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5200520313100
DOI 10.6846/TKU.2005.00622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產險業在中國產險市場之願景與策略研究: 以富邦金融控股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Taiwan's Property-Liability Industry Vision and Strategy in China Non-Life Insurance Market:A Case Study for Fubon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廖耆煬
研究生(英文) Chi-Young Liao
學號 69214006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5-06
論文頁數 11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瑞貴
委員 - 莊忠柱
委員 - 沈景茂
關鍵字(中) 願景
策略
CEPA
富邦金控
結構學說
產業演化
關鍵字(英) Vision
Strategy
CEPA
Fubon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Fivefirces
Industry evolu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全球保險業正經歷一場革命性變革的歷史期,以中國經濟改革的腳步來看,很顯然的金融管理體制的改革始終趨於落後,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保險國際化、以及中國加入WTO後,中國保險業的市場環境已從根本上產生了變化,在2004年初成立的CEPA架構,似乎更進一步看出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
    在此市場背景下,本文擬探討富邦產險對中國保險市場的策略運作上,在納入富邦金控的體系後,整體的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轉變分析其企業願景與策略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並試圖藉由對願景與策略理論的探討,從結構學派學者波特提出「五力分析」做為對富邦金控企業願景與大陸策略分析的起點;緊接著從產業演化的觀點探討中國的保險市場,其進入障礙和集中度都因加入WTO組織及CEPA架構的形成有著明顯轉變,本研究方法,主要透過對富邦產險高階主管人員與派駐大陸代表作深入的訪談,企圖從願景與策略的理論論述與個案的探討中,尋找出產險業在納入金控體系後所帶來新的策略思維,並從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擬以提出不同的策略選擇、方向及建議,期能對個案企業和後續研究者有所助益。
英文摘要
Greater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led Taiwan to reform its local financial services environment. To offset the impact of the increasingly liberalized and globalize insurance market, Taiwan and China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have some perfect solutions to successfully adapt to constantly changing marketplace. 
    Under this market background, many mergers and cross-business alliances resulted and led to the creation of larg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hat could exploit synergistic marketing opportunities in Taiwan. In 2004, China has set up “ CEPA” framework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 markets. So this thesis tend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ision and strategy on the case study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 The first the thesis analysis to Fubon’s vision and access to China market strategy with Potter’s “ Fiveforces Model”. And then the prospect from industry evlution to explore the impact and obstacle for access to China insurance market. The research method select deeply interview with Fubon 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 Conpany’s top managements and foreign employees in China. To research the related strategic philosophy and enterprise futur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    誌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內容目次	Ⅴ
圖表目次	Ⅶ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3
第三節、研究目的	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願景的意義與內涵	7
(一)願景的構成要素與類型	13
(二)企業與願景的關係	19
第二節、策略的意義與內涵	22
(一)策略的構成要素與類型	28
(二)企業與策略的關係	32
第三節、願景與策略之關係	35
(一)願景與策略的區別	36
(二)願景與策略的架構	37
(三)願景與策略的概念模型	40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架構	42
第一節、研究方法	42
第二節、研究架構	43
第三節、名詞定義	44
第四節、個案選擇理由	45
第四章、 個案介紹與分析	46
第一節、富邦金控介紹	46
第二節、富邦在中國產險市場的歷史演進與轉變	50
第三節、個案分析與討論	64
第四節、富邦的願景與對中國產險市場投資策略之間的關係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個案建議	97
第三節、未來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0
附錄一、訪談大綱	104
附錄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107
圖表目次
表目錄
表2-1 願景定義匯整表	12
表2-2 策略定義匯整表	27
表2-3 企業策略的類型	30
表2-4 願景與策略的區別	36
表4-1 富邦金控各子公司基本資料	47
表4-2 台商赴中國投資產業在國內生產產值消長情形	51
表4-3 兩岸對外貿易概況	53
表4-4  1980-2003年中國保費收入一覽表	55
表4-5 台灣與中國重要經濟指標	59
表4-6 中國保險市場營業的財產保險公司一覽表	60
表4-7 台灣產險業保費收入統計表	62
表4-8 保險密度、滲透度與國情統計資料表	67
表4-9 台灣保險業家數及其分支機構統計表	75
表4-10 台灣經濟成長率與產險業及保險業保費成長比較表	76
表4-11 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保險市場歷年保費收入一覽表	76
表4-12 中國產險標準費率與實際出單費率比較表	81
表4-13  2003年中國保險仲介業務概況	82
表4-14 富邦產險的商品研發一覽表	83
表5-1  本研究之結論整理	95

圖目錄

圖2-1 願景構成要素	13
圖2-2 願景的核心原則	15
圖2-3 策略層級	29
圖2-4 策略基本構面	30
圖2-5  Porter(1980)的「五力分析」	33
圖2-6願景與策略的關係	35
圖2-7 願景與策略的架構	38
圖2-8 願景與戰略關係	40
圖2-9 遠景與策略的概念模型	41
圖3-1 研究架構	43
圖4-1 中國總體經濟與保險業	57
圖4-2 中國保費收入比較	66
圖4-3  2001年主要國家製造業的勞力成本比較	71
圖4-4 中國外資保險公司成長趨勢圖	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大前研一著、黃宏義譯,(1989),策略家的智慧。台北:長河出版社。
2.上原橿夫著、朱廣興譯,(1996),願景經營:21th創造生活價值型之企業經營。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3.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
4.伍冰玉(2003),「台資保險公司近大陸前塗在臺灣人社群」,投資中國月刊,第117期,頁90-93。
5.李淑娟(2000),「世界貿易組織達成全球金融服務業自由化協議概述」,國際經濟情勢週報,第1226期,頁34-70。
6.李曜純(2001),「企業願景認知、工作生活品質與員工離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為例」,交通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7.李輝(2004),「由外資保險立法改革看中國保險市場發展及台商之商機」,保險大道2004特刊,頁14-25。
8.汪仲譯,Bryan, Lowell & Farrell, Diana著(1999),無疆界市場。台北 : 時報文化。
9.周旭華譯,Porer M. E. 著(1998),競爭策略及競爭者分析。台北 : 天下文化。
10.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本質。台北:麥田出版。
11.邱義城(1997),策略聖經。台北:商周文化。
12.邱美惠(2003),2003年大陸保險市場概況。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13.洪肇輝(2003),「大陸保險市場密度與深度正待加大」,投資中國月刊,第117期,頁94-98。
14.徐永昌(2000),「企業願景、企業文化、員工生涯發展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成功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15.真如譯,James Collins & Jerry I Porras著(1996),基業長青。台北:智庫文化。
16.陳定國(1983),高階管理:企畫與決策。台北:華泰出版社。
17.陳明璋(2004),「港澳台商未來營運動向與投資」。CEPA對兩岸四地經貿挑戰與影響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
18.許玉雯譯,Hertz, Noreena著(2003),當企業購併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台北 : 經濟新潮社。
19.郭進隆譯,Senge, Peter M.著(2003),第五項修練。台北 : 天下遠見。
20.詹俊裕(2003),想活就得變:金控新世代如何因應金融變局。台北: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21.潘祖銘譯,Toffler, Alvin著(1994),新企業報告。台北 : 時報文化。
22.蓋登氏編輯委員會(1996),高階主管VIP經營訓練指引。台北:蓋登氏管理顧問公司。
23.藍風(2000),「談大陸保險市場的開放」,保險大道季刊,第23期,頁34-70。
24.賴文哲(1997),「大陸保險市場投資與經營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25.張逸民(2002),EMBA企業經營策略。台北:華泰文化。
26.張情福(1995),「生存利基與範疇經濟之互動:以富邦金融集團相關多角化成長歷程為例」,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27.楊慧華(2002),「企業文化、企業願景、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為實證」,成功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28.楊淑蓉(2001),「金融控股公司總體策略的研究-以富邦金控之個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29.傅振焜譯,Drucker, Peter F. 著(2003),杜拉克談未來企業。台北 : 時報文化。
30.鄭功成(2003),中國大陸財產保險理論與經營實務。台北 :五南圖書。
31.應小端譯,Porer M. E. 著(2001),波特看日本競爭力。台北 : 天下文化。
32.謝佳慧譯,Capodagli, Bill & Jackson, Lynn. 著(2000),願景管理:成功企業的夢想、信念、果敢與實踐。台北 : 麥格羅.希爾國際。

二、英文部分
1.Ansoff, H. I., & McDonnel, E.(1979),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Macmillan.
2.Ansoff, H. I., & McDonnel, E.(1990), “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2th ed., Prentice Hall, pp. 52-54.
3.Bezold, C.(1987), “The visioning method,”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9, pp. 167-175.
4.Buchen, I. H. (2003), “Future-imbedded innovation methodologies,” Foresight, 5(3), pp. 3-9.
5.Buchen, I. H. (2003), “Future-imbedded innovation methodologies,”Foresight, 5(3), pp. 3-9.
6.Buchen, I. H. (2002), “The discipline and ritual of forecasting: Greenleaf’s version,” Foresight, 4(2), pp. 4-6.
7.Burke, R. (2000), “Why do we still do it? The curse of Panacea Mania,”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5(1), pp. 47-59.
8.Burke,R. (2001), “Pulse of the plant: leadership models in the global village,”Foresight, 3(3), pp. 191-203.
9.Chandler, A. 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0.Collins, J. C. & Porras, J. C. (1991), “Building a vision compan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7, pp. 80-102.
11.Conger, Jay Alden.(1998),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2.Craig, G. & Dan, S. (1983),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rategy typ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 pp. 153-173.
13.Godet Michel (2000), “The art of scenario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Tools and pitfall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65, pp. 3-22.
14.Hofer, C. & Schendel, D.(1978),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Minnsota: West.
15.Inayatullah, Sohail (1998), “Civilization, leadership and inclusive democracy,”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2(2), pp. 1-28.
16.Inayatullah, Sohail (2000), “Tips and pitfalls of the future studies,” Foresight, 2(4), pp. 369-374.
17.Karp, T. (2003), “Socially responsible leadership,” Foresight,5(2), pp. 15-23.
18.Kriger Larwood, L.,M.P. & Fable, C.M.  (1993), “Organizational vision,”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18(2), pp. 214-236.
19.Langeler G. H.(1992), The vision trap.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Lipton, Mark(2003), Guiding growth: How vision keeps companies on cours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1.Malaska, Pentti (1999), “Visionary management foresigh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 pp. 353-361.
22.Nanus, Burt(1992),Visionary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23.Rowe, Alan J., R. O. Mason., K. E. Dickel., R. B. Mann., R. J. Mockler.,(199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Method logical approach. US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Inc.
24.Schultz, W. L., Bezold, C., & Monahan, B. P.(1987), Reinventing courts for the 21. Century: Designing a vision process.
25.Steiner, G. A. (1979), Strategic planning.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4(1), pp. 30-5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