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2023072800
DOI 10.6846/TKU.2020.00768
論文名稱(中文)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走讀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at a Non-School Mod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周黎娟
研究生(英文) Li-Chuan Chou
學號 60575009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7-07
論文頁數 17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雅芳
委員 - 薛曉華
委員 - 王俊斌
關鍵字(中) 走讀課程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個案研究
課程發展
課程實施
關鍵字(英) Case stud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Non-school mod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法、文件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探究一位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創辦人-校長開創走讀課程之緣起、教育理念與哲學思想、課程規劃之內涵、課程的實施過程、課程的實施成果及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如下 : 
一、	走讀課程之發想與課程發展者的成長背景、個人特質密切相關。
二、	課程發展者的教育理念對課程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三、	走讀課程的規劃重視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	走讀課程採用多元評量以及混齡教學的方式。
五、	走讀課程以主題規劃,有步驟的實施,為學生建構學習鷹架。
六、	教室環境佈置方便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材多元。
七、 實施成果包含實際的作品、學生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八、 實施困境為家長的刻板印象及走讀時間不足。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言,以提供走讀課程規劃人員、走讀課程實施人員、實驗教育相關人員、一般學校人員、走讀課程家長及未來研究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 founder (principal) of a non-school mod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regarding his initiation of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his educational assumptions and philosophy, the content of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the curriculum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documentary research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reation of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er.
2.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developer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places a high value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4.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adopts multi-assessment methods and mixed-age class teaching.
5.	With theme planning,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is implemented step-by-step to provide scaffoldings for students.
6.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arrangement is convenient for students to study in groups. In addi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re diverse.
7.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include students' works, soft skills and hard skills.
8.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re parents' stereotypes to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and the lack of time for walking outdoor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advice to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planners,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implementer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ersonnel, formal school education personnel, the parents whose kids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表次                                                                                                 Ⅵ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壹、	研究目的                                                                    6
貳、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壹、  實驗教育                                                                    7
        貳、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                                         7
        叁、  走讀課程                                                                    7
        肆、  個案研究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壹、  研究範圍                                                                     8
        貳、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之定義                               10
第二節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之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實驗教育之課程特色                                                  14
       壹、 華德福系統                                                                14
       貳、 蒙特梭利系統                                                             16 


       
   第四節  走讀課程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7        
   壹、 走讀課程之源起                                                         17
       貳、 走讀課程之意涵                                                          17
       參、 走讀課程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6                
       壹、 質性研究                                                                    26                                                   
       貳、 個案研究法                                                                26
       叁、 文件分析法                                                                27
       肆、 半結構式的訪談                                                        28
       伍、參與觀察法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壹、 校長之背景                                                                30
       貳、 實驗教育機構之現況                                                 31
 叁、 實驗教育機構之課程規劃                                          31
 肆、 實驗教育機構之組織                                                  34
       伍、 實驗教育機構之招生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8
第四節  研究的流程                                                                 39
第五節  資料蒐集                                                                     41
     壹、文件蒐集                                                                      41
     貳、半結構式訪談                                                              41
     叁、參與觀察                                                                      43
第六節  信效度的建立                                                             44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5
     壹、尊重個人意願,並取得受訪者的知情同意                45
       貳、尊重隱私與保密                                                           45
       叁、遵守誠信原則                                                               45
       肆、客觀真實的分析及報導                                                45
       伍、互惠關係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走讀課程之發展緣起                                                  47 
壹、	兒時成長階段                                                            47
貳、	研究所求學之階段                                                    51
參、	宜蘭工作階段                                                            53
肆、	創立小太陽實驗教育機構階段                                 58
第二節	走讀課程之教育哲學與理念                                        74
壹、	教育哲學                                                                   74
貳、	教學理念                                                                 78
第三節	  台北學之課程規劃                                                    81
壹、	課程核心價值                                                           81
貳、	課程核心思想                                                           83
參、	台北學之定位                                                           87
肆、	台北學之課程內涵                                                   88
伍、	台北學之課程特色                                                   98
陸、	台北學之教學特色                                                 102
第四節	  台北學之課程實施                                                  107
壹、	教室環境                                                                108



貳、	教材                                                                         109
參、	教學過程                                                                 110
第五節	  台北學實施成果與困境                                           126
壹、	台北學實施成果                                                      126
貳、	台北學之實施困境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壹、	走讀課程之發想與課程規劃者的成長背景
、個人特質有密切的關係                                      148
貳、	課程規劃者的理念對課程規劃有關鍵性
的影響                                                                     149
參、	走讀課程的目標重視應用能力的培養                    149
肆、	走讀課程重視多元評量、混齡教學                        150
伍、	走讀課程以主題規劃,有步驟的實施,為
孩子提供學習鷹架                                                  150
陸、	教室佈置方便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材
多元                                                                         151
柒、	實施成果包含實作及學生的軟實力與硬實力         151
捌、	實施困境為家長的刻板印象及走讀時間不足         151
第二節、	建議                                                                            152
壹、	給走讀課程規劃人員之建議                                   152
貳、	給走讀課程實施者之建議                                       152
參、	給實驗教育相關人員之建議                                   153


肆、	給一般學校相關人員之建議                                    153
伍、	給走讀課程家長之建議                                           153
陸、	給未來研究之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5
        中文部分                                                                           155
英文部分                                                                           160
  附錄一、小太陽實驗教育機構課程架構                                    163
  附錄二、第一次訪談大綱                                                           164
    附錄三、第二次訪談大綱                                                           166
    附錄四、第三次訪談大綱                                                           168
  附錄五、訪談同意書                                                                  169
  附錄六、內容同意書                                                                  170 
  附錄七、107年上台北學課程規劃                                            171  












表次
 表 2-1 我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11
 表 2-2 我國走讀課程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23
 表 3-1 小太陽實驗教育機構學生人數表                     36
 表 3-2 正式訪談行程表                                   42
 表 3-3 入班觀課時間表                                   43





















圖次
圖3-1 二十一世紀關鍵核心能力                                                    34
圖3-2 研究架構圖                                                                            38
圖3-3 研究流程圖                                                                            40
圖3-4多重資料來源                                                                         44
圖4-1走讀課程之教育哲學                                                             74
圖4-2手繪走讀地圖                                                                         75
圖4-3製作導覽手冊                                                                         75
圖4-4學生蒐集資料,進行討論                                                     76
圖4-5學生搜尋資料,寫筆記                                                         76
圖4-6製作地景模型                                                                         78
圖4-7規劃路線圖                                                                             78
圖4-8杜威-做中學示意圖                                                               79
圖4-9課程核心價值                                    83
圖4-10課程核心思想示意圖                             85
圖4-11教室的擺設                                    108
圖4-12桌椅擺設方便分組討論                          109
圖4-13教室內之課堂管理                              109
圖4-14閱讀文本、參考書籍                            109
圖4-15多元的教材                                    110
圖4-16學生閱讀文本後,繪製心智圖                    112
圖4-17學生使用手機搜尋資料並摘錄至筆記              112
圖4-18老師在網路平台上指派作業                      113


圖4-19師生討論路線規劃                               113 
圖4-20教師說明規矩                                   114
圖4-21學生搭乘捷運                                  114
圖4-22學生用手機搜尋資料                            114      
圖4-23學生摘錄博物館告示牌說明                       114
圖4-24校長展現學生的作品-大稻埕旅遊摺頁              114
圖4-25學生畫下巴洛克式建築的特色                     115
圖4-26學生查閱旅遊地圖                               116
圖4-27永樂市場美食任務                               116
圖4-28五年級導覽霞海城隍廟                           116
圖4-29教師講解大稻埕地理位置                         117圖4-30老師說明參考書籍                               117
圖4-31學生閱讀文本摘錄筆記                           117
圖4-32學生課堂上手繪建築特色                         117
圖4-33學生踴躍發言                                   118
圖4-34師生討論課程進度                               118
圖4-35學生觀看大稻埕景點介紹影片                     118
圖4-36學生分組閱讀                                   118
圖4-37老師開直播                                     118 
圖4-38師生對話                                       118
圖4-39每個學生都要寫筆記                             119
圖4-40學生寫問答題評量                               119
圖4-41老師導覽天馬茶房                               119
圖4-42學生觀看古蹟歷史介紹                           120


圖4-43老師導覽蔣渭水先生故居                         120
圖4-44學生品嘗特色小吃                               121
圖4-45整個大稻埕都是學生的教室                       121圖4-46學生導覽慈聖宮                                 121
圖4-47學生走訪歷史古蹟                               121圖4-48踏查巴洛克建築特色                             122
圖4-49觀看清朝建築特色                               122
圖4-50走訪大稻埕北街商家                             122
圖4-51電影「大稻埕」著名場景                         122圖4-52台北學秋學季末評量A卷                         124
圖4-53台北學秋學季末評量B卷                         125
圖4-54部落格日誌                                     129
圖4-55行程規劃圖                                     133
圖4-56地景模型                                       133
圖4-57街景圖                                                    134
圖4-58台北學學生成績單                               13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茜瑩(1999)。Rudolf Steiner 幼兒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朱真楷、林志成、張潼 (2018)。拒讓孩子變「罐頭」,實驗教育大噴發。中時電子報。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27000408-260114?chdtv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宋慶瑋(2017)。「實驗三法」來了,公立學校準備好了嗎?。獨立評論。
    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894
行政院(2018)。《實驗教育法》三法修正— 讓台灣教育創新更具動能。行政
院新聞傳播處。2019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d0f42a96-289c-4bb2-8c1a-87575a998a50
何翩翩(2019)。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台北 : 親子天下。
杜威(1938/1992)。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臺北:五南。
李雅卿 ( 2003)。另類教育在台灣。(6-7)。台北市 : 唐山出版社。
李文富(2015)。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戶外教育實施指引(26-37)。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界木(2015)。這樣台灣會比較好。民報。2019年4月19日,取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2766586-f1ee-4b80-8503-6556072a6157
吳祥輝(1975)。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 : 遠流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2009)。全人教育。教育小辭書,28-29。台北:五南。
吳木坤(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0(1),35-54。
吳志樵、劉延慶 (2018)。班主任綜合素質鍛鍊。台北 : 千華駐科技出版有限公司。 
林玉體(1992)。唯實論的教育思潮。教育研究集刊,34,43-83。
林玉體(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 心理。
林忠正、黃璀娟(2009)。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4),587-643。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海清(2016)。實驗教育向前行─非學校型態教育的展望與挑戰。師友月刊,
593,14-20。
林海青(2018)。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教育改造。教育脈動期刊,14。國家教育研究院發行。
林雅緻 (2017)。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兒盟瞭望,10。
周新富 (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姜添輝(2003)。教師是專業或是理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
證。教育研究集刊,49(4),93-126。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
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宗林(2000)。社會唯實論。教育大辭書。2020年7月10日,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29/
莊琳君(2019)。德國孩子表達能力出眾的2大原因。新北市 : 野人出版。
教育部(2016)。數位輔助更有趣 閱讀學習更有力-教育部中小學數位閱讀計畫104年度成果發表會。2020年7月12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32F622196CFEC29
教育部(2017)。「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年3月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2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年3月1日,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7) 「學生為主體 教育創新機」系列之四,實驗教育多元展能。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年4月21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76696852EDFE15C
教育部(2018)。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年3月8日,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5AC6858C0DC65F3
教育部(2018)。實驗教育簡報。2019年4月21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實驗 教育簡報.pdf
陳永龍(2015)。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蘊義與政策推展。教育脈動期刊,14。
    國家教育研究院發行。
陳雅文(1995)。個案研究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2020年4月1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0%8B%E6%A1%88%E7%A0%94%E7%A9%B6%E6%B3%95
鈕文英、吳裕益(2015)。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台北: 心理。
陳介英(2003)。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上的反思。齊力、林本炫主編。質
    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信佑、賴永祥(2017)。教改推動20年,補習班反而增加三倍?遠見電子報。
    2019年3月2日,取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6384
陳怡光(2017)。實驗教育三法再修法 : 下一個誰被凹? 獨立評論。2019年5
月1日,取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2/article/6484
陳怡光(2017)。實驗教育,到底在「實驗」什麼? 獨立評論。2019年4月
11日,取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2/article/6332
陳志瑋、潘明宏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陳月娥(2000)。社會研究法(含概要)。台北:千華。 
陳越(2002)。建構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020年5月11日,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許芳菊(2011)。口語表達是自信心的關鍵。親子天下,20。
行政院公報(2011)。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草案總說明。
    教育文化篇。17(48)。
國教署(2015)。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年1月11日,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5AC6858C0DC65F3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乃靜(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2019年12月9日,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06/
黃國彥(2000)。參與觀察研究。2020年2月11日,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84/
黃彥超(2016)。實驗教育三法分析與影響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44-49。
廖世璋(2019)。知識因--知識演化論。台北 : 五南。
黃姮棻(2018)。從另類教育到實驗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脈動期刊,14。國
    家教育研究院發行。
温子欣(2018)。實驗教育機構、學校之共同辦學特色分析。教育脈動期刊,14。國家教育研究院發行。
馮靖惠(2018)。實驗教育大爆發 4年學生數成長2.5倍校數增近20倍。聯合新聞網。2019年1月21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656/3420816
馮靖惠(2018)。小學生有表意權憂師資素養不足籲政府別便宜行事。聯合報。
2019年12月3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488262
游嘉惠(2015)。口語表達的重要性。台北 : 天下雜誌親子教育出版。
張益勤(2014)。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選校世代」來臨的四個影響!親
       子天下,98。
張益勤(2015)。要小孩安靜,不如要他好好學說話。親子天下,40。
張輝誠(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台北 : 親子天下
張瀞文(2016)。苗栗全人中學山裡的孩子--勇敢追夢。台北 : 親子天下。
蔡清田(2000)。教育大辭書。2019年12月24日,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AA%B2%E7%A8%8B%E7%99%BC%E5%B1%9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廣定(2003)。科學月刊,92。2019年12月24日,取自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ublish/publish_pub.php?Pub_Sn=130&Sn=1917
劉佳宜(2011)。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辦學現況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所實驗教育機構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怡華(2011)。認識華德福教育的四大特色。親子天下,68。
劉亦佳(2015)。實驗教育課程和一般國中小有什麼不一樣?。親子天下,70。
鄭建信(2015)。實驗教育的理想與現實。通識在線, 61。2019年11月11
日,取自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ublish/publish_pub.php?Pub_Sn=130&Sn=1917
鄭淵全、陳殷哲(2016)分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脈動期刊,7。國
    家教育研究院發行。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教育科。何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臺北市政 
 府教育局。2019年10月10日,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C6369E7D22C194E&s=4BC77052267F4F46
鮑瑤鋒(2018)。公立小學推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面面觀—以臺中市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76-82。
薛雅慈(2011)。打造新式的學習天空:體驗學習的理念與另類學校的實踐。
        另類教育期刊,1,93-126。
賴光真(2017)。課程實施觀點新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35-40。
英文部分
Bok, D. (2008).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mbers, E (1994). Applied ethnography. In N.K. Denzin &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an Francisco: Sage.
DeFord, D. (1985). Validating a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 351-367.
Denzin, N.K. (2010). The qualitative manifesto: A call to arms.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DeWalt, K. M., B. R. DeWalt, & C. B. Wayland. (1998).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H. R. Bernard. (Ed.), Handbook of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pp. 259–99).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Emerson, R. M., Fretz, R. I., & Shaw, L. L. (2001).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fieldnotes. In P. Atkinson, A. Coffey, S. Delamont, J. Lofland, & L. Lofland (Eds.), Handbook of ethnography. (pp. 356-357). Thousand Oaks, CA: Sage. 
Flake, C. L. (1993). Holistic education: Principles,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Brandon, VT: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 IL: Aldine.
Geddes (2003). Paradigms and sand castle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Gregory, G., & Kuzmich, L. (2005). Differentiated literacy strategies for student growth and achieve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ilbertson,K., Bates,T., Ewert,A., & McLaughlin,T.( 2006).Outdoor education method and strate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enton, M. (1996).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 Dubuque, IA: Kendall/Hunt.
Kolb, D.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Pretice-Hall.
Montessori, M. & George, A(1964). The Montessori method.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Mills, A. J., Durepos, G., & Wiebe, E., (Eds.) (2010). Encyclopedia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rior, L. (2003). Using documents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Richardson, L. (2000). Writing: A Method of Inquiry. In N.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rlando, FL: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Steiner, R. (1987). Cosmic memory: prehistory of earth and man. New York: Steiner Books.
Silverman D. (1997).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Scott, J. (2006). Documentary research. London: Sage.
Wolcott, H. F. (1999). Ethnography: A way of seeing.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