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1202122113700
DOI 10.6846/TKU.2021.00735
論文名稱(中文) 一所大學創新學習方案對學生學習經驗的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Students in an Innovative Learning Program from a Univers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1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江佩芸
研究生(英文) Pei-Yun Chiang
學號 6077200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1-09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曉華
委員 - 陳幼慧
委員 - 張貴傑
關鍵字(中) 自主學習
跨領域
社會實踐
創新學習
關鍵字(英) Self-learning
Cross-domain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on lear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所大學創新學習方案對學生學習經驗的研究,了解該校在推動創新學習方案的發展脈絡,並透過自主學習、跨領域學習、社會實踐等概念,來深入探究該校執行創新學習方案的具體行為、內涵及在推動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於創新學習方案之想法與回饋。
本研究針對四位教師、畢業生及學生作為訪談對象並將所搜集資料進行統整分析後,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	「大環境改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能力」為促使推動創新學習方案之原因。
二、	將「自主學習」「跨領域學習」「社會實踐」融入創新學習核心,規劃微學分和虛擬學院為個案大學推動創新學習方案之具體作法。
三、	找到學習的方式、期待學習為創新學習方案對學生的影響。
四、	處處都是教室、處處皆是學習場域、處處都有值得學習的事情發生!為未來高教樣貌之想像。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study of a university’s innovative learning program o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school’s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learning programs, and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 through concepts such as independent learning, cross-domain learning,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specific behavior,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learning plan and the ideas and feedback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innovative learning plan during the promotion process.
In this study, four teachers, graduates, and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Changes in the big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future" are the reasons for promoting innovative learning programs.

2.Integrate "self-directed learning", "cross-field learning" and "social practice" into the core of innovative learning, and plan microcredits and virtual colleges as specific methods for individual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innovative learning programs.

3.Find a way to learn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impact of innovative learning programs on students.

4.There are classrooms everywhere, learning fields everywhere, and things worth learning are happening everywhere! Imagine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高教創新的學習理論基礎...............................7
第二節 高教創新的國外趨勢與實驗教育的精神...................22
第三節 高教創新的國內發展..................................36
第四節 研究回顧...........................................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4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48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資料分析..................................57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58
第五節 研究倫理...........................................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60
第一節 個案大學創新學習方案發展之脈絡.......................60
第二節 個案大學對於推行創新學習方案之具體運作...............64
第三節 參與創新學習方案學生的學習經驗.......................70
第四節 創新學習方案施實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與解決方法..........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4
參考文獻.................................................87
壹、中文部分..............................................87
貳、英文部分..............................................94
附錄一...................................................96
訪談大綱(教師)..........................................96 
訪談大綱(行政人員暨畢業生)...............................97
訪談大綱(學生)..........................................98
附錄二...................................................99
訪談同意書...............................................99

表目次
表2-1 高等教育的創新翻轉核心價值之研究.....................41
表2-2 高等教育的創新翻轉實施之研究........................44
表3-1 受訪者身分別編碼...................................56

圖目次
圖2-1 齊莫曼自主學習模型.................................12
圖2-2 法國42學校學生學習地圖.............................31
圖2-3 Stanford 2025 Open loop university................33
圖2-4 Stanford 2025 Paced education.....................34
圖2-5 Stanford 2025 Axis flip...........................35
圖2-6 Stanford 2025 Purpose learning....................3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上報 UP Media(2016,8)。重視「教育」成就偉大法國,法國富翁在矽谷創辦學費全免、免費食宿的 coding 學校「42」。科技報橘。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8/17/code-school-for-free-42/
王冬、陳岩(2017)。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育現代化,15,95-96。
王如哲(2017)。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台灣教育,704,12-18。
王秀槐、丁艾竹、蘇愛嵐(2011)。跨越科系的藩籬:我國研究型大學實施前段不分系模式分析與個案大學實施策略之探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1-30。
王惠蓉、羅文星(2014)。跨領域教學在性別教育課程之實踐。通識教育學刊,40,59-86。
王驥懋(2015)。跨科際研究:文獻回顧以及研究議題。收錄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頁39-74)。臺北市:教育部。
卯靜儒(2015)。評《未來課程:數位年代的學校知識》。教育研究集刊,(6:12),111-121。
台灣大專院校學生數列表。(2020,6)。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A4%A7%E5%B0%88%E9%99%A2%E6%A0%A1%E5%AD%B8%E7%94%9F%E6%95%B8%E5%88%97%E8%A1%A8
成功大學(2020)。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取自http://ccep.ncku.edu.tw/
交通大學(2020)。交通大學百川計畫。取自http://ipth.site.nthu.edu.tw/p/412-1462-14021.php
沈玉香(2017)。淺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_儒家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人生十六七,2,17。
李丁讚(2017,8)。「實作」怎麼「做」?。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取自http://cge.nthu.edu.tw/cgenews032/
李育諭、林季怡(2018)。大學跨領域能力、課程參與和問題覺知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6(S),419-440。
李強天、周志輝(2009)。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國電力教育,2009(21),134-136。
何蓮珍(2003)。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外國語文雙月刊,35(4),287-289。
吳丹(2011,8月24日)。探析儒家教育理念與外語自主學習的關聯【線上論壇】。取自http://big.hi138.com/yingyu/yuyanwenhua/201108/340308.asp#.XaK_h0YzZPY
青春發言人(2018)。未來「大學」正在進化中!?專訪美國新創大學Minerva Schools。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31_XLB1rM
吳國平(2015,11月24日)。什麼是自主性學習?。每日頭條。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2qjoa2e.html
吳雯淇(2018,7)。法國富翁矽谷創辦免費學校 學生:讀書變成興趣。風向新聞。取自https://kairos.news/112767
吳凱琳(2017,8)。8萬人申請,錄取900人,4成沒高中文憑——從巴黎到矽谷,School 42掀起的高教實驗(2017)。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france-innovation-education-school-42
吳軒億(2016)。從國際經驗探討我國大學創新轉型之策略與發展。人力規劃及發展研究報告,17,87-110,取自
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0/relfile/0/10564/300d2326-c3d4-483c-9289-3db0e88f5720.pdf
吳璧純(2018)。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做什麼」?。教育脈動,15,1-7。
周天梅(2010)。論學生自主學習發生的內部機制。中國成人教育,10,145-146。
林珮萱(2018,2)。大學進化「被創新」新鮮人必懂四大趨勢。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42802
法國school42,專教自制力(2018,5)。高教創新。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global_vlews/content.php?cid=166&did=506
周睦怡、熊慧嵐、陳東升(2018)。在地社會創新網絡: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在地實作為例。台灣政治學刊,22(2),147-202。
社會實踐教學(2019,12)。MBA智庫百科。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7%A4%BE%E4%BC%9A%E5%AE%9E%E8%B7%B5%E6%95%99%E5%AD%A6
徐藝華(2005)。另類是教育的出路-專訪國立政治大學馮朝霖教授。師友月刊,454,6-12。
許文瑞、陳振遠(2016)。高教創新轉型發展中的產學合作新型態。台灣教育,(702),19-26。
陳文學、邱韻芳(2017)。大學協力下的部落治理-以暨南大學參與眉溪部落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1),1-26。
逢甲大學(2020)。逢甲-社會創新學院。取自http://sschool.fcu.edu.tw/index.php/tw/
逢甲大學a(2020)。逢甲大學-國際體驗。取自http://www.genedu.fcu.edu.tw/index.php/tw/2018-09-06-08-35-44/171-2019-02-12-07-56-52
逢甲大學b(2020)。逢甲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全球資訊網-CDIO教學模式。取自
http://www.ctlr.fcu.edu.tw/wSite/ct?xItem=266370&ctNode=46863&mp=219301&idPath=46480_46733_46863
逢甲大學c(2020)。逢甲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全球資訊網-Freshman Project新鮮人專題。取自http://www.ctlr.fcu.edu.tw/wSite/ct?xItem=266270&ctNode=46851&mp=219301&idPath=46480_46733_46851
逢甲大學d(2020)。逢甲大學-創能學院。取自https://ischool.fcu.edu.tw/?lang=zh-hant
逢甲大學e(2020)。逢甲-跨領域設計學院。取自
https://www.dschool.fcu.edu.tw/
逢甲大學f(2020)。逢甲大學微學分課程簡介。取自http://micro.genedu.fcu.edu.tw/index.php/coursepro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a(2015)。教育部發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95C1DB78B6E7C7A
教育部b(2018)。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5AC6858C0DC65F3
許志義(2018,2)。變局中,高教創新的核心價值:自主學習與群體學習。哈佛商業評論。取自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7758.html
陳怡方(2017)。高等教育轉型的人類學反思:以社會實踐課程的經驗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5(2),147-184。
郭重吉(2008)。介紹跨領域的研究與教育,研究與創新,7,5-6。
陳虹、黃斌、黃桂栓(2016)。跨領域研究的識別、管理與評價研究。科技與經濟。29(4),11-17。
陳金貴(2000)。我國大學院校推動服務學習方案的檢討。教師天地,104,6-15。
陳美如(2016)。拓土開疆的教育實踐家:黃政傑講座教授專訪。教育研究月刊,265,4-11。
陳美如、雷嗣汶(2019)。跨領域學習:創新課程發展關鍵元素。教育研究月刊,300,18-35。
陳政宏(2015)。跨領域合作時專家溝通之困難。收錄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頁343-367)。臺北市:教育部。
陳祥麟(2015)。黃榮村:高教存亡不是只有創新轉型問題。評鑑雙月刊,(58),1-3。
清華大學(2020)。清華學院實驗教育方案。取自http://ipth.site.nthu.edu.tw/p/412-1462-14021.php
陳雅慧(2016,10)。對學習提出大膽想像的「史丹佛2025」。天下雜誌。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860
陳雅琪(2008)。台灣地區大學延後分流教育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崔春華(2014)。論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管理。吉林教育,9,21。
彭心儀、陳榮順、黃怡芳(2018)。「多元、彈性與翻轉」-建構多元、適性揚才的大學環境:以國立清華大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13-117。
張勇、潘素萍(2006)。齊莫曼的自主學習模型理論與啟示。高教發展與評估。22(1),48-50。
程晏鈴(2017,11)。台大最夯的課!跨校、跨國、跨領域,打破學習想像。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5986&fbclid=IwAR0z95P861FoabTCAABrWCkyRz4Xn4YfKN3MRiKpFuxpJO4ZHglqskL4GdA
張克怡(2018,3)。Minerva移地教學 讓學習無疆界。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111/201803310003.aspx
張登文、施苡竹、盛郁庭、吳怡馨(2018)。共創共享的創意工場-不一樣的大學創新實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39-43。
張開毅(2012)。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程教育研究,24,79。
曹翠英、曹翠娥(2015)。學校教育創新之探討。台灣教育,693,45-48。
馮朝霖(2017)。另類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臺灣經驗。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1-22)。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碧如(2017)。特殊選才機制形塑大學教育改革的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2),26-30。
黃世輝、蘇秀婷(2017)。從推動社區體驗學習反思社會實踐的可能:以阿里山鄉來吉部落的設計工作坊為例。設計學報,22(3),1-19。
黃岳涵(2019,3)。直擊密涅瓦(Minerva)大學怎麼上課?線上即時密集互動,線下整個城市都是教室。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292                          
黃俊傑(2017)。21世紀大學理念的激盪與通識教育的展望。通識教育學刊,20,11-38。
黃魯成、武丹、吳菲菲、李欣、苗紅(2016)。中國開展跨領域研究的思考。中國科技論壇。5,12-18。
黃儒傑(2019)。跨領域研究社群的實施與創新:以教學策略之AI推薦系統研究社群為例。教育研究月刊,300,18-35。
鄒川雄(2008)。文化移植、傳承與創新?-從西方大學的博雅教育傳統看台灣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跨領域研究,5,23-56。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20(4),1-24。
鄒昀倢(2014,1)。Minerva :用 7 億台幣打造一所能打敗哈佛的線上大學。科技橘報。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4/01/20/this-entrepreneur-is-trying-to-create-a-perfect-university/
楊竣傑(2017,10)。史丹佛2025,重塑學習生態系統。Cheers雜誌。取自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5593
賈歷程(2012)。教學方法中儒家思想對現代課改的啟示。社科縱橫,27(3),192-193。
臺北醫學大學(2020)。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取自http://cis.tmu.edu.tw/
趙志成(2014)。香港推行自主學習的探索。教育學報,42(2),143-153。
廖敦如(2018)。大學藝術與設計專業課程融入社會實踐之探究-以地方文化加值設計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1),207-245。
熊漢琳(2018)。社會實踐從服務學習開始-以景文科大攜手計畫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7(1),7-11。
賓靜蓀(2018,1)。法國42學校:入學測試第一關是2小時的線上遊戲。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098-法國42學校:入學測試第一關是2小時的線上遊戲/
鄭育萍(2016)。大學教育再想像史丹佛之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教育研究月刊,266,96-112。
蔡明燁(2015)。臺灣與國際的接軌:跨科際思維與科學傳播。收錄於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主編),界定跨科際(頁1-37)。臺北市:教育部。
蔡清田(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核心素養。師友月刊,(566),17-22。
蔡清田(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課程改革。評鑑雙月刊,(80),25-29。
潘榮吉、柯良宜、蘇育令、陳坤虎(2016)。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以輔仁大學為例。全人教育學報,(14),33-62。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文化。
薛曉華(2006)。現代性到後現代的知識轉型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未出版之博士文)。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薛雅慈(2013)。 臺灣高等教育各學門實施前段不分系課程的知識理念探討-全球化知識生產模式轉變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6(4),1-34。
薛雅慈、薛珍華(2013)。大學學科制度專門化與職業化的批判分析:知識社會學與批判教育學的視角。教育與社會研究,(26),83-129。
叢培榮(2010)。自主學習理論及能力培養初探。科教導刊,7,39-40。
龐維國(1999)。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68-74。
龐維國(2000)。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心理學動態,4,12-16。
龐維國(2001)。論學生的自主學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2,78-83。
ALPHA Camp(2017,3)。Minerva — 一所顛覆高等教育的新型態大學。科技橘報。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3/21/minerva/
Lance.(2017,12)。錄取率比哈佛低、免學費、沒有老師!這個法國富豪砸24億創辦大學,讓學生自學「寫程式」。商業週刊。取自https://bwne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21373?Type=3
貳、	英文部分
Feliciana Hsu. (2018,1). Nonprofit School 42 Brings Tech Talent to Employers, Startups. Meet Startup @TW. Retrieved from https://meet.bnext.com.tw/intl/articles/view/42219
Kolb, D. A. (1984). Experi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inerva Schools at KGI. (2019,1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inerva.kgi.edu/
Moran, J. (2002). Interdisciplinarity. New York: Routledge.
Rubinstein, D., & Schwarzschild. S.S. (1982). Marx and Wittgenstein: Social praxis and social explanatio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1(6), 733-734.
Slunt, K. M., & Giancarlo, L. C. (2004).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1(7), 985-988.
Stanford2025 (2019,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nford2025.com/#fast-forward
Walshok, M, L. (1995). Knowledge without boundaries: What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can do for the economy, the workplace, and the communit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Wright, G. B. (2011).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3(1),92–97.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