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701201510113600
DOI 10.6846/TKU.2015.00939
論文名稱(中文) 從「人間條件五」論中年男子的自我價值觀
論文名稱(英文)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on Men’s Midlife – A case study on Drama 「Human Condition V」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呂惠敏
研究生(英文) Hui-Hin Lu
學號 6997000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3
論文頁數 12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
委員 - 鄧建邦
委員 - 周維萱
關鍵字(中) 嬰兒潮世代
多層次因果分析
自我價值觀
中年危機
關鍵字(英) Baby Boomers Generations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Self Value
Mid-life Cri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藉由探討《人間條件五》劇情的分析與訪談,目的是為描述與發掘台灣嬰兒潮世代的中年男子之自我觀與未來發展。研究假設是:中年男子之價值觀表現在其行為態度上,而其價值觀之形塑源自於自我觀的概念。本文主要是以時代背景之大敘事與研究者個人經驗之小敘事,加上未來學的多層次因果分析法(簡稱CLA)做為研究方法,訪談二個世代與不同性別的人,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嬰兒潮世代的中年男子應分為早期的與末期的人,因為受到「個人傳統心理性」與「個人現代心理性」影響的程度不同,他們對於自我的價值觀,有傾向宿命論的「決定論」與反身性的「目的論」之區別,尤其反映在處理中年危機上。結論提出的
從眾,即接受主流的價值觀,並以接納自己來肯定自己,做為新的自我價值觀之建立。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view of self of the baby boomers generations (the middle-aged man) in Taiwan,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stage play "Human Condition V " and real person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is that the middle-aged man demonstrates value system through external behavior and attitude derived from the view of sel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micro narrativ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macro narra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referred CLA) is used as the primary analytical method, plus interviews with two generations of people from both sex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baby boomers generation sh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old and young groups.  Moreover, under the impact of “ psychological traditi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modernity” their self value perspectives are either in “pre-determinism” or in “teleology” The differences are especially obvious when dealing with mid-life crisi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y tend to show conformity, in which they follow the mainstream value system then build up their own view of self.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  I
圖目錄  --------------------------------------- II
表目錄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1
    第一節 多層次因果分析 ----------------------------- 11
    第二節 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與台灣戰後經濟之關係-------- 14
    第三節 文化與自我價值觀之關係 --------------------- 18        
    第四節 文化全球化與華人個人心理性 ------------------ 22
    第五節 男性研究 ---------------------------------- 25

第三章《人間條件五》中年男子的自我價值之形塑------------ 35
    第一節 自由的迷思 -------------------------------- 35
    第二節 寂寞的自由 -------------------------------- 44
    第三節 自卑的自我 -------------------------------- 49
    第四節 迷失的尊嚴 -------------------------------- 54
   
第四章 CLA研究分析 ----------------------------------- 63
    第一節 表象層:歐吉桑漂泊的心情 -------------------- 63
    第二節 系統層:都是「自我的價值觀」惹的禍 ----------- 66
    第三節 世界觀及論述:「目的論」取代「決定論」-------- 75
    第四節 迷思及隱喻:「從眾」才是王道 ---------------- 103

第五章 結論 ----------------------------------------- 107
     
參考文獻   ------------------------------------------ 117

圖目錄
圖 1-2  多層次因果分析 -------------------------------- 9
圖 2-1  研究架構圖   --------------------------------- 12
圖 4-1 《人間條件五》之 CLA 分析 --------------------- 104

表目錄
表1-1 受訪者之資料背景與代表性 ------------------------- 9
表 3-1《人間條件五》中年男子之「自我」------------------ 60
表 5-1 台灣嬰兒潮世代「自我觀」之變化 ----------------- 11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王雅各。2007。〈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女學學誌》24期,
    頁135-173。
王行。2013。〈單親爸爸劇本創作中再現之男性意識及其生活處境〉
   《台灣人權學刊》2卷,2期,頁41~68。
王叢桂、羅國英。2010。〈自我發展與利他服務價值觀的融合:
    華人工作價值的變遷與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33期,頁3-58。
王叢桂、羅國英。2011。〈家庭內工作價值的傳承與變遷:
    親子對偶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36期,頁195-247。
王叢桂。2012。〈從關係與情境看華人自我展現〉 
   《本土心理學研究》37期,頁 231-239。
王叢桂、羅國英。2013。〈嬰兒潮世代退休時期的心理需求與價值:關 
    係主義取向〉《本土心理學研究》39期,頁3-63。
江文慈。2009。〈不惑之惑:中年人的心理危機與轉機〉
    《諮商與輔導》277期,頁22-27。
Allan G.Johnson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3。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台北市 : 群學。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
李文龍。2003。《抓住三千億銀髮商機》台北:知本家出版社。
李筱峰。1999。《臺灣史一○○件大事》台北 : 玉山社。
李仁豪、余民寧、劉育如。2008。《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4卷,
    4期,頁231-258。
余德慧(1990),《中國男人的生涯觀》台北 : 張老師。
Held, David、McGrew, Anthony、Goldblatt, David &  
    Perraton, Jonathan (沈宗瑞、高少凡譯)。2004。
   《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 經濟與文化的衝擊》。
    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利翠珊。2012。〈華人社會關係網中的自我觀〉《本土心理學研究》
    37期,頁225-230。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方法
    論求答案〉《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楊國樞、黃光國主編)。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念真。2013。《人間條件五-男性本是漂泊心情》。台北市 : 原神。
林雯玲。2013。〈女性與國族:《人間條件二: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 
    們》之國族寓言與歷史再現〉《戲劇研究》11期,頁113-136。
林仁廷、丁興祥。2012。〈男性情感初探:一位失婚男性的生命困局〉
   《應用心理學研究》56期,頁99-132。
Michael E. Poter (李振昌、林慈淑譯)。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 
    要》(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臺北市 : 聯經。
邱坤良。2008。《飄浪舞台》。臺北市 : 遠流。
邱  嬋。2000。〈自我價值之高低對生命態度影響之初探研究〉。
    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Simone de Beauvoir (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
    (Le Deuxieme Sexe)。臺北市 : 貓頭鷹。
紀舜傑。2010。〈多層次因果分析論馬英九的外交思維〉《台灣國際研
    究季刊》第6卷,2期,頁147-63。
紀舜傑。2013。〈檢視民進黨之中國政策〉《台灣國際研究紀刊》
    第9卷,2期 夏季號。
高旭繁。2008。〈華人在傳統與現代生活情境中的傳統與現代行為:
    人境互動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旭繁、楊國樞。2011。〈華人心理傳統性與心理現代性研究之回顧與
    前瞻〉《彰化教育學報》19期,頁1-11。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期,
    頁51-84。
畢恆達;洪文龍。2004。〈男性研究與男性主義〉《婦研縱橫》70期,    
    頁數 43-47。
Maslow(孫大川譯)。1980。《人的潛能與價值》
    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夏允中、越建東。2012。〈以佛教的死亡本質及生命無常觀點來探討死
    亡恐懼〉《本土心理學研究》38期,頁167-187。
張天韻。2003。〈男性的月經文化:建構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
    17期,頁P157 - 186。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 
    研究》20期,頁215-246。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傳統性、現代性孝道觀念及其對幸福
    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期,
    頁197-232。
陸洛。2011。〈現代華人的雙文化自我與雙重陷落〉
    《本土心理學研究》36期,頁155-168。
陸洛、張婷婷、張妤玥。2012。〈工作與家庭的意義對因應職家衝突的
    影響─華人雙文化自我觀之展現〉《本土心理學研究》37期,
    頁141-189。
陸洛、陳佳雯、王煜榕,2013〈為自己出征?台灣年輕女性外派決策中
    的自我展現〉《本土心理學研究》39 期,頁65-116。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研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
    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期,頁121-15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 : 五南。
陳美智。2010。〈現代中年子女子職實踐背景之探究〉
    《家庭雙月刊》26期,頁6-21。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研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
    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期,頁121-156。
陳嘉鴻。2007。〈鬆動霸權式男性氣概:以男性瑜伽參與之敘說為例〉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佩錦。2006。《盔甲內的男人-中年男性的生命故事》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堯。2003。〈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17期,頁187-231。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 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
    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5期,頁73-132。
黃淑玲。2006。〈階級、族群與男性氣概:兼分析漢族、泰雅族與阿美
    族三位男性的男性氣概〉大專院校性別課程與教材研討會。
    台北:台灣女性學學會。
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
    《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高尚仁、楊中芳主編)。
     台北:遠流出版。
彭渰雯。2005。〈“宰制”和“需求”之外-性消費者論述的女性主義分 
    析〉《女學學誌》20期,頁131-175。
曾智豐。2013。〈家長社經背景對子女教養行為的影響 - 以個人價值
    觀與教育目的認知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31期,
    頁85-118。
楊國樞、余安邦、葉明華。1991。〈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
    念與測量。〉《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
    (楊國樞、黃光國主編)。 台北:桂冠。
楊國樞。1995。《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的運作特徵與歷程:夫妻關
    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  
    向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期,頁11-80。
楊中芳。2010。〈中庸實踐思維體系探研的初步進展〉
    《本土心理學研究》34期,頁3-96。
Gay Courter、Pat Gaudette (楊芷菱譯)。2005。《中年太太俱樂
    部》(How to Survive Your Husband’s Midlife Crisis)。
    臺北市 : 張老師。
葉光輝。1997。〈台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九○年代的台灣社
    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冊)》(張苙雲、呂玉瑕、
    王甫昌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葉光輝。2012。〈文化差異抑或是個別差異:一個自我理論驗證的雙重
    陷落〉《本土心理學研究》37期,頁 211-224
古賀史健、岸見一郎 (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
    父「阿德勒」的教導》 台北市: 究竟。
鄭黛琳。2011。《台灣社會中的男子氣概認知》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Earl Babbie(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 
    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2e)。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劉俊裕。2007。〈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的整合是思維與實踐〉
    《國際文化研究》第1捲 3期,頁1-30。
魏吉助 。2007。〈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奇蹟(六)〉《臺灣源流》38期,
    頁77- 89。
Catherine Mayer (顧淑馨譯)。2012。《逆齡社會》(Amortality: 
    The Pleasures and Perils of Living Agelessly)。
    臺北市 : 天下雜誌。
Inayatullah Sohail. 2004. The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Reader.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Inayatullah Sohail. 2005.“Causal Layered Analysis:  
    Deepening the future.”Questionung the Future.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 2000.“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  
    values”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1 
    pp.215-228.
Robert A. Josephs 1992 “Gender and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63, No.3 
    pp.391-402.
Yeh, K. H. & Yang, Y. J. 2006.“Construct validation of 
    individuating and relating autonomy orientations in 
    culturally Chinese adolescent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No. 9, pp.148-160.

網路資料
吳念真20120801 BLTB NEWS 訪談ttps://www.youtube.com/watch?v=6HLI0WrSxb8 林乃文。2012。歐吉桑們的隱形天花板《人間條件5》。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3909 摘錄日期: 2014 2月20日 關於「活到這個年紀」《人間條件5》。 張啟豐。2012。 pareviews.ncafroc.org.tw/?p=3815 摘錄日期: 2014 2月20日 林惠文等。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http://www.depression.org.tw/QA/question_2.asp 摘錄日期: 2014 11月23日
潘少權。1999。〈中年危機的十大跡象〉《讀者文摘》。 http://www.readersdigest.tw/%E4%B8%AD%E5%B9%B4%E5%8D%B1%E6%A9%9F%E7%9A%84%E5%8D%81%E5%A4%A7%E8%B7%A1%E8%B1%A1 摘錄日期: 2014 3月3日
〈新年頭老日子〉《優酷出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6nZFnhQ1s 摘錄日期: 2013年 5月21日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五「第一幕就掌聲連連耶!太精彩了!」首演觀眾心得分享 《綠光劇團的部落格》http://greenraytheatre.pixnet.net/blog/post/93069862 (Oct 01 Mon 2012)摘錄日期: 2014年 11月3日 葉光輝。2007。〈性格心理學研究本土化之實踐與反思-從「文化-性格」關聯 建構本土化自我〉。www3.nccu.edu.tw/~mcli/news/31th.pdf 主持人:鄭伯壎教授。11月30日,頁1-23摘錄日期: 2014年 4月 11日 陸洛社會心理學「自我基模」www.ncu.edu.tw/~jimmyjue/lge/program2/p205/3a.pdf 摘錄日期: 2014年 12月 11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4。〈2010-2060 台灣人口推計〉http://search.cepd.gov.tw/cgi-bin/search/query.cgi?q=%e8%80%81%e5%b9%b4%e4%ba%ba%e5%8f%a3&dbs=tw&uilang=cht&newquery=1
摘錄日期:2014年5月21日
內政部統計處。〈國民的零歲平均餘命〉
http://sowf.moi.gov.tw/stat/Life/102%E5%B9%B4%E9%A4%98%E5%91%BD%E4%BC%B0%E6%B8%AC%E7%B5%90%E6%9E%9C%E7%B5%84%E5%90%88.pdf 摘錄日期:2014年3月1日 台灣勞工季刊。〈開創中年就業第二春〉http://book.mol.gov.tw/image/no_20/C-1.pdf摘錄日期: 2014年12月31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