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1809385100
DOI 10.6846/TKU.2018.00843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版式設計於教科書設計之編輯訓練教材發展與評鑑
論文名稱(英文) Utilizing Layout Design in Textbook Design—Editor Training Coursewar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王詩帆
研究生(英文) Shih-Fan Wang
學號 7997300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7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宜佳
委員 - 趙貞怡
委員 - 鍾志鴻
關鍵字(中) 編輯人員
版式設計
教科書設計
美感形式
網格系統
視覺動線
設計本位研究
關鍵字(英) Editor
Layout design
Textbook design
Aesthetic Forms
Grid System
Eye Movements
Design-Based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教科書設計的架構包括課程設計、教學設計、文本設計、圖表設計、版式設計。其中版式設計(Layout Design)可以透過美感形式(Aesthetic Forms),網格系統(Grid System),視覺動線(Eye Movements)等版面構成原則,制定為教科書設計方針。這是編輯人員在圖文整合與教材製作流程上,不可或缺的素養和知識。亦是教科書做為文化遺產的精華與經濟的商品之發展競爭力。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科書版式設計之構成原則—美感形式、網格系統、視覺動線為主軸,開發教材並進行評鑑。根據學員分析、訓練教材內容分析、組織分析等結果編寫版式設計教材,內容安排清楚規劃教學的各步驟與活動。本研究採用Reeves(2000)與郝永崴(2009)的設計本位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 DBR),研究流程分為發現、整合、分析、設計、發展、應用、評鑑、結果此八階段實施,並以一個教科書出版商的編輯人員為研究對象。
教材在發展階段以專家評鑑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正與修改。而在應用階段進行兩週之教學,第一週為主要的教材內容教學,課後作業由研究對象提出版式設計作品。再於第二週課堂上由研究對象呈現作品並進行講師評分與小組互評,藉以檢測研究對象對版式設計的識別與提案能力。評鑑階段則透過滿意度問卷分析學習者對教材滿意度與教材修改建議。藉由系統化的教材發展流程,可加強非美術專業的研究對象對於版式設計教材內容的理解。研究對象可以透過評比與發表,深化學習內容,以應用在職場崗位工作的版式提案。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1)設計本位研究法能夠發展「教科書版式設計」的編輯訓練教材內容。(2)專家評鑑建議先建立正確的版式觀念與企業代表的參與。(3)增加範本圖例與實作活動能提升更高的學員滿意度。(4)訓練教材和目標符合企業代表對提升企業核心能力的期待。
英文摘要
The structure of textbook design include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design, diagram design, layout design, text design. Aesthetic forms, grid system and eye moment are the principle of layout design which help to set clear direction on designing the textbook. This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fication and knowledge for editors in the process of graphic-text integration and textbook production. Textbook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and economic aspe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inciples of textbook layout design, namely, aesthetic forms, grid system and eye mo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rom students, training courseware and organizatio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eps of layout design are arranged clearly. This study is inspired by Reeves (2000) and Hao Yongwai (2009) Design-based Research (DBR), which is divided into eight stages: discovery, integration,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evaluation and results,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a textbook publisher.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courseware are revised according to expert evaluation. The length of application is two weeks. We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of teaching courseware in the first week. The layout design works were suggested by research objects after a week. In the second weeks, the subjects will present their works. Lecturers and peers will give response in order to detect the research object's recognition and proposal for layout design. In the evaluation stage, questionnaires will be made to measure the outcome and satisfaction. Comments from lecturers will be given.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ystematic teaching courseware, we can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layout design courseware for non-art majors. The research object can deepen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apply the format proposal in the workplace through comparison and publica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Design-based research can develop the content of textbook layout design in editing training courseware.
(2)	Expert evaluation suggests to set up the right layout concept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 representatives.
(3)	The addition of model illustration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can enhance satisfaction of learners. 
(4)	The training courseware and objectives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enterpris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編輯人員與教科書設計	10
第二節 版式設計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規劃	39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45
第一節 發現階段	45
第二節 整合階段	45
第三節 分析階段	46
第四節 設計階段	51
第五節 發展階段	55
第六節 應用階段	58
第七節 評鑑階段	5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6
參考文獻	68
中文部分	68
西文部分	72
附錄一「教科書版式設計」教材專家評鑑表	74
附錄二「教科書版式設計」教材學員滿意度問卷	76
附錄三「教科書版式設計」教材內容說明	78
附錄四「教科書版式設計」教材投影片	81
附錄五「教科書版式設計」第一週活動一學習活動單	88
附錄六「教科書版式設計」第一週活動二版式識別學員評比表	89
附錄七「教科書版式設計」第二週版式報告學員評比表	90
附錄八「教科書版式設計」第二週版式報告講師評選表	92
附錄九「教科書版式設計」第二週版式報告企業代表評選表	93
附錄十「教科書版式設計」提案檢核表	94

表目錄
表1.1.1 99課綱與108新課綱的差異	3
表2.1.1教科書相關的產品一覽表	23
表2.2.1美感形式項目表	28
表3.2.1專家名單	42
表4.3.1教科書版式設計訓練教材的組織分析-SWOT分析矩陣	48
表4.3.2教科書版式設計訓練教材的組織分析-TOWS分析矩陣	49
表4.4.1訓練目標與評量方式	52
表4.4.2教材實施流程表	53
表4.5.1專家評鑑內容統整	56
表4.7.1學員滿意度問卷統計表	60



















圖目錄
圖1.1.1 105-114學年度學生數趨勢圖(以萬人計算)	2
圖1.1.2 教科書設計的意義與教科書商品競爭力的關聯圖	4
圖2.1.1一般圖書編輯作業與生產流程	16
圖2.1.2教科書設計與發展的理論模型-學理基礎與生產系統	19
圖2.1.3教科書編輯作業流程	25
圖2.1.4教科書設計與發展體系	27
圖2.2.1比例範例圖	28
圖2.2.2對比範例圖	29
圖2.2.3調和範例圖	30
圖2.2.4統一範例圖	31
圖2.2.5對稱範例圖	32
圖2.2.6平衡範例圖	33
圖2.2.7律動範例圖	34
圖2.2.8視覺動線的變化	35
圖2.2.9版面的視覺動線	35
圖2.2.10黃金分割的方式	36
圖2.2.11黃金分割的書籍版面	37
圖2.2.12雙欄式格線(左)與單欄式格線(右)	37
圖2.2.13多欄式格線(左)與階層式格線(右)	38
圖2.2.14教科書設計的意義與教科書商品競爭力的關聯圖	39
圖3.1.1設計本位研究流程圖	40
圖3.2.1訓練教材架構圖	43
圖3.2.2研究流程圖	44
圖4.3.1教材內容架構圖	50
圖4.4.1教材介面呈現	53
圖5.1.1訓練教材、訓練目標與企業核心能力關聯圖	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炳隆(2000)。澳門地區教科書選用制度。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教科書往何處去?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王明政(2013)。企業推動知識管理之關鍵因素分析-以A公司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
王俊岦 (2000)。均衡視覺素養多媒體教材雛形系統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朱予晧(2017)。書冊編排設計的空間操作─「微心之論」書冊設計。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台中。
佐佐木剛士(2010)。版面設計的關建法則。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吳俊憲(2009)。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靜宜大學師培實習輔導通訊,8,4-11。
吳俊憲,2008。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發表於「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現況、德國觀點、芬蘭經驗」, 2008年12月(12-13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吳國慶(譯)(2008)。設計幾何學:發現黃金比例的永恆之美(原作者:Herbert Spencer)。臺北市:積木文化。
吳毓琳 (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卓君(譯)(2013)。平面設計這樣做就對了:100種格線設計的基本法則(原作者:Beth Tondreau)。臺北市:遠流。
林昆範(2007)。引領閱讀的編排設計。科學發展,27。
林睿琳、鄭友超 (2007)。應用美的形式原理融入成語之視覺意象的創作。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2),頁 95-118。
林寬仁(2007)。政府採購專業人員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胡珍珍(2008)。我國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之研究---核心能力的觀點。世新大學,台北市。
郝永崴(2009)。設計導向研究法。載於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主編,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頁465-486)。台北:學富文化。
高熏芳、江玟均(2006)。教育科技領域發展中的研究方法—設計本位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 DBR)之評析。教學科技與媒體季刊,76,4-1。
莊智凱(2013)。批判性思考之教材發展與評鑑-以媒體素養單元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怡妏(2016)。以合作學習法探討國中家政與美感教育融合之成效。明道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
陳芝穎(2009)。視覺設計課程對學習者視覺素養影響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技學系碩士班論文,台北。
陳奕穎(2009)。視覺誘導應用在月曆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建銘 (譯)(2009)。書設計.設計書:書籍編製流程、技術、風格全事典(原作者:Andrew Haslam)。原點出版,台北市。
黃婉琪(2008)。國小教師參與教科書設計與編輯之專業發展研究—以優質教科書編輯工作坊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瑞茵(2008)。國小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以台灣與日本教科書為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黃薔(2012)。運用美感形式法則於視覺素養之教材發展與評鑑。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顯華、霍秉坤(2005)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 (增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楊迪耘(2010)。書籍裝幀與編排設計之研究-以設計類企劃採訪報導書籍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詹雅惠(2012)。臺灣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發展之研究趨勢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詹寶菁、陳麗華(2010)。中小學教科書設計之理論模型建構及實務案例發展—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9-2410-H-133-012 -MY3),未出版。
廖興國(2011)。我國職業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光夏(2012)。專書評論【寫給大家的設計書,Robin Williams著】,教科書研究,第五卷 第三期,頁143-156。
歐用生(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閻柏柔(2015)。書籍封面編排設計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鍾惠萍(2006)。台灣圖書出版業編輯人員角色壓力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簡愷立(2006)。國小部編本國語教科書版面編排發展之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ry, R. (2005). Entwining feedback, self, and peer assessment. Academic Exchange Quarterly, 9(3), 225-230.
Chambliss, J. M.,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ss.: Blackwell.
Keller, Prentice-Hall. Kirkpatrick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r Jersey , “Trade Characters in Promo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17,Colo, pp.366-371.
Krause, J. E., & Popovich, N. G. (1996). A group interaction peer/self assessment process in a pharmacy practice cour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60(2), 136-145.
Lockhart, C., & Ng, P. (1995). Analyzing talk in ESL peer response groups: Stances, functions, and content. Language learning, 45(4), 605-651.
Reeves, T. C., (2000). Enhancing the Worth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Experiments" and Other Development Research Strate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Rollinson, P. (2005). Using peer feedback in the ESL writing class. ELT journal, 59(1), 23-30.
Topping, K. (1998).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3), 249-276.
van den Akker, J. (1999).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J. van den Akker, N. Nieveen, R.M. Branch, K.L. Gustafson, & T. Plomp, (Eds.).Design methodology and development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1-14.
Wang, F., & Hannafin, M. J. (2005).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4),5-23.
Weihrich, Heinz (1982), "The SWOT Matrix -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London, Apr, Vol. 15, Iss. 2, pp. 54-6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