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5201512230400
DOI 10.6846/TKU.2015.00950
論文名稱(中文) 高中生媒體識讀能力之行動研究─以離島某高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Ability - A Case Study of an Off-shore Island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洪玉萍
研究生(英文) Yu-Ping Hung
學號 70274003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5-08
論文頁數 16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宜佳
委員 - 崔夢萍
委員 - 李世忠
關鍵字(中) 傳播媒體
媒體識讀
媒體識讀能力
媒體識讀教學
關鍵字(英) Media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abilit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教育部近年來極力推動媒體識讀教育,以培養閱聽人擁有近用、分析、評估、詮釋、批判各種媒體訊息之能力,並達成溝通之目的。在離島高中的教學環境中,仍較少發現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主要針對離島高中學生進行研究,希望透過設計媒體識讀之「批判性思考」教材,建立學生媒體識讀方面的能力。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瞭解媒體識讀教學活動對高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影響。課程包括10節課,教材內容以研究者自編的教材為主。資料蒐集包括學生媒體使用情形的調查、教師課間觀察、課堂學習單與訪談為主。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媒體識讀教學活動的設計:在教學活動實施前,應先瞭解學生先備知識的多寡,調整教學策略,才能得到最大的教學效益。透過自我省思與修正教學歷程,能有助於讓媒體識讀教學活動的實施更佳順暢。
    貳、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媒體識讀教學活動的實施,能引導學生合理性、反省性的思考,提升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且多元的教學策略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成效。
    參、研究者的專業能力:研究同儕的加入,能提升研究者媒體識讀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力,而多元適性的教學策略中,更能提升教學成效。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所提出的相關建議,可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proposed a media literacy course design in order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media literacy. To promote media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recently.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n remote islands; teachers in those areas also have few experiences in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This study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literacy course design. Multiple data analysis has been used for examination, including researcher’s direct observation in class, classroom-based learning sheet, and student interviews during the duration of ten sessions. A student media usag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before the course.
This study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1. In ord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ers have to understand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on media literacy and make some adjustments accordingly. They also have to modify the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materials in the duration of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elf-reflection.
    2. 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able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reflectively. Multiple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be used to rai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 The involvement of other research peers can improve the researcher’s desgin ability of 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activ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研究預期貢獻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媒體識讀的意義與發展  13
第二節 我國的媒體識讀教育  28
第三節 媒體識讀教育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5
第一節 學生媒體使用行為分析  75
第二節 媒體識讀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84
第三節 媒體識讀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  111
第四節 媒體識讀教學活動對研究者的影響  12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40
附錄一、小組報告評分表  149
附錄二、訪談大鋼  150
附錄三、教學活動學習單  153
附錄四、媒體識讀課程回饋單  166
附錄五、媒體使用現況調查表  168
附錄六、教師省思札記  169

表次
表2-1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的比較  16
表2-2媒體識讀定義彙整表  16
表2-3臺灣近年推動媒體識讀教育大事紀  25
表2-4媒體識讀教育四個取向  30
表2-5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之媒體識讀基本能力摘要  32
表2-6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媒體識讀」單元學習內容  33
表2-7高中生應具備的媒體識讀能力與相關媒體識讀能力觀點之符應關係  35
表2-8國內研究媒體識讀教育相關研究摘要表  36
表3-1媒體識讀教育方案課程表  64
表3-2媒體識讀單元小組活動設計表  66
表3-3待答問題與資料蒐集方式對照表  72
表3-4資料編號方式  73
表4-1學生最常接觸之媒體類型  76
表4-2學生每週媒體使用時間  76
表4-3學生認為媒體為個人所帶來的正向功能  77
表4-4學生認為媒體為個人所帶來的負向功能  78
表4-5學生認為媒體為社會所帶來的正向功能  79
表4-6學生認為媒體為社會所帶來的負向功能  79
表4-7學生接觸新聞的媒體類型  81
表4-8學生對於新聞報導真實性的看法  81
表4-9媒體識讀教學活動是否有提升學習興趣  100
表4-10學生面對媒體的態度是否有改變  102
表4-11學生對媒體識讀教學活動的評價  103
表4-12學生所喜愛的單元  104
表4-13學生所喜愛的上課方式  108
表4-14學生對老師教學的回饋  109
表4-15學生對同儕表現的回饋  110

圖次
圖2-1 媒體識讀教育五個面向  29
圖3-1 研究流程圖  58
圖3-2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示意圖  60
圖3-3 小組工作分配圖  67
圖3-4 每個教學單元的課程實施流程圖  69
圖3-5 三角校正關係與面向  74
圖4-1 研究班級平時上課學生座位配置圖  84
圖4-2 研究班級媒體識讀教學活動學生座位配置圖  85
圖4-3 媒體萬花筒2-1  112
圖4-4 媒體萬花筒2-2  112
圖4-5 媒有刻版印象1-1  113
圖4-6 看圖說故事1-1  116
圖4-7 看圖說故事1-2  116
圖4-8 看圖說故事2-1  1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祈方、邱啟明、邱成順、林宛靜(2009)。大眾傳播概論。2014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gcss/download/%E5%A4%A7%E7%9C%BE%E5%82%B3%E6%92%AD%E6%A6%82%E8%AB%96.pdf
大紀元電子日報。公民新聞力量大,主流不報我來報。2015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10/7/31/144473.htm%E5%85%AC%E6%B0%91%E6%96%B0%E8%81%9E%E5%8A%9B%E9%87%8F%E5%A4%A7-%E4%B8%BB%E6%B5%81%E4%B8%8D%E5%A0%B1%E6%88%91%E4%BE%86%E5%A0%B1
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59-86。
王東(2002)。日本媒介識讀教育的興起及其背景分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3),81-83。
王金國(2002)。淺談教育行動研究。靜宜大學地方教育輔導通訊,第6期。
王金國(2004)。多功能的小組討論教學。靜宜大學地方教育輔導通訊,第8期。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孟平、張世澤(2007)。移民社會學觀點下外籍新娘問題的省思。北台灣學報,30,271-288。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市:富學文化。
石麗東(1991)。報刊資訊與視覺效應。報學,8(5),146-173。
古雅馨(2010)。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第3卷,第1/2期,117-118。
成露茜‧羅曉南編著(2005)。批判的媒體識讀。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成露茜‧羅曉南(2011)。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何巧姿(2007)。台北地區大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余陽洲(2011)。「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第二版】。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明隆(編)(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知賢(1998)。如何培養聰明的電視兒童-談兒童的媒體教育。班級經營,3(3),18-23。
吳知賢(2003)。教學導論。載於富邦文教基金會(主編),大家說廣告互動教學手冊(4-6頁)。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及其研究架構之探討。教師天地,46,28-33。
吳曼如(2009)。從媒體素養觀點探討校園電視臺規劃-以臺北市JK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晴萍譯(2001)。日本媒體識讀教育的推展現況。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6,8-9。
吳晴萍(2002a)。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上)。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5,1-4。
吳晴萍(2002b)。日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作法與成效(下)。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6,7-9。
吳翠珍、鄭如雯(2001)。別小看我,媒體教育互動教學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吳翠珍(2002c)。「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園現。人本教育札記,162,44-46。
吳翠珍(2006)。媒體素養是什麼?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北縣教育,58,23−26。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吳翠珍(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臺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聲品(2008)。媒體識讀。藝術欣賞雙月刊,4(6),117-118。
呂傑華、陳逸雯(2009)。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1-40。
李月蓮(2001)。香港傳媒教育運動:「網絡模式」的新社會運動(上)。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6,13。
李珮瑜(2014)。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之啟示。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7,9-27。
李曉培(2013)。美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2014年8月17日,取自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0626/c365742-21979503.html
周典芳(2005)。世界各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況。載於周典芳、陳國民(主編),媒介素養概論(頁23-53)。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士珍(2007)。媒體識讀能力與第三人效果之研究-以2006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梨美(2006)。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學前社會能力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新店市公幼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倖妃(2011)。網路-要玩也要負責任。天下雜誌,486,138-146。
林端(2012)。公民與社會1。新北市:三民書局。
林有土(2014)。公民與社會1。臺北市:龍騰文化。
金門高中(2013)。學校基本資料、評鑑結果及辦學特色一覽表。2014年9月21日,取自http://www.kmsh.km.edu.tw/kmsh/web/news/uptNews.aspx?p0=5982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2013)。金門縣社會指標統計。2014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index.aspx?frame=33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2014)。102年度家庭收支調查。2014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index.aspx?frame=33
金門縣政府主計處(2014)。102年人力資源調查報告。2014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index.aspx?frame=33
東森新聞雲。世新調查台灣媒體使用率:網路領先報紙 差距再拉大。2015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19/243723.htm
姜如珮、陳奕宏(2008)。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臺北:正中書局。
郭玉慧、葉興華(2014)。媒體人與教育人的跨界實踐-以媒體素養課程發。課程與教學季刊,17(2),43-66。
郭良文(2004)。香菸廣告之類型、意涵與媒體識讀策略。2014年8月19日,取自http://tobacco.bhp.doh.gov.tw/readsmoke/smoke02.asp
夏林清等(譯)(1998)。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徐明珠(2007)。社會需要媒體素養教育。載於國政評論。2012年11月3日,取自http://npf.org.tw/post/1/2797
陳怡潔、胡士琳、梁瑞芸、謝宇斐(2004)。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329-368)。臺北:高等教育。
陳尚慧(2005)。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研究-以金門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淑敏(2002)。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理論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7(7),100-105。
陳順孝(2009)。比報學新聞:觀摩技藝、檢視立場。2009年3月24日,取自 http://ashaw.org/2003/09/post_5.html
翁雅蘭(2010)。金門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及媒體素養內涵認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鈞淳(2010)。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錦華(1999)。媒體的性別意識識讀。新聞鏡,535,34-38。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2014年8月16日,取自http://center.tnfsh.tn.edu.tw/files/15-1009-2313,c454-1.php
教育Wiki。行動研究。2014年9月9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8%A1%8C%E5%8B%95%E7%A0%94%E7%A9%B6。
許心怡(2013)。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智凱(2013)。批判性思考之教材發展與評鑑-以媒體素養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玉滿(2005)。圖文互動繪本創作模式之研究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雅玲(2010)。從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以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鏗嘉(2008)。科技素養之媒體面-媒體識讀能力的意涵與探究。教師天地,156,34-40。
黃鏗嘉(2009)。電視置入性行銷對學童的影響研究-以臺北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之媒體識讀能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須文蔚(2000)。如何媒體識讀?媒體研究與教育的新趨勢。2014年8月18日,取自http://ntuedusa.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5052.html
曾瀞萱(2014)。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鈴木綠(2000,4月)。公民與媒介素養-以日本為例。論文發表於「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臺北。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作: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 Helen H.Hyu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原著出版年:2011)
經濟日報。逾8成青少年用智慧型手機上網。2014年11月28日,取自http://edn.udn.com/news/print.jsp?aid=784627&cid=47
廖元豪(2011)。政府不能「置入性行銷」?。天下雜誌,465。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42862
鄧宗聖(2010)。媒體、教育與社會:媒體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臺北市:巨流。
維基百科。傳播媒體。2014年3月2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傳播媒體
潘玲娟(2004)。媒介素養與媒體教育。復興崗學報,81,235-248。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親子天下(2013)。與其禁止,不如跟孩子一起玩。【線上論壇】。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938&view=full&time=1405407477188
親子天下(2014)。阿倫老師:用智慧型手機根絕賴床學生。【線上論壇】。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169&page=2
學生有沒有從國會光榮撤退的可能?【社論】(2014年03月25日)。聯合報,2版。
賴哲民、林秀芬(2008年12月)。不同國籍新移民子女的社會適應及學習。「2008健康與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共同教育組)。新竹市:元培科技大學 。
簡梅瑩(2011)。國小高年級媒體素養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4(2),33-64。
魏慧如、楊燕青(2012)。媒體素養教育的永續發展。國民教育,52(6),85-89。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二、英文文獻
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ure America (2003). What is media literacy? Alliance for a MediaLiterate America (AMLA). Retrieved November 7, 2009, from http://amlainfo.org/medialit/index.php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Media Education Organization (2004).The Canadian Experience: Leading the way. Retrieved July 12, 2006, from 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JCP/index.html#articles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Media Education Organization (2006).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6, from 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CAMEO/index.html
Christ, W. G., & Potter, W. J. (1998). 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33-43.
Christ, William G. (2002). “Media Literacy: Moving from the Margin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 2. pp.321-27.
Elliot, J.(1997).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cti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Hollingsworth,S.(Ed.)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17-28).London : Falmer.
Hobbs, R.(2000).Media literacy. New York: Newsweek Education.
Hobbs, R.(2004). Media literacy, general semantics, and K-12 education.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61(1), 24-28.
Hobbs, R.(2010).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a plan of action.Washington, D.C.: The Aspen Institute.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Geelong,Australi: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ubey, R, & Baker, F. (2000). Has media literacy found a curricular foothold?, Telemedium,46(1), 8-30.
Luke, Carmen (1998). Pedagogy and authority: Lessons from feminist and cultural studies, postmodernism and feminist pedagogy. In David Buckingham (ed.). Teaching popular culture: Beyond radical pedagogy. London: UCL.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Malcolm, Waters.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7-9.
McQuail, Denis.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155.
Norris, V. (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An Explora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Park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otter, W.J. (2001). Media Literacy. California: Sage.
Roland, Robertson. (1992) Globalization: Society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2-8.
Shepherd, Rick.(1993).Why teach media literacy, Teach Magazine, Oct/Nov,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med/bigpict/mlwhat.htm
Shibata, K.(2002). Analysis of “critical” approach in media literacy –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Japan and Canada.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 24, 93-110.
Stafford, Roy (2001). 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MediaED. Retrieved August 01, 2008, from http://www.mediaed.org.uk/content/view/85/115/
Wu, S. T. (1989). The Forty-five hour alternative curriculum: a comparison of reported television and videotape viewing among Chinese, Puerto Rican, and White childre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