋:《宋詞四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
唐圭璋編:《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台北,宏業書局,1988年。
徐培均:《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徐培均:《淮海居士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徐培均:《秦少游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培均、羅立剛:《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徐培均:《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興榮:《詞學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9年。
曹燕萍:《中國古典詩歌的戰鬥精神》,台北,海角企業公司,1976年。
張丑:《清河書畫航》,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
張夢機:《詞律探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張淑瓊主綿:《唐宋詞新賞.秦觀》,台北,地球出版社,1990年。
張惠民:《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6年。
陳弘治:《唐宋詞名作析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陳弘治:《詞學今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文學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梁紹壬:《兩般秋雨蓭隨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黃文吉:《宋南渡詞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黃篤書:《蘇東坡全集》,台北,國際村出版社,1995年。
黃麗貞:《詞壇偉傑李清照》,台北,國家出版社,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楊海明:《唐宋詞縱橫談》,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海明:《唐宋詞風格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楊海明:《唐宋詞論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楊海明:《唐宋詞與人生》,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葉嘉瑩:《詩詞十七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葉嘉瑩:《迦陵談詞》,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葉慶柄:《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褚斌杰、孫崇恩、榮賓憲編:《李清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廖從雲:《歷代詞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蔣哲倫:《詞學.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蔣哲倫:《詞別是一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鄧廣銘:《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鄧仁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華正書局,2001年。
劉永濟:《詞論》,台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劉維崇:《李清照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7年。
劉瑜:《漱玉詞欣賞》,濟南,黃河出版社,1988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乃昌:《宋詞三百首新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鄭騫:《景午叢編》,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鄭騫:《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年。
龍沐勛:《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龍沐勛:《倚聲學》,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龍沐勛編選,卓清芬注說:《唐宋名家詞選》,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薛礪若:《宋詞通論》,台北,開明書店,1982年。
謝桃坊:《宋詞概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公司,2003年。
羅載光:《詩詞曲概論與創作法》,高雄,複文圖書出版社,1986年。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謝武雄:〈淮海詞研究〉,《台中師專學報》第11期,1982年。
金啟華:〈說秦觀以詩詞同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資料),1984年。
朱淡文:〈秦觀《淮海詞》的思想及藝術成就初探〉,《揚州師院學報》第三期,1984年。
楊海明:〈論秦少游詞〉,《文學遺產》第三期,1984年。
李娜:〈以「格式塔」心理學看秦觀其人其作〉,《廣西師範大學哲社版》,1990年。
王淳美:〈宋四家詞比較研究—柳永、秦觀、周邦彥、蘇軾〉,《中國文化月刊》第160期,1993年。
鍾尚鈞:〈〈古藤陰下遷客夢〉—秦觀詞〈好事近.夢中作〉賞析〉,《語文月刊》,1993年。
蘇淑芬:〈秦觀何以不開拓豪放詞?〉,《東吳中文學報》,1995年。
馬雲:〈試論秦觀詞的藝術特色〉,《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
沈謙:〈秦觀詞評析〉,《中國語文》第841期,1999年。
余康發、萬雪平:〈李清照創作中主體意識的張揚略論〉,《景德鎮高專學報》第14卷第3期,1999年。
黃雅莉:〈秦觀詞情韻兼勝的藝術特色〉,《鵝湖月刊》第26卷第8期,2001年。
陳平:〈論秦觀詞的語言美〉,《江南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蕭淑貞:〈「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論秦觀詞的悲愴情調〉第88卷第4期,《中國語文》,2001年。
吳旻旻:〈試由「愁」談秦觀、賀鑄詞—兼論二人在詞史上的的承繼與超越〉,《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
陳慷玲:〈秦觀詞的情景閱讀〉,收入《柳永、蘇軾、秦觀與宋文化》,黎活仁等主編,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徐培均:〈再論淮海詞〉,《詞學》第13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
王鐿容:〈性別與閱讀—以秦觀婉約詞為例〉,《中極學刊》第1輯,2001年。
王鐿容:〈從淮海詞看—秦觀的心境與情史〉,《歷史月刊》,2001年。
蔡玲婉:〈杜鵑聲裡斜陽暮—論秦觀詞的黃昏意象〉,《台南師院學報》第35期,2002年。
馬良信:〈論秦觀的婉約詞在宋詞發展中所起的承先啟後的作用〉,《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
羅賢淑:〈砌成此恨無重數—論秦觀詞之愁情建構〉,《通識論叢》第7期,2008年。
張嘉惠:〈淺談《人間詞話》中對秦詞之評論〉,《雄工學報》第9期,2009年。
王熙元:〈李清照詞的抒情藝術〉,《大學雜誌》第33卷第2期,1984年。
林玫儀:〈李清照詞論評析〉,《淡江學報》第23期,1985年。
洪昭:〈李清照的「詞論」〉,《藝林叢錄》第7輯,1986年。
張春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談情景相對〉,《明道文藝》第167期,1990年。
高慈慧:〈易安詞句法初探〉,《問學集》第6期,1996年。
向梅林:〈李清照詠物詞的藝術成就〉,《吉首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涂力中:〈女詞人李清照的一生〉,《中國語文》第80卷第6期,1997年。
薛祥生:〈李清照詞論的承傳與評介〉,《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7年。
冉利華:〈水做骨肉 心血成歌-淺論性別對李清照創作的影響〉,《臨沂師專學報》第19卷第1期,1997年。
陳在東、閻秀平:〈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詞風新探〉,《臨沂師專學報》第19卷第5期,1997年。
楊昌年:〈願將血淚寄山河〉,《歷史月刊》135期,1999年。
唐文德:〈李清照如夢令的寫景表情藝術〉,《語文教育通訊》第18期,1999年。
黃雅莉:〈談易安體如何自成一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2期,1999年。
沈惠英:〈北宋女大詞家—詞采第一—李清照(上)〉,《新亞研究所通訊》第9期,2000年。
王力堅:〈詞意並工閨情絕調—李清照〈一翦梅〉鑒賞〉,《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0年。
張高評:〈千古創格,絕世奇文—李清照〈聲聲慢〉詞賞析〉,《國文天地》第16卷第1期,2001年。
陳怡君:〈論李清照詞中的「閒愁」意識〉,《文學前瞻》第2期,2001年。
鄒德莉:〈試探李清照詞中的「人間天上」〉,《蘭女學報》,2002年。
汪涵:〈李清照詞與酒淺析〉,《社科縱橫》第17卷第4期,2002年。
鄧紅梅:〈女性詞綜論〉,《文學批評》第1期,2002年。
陳嘉琳、林子鈞:〈論「漱玉詞」藝術技巧之表現〉,《華醫學報》第20期,2004年。
吳曉佩:〈淺談易安詞的女性形象與意義〉,《松山工農學報》第3期,2005年。
張錦瑤:〈李清照「永遇樂」析論〉,《中國語文月刊社》第98卷第1期,2006年。
黃雅莉:〈宋代詞論「自是一家」到「別是一家」的歷史發展==蘇軾與李清照詞學觀比較〉,《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
屈先澤:〈怎一個茶字了得!從茶的文化尋覓李清照〉,《鄉間小路》第32卷第6期,2006年。
林秋燕:〈論陳廷焯的易安詞學批評〉,《東方人文學誌》第8卷第1期,2009年。
曹杏一:〈李清照詞通感藝術手法之探析〉,《國文天地》第25卷第4期,2009年。
蘇世明:〈從周嘯天「詩詞賞析七法」看李清照〈漁家傲〉〉,《孔孟月刊》第48卷,2010年。
周鳴琪:〈秦觀、李清照詞藝術風格比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2期,1987年。
李娜:〈秦少游李清照的心理特質與詞作風格〉,《杭州大學學報》,1991年。
傅道彬:〈雨:-一個古典意象的原型分析〉,《北方論叢》,哈爾濱,1993年。
黃文吉:〈宋代歌妓繁盛對詞體的影響〉,收入《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吳蕙娟:〈淺論唐宋詞表達的情感層次〉,《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7年。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楊秀慧:《秦少游詞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玫娟:《晏幾道與秦觀詞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雅娟:《蘇門四學士詞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德偉:《淮海詞與清真詞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珮娟:《秦觀詞的回流與拓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康瑞宗:《秦觀詞歷代評論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怡君:《秦觀詞的女性敘寫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年。
高家慶:《樂章集、淮海詞羈旅書寫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盧麗龍:《秦觀詞作藝術魅力探微》,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
金容春:《李清照詞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王怡芬:《《花間集》女性敘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吳平盛:《李清照詞及其修辭技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碩士論文,2001年。
郭錦蓉:《易安詞中的愁》,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曉菁:《南渡詞人李清照詞—其詞作與詞學主張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何宗德:《《漱玉詞》風格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楊靜宜:《性別與書寫—以周邦彥與李清照詞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論文,2004年。
陳怡君:《李清照性格思想及生活情趣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4年。
林增文:《李清照詩詞中的譬喻運作:認知角度的探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曾文琪:《易安詞前後期詞彙句法特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程汶宣:《李清照詞篇意象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張美智:《《漱玉詞》藝術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2006年。
葉祝滿:《性別與認同—李清照其人其詞的創作與接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2007年。
林欣怡:《二安詞之花意象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7年。
王廣琪:《動亂中的詞人—李煜、李清照詞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8年。
吳美珍:《李清照詞作之情感嬗變與藝術特質探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年。
劉淑菁:《《漱玉詞》花鳥意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