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3201514345500
DOI 10.6846/TKU.2015.00947
論文名稱(中文) 張君勱與梁漱溟儒家思想意義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rsun Chang and Liang Shu-ming Confucianism Significa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洪婕寧
研究生(英文) Chieh-Ning Hong
學號 6000103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9
論文頁數 18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柏園(vivid@mail.tku.edu.tw)
委員 - 羅雅純(120150@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德和(teho@mail.nhu.edu.tw)
關鍵字(中) 張君勱
梁漱溟
理性早啟
精神自由
當代新儒家
關鍵字(英) Carsun Chang
Liang Shu-ming
Reason early start
Spirit of Freedom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梁漱溟先生與張君勱先生同為民國初年的學者、實踐者,兩人皆以儒家思想為根基,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試圖開出屬於中國文化的一條路,被譽為當代新儒家開河者。梁氏與張氏做學問的目的,皆是為了實踐與力行,而兩人的實踐方式有所不同:梁氏著重在鄉村建設;張氏投身於政黨與立憲運動中。筆者會選擇梁氏與張氏做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是看到此同為當代新儒家外王型之二人,其生長背景與思考模式有著對比性的差異,導致其走入完全不同的結果。並希望能透過此文,讓更多學者能看見此二人之思想精彩之處,尤其是漂流海外的張氏,其儒學思想有資格再獲得更多的重視。
本文的儒家思想意義有兩層面,一是學術層面,指孔子一派的儒家思想,二是文化精神層面,指作為中國文化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對於學術的儒家思想比較,欲從梁氏、張氏解讀儒家學術的代表性著作,進入兩人思想。作為文化的儒家思想比較,試以其對文化定義為始端,進入社會、政治、宗教、思想等領域,做多面向的了解。
梁氏與張氏對於文化、社會、政治制度等觀察大同小異,卻做出不同的結論,關鍵就在他們對於儒家思想中的「理性」發展,以及「精神自由」等看法不同:梁氏用人個體的生命成長而言,以身體發展完全,才能走到心的發展,來比附中國文化上「理智」發展不健全,便開始發展「理性」,導致科學、數學、工業技術等發展停滯。「理性早啟」限制了「理智」發展;「理智」停滯亦限制了「理性」的突破,例如凌遲處死等酷刑。張氏不把「理性(情理)發展」與「理智(事理)發展」視為格格不入的事,他強調的是「精神自由」,去除承襲至今的舊文化歷史限制,透過注入西方的新血「精神自由」,發展屬於中國人的新文化;這個新文化,就是指「新儒學的復興」──透過擴展宋明之義理、心性之學,找到屬於中國人的哲學,做為促進此世代中國各方面發展的哲學。
英文摘要
Liang Shu-ming and Carsun Chang was the same as the early Republican scholars, practitioners. They begin with Confucianism as the foundation, facing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trying to open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n a way. They are known as the first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Liang Shu-ming and Carsun Chang purpose of the study, all is in order to practice and exercise, and the two practices differ: Liang focused on rural construction; Chang engaged in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I would choos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Liang and Chang reason to see this sam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their upbringing and thinking patterns have contrasting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outcome.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so that more scholars can understand the wonderful place of Liang and Chang. Especially Chang drifting overseas, his Confucianism deserve to get more attention. 
Confucianism in which there are two levels. First is the academic level, refers to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Confucius. Second, the cultural spirit level, refers to as a spiritual pillar of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For comparison of academic Confucianism, I want to interpret the Confucian academic representative works from Liang, Zhang to enter the two ideas. For comparison Confucian culture, I try to learn from them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deep into their thoughts.
Liang and Zhang to observe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are similar, but made different conclusions. The key difference, in their Confucianism for "r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ree spirit." Liang believes Chinese people's "rational early start" restricted "rat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reason" stagnation also limits the breakthrough of "rational" . Zhang is not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een as something alien, he stressed that "the spirit of freedom". Remove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old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the injection of new blood in the West, "the spirit of freedom",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ulture belongs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is new culture is the "new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Liang Shu-ming and Carsun Chang were the same as the early republican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Facing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Liang Shu-ming and Carsun Chang were based on Confucianism,  and tried to open a way which belonged to Chinese culture. They were known as the first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Liang and Chang’s purpose of study is practice and exercise. However, each of them  practice their goal differently. Liang focused on rural construction; Chang engaged in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The reason I choose them to be my research objet is they are the first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and different from their background and thinking patterns, which led to different result. I hope that through the article, more scholars can understand the wonderful part of Liang and Chang’s thought. Especially Carsun Chang who lived overseas, has a chance to get more attention on his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parts two level in the article one is academic, which is about Confucius; the other is the cultural spirit, which is the pillar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Compare with the Confucianism, we would like to read the representative article of Confucianism to get into their thought from Liang Shu-ming and Carsun Chang. To compare with the Confucianism of culture, we try to understand more part of the meaning of culture in the beginning in order to go into the yield of society, policts, religion and thought.
Liang and Chang’s perspective about the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are the same. However, they made different conclusion. The key on their opinion of Confucianism at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freedom spirit" is different. Liang use people’s development to be an example,if a person wanted to have full spiritual development,he or she must needs full phys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rationality on Chinese culture haven’t had full development,they already started to develop rationality,thi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mathematic technic of industry stop. Liang believes Chinese people's "rational early start" restricted "rat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reason" stagnation also limits the breakthrough of "rational", like cruel punishment in Chinese tradition. Chang don’t think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n emo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n things" seen as something different, he emphasized that "the spirit freedom" remove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old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the injection of new blood in the West, "the spirit freedom". To development a new culture belongs to the Chinese people. This new culture is the "new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成果回顧與限制	3
第二章、	生平背景	10
第一節、	張君勱	10
一、	青年時思想啟蒙與定型(1887-1918)	10
二、	二度歐遊開闊眼界 (1913-1921)	11
三、	講學與辦學(1923-1941)	13
四、	政黨與憲政理想之實踐(1932-1949)	16
五、	海外儒學思想之傳播(1950-1969)	18
第二節、	梁漱溟	21
一、	少年時親友的啟蒙(1893-1912)	21
二、	青年時兩次思想轉變(1913-1922)	23
三、	從辦學投入鄉村建設(1924-1937)	25
四、	投入政治為國家努力(1937-1949)	27
五、	建國後之三種待遇(1949-1988)	30
第三章、	張君勱理論基礎及其內容	33
第一節、	唯實的唯心主義	33
一、	科學、哲學、人生觀與玄學	33
二、	知識與道德並重之德智主義	35
三、	以意志為主宰之社會函變說	37
第二節、	儒學之基本原理	41
一、	孔孟的思想價值與哲學理論	41
二、	新儒家哲學之基本範疇	51
第三節、	中國文化思想	61
一、	對文化的定義	61
二、	政治制度與社會風氣	62
三、	對學術思想的分析	63
四、	宗教藝術的分析與中國文化的短處	65
五、	精神自由的應用與中國文化新方向	68
第四章、	梁漱溟理論基礎及其內容	71
第一節、	唯識的直覺主義	71
一、	唯識認識論	71
二、	直覺主義倫理學	75
第二節、	儒學之基本原理	81
一、	孔子的仁學與孟子的心學	81
二、	對宋明儒家的評述	91
第三節、	中國文化思想	96
一、	對文化的定義	96
二、	對社會風氣的分析	97
三、	對政治制度的分析	100
四、	理性早啟與文化早熟	102
第五章、	儒學思想之比較與實踐	107
第一節、	儒學思想之建立與理論比較	107
一、    對孔子理論的重申	107
二、	對孟子思想的切入	109
三、	對宋明新儒家的看法	109
第二節、	中國文化思想比較	111
一、	對中國文化之範圍界定	111
二、	對社會與政治看法之異同	112
三、	對思想宗教之定位不同	114
第三節、	儒學理想的實踐	118
一、	儒學思想的傳播	118
二、	儒學教育的建立	119
三、	政治理想的實踐	119
第六章、	結論	121
第一節、	思想評價	121
第二節、	時代意義	122
參考書目	123
附錄:張君勱著作目錄	128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1.	〔東周〕荀子著,楊正翠、粘子瑛、吳桂滿、謝寶蓮校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2.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2007年7月。
3.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七),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年。
4.	〔清〕黃宗羲、全祖望著,《宋元學案‧卷十二‧濂溪學案(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	專書
1.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4月。
2.	王宗昱著,《梁漱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月。
3.	朱漢國著,《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4.	呂希晨、陳瑩著,《張君勱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5.	李淵庭、閻秉華整理,《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8月。
6.	李瑞全等著,《當代儒學發展之契機》,臺北:鵝湖月刊社,1997年12月。
7.	李賢宗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6月。
8.	林安梧著,《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6年1月。
9.	施忠連著,《現代新儒學在美國》,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學研究叢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	張君勱等著,《科學與人生觀》,民國叢書,第一編第3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
11.	張君勱著,《立國之道》,臺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總部,1969年3月,臺五版。
12.	張君勱著,《明日之中國文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13.	張君勱著,《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2月。
14.	張君勱著,《義理學十講綱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2月。
15.	張君勱著,程文熙編,《中西印哲學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6月。
16.	梁漱溟著,《中國文化要義》,民國叢書,第一編第4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據路明書店1949年版影印。
17.	梁漱溟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民國叢書,第一編第4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據路明書店1949年版影印。
18.	梁漱溟著,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全八卷)》,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19.	陳先初著,《精神自由與民族復興──張君勱思想綜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20.	傅偉勳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鵝湖學術叢刊10,1991年5月。
21.	景海峰、黎業明著,《梁漱溟評傳》,北京: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10年3月再版。
22.	劉貴傑著,《佛教哲學》,臺北:五南圖書,2006年7月。
23.	劉義林、羅慶豐著,《張君勱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24.	鄭大華著,《張君勱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5.	鄭大華著,《梁漱溟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26.	鄭大華著,《梁漱溟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27.	顏炳罡等著,《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鵝湖月刊社,1997年。
28.	〔美〕Samuel Enoch Stumpt, James Fieser 著,鄧曉茫、匡宏譯:《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沙特及其後》,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7月。
29.	〔美〕艾愷採訪,梁漱溟口述,《這個世界會好嗎?》,臺北:博雅書屋,2009年11月,再版。
30.	〔美〕艾愷著,王宗昱、冀建中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之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三、	學位論文
1.	余帛燦著,《試論梁漱溟的文化──社會發展觀》,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	阮壽德著,《梁漱溟新儒家思想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3.	林弘仁著,《勞思光宋明儒學方法辨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7月。
4.	林俊宏著,《陽明哲學中「道德主體」的探討》,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6月。
5.	許結翔著,《論張君勱的憲政立國思想》,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6.	陳玉芳著,《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7.	黃楸萍著,《梁漱溟學術思想與教育實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四、	期刊論文
1.	王呈祥著,〈論張君勱哲學比較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頁95-98。
2.	王悅著,〈從文化哲學走向鄉村建設──梁漱溟的變與不變〉,《孔子研究》2013年第6期,頁77-86。
3.	王傳濤著,〈梁漱溟仁學思想探微〉,《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67-69。
4.	王曉黎著,〈從「德法合一」到「內聖外王」──張君勱「德法合一」論述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3-116。
5.	成慶著,〈尋找秩序──中國思想史脈絡中的張君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26-32。
6.	江旺龍著,〈以現代國家建構為導同的農村現代化〉,《社會觀察》2012第2期(總第461期),頁166-168。
7.	吳曉蓉著,〈梁漱溟「道德代宗教觀」商榷〉,《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第302期,2010年9月,頁254-255。
8.	呂希晨著,〈評張君勱儒學與現代化的相容論〉,《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86-91。
9.	李林洪、楊蘭著,〈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與宗教」思想述評〉,《理論觀察Theoretic Observation》2011年第6期,頁28-29。
10.	李芳、張運生著,〈梁漱溟的古代中國倫理本位觀〉,《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7卷第5期,2008年5月,頁8-10。
11.	李昶著,〈張君勱哲學思想的演變及特徵〉,《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1卷第4期(總第29期),1997年12月,頁21-25。
12.	李強、劉磊著,〈張君勱論儒家思想復興〉,《新西部》2011年第21期,頁117。
13.	周良發、林娟著,〈梁漱溟對中國哲學的認識與探索〉,《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12 年3月,頁23-27。
14.	周良發著,〈全面評價梁漱溟:從學術思想到人格特質〉,《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第2期,2012年2月。
15.	周良發著,〈張君勱的儒家哲字復興論〉,《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頁70-72。
16.	周良發著,〈張君勱教育思想初探〉,《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11年2月,頁63-65。
17.	周良發著,〈義理研究的深化與學術視閾的拓展──近十年來梁漱溟研究述評〉,《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1期,2012年2月,頁42-46。
18.	周良發著,〈鄭大華先生的梁漱溟研究〉,《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75-78。
19.	侯賓著,〈梁漱溟與泰州學派〉,《黑河學刊》第178期,2012年05月,頁13-15。
20.	韋林珍,鐘海著,〈張君勱的中西文化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44-47。
21.	徐福來著,〈倫理人生的義理與實踐──梁漱溟在當代新儒家陣營中的特色與貢獻〉,《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08年3月,頁28-32。
22.	秦淮著,〈梁漱溟的中國哲學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9年7月,頁21-25。
23.	翁賀凱著〈張君勱晚年儒家思想復興論再探析〉,《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頁28-37。
24.	張三萍著,〈略論張君勱的科學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11年8月,頁25-29。
25.	張永超著,〈直覺、理性、人心:梁漱溟對中國文化解讀的三階段〉,《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8-12。
26.	張春梅、陳明勝著,〈張君勱與國立自治學院〉,《蘭台世界》2012年4月下旬,頁44-45。
27.	陳先初著,〈張君勱思想研究述評〉,《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頁54-59。
28.	黃造煌著,〈近二十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綜述〉,《綏化學院學院》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61-64。
29.	萬峰:〈批判梁漱溟對於中國國家問題的反動觀點〉,《法學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Law》1956年第1期,頁51-56。
30.	葉明華、楊國樞著,〈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1997年春,169-225頁。
31.	賈孝敏著,〈論柏格森直覺主義對梁漱溟哲學的影響〉,《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 年1月,頁46-47。
32.	廖濟忠著,〈與人相關係,因情而有義──梁漱溟的倫理內涵探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2012年8月,頁27-31。
33.	劉旺華著,〈自下而上「造社會」:梁漱溟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漢江論壇》,2011年1月,頁63-67。
34.	劉述先著,〈現代新儒學發展的軌跡〉,《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1月,頁1-6。 
35.	劉述先著,〈港台新儒家與經典詮釋(上)〉,《鵝湖月刊》第28卷第10期,頁8-14。
36.	劉述先著,〈當代新儒家對西方哲學的回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2年1月,頁28-35。
37.	劉誠龍:〈「亂世之飯桶」張君勱〉,《民主與科學》2009年第3期,頁57-59。
38.	歐陽詢著,〈當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義與政治自由主義──以張君勱為個案〉,《懷化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3月,頁25-27。
39.	潘光哲著,〈「張君勱研究」前景的反思──以兩部新著為例〉,《新史學》第10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47-161。
40.	鄭大華著,〈張君勱與現代新儒學〉,《中國現代化進程研究》2003 年第4 期,頁135-141。
41.	鄭大華著,〈論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的發展〉,《中州學刊》,2004年第1期,頁96-101。
42.	藍麗春、邱重銘著,〈「文化」的定義、要素與特徵〉,《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2008年12月,頁117-128。

五、	網路資源
1.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2014年10月。
2.	「明倫電子叢書」:http://www.minlun.org.tw/3pt/3-dreamweaver/30-01.htm,2014年10月。
3.	「新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2014年10月。
4.	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2014年8月。
5.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14年10月。
6.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2014年9月。
7.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4年10月。
8.	Confucius2000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index.htm,2014年10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