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8201315365700
DOI 10.6846/TKU.2013.01110
論文名稱(中文) 原住民族行政機關定位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Organizational Positioning of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Taipei City Govern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李芳儒
研究生(英文) Fang-Ru Lee
學號 7006401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7-16
論文頁數 16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一峯
委員 - 邱志淳
委員 - 黃琛瑜
關鍵字(中) 代表性官僚
族群代表性行政機關
原住民
都會原住民
關鍵字(英)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Theory of The Ethnic-based Representative Agency
Aboriginal Peop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質化訪談的研究方式專注於定義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在臺北市政府的定位。研究中訪談現任臺北市原民會主委、兩位前任主委以及連任16年的民選原住民選區臺北市議員,藉由訪談的過程獲取他們對於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定位的寶貴經驗。
本研究首先討論代表性官僚和族群代表性行政機關兩個理論的精神,藉此探討目前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組織是否應該重組或是否需要重新考慮其在臺北市政府中新的定位和價值。
在研究中指出,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成立在原住民族近代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果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沒有在1994年的3月成立,中央就不會在壓力下於同年的12月成立行政院原民會;其他各縣市政府也不會陸續成立原住民族的行政單位。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指出三個結論:第一,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需要考量現今都會區原住民鄉親的期待來重新定位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角色。第二,在這個階段我們了解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仍然處於一個執行機關的角色,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應該整合控管所有原住民相關社會保護系統和社會福利系統並突顯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需求的特殊性。第三,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應積極制定和修訂合適的原住民族法律條文來支持原民相關的政策和措施並藉由法的保障來確立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在臺北市政府組織中的角色和定位。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fining organizational positioning of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i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by using the wa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terviewing present Chairman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two former Chairman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and one former Taipei City Councilor who had been held a post for 16 years in order to obtaining their opinion base on their precious experiences.
This study first used the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and the theory of The Ethnic-based Representative Agency in discussing whether or not the Aboriginal People Committee needs to restructure its organization or reconsider its position and values i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is study indicates establishment of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has a really important meaning for Aboriginal people in modern history, if the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March 1994, there would not have pressure on Central Government for organizing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in Central Government in December and following Aboriginal Peoples Committee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other cities in Taiwan as well.
Interviewing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the Aboriginal People Committee needs to reconsider defining its positioning from old days base onthe expecta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in nowadays. Second, in this stage, the aboriginal People Committee is still a follower and it needs to take charge managing all the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s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s for aboriginal people in Taipei City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uniqueness and specificities of aboriginal people. Third, it needs to be aggressive by providing or revising suitable statutory provisions to support its administrative work and define the role and positioning of Aboriginal People Committee i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代表性官僚與族群代表性行政機關	17
第二節 都會區原住民的生存環境	23
第三節 我國原住民族行政機關法定定位及歷史沿革	28
第三章 直轄市原住民族行政機關	37
第一節 臺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歷程與現況	37
第二節 各直轄市原住民族施政現況及行政機關之比較	47
第三節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現況SWOT分析	52
第四章 訪談分析與發現	59
第一節 原民會行政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	59
第二節 原住民族政策制定與執行	61
第三節 行政組織架構與相關局處政策	63
第四節 原民會的角色與展望	66
第五章 結論	71
目錄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5
參考書目	77
附錄	83
附錄一  各直轄市原住民機關單位人員編制一覽表	83
附錄二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業務內容及工作項目一覽表	85
附錄三  臺北市原民會歷年政策及施政成果一覽表	86
附錄四  我國各直轄市原住民行政機關一般行政業務項目一覽表	91
附錄五  訪談問卷	94
附錄六  個別訪談內容實錄	98
圖表目次
圖1-1 五都及桃園縣原住民人口數	3
圖1-2 五都及桃園縣原住民事務單位歲出預算金額	4
圖1-3 研究架構圖	11
圖2-1 民國94~101年原住民與一般民眾失業率	25


表1-1 五都及桃園縣原住民族機關單位民國100、101年度預算  金額	3
表1-2 研究課題之擬定方向	10
表1-3 訪談時間、對象及其基本資料表	15
表2-1 原住民家庭總收入分析-依家庭基本特徵分	24
表2-2 原住民家庭自有住宅率狀況-依家庭基本特徵分	25
表2-3 15歲以上原住民教育程度統計表	26
表2-4 原住民與全體國民零歲平均餘命之比較	27
表2-5 原住民行政機關治革、表例	33
表3-1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單位人員編制表	39
表3-2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兒童托育補助統計表	40
表3-3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學生代收代辦費補助統計表	41
表3-4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獎助學金補助統計表	41
表3-5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學生就學生活津貼補助統計  表	41
表3-6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民俗文化及社會教育活動補  助統計表	42
表3-7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職業訓練補助統計表	43
表3-8 民國95~100年臺北市原住民貸款利息補助統計表	43
表3-9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急難特別慰問金補助統計表	44
表3-10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安養養護補助統計表	44
表3-11 民國96~100年臺北市原住民重陽敬老補助統計表	44
表3-12 我國各直轄市原住民族行政機關運作模式	48
表3-13 我國各直轄市原住民行族政機關各業務單位及工作分類	49
表3-14 我國各直轄市原住民族行政機關一般行政業務獨立執行 比較表	51
表3-15 臺北市原民會現況SWOT分析表	52
表3-16 臺北市原民會現況SWOT戰略分析表	56
參考文獻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內政部編印(1992)。當前山胞政策。
內政部譯(1990),加拿大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律輯要,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譯(1990),美國印地安民族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臺北︰內政部。
孔文吉(2000)。變遷中的臺灣原住民政策。「都市原住民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尤哈尼(2001)。聽證會紀錄。許世楷、施正鋒等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泰升(1997)。臺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臺灣大學法律系。
王順文(2003)。多元主義與我國原住民自治之關立法。國家政策論壇,頁68~85。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王鐵志、沙伯力(2002)。國際視野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北京:民族。
布興、大立(2001)。原住民族需要什麼樣的自治。許世楷、施正鋒等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臺北:前衛出版社。
立法院(2001)。立法院第四屆第五會期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審查「原住民族基本法草案」案第二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2001,第90卷,第17期,頁219-229。
伊凡‧諾幹(2001)。原住民自治區。許世楷、施正鋒等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頁109-112),臺北:前衛出版社。
夷將‧拔路兒(1998)。原住民的定義與自我認同權。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原民會。
朱美惠(2005),多元文化主義在臺灣_以解嚴後政治發展與原住民族政策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
池曼玲(1992),臺灣地區原住民政策:「臺灣原住民保障基本法」草案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行政院研考會(1992),紐西蘭毛利人政策概況及法案輯要,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原民會編印(1997)。原住民政治發展與民族法制之規劃,施政整體規劃之一。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0)。原住民的希望-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誕生與成長,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1)。八十八年度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原住民居住環境潛在災害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原民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一報告。臺北:行政院原民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3)。九十一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臺北:行政院原民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宏霖(2001)。都市原住民居住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密察等(1998)。臺灣省政府精簡後原住民行政組織體系調整之研究,附錄一:建構中的「民族議會」與原住民族自治體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頁125-155。
呂育誠、陳文學(2011)。從代表性官僚概念論身心障礙人員考試改進。國家菁英季刊,第7卷第1期,頁97-119。
宋賢明(2003),從真實的夥伴關係看「臺灣政府與原住民族新的夥伴關係」條文,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永祥(2001),臺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兼論臺灣族群政治權力之分配,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亦園(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委託研究。
李承嘉、廖本全(2000)。都市原住民遷移因素與居住現象之探討-以居住在臺北市的排灣族群為例。都市原住民族與住宅問題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原民會。
李明政(2010)。原住民的變遷與調適。載於李明政主編,社會問題與適應(頁621-637)。臺北:揚智。
李明峻(1998)。原住民與自決權。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原民會,頁5-28。
杜綺文(2006)。參與觀察法。國科會例行報告(資料摘要,2006.3.1)
杞明錫(2000)。原住民族行政的活水源頭-原住民族性政體系的建立與會議的召開。原住民的希望-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誕生與成長。
汪明輝(2003)。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發展。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95-135),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江義(2002)。臺灣原住民族官方認定的回顧與展望。民族識別與身放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林江義(2003)。原住民族自治制度的立法現況與展望。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7期6月號,頁77-84。
林金泡(1983)。北區、高雄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臺灣省政府、臺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贊助。
林金泡(2002)。都市原住民教育問題史。蔡明哲等編,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林信華(2002)。臺灣族群的秩序與重建。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宜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
林益陸(2003),臺灣原住民行政體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前衛。
林道生(1995)。荷蘭人治台時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頁107~113。
林道生(1996)。政成功治台時期的原住民政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1期,頁87~89。
施正峰(2008)。都市原住民政策初探。法政學報,第21期,頁1-20。
施正鋒(1988)。國際潮流與原住民的權利。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原民會。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
施正鋒(1998)。少數族群與與國家---概念架構的探索與建構原住民與自決權。臺灣歷史學會編。
施正鋒(2000c)。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策月刊,第58期。
施正鋒(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5)。臺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5)。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基本法座談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工學院。
施正鋒(2007c)。原住民族的主權。國家發展期刊,第6卷2期。
原民會應以法律定位。聯合報1996年6月3日第6版。
唐湘怡(2006)。深度訪談法。國科會例行報告(資料摘要,2006.3.1)
夏曼˙藍波安(1995)。臺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載於邵宗海等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
孫大川(1995)。臺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載於邵宗海等編,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
孫大川(1996)。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以臺灣原住民為例。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孫大川(1996)。泛原住民意識與臺灣族群的互動。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2期,頁91~106。
孫家琦(1996),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地位之政治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孫煒(2010)。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臺灣民主季刊,第七卷,第四期,頁85-136
浦忠成(2003)。務實與虛凌的抉擇:原住民族自治的理念。臺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馬賴.古麥(2004),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
高正尚(2004),我國原住民族行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高德義(1994)。臺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原住民文化會議發表之論文,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51-273。
高德義(1998),中國(大陸)的民族政策與族群關係:權利關係研究途徑,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臺北。
高德義(1999)。民族權的理論與實踐:臺灣原住民族人權的評估。臺灣法學會學報。
高德義(2000)。從「名治不主」到「自治自主」:原住民自治體制。國際人權與臺灣原住民權益:原住民族運動回顧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
高德義(2003)。原住民族自治制度研究與規劃(未出版)。
高德義(2008/01/10),臺灣原住民族實行自治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取自:http://tawww.com/Aborigi/printpage.asp?ArticleID=20/,2008/01/10。
張中復(1998)。民族認定與臺灣原住民自治。原住民民族權與人權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張朝琴(2000),從民族平等觀點探究臺灣原住民的地位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嘉尹(2005)。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憲政改革。第五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籌備處。
張嘉尹(2006)。憲改與國家認同的統獨爭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頁56-71)。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曉春(1974)。長光:一個母系社會的函化與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木柱(1998)。原住民族政治發展與民族法制之規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許世楷、施正鋒等(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臺北:前衛
許雯錚(2004)。都市原住民之遷徒與回春。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郭士國(2012)。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郭秀岩(1976)。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頁97-106。
陳心怡(2001),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1945-2000)權利關係與政策選擇觀,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陳文學(2011)。臺灣原住民族代表性官僚:消極代表與積極代表的實證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陳秀蓉(1995)。第三世界人權概念的探討:1986年聯合國『發展權宣言』的初步分析。載於張福建主編,民主理論:古典與當代(頁337)。臺北:中研院社科所。
陳茂泰、孫大川(1994)。臺灣原住民族群與分佈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陳茂順(1998),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從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的身分區分去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祥銘、趙威寧(2001)。臺灣原住民族自治與立法。月旦法學雜誌,頁153。
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與臺灣原住民基本政策,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毅峰(1998)。族群空間與文化政治:臺灣原住民保留地政策之文化與政治面向的初探>。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傅仰止(1985a)。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第23卷第2期,頁177-193。
湯保富(2000)。鄒族自治區設立之展望。國際人權與臺灣原住民權益-原住民族運動回顧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
華加志(1998)。當前原住民問題—以原住民文化維護與發展為例。政策月刊第58期。
黃琛瑞(2003),權力菁英與臺灣的政治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與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楊長鎮(2000)。土地與殖民:資源掠奪、生態變遷與土地所有制。新世紀夥伴關係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楊智偉(2002),臺灣原住民族自治體制的理論與實際—以建構中的鄒族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954)。進步中的本省山地。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971)。發展中的臺灣山地行政。
臺灣省政府編印(1949)。機關調整概況。
臺灣省政府編印(1992)。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二期四年計畫。
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編製(1993)。山胞行政相關法規彙編。
趙中麒(2001),部落主權與文化實踐:臺灣原住民族自治運動之理論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趙永茂(2005)。里的定位以及與區、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中國地方政治,第58卷11期,頁3-13。
趙建民(1993)。中國大陸少數民族自治區區域自治制度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趙建民(1993)。中國大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案。
劉天賦(1998),原住民自治的理想與現實,淡江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劉文雄(1998)。原住民的定義與自我認同權。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劉恩廷(2006),國中之國?新夥伴關係?--原住民族自治權之建構與組織設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劉湘琦(2010)。原住民代表性官僚的理想與現實─以溪洲部落拆遷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潘春輝(2005),新夥伴關係下臺灣原住民族自治問題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中涵(1998)。如何贏政府--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成立的謀略分析(頁25)。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天財(2001)。建構原住民族自治制度業務報告,許世楷、施正鋒等編,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臺北:前衛出版社。
盧幸娟(2000),發展中的臺灣原住民族自治─以蘭嶼達悟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戴維揚(2002)。建構.建構論新典範。教育研究雙月刊,第94期,頁107-112。
謝高橋(1991)。臺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頁49。
謝高橋(1995)。臺灣大都市原住民的居住隔離-以臺北市為例。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謝高橋、張清富(1997)。城鄉連結-遷移人口的特性與適應,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簡玉華(2003),臺灣原住民自治政策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鐘青柏(1989),臺灣先住民社會運動研究_以「還我土地」運動為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鐘福山(2000)。彩繒組織演進的藍圖-組織概況與精省後的調整。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原住民的希望-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誕生與成長(頁23-2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