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6200800062000
DOI 10.6846/TKU.2008.00974
論文名稱(中文) 日本汽車進入大陸市場模式之分析 -以日本豐田汽車、三菱汽車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Entry Modes of Japanese Automobiles into China’s Market: Case Study of the Toyota Automobile and the Mitsubishi Automobi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日本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徐儀芬
研究生(英文) Yi-Fen Hsu
學號 6940501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7
論文頁數 1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任燿廷(068204@mail.tku.edu.tw)
委員 - 任燿廷(068204@mail.tku.edu.tw)
委員 - 蔡錫勲(tsai426@ms51.hinet.net)
委員 - 洪振義(hcyih@mail.cyut.edu.tw)
關鍵字(中) 日本汽車企業
進入模式
中國汽車市場
合資經營
WTO
關鍵字(英) Japanese automobiles
entry models
joint stock
WTO
第三語言關鍵字 日本自動車企業
エントリ-モデル
中国自動車市場
合資経営
WTO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是以年成長率超過20%的顯著程度在高速成長,2006年中國的汽車總販售台數(包含卡車等商用車)甚至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汽車市場,世界各大跨國汽車大廠已經積極在開拓中國這塊事業地圖,市場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日本與中國除了地域上的聯結性和文化上的共通性外,中日兩國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日漸明顯,在汽車工業方面這種相互依存的態勢更加明顯。當日本汽車公司選擇到中國市場發展後,企業必須考量自身內部的能力、產業環境、投資區域環境以及產業特性等各方面因素,選擇出一個適合自身企業的海外市場進入模式,這一模式即是影響企業海外投資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針對日本汽車企業進入中國之模式進行探討。此外,也針對日本豐田汽車與三菱汽車所選擇之進入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分析的結果如下。
隨著中國加入WTO、完備投資的環境,以往採用的輸出、提供技術協助等契約合作方式勢必要有所改變。本田、豐田及日產汽車公司調整投資方式而擴大市占率,有鑑於三菱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三菱汽車也從合作經營調整為合資經營的方式。
英文摘要
The Chinese automobile market is in the growth of high speed with over 20% of annual growth.In 2006, the number of cars had been sold in China even excess the Japan,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automobile market in the world. M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have come to China, th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is fiercer and fiercer.
Japan and China have the connection on the region and compatibility on culture, besidesthey have benefits in economics, especially in auto industry. After the Japa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chooses entry the Chinese market, they have to consider their internal ability, industry's environment ,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way to entry Chinese market. This will influences on the investment succeeds or not.
This research is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way of Japa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entry Chinese market. In addition, analysis of Japanese Toyota Motor’s and Mitsubishi Motor’s entry modes . The result analyzed is as follows.
As China into WTO,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ad been improved. Output and offertechnology should be changed. Honda, Toyota and Nissan Motor adjust the investment way and got improved. Mitsubishi Motors changing the way entry Chinese market.
第三語言摘要 中国自動車市場の年成長率は20%を超えるの高速で成長しています。2006年に中国の自動車の販売台数(トラックなどの商用車を含みます)は日本のを越えて、米国に次ぐ世界の第2の大きい自動車の市場になりました。世界の多国籍の自動車の大工場がすでに積極的で中国のこのつの事業の地図を開拓して、市場の競争もますます激烈です。 日本と中国は地域と文化に共通の性質がある以外に、中日両国の経済は補完性と利益があります。特に自動車工業はこのような互いに依存する態勢は著しいです。中国自動車市場に発展する日本自動車企業は必ず自身の内部の能力、産業の環境、地区の環境、産業の特性などをよく考慮して、自身に合うのを選びます。このモードは企業の海外投資することに成功かどうかの肝心な影響することです。 本研究では日本自動車企業が中国にエントリーモードを探求します。そして、日本の豊田自動車と三菱自動車を中心して、そのモードにに分析します。その結果は次の通りです。 中国はWTOに入た後投資の環境を準備したり整えたりすることします。昔の輸入と技術提携なと契約の合作方式がきっと変わらなければいけません。本田、豊田と日産自動車が投資方式を調整して、市場占有率も高くになりました。ですから、三菱自動車は調整して合弁経営の方式になります。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構圖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跨國企業對外投資相關文獻6
第二節 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相關文獻9
第三節 進入模式之選擇與影響之因素16
第三章 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概況分析21
第一節 中國市場的開放21
第二節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之發展概況與政策變遷27
第三節 中國汽車市場的現況42
第四節 外資企業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45
第五節 本章小結64
第四章 個案研究65
第一節 豐田汽車65
第二節 三菱汽車81
第三節 豐田汽車與三菱汽車進入中國市場模式之比較94
第五章 結論與今後研究課題98
第一節 結論98
第二節 今後的研究課題100

表 1-1 世界各主要汽車市場的未來需求1
表 2-1 Anderson & Gatignon 分類海外市場進入模式10
表 2-2 Root對海外市場進入模式之分類11
表 2-3 Hill,Hwang&Kim評估海外市場進入模式12
表 2-4 Contractor&Kundu之進入模式分類13
表 2-5 進入模式分類表14
表 2-6 進入模式匯整表15
表 2-8 Anderson&Gatignon之進入模式考慮因素架構18
表 3-1 對中國直接投資和增加率(1990-2001年)21
表 3-2 1979年-1984年中國區域發展事紀23
表 3-3 外商直接投資中國大陸的概況24
表 3-4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政策演變25
表 3-5 中國大陸近年重要經濟指標26
表 3-6 1955年-1980年汽車產量及結構變化28
表 3-8 三大三小二微的汽車公司30
表 3-9 中國汽車生產數31
表 3-10 1995~1999年中國大陸汽車產量32
表 3-11 中國加盟WTO後的變更35
表 3-12 中國的WTO加盟合意事項(汽車產業關聯)35
表 3-13 汽車輸入關稅調降的計畫表36
表 3-14 第十個五年計畫有關汽車產業概要37
表 3-15 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概要39
表 3-16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有關汽車產業之概要41
表 3-17 2001年-2007年中國大陸汽車產量42
表 3-18 中國主要汽車廠商的販售實績(2005年)45
表 3-19 台灣汽車產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策略分類表50
表 3-20 本田技研工業在中國的發展52
表 3-21 中國主要乘用車的車種與價格(2004年)54
表 3-22 日產汽車在中國的發展54
表 3-23 鈴木汽車在中國的發展57
表 3-24 富士重工業在中國的發展58
表 3-25 五十鈴汽車在中國的發展59
表 3-26 彙整日本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之合資、合作62
表 4-1 豐田汽車公司概要65
表 4-2 豐田汽車與第一汽車簽署協議的生產汽車進程72
表 4-3 豐田汽車在中國設立的生產據點74
表 4-4 豐田系主要零件廠商在中國之投資75
表 4-5 豐田汽車在中國之發展歷史79
表 4-6 三菱汽車公司概要81
表 4-7 「三菱汽再生計畫」的四大要點83
表 4-8 三菱汽車再生計畫中資金募集表84
表 4-9 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概要86
表 4-10 三菱汽車主要的海外公司87
表 4-11 三菱汽車在中國發展的據點92
表 4-12 2001-2005年各家汽車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市占率95

圖 1-1 中國大陸外來直接投資圖(1985年-2003年)2
圖 1-2 研究流程圖5
圖 2-1 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之演進7
圖 2-3 進入模式之決策架構18
圖 2-4 Root之進入模式影響因素19
圖 3-1 中國汽車三大汽車集團33
圖 3-2 現地生產與完成車輸出的價格差(輸入關稅下降前後)36
圖 3-3 9五年計畫與10五年計劃的生產實績推移與政策目標台數38
圖 3-4 中國大陸六大汽車產業聚落地區43
圖 3-5 中國大陸主要汽車公司的分佈圖44
圖 3-6 2004~2012年全球各地區汽車需求成長率預估46
圖 3-7 日產汽車與東風汽車公司的合作結構55
圖 3-8 外國汽車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方式的分類61
圖 3 -9 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之關係圖63
圖 4-1 豐田汽車在世界設置的據點69
圖 4-2 豐田與中國廠商的合資關係73
圖 4-3 三菱商標圖案的形成81
圖 4-4 三菱汽車在世界分布的據點88
圖 4-5 三菱汽車與中國汽車廠商的合作關係92
圖 4-6 三菱汽車將於重點市場和成熟市場推出車種的規劃94
圖 4-7 2002年和2005年各系廠商在中國的市占率95
參考文獻
壹. 中文參考文獻(筆劃順)
1上海財經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2007)《2007中國產業發展報c
 告-國際化與產業競爭力》,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林鐘雄(1979)《西洋經濟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3林彩梅(1994)《多國籍企業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吳成物(1996)《國際直接投資》,台北:三民書局
5吳青松(1996)《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6松井順一 著、胡馨子 譯(2007)《豐田-可視化管理》,中國:
 東方出版社
7陳武明(2007)《豐田與本田-全球兩大汽車巨頭的生產模式與創
 新攻略》,中國:中國物資出版社
8張青松(2007)《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
9馬修‧梅(2007)《優雅地解決-豐田革新之道》,中國:中信出
 版社
10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 (2002)《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 
  北: 雙葉書廊
11劉仁傑(2001)《日本企業的兩岸投資策略》,台北:聯經出版
  社
12劉仁傑(2004)《日本企業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
13黃智聰‧歐陽宏(2006)「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決定因
  素之研究」
14『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七卷第二期
z 鄭東旭(2005) (1990年代中國物價緊縮原因之探討),中山大
   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嚴惠妙(2002) (國家競爭優勢: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之再
  思考),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日文參考文獻(五十音順)
1古賀義弘著(2004)『日本産業と中国経済の新世紀』、東京:唯
 學書房
2三澤一文著(2005)『なぜ日本車は世界最強なのか』、東
 京:PHP研究所 101
3朱建榮(2006)『「地球企業トヨタ」は中国で何を目指すの
 か』、東京:角川学芸
4下川浩一(1992)『世界自動車産業の興亡』、東京:講談社現代
 新書
5土屋勉男‧大鹿隆著(2002)『日本自動車の実力』、東京:ダイ
 ヤモンド社
6中西孝樹(2006)『自動車』、東京:日経文庫
7日本經濟新聞社(2005)『トヨタ式-孤高に挑む「変革の遺伝
 子」』、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
8馬駿(2007)『日本企業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組織再編、 
 研究開発と取引関係に関する実証分析』、東京:同志社大學 技
 術‧企業‧國際際競力研究中心
9丸山惠也編(1994)『アジアの自動車産業』、東京:亞紀書房
参.英文參考文獻(字母順)
1.Anderson, E. & Gatignon, H. (1986) "Mode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Vol. 
  17, pp.1-26.
2.Farok J.Contractor&Sumit K.Kundu(1998)“Modal Choice 
  in a World of AlliancesAnalyzing Organization Forms in 
  the International Hotel Secto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p .330
3.Franklin R.Root(1994)“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4.Hill, C. W. L., Hwang P. & Kim, W. C. (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 pp.120-127.
5.JOHN H. DUNNING(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08, 
  No.449, pp. 1128-1148.
6.W. Chan Kim, Peter Hwang (1992)“Global Stra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33, Iss.4,   
  pp.19-45.
肆.網路資料
1.「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貿易救濟」
   http://tinyurl.com/2hopw5 z 
2.「中國海關」 http://tinyurl.com/26g7ax
3.「日中投資促進機構」 http://www.jcipo.org/
4.「經濟財產省」 http://.meti.go.jp
5.「三菱総研所」 http://www.mri.co.jp/
6.「JAMA(日本自動車工業會) 」 http://www.jamabj.cn/
7.「小島經營研究所」http://jp.fujitsu.com/about/journal/tips/foreign/index003.shtml
8.「矢野經濟研究所」 http://www.yano.co.jp/china/local/2006/0214/index.html
9.「財務省」http://www.mof.go.jp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