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1614013200
DOI 10.6846/TKU.2016.00894
論文名稱(中文) 北宋元符上書始末探析
論文名稱(英文) Analysis of Northern Sung Yuanfu Shangshu Incid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張耀中
研究生(英文) YAO-CHUNG CHANG
學號 69903016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7-04
論文頁數 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煌達
委員 - 黃繁光
委員 - 韓桂華
關鍵字(中) 徽宗
調和
上書
元符三年
政治衝突
關鍵字(英) Emperor Huizong
reconciliation
Shangshu
Yuanfu first year
Political conflic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元符三年(1100),哲宗短暫的親政七年(1093-1100)後隨即駕崩,年輕的徽宗即位,成為北宋第八任皇帝。徽宗於繼位初期,以該年發生日蝕為由,決定打開朝廷的言路,下詔求直言。皇帝希望能藉此瞭解眾人的想法,作為自己施政上的參考。許多人利用這個上書機會,向年輕的皇帝進言。這批人藉由給予剛即位不久的徽宗各方面的建議,期望能整頓朝廷與改善國家。但是到了崇寧元年(1102),徽宗卻下令中書省,將當時有參與上書的人進行登記與分類。這些人被分成正等與邪等,分別受到朝廷的獎賞與懲罰。

  本文主要探析元符上書事件的始末,試圖釐清前因後果,希望藉此瞭解徽宗主政初期政治取向的轉變。首先是論述元符三年(1100)徽宗在即位後,如何處理朝廷政事,以及介紹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瞭解這個時期的政治背景,藉此分析上書事件發生的原因。接著觀察從建中靖國元年(1101)到崇寧元年(1102)間政治的轉變,來探討元符上書人遭遇的變化,並分析正等上書人與邪等上書人人數、生平與賞罰等各方面資料。最後是關於邪等上書人的恩赦,並分成北宋晚期與南宋時期兩個部分,探討這些遭受懲處的邪等上書人,處境何時才開始好轉,以及什麼時候獲得朝廷全部的恩赦。

  藉著探討元符上書事件始末,分析元符上書人身分與待遇的變化,可做為觀察徽宗朝初期政治衝突的切入點。從徽宗對待上書人方式的改變,就能瞭解其政治態度的轉折。這些上書人從徽宗重視其意見,到遭受朝廷分類與懲處,顯示出皇帝從政治開明到嚴格管制的改變,但是這樣強硬的手段,不但無助於安定國家,反而在無形中加劇了各種問題,也間接使北宋在最後迎來悲慘的結局。
英文摘要
Yuanfu third year (A.D. 1100), after Emperor Zhezong had been in power for brief seven years (A.D. 1093 - 1100) then passed away, the young Emperor Huizong had succeed to the Eighth Emperor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first year, Emperor Huizong had decided to open a channel for court to heard some genuine advice in the reason of happening an eclipse of sun. He was hoping to know people’s thinking for his references of administration. Many of them had been using this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dvice for Emperor Huizong to rectify the court and the country. However, in Chongning first year (A.D. 1102), Emperor Huizong commanded Zhongshu Sheng to catalog and divide those people who attended Shangshu into “righteous” called “zhengdeng” and “evil” called “xiedeng” to reward or punish them.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whole incident of Yuanfu Shangshu. By clarifying the cause and effect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of political intention in the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Emperor Huizong. First, expound the reason of Yuanfu Shangshu when Emperor Huizong had succeed in Yuanfu third year (A.D. 1100), realizing how he process government affairs, introducing the people in power, and knowing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Secondly, observing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between Jianzhongjingguo first year (A.D. 1101) and Chongning first year (A.D. 1102) to discuss what happened to the people who had shangshu,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zhengdeng shangshu and xiedeng shangshu in numbers, lives, rewards, punishments, and etc. Finally, the pardon for the xiedeng shangshu. Elaborating on the xiedeng shangshu, knowing when they got full pardon betwee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y discussing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Yuanfu Shangshu and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status and treatment, we could found a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political conflict. Knowing the transition of attitude from valued their advice to be classified and punished by the court indicat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emperor between open to strict policy. Through this high pressure measure is not helping to stabilize the country, but aggravating kinds of problems insidiously. It also let Northern Song face the tragic end indirect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III
附表.....................................................IV
名詞解釋..................................................V
緒論......................................................1
第一章 上書的緣由........................................5
 第一節 元符末年的政治背景..............................5
 第二節 建言上書與元符日蝕..............................9
第二章 上書人遭遇.......................................14
 第一節 建中靖國到崇寧的轉變...........................14
 第二節 正等上書人.....................................22
 第三節 邪等上書人.....................................29
第三章 恩赦邪等上書人.................................. 40
 第一節 北宋末期.......................................40
 第二節 南宋時期.......................................44
結論.....................................................48
參考書目.................................................51

附表
表2-1正等上書人等級表.................................23
表2-2正等上書人資料表.................................24
表2-3邪等上書人等級表.................................30
表2-4邪上尤甚與邪上上書人懲處表.......................36
表2-5邪上尤甚上書人羈管地點表.........................37
圖2-1邪上尤甚上書人羈管地圖對照.......................3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李新,《跨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曾布,《曾公遺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劉才邵,《檆溪居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謝逸,《溪堂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楊士奇、黃維,《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清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黃以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陸心源,《元祐黨人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不著撰人,《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不著撰人,《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專著

小島毅著、鞏穎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方誠峰,《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寺地遵著、劉靜貞等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昌彼得著、王德毅譯,《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涂美雲,《北宋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
梁天錫,《宋宰相表新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黎傑,《宋史》,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1987年。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薛穎,《元祐文人集團與元祐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譚其驤主編,《宋史地理志宋史地理志滙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譚其驤主編,《宋書州郡志滙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期刊與學位論文
王志立,〈北宋官僚權力制約機制研究〉,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王芳,〈《元佑(祐)黨籍》碑考〉,傳承(學術理論版)第4期,2009年。
林煌達,〈宋代恩赦與貶降官員的敘用〉,《淡江史學》第24期,2012年。
范今,〈北宋元祐舊黨的貶逐〉,《經世日報.讀書週刊》第76期,1948年。
張其凡、金強,〈陳瓘與《四明尊堯集》-北宋哲徽之際黨爭的一個側面考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
張勁,〈宋哲宗「紹述」時期新舊黨爭述論〉,《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3年。
張邦煒,〈關於建中之政〉,《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2年。
梁盼,〈北宋台諫官對宰相的制約〉,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童永昌,〈志於便民:北宋熙寧至元祐時期的民情與朝議攻防〉,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楊宇勛,〈宋代的布衣上書〉,《成大歷史學報》第27期,成功大學,2003年。
龍溪,〈宋時黨爭與太學生的諍諫〉,《幼獅月刊》7月,1954年。
劉學斌,〈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蕭慶偉,〈熙豐、元祐黨爭的特質及其蛻變〉,《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8年。
羅昌繁,〈北宋黨爭與黨人碑志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羅家祥,〈北宋神、哲、徽三朝黨爭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8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