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3201513122700
DOI 10.6846/TKU.2015.00945
論文名稱(中文) 從偽裝到真實扮演:電影《義大利人》中自在的身體符碼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pretending to be real: The harmonious body code in "L'italie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Redevenir à Algérien: Le code du corps naturel chez "L'italien"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陳舒婷
研究生(英文) Shu-Ting Chen
學號 6000802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15-01-12
論文頁數 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鵬飛
委員 - 黃馨逸
委員 - 苑倚曼
關鍵字(中) 身體
能量
觀看
真實
他者
自我認同
關鍵字(英) Body
energy
self-identity
watching
reality
othe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corps
é
nergie
identité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電影 L’italien中故事的主角為移民法國的第二代阿爾及利亞人Mourad,其為讓自己在法國生存無往不利,將自己佯裝為義大利人,然而,在滿足自己欲望的同時,Mourad 失去了自我,也差點失去了未婚妻。經過一番波折之後,他才接受自己的身分也找回了自我。

    德國舞者碧娜‧鮑許(Pina Bausch)曾說:「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我更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筆者引用她的話提出問題:甚麼樣的內在能量讓人的身體「舞動」起來?環境的因素啟動Mourad的內在動能(Moule intérieur),也讓Mourad的身體「舞動」起來,讓他的身體「舞動」為義大利人,最後又回歸為阿爾及利亞人。

    由自我否定到自我認同的轉變,在於Mourad 想法的轉移,這個轉變使其從「觀看『他人』的觀看」的偽裝到「觀看自己」的自在,其過程內含反思能力,經過內化致其外在的改變,呈現出一種主動而自在的身體符碼。
英文摘要
The leading role in L’italien is an Algeria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Mourad, who pretends to be an Italian for being successful in French society. However, he loses himself, even his fiancée, Hélène after satisfying his own desire. It was not until he has gone through the ups and downs in his life that he accepted his own identity. 

    Pina Bausch, a Germany choreographer, said, “I don't care how they move, I want to know what moves them.” What she said reminds me think about what moves Mourad? The environment starts up his Moule intérieur that “moves” his body an Italian, then, resume him an Algerian.

    His alteration relies on his changing perspective on himself. Instead of thinking “I have to meet someone else’s expectation”, he “follows himself”. His cultivated experience finally showing him an easy but resolute body code.
第三語言摘要 L’italien est un film qui discute de thème et l’identité dans la société entre France et Algérie, c’est un film qui décrit un homme, Mourad, un Algérien qui cache son identité réelle, et se prnd l’identité d’un Italien qui s’appele “Dino”. Malheureusement, un jour son secret a révélé par son collèque. Cela lui permet de retrouver son identité propre. C’est un film pour décrire la vie des Algériens qui vivent en France. Ici on peut poser une question : qu’est-ce que le film veut finalement exprimer ? Pourquoi Mourad veut se déguiser en “Dino” ? “Se déguiser” est l’idée par laquelle j’ai commencé à écrire le mémoire. Le mot évoque l’histoire coloniale et les signes du corps, on ne le peut pas le néglige. On va analyser le processus de la négation de son corps qui “se perd” pour “reconquérir son identité”, les paroles entre sa fiancée, sa famille, et le imam lui permettent de reconquérir un corps qui ne se déguise plus, Il pouvait désormais “danser” librement. Comment les gens, les cultures et les tribus acceptent les différences, et en même temps comment peuvent-ils atteindre la coexistence sur la Terre ? On doit affronter cette question.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I.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II. 研究架構 3

第一章  L’italien的電影評析 6

第一節  電影情節  6

第二節  偽裝的身體對白- Camouflage  9

第三節  義大利印象 27

第二章  文化與環境 30

第一節  法國建立的阿爾及利亞文化 32

第二節  偽裝的背後(一)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41

第三節  偽裝的背後(二)阿爾及利亞移民在法工作問題 43

第三章  自在的身體符碼 56

第一節 流動的身體 56

第二節  失能者的身體 61

第三節  自在的身體符碼 71

結論 85

參考書目 88

 


[圖次]

Carte 1  L’environnement et le corps de Mourad IX

Carte 2 L’énergie et le corps XII

Carte 3 De la négation à l'acception XIII

圖1-1 “Dino”身戴天主教十字項鍊。 9

圖1-2“Dino”的義大利假護照。 9

圖1-3 Mourad 盡其所能地在同事面前扮演一位義大利人。 12

圖1-4 Mourad 以義大利文與上司對話。 12

圖1-5 Mourad 對上司說謊。 12

圖1-6 Mourad 在公司使用乾淨的水清潔自己。 13

圖1-7 Mourad 設法找理由不讓Hélène偕同他去「義大利」。 14

圖1-8 Mourad 設法找理由不讓Hélène偕同去「義大利」。 14

圖1-9 Mourad 以機械般的方式形容其「故鄉義大利」的特色。 17

圖1-10 Mourad 編造理由讓未婚妻不與他產生身體的接觸。 19

圖1-11 Mourad 編造理由讓未婚妻不與他產生身體的接觸。 19

圖1-12 Mourad 在法國購買義大利的象徵性紀念品返家。 20

圖1-13 Mourad 與母親在機場會合以阿拉伯文打招呼。 21

圖1-14 Amel 向 Mourad 詰問。 22

圖1-15 Mourad 的表情透露 Amel 其實向他問出了他藏在心中的秘密。 22

圖1-16 Amel 懷疑 Mourad 在法國購買義大利的象徵性紀念品。 23

圖1-17 Amel 對 Mourad說的話產生許多質疑。 25

圖1-18 Mourad欺騙父親其在義大利生活。 26

圖1-19 Mourad欺騙父親其在義大利生活。 26

圖2-1 Mourad:我說謊是在呈現社會的不完美。 43

圖3-1 環境與身體相互形塑 Mourad 身體的內在能量。 60

圖3-2 父親與 Mourad 談論伊斯蘭傳統。 68

圖3-3 外在能量與 Mourad的身體表演。 70

圖3-4 母親在機場會合時招呼他 Mourad。 84

 
[表次]

表 2-1  第二代阿爾及利亞小孩所說的語言與其身分認同。 35

表 2-2 第三代阿爾及利亞小孩所說的語言與其身分認同。 38

表 2-3  阿爾及利亞獨立前外來人口遷法人數。 46

表 2-4  1954~1982阿爾及利亞人、西班牙人與義大利人之在法人口數。 47

表 2-5  1954~1982 期間在法國人口數。 48

表 2-6  2006 年主要遷入法國的移民國家人次。 49

表 2-7 依國籍與性別劃分的失業人口與失業率(1982年人口普查)。 53
參考文獻
【A. 西文參考書目】
Gorden, Lewis R, Bad Faith and Antiblack Racism, Humanities Books, 1995.
Le Breton, David, L’adieu au corps, Paris, Métailié, 1999.
Le Breton, David, La sociologie du corps, Paris, P. U. F, 2008. 
Le Breton, David, L’interactionnisme symbolique, P.U.F., 2008.
Le Breton, David, Signes d’identité, Paris : Métailié, 2002.  
Linton, Simi, My body politic,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
Sarraute, Nathalie, L’Ere du soupçon, Paris : Gallimard, 2006.  
Sarraute, Nathalie, Pour un oui ou pour un non, Paris, Gallimard, 1999.
Sarraute, Nathalie, Tropismes, Paris : Éditions de Minuit, 1957. 
Sartre, Jean-Paul, L'être et le Néant, Paris, Gallimard, 1943.
Sartre, Jean-Paul, L’imaginaire, Paris, Ellipses, 1999.
Siebers, Tobin, Disability Aesthetic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0. 
Will, Patrick, La France et ses étrangers, l’aventure d’une politique de l’immmigration 1938-1991, Paris: Calmann-Levy, 1991.
Wendell, Susan, The rejected body: feminis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disabil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B. 西文參考書目中譯本】
大衛‧勒布雷東著,《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王圓圓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阿爾弗德‧阿德勒著,《自卑與超越》,黃光國譯,臺北:志文出版社,2004。
哈羅德‧伊薩克斯著,《族群:集體認同與政治變遷》,鄧伯宸譯,臺北:紅螞蟻圖書出版,2004。 
 
讓‧保羅‧沙特著,《存在與虛無》,陳宣良譯,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公司,2012。讓‧莫丁著,《法國的外籍勞工問題》,名揚國際公司譯,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0。

【C. 中文參考書目】
王世宗,《古代文明的發展:文化絕對價值的尋求》,臺北,三民出版,2008。
張芝聯主編,《法國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黃金麟,《歷史、國家、社會: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2000。 
 
【論文相關文獻】
I. 中文專文
孫小玉,〈從偽裝到扮/表演:失能者的身體政治〉,刊載於《英美文學評論》第22卷,2013。
游淙祺,〈身體、不良信念與文化認同的基本態度:從沙特談起〉,刊載於《哲學典文化》第38卷,第2期,2011。

II. 西文專文  
Barkat, Sidi Mohammed, “Technique de neutralisation du rapport au monde et nouvelle figure de la mort dans l’État de droit. L’exemple de l’Algérie colonisée”, Router :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No. 11, 2010.
Biichlé, Luc, “La transmission des langues et des identités en contexte migratoire”, Hommes & Migrations, No. 1295, 2012.
Poinsot, Marie et Carbin, Terence, “La situation paradoxale de l’immigration Algérienne”, Hommes & Migrations, No. 1295, 2012.
Tzu-Shiow Chuang, “Rewriting and Identity in Asia Djebar’s L’Amour, la fantasia”, 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 No. 31, 2011.

【網路資源】
INSEE(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官方網站。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