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5201217132900
DOI 10.6846/TKU.2012.01152
論文名稱(中文) 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生之品德教育認知理解與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弟子規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to Game-Based Learning on the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Understand and Attitude - A Case of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許湘宜
研究生(英文) Hsiang-Yi Hsu
學號 7997401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5-22
論文頁數 11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
委員 - 鄭宜佳
委員 - 劉遠楨
關鍵字(中) 數位遊戲
品德教育
弟子規
關鍵字(英) Game-Based Learning
Mor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雖具備了與品德教育相關的能力指標,但仍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的品德教育內涵,又因品德教育未設專科且以融入式或議題式課程實施教學,因此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易被忽略。本研究以弟子規為品德教育教材,使用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將遊戲應用於學習,成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模式,以台中縣和平國中陳榮坤老師所設計的CAI遊戲軟體:2P數位題庫遊戲作為學習工具,以競賽方式引發學習者學習動機,結合弟子規經驗學習與自編道德情境題庫,營造道德思考情境,可促使學習者主動學習。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某國小四年級兩班學生,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控制組,並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數位遊戲融入經驗學習,控制組學生進行討論與經驗學習,分析兩者成效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藉由經驗學習融入弟子規教學後,兩組教學模式皆有效提高學生之學習成效,其中數位遊戲融入經驗學習組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經驗學習組;在態度方面實驗結果顯示數位遊戲融入經驗學習組與經驗學習組,兩者間無顯著差異。
落實品德教育需長時間之質性觀察,若以數位遊戲融入品德教學,可突破既往讀經枯燥之刻板印象,更能為品德教育帶來新氣象;亦期許行政教育單位,能增加多元種類品德教育教師研習,使教師可更深入瞭解品德教育。
英文摘要
Although the existing nine-year integrated syllabus possesses moral education-related ability indexes, it still does not completely cover all the moral education connotations. In addition, as moral education is not a specialized subject, neither is it taught through integrative or issue-oriented course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is often neglected. In this study, the Standards for Students serves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digital gam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to apply gaming into learning, thus becoming a new learning model. With the CAI game software designed by Teacher Chen Jung-kun of Heping Junior High School, Taichung County and 2P digital archive games as the learning tool,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elicited through competition. With the “Standards for Students”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self-compiled moral situation archive, moral thinking situations can be created,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learners’ active learning.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with students of two 4th grade classes in an anonymous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engaged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games;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engaged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with discuss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integrat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the Standards for Students teaching for students in the two groups, both teaching modes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which the group with digital games incorporated into experiential learning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group; in terms of attitud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p with digital games incorporated into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the group with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duc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re neede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digital games into moral education, the stereotypical complaint of “boring scripture reading” can be overcome, which can in turn create turn a new leaf for moral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dministrative and educational units increase more diversified moral education seminars for teachers, so as to allow them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i
圖 目 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預期貢獻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品德教育	11
第二節  數位遊戲式學習	18
第三節  弟子規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6
第一節  兩組學生弟子規學習成效之比較	66
第二節  兩組學生弟子規態度之比較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84
附    錄	92
    附錄一  弟子規教案	92
附錄二  弟子規前測	112
附錄三  弟子規後測	114
附錄四  弟子規全文	116
附錄五  態度量表正式問卷	11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宏仁(2011)。八種常見教學遊戲類型。e教育,3,22-23。
史文政(2010)。《弟子規》的德育思想探析。重慶交通大學學報,10(6),95-97。
何琦瑜(2007)。教出品格力-2007親子專刊,天下雜誌。
李祥熙、相從智(2010)。《弟子規》是重建中華孝文化的重要參照。運城學院學報,28(4),11-13。
李微光(2010)。學習觀視角下的《弟子規》解讀及啟示。運城學院學報,3,25-27。
李安綱(2010)。孝道與弟子規。運城學院學報,28(4),4-6。
邵龍寶(2010)。《弟子規》與現代家庭教育。運城學院學報,28(4),1-3。
吳宏達(2006)。藉由遊戲提升學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學習成效。國民教育,46 (1),104-110。
吳俊慶(2008)。Flash遊戲式形成性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玉雲(2010)。臺北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接受讀經教育與品德表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孝茹(2007)。遊戲式虛擬網站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虛擬恐龍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珍琬(2009)。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凃育嫈(2007)。線上遊戲教學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胡博閔(2009)。數位遊戲學習對學童創造力與實作技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紫原(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對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48,300-314。
侯守峰(2011)。「北京將在小學推廣《弟子規新解》教材」。京華時報。2011年1月25取自
http://big5.beinet.net.cn/gnqy/sdgnhxq/201101/t745797.htm
弟子規聖賢教育研習讀書會(2011)。桃園縣孔廟弟子規教案。2011年11月5日,取自
http://study.amtb.tw/
高建斌(2008)。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生學習動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科成就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莉、戴長江(2010)。從《 弟子規 》看中國古代的言語交際原則。安徽師範大學學報,38(4),612-615。
許宇安(2008)。杜威學校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絢雯(2007)。探討杜威的「適應」概念—教育面向的思考。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淨宗學會(2005)。『幸福人生教育~修身齊家~孝』。2011年2月25日,取自    
     http://www.edu.amtb-m.org.my/zh/xiushenqijia/xiao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教育部。
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1年2月25日,取自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張春興、林清山(198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有恆(2007)。幸福人生之經營:解讀弟子規。台南市:淨宗學會。
張霄亭、朱則剛(200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慧玲(2009)。《弟子規》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6(3),128-130。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2006)。『兒童讀經為什麼要讀《弟子規》』。2011年1月25取自http://www.confucianism.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0:2010-11-16-06-45-34&catid=63:2010-11-15-08-59-20&Itemid=66
陳宗麒(2008)。落實《 弟子規 》是提升學生德行的至要途徑。青海民族學院文學院語文學刊,22,5-6。
陳彥杰(2008)。數位遊戲設計教學對於國小學童學習演繹邏輯推理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伯璋(2009)。品格教育再出發。台灣教育,655,2-5。
陳孟君(2009)。遊戲因子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數學領域數位教材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榮坤(2006)。CAI與我。2006年5月17日,取自http://plog.tcc.edu.tw/post/2936/62168。
陳榮坤(2011)。2P遊戲式題庫系統之13:與DDP的結合。瘋布的玩CAI。2011年4月19日,取自
http://www.brenda88.idv.tw/2011/04/2p13-ddp.html。
莊麗娟(2008)。弟子規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美幸(2009)。以杜威的「實用主義」探討證嚴法師的實踐思想。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雅惠、林儷婉、洪鳳敏、張素女、粘佩雯(2007)。提升國民小學品格教育之具體策略。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7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106,83-106。
黃寬敏(2008)。3D冒險式遊戲測驗平台-使用Wii Remote。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靖雅(2008)。一個防災教育遊戲設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家勳(2009)。科學數位遊戲改編之繪本電子書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維基百科(2007)。態度。2012年5月23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0%81%E5%BA%A6
維基百科(2010)。品德教育。2010年5月14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1%E5%BE%B7%E6%95%99%E8%82%B2
維基百科(2010)。認知。2010年5月14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
楊景盛(2007)。線上遊戲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人體內分泌系統之效益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詠婷(2009)。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祥豪(2000)。杜威的「教育倫理」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訓育研究,39(3),43。
趙秀琴(2010)。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禮旭(2005)。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台南市淨宗協會。
蔡福興、游光昭、蕭顯勝(2008)。從新學習遷移觀點發掘數位遊戲式學習之價值。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37-278。
蔡松男(2007)。問題導向式與電腦遊戲式教學策略對於國小學生電腦課之學習動機與推理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瑋倩(2008)。網路遊戲式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學習成效分析–以國中社會科「世界地理」之教學應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志良、杜維超(2011)。《弟子規》的兒童人際交往品質培養思想及其啟示,語文建設,1,17。
歐用生(2003)。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7。
劉大成、梁朝雲(2004)。互動體感遊戲設計與應用一一以國小學童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70,83-105。
劉雅苓(2008)。清代蒙書《弟子規》之析論及對E世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七項修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立翔(2008)。利用自由軟體建置一符合中小學生使用之線上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羿玲(2010)。數位遊戲教學對於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消化系統」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龔超、蔣安蘭(2010)。理智的教育-散談《 弟子規 》的現實意義。咸寧學院學報,30(7),107-109。
黨瑞清 趙曉明(2010)。淺談《弟子規》與大學生德育教育。文學教育,21,116-118。
 
二、外文部分
Alessie, M. & Trollip, S.R. (2000). Dri lls in Part II of Mult 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rd ed.). Allyn & Baco.
Dempsey, J. V., Rasmussen, K., & Lucassen. B. (1994). Instructional 
gaming:implication for technol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4500).
Dewey, J.(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nco,p.212-213.
Garris, R., Ahlers, R., and Driskell.J.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 33(4),441-467.
Hämäläinen, R. (2006).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collaboration in a virtual game
environment for vocational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0 (1), 98-109.
Johnson, S. (2005). Your brain on video games. Retrieved May 25, 2011 from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5/jul/brain-on-video-games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iili, K. (2004).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8, 13–24.
Keller, S. (1992). Children and the Nintendo. ERIC ED405069
M. Prensky.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Marriott, M. (1998, March). When love turns to obsession, games are no game.
New York Times, P. D8.
Quinn, C. N. (2005). Soapbox: Making learning fun. Retrieved May 4, 2011 from 
http://www.gamasutra.com/features/20050818/quinn_pfv.htm.
Rieber, L. 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s and 
gam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4(2), 43–58.
Parry, M. & Waller, V. (2007). Corporate learning games report 2007 overview.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dorporate learning games in Europe - Marke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Serious Games Used in Learning to 2012, 10.
Republic. Retrieved May 13, 2011 from http://www.angils.org/reports.htm.
Zimmerman, B. (199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5(1), 3–1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