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1423353500
DOI 10.6846/TKU.2014.01085
論文名稱(中文) 論晚明士大夫的人生處境及經濟思想-從顧憲成的生平談起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thoughts and life situation of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late Mi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Gu Xianche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徐家偉
研究生(英文) Chia-Wei Hsu
學號 69901016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09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陳德和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顧憲成
張居正
萬曆
經濟思想
晚明儒學
關鍵字(英) Gu Xian-cheng
Zhang Ju-zheng
Wanli
Economic thoughts
Confucianism in late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這本論文以晚明隆慶至萬曆年間的政治經濟為背景、以顧憲成、張居正為例,分析討論士大夫的經濟思想。在論文的定義中,經濟思想是經世致用的代稱詞,和作為學科的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由於經世致用與儒學的高度重疊性、以及儒學意蘊的浮濫,經世致用在弱化的儒學中失去政治、經濟上的實際意義。因此以經濟思想代之,用意在於重新以政治、經濟審視經世致用,並藉以申論何謂儒學,一位秉受儒學教育的合格士大夫又該具備什麼特質。

    借用史學與社會學式的研究成果,本文擬以顧憲成的一生作為考察範本,將顧的一生分作四個階段,以任官前後作為階段之間的轉折,藉各個階段的考察,結合現有的資訊,凸顯晚明的社會問題;要言之,士大夫的形成過程本身即屬社會問題,再加上帝制社會本有的結構缺陷與晚明中國逐漸與世界史互動的影響,士大夫作為社會最重要的改革力量,究竟呈現出何種運作結構?內部又有什麼衝突、如何溝通?最終出現了哪些改革的實際作為、成效如何?皆是本文所涉及的命題。而貫串種種命題者,稱作經濟思想,其核心精神,則為真儒學。
英文摘要
In this thesis, Gu Xian-cheng and Zhang Ju-zheng were taken as the typical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thoughts of scholar-bureaucrats, and which we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during Longqing and Wanli of late Ming Dynasty .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in this thesis mean that studying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and putting the ideas into practice, which had little direct connection with economics. Since the high superposition of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excessive implica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Ideology of using practical knowledge to manage state affairs was losing its pract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in the weakened Confucianism. Therefore, the author used economic thoughts instead to reread statecraft ideology from the viewpoint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and discussed what was Confucianism, what peculiarity may a well Confucius educated and qualified scholar-bureaucrats be equipped with.

      By borro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istoriography and sociology, the author took the lifelong time of Gu Xian-cheng as the research model, which were parted into four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official, were seen as the time nodes of Gu Xian-cheng’s lifetime. By combining each period and current information, the social problems of late Ming Dynasty were highlighted. In brief, the forming process of scholar-bureaucrat itself belonging to social problems, the inherent defect of autocratic monarchy structure,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in late Ming Dynasty made the scholar-bureaucrats as the most prominent energy of reform. What kind of operating structure would it be presented, what conflict was in the internal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what actual deed and effect were appeared, all of these question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The line permeated with every question was called economic thought, and the core spirit of it was true Confucianism.

      In addition,as a Master of Arts major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I feel so sorry for the current stiff thoughts and rigid format. Students learn little useful things during the study at graduate school. Actually, I feel like a can in the assembly line myself. If you do pay attention to the English abstract of the thesis, you may read this paragraph. This is just a monologue of a tiny master stud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士大夫的經濟思想	1
第一節:中國式的經濟思想	1
第二節:儒家的兩重意涵	5
第三節:士大夫的意蘊變遷	9
第四節:士大夫與經濟思想	11
第五節:從顧憲成生平說起的理由	12
第六節:研究方法	14
第七節:本文的章節安排	18
第八節:研究目的	19
第一章:晚明士大夫的上半輩子(一):商人之子	21
第一節:在顧憲成出生以前	21
第二節:白銀帝國	25
第三節:儒商合流的社會?	28
第四節:擁擠的仕途與有限的出路	32
第五節:天生的宿命	36
第六節:難以改變的命運	38
第二章:晚明士大夫的上半輩子(二):十萬考生	41
第一節:士大夫的必經之路	41
第二節:進學校才能考科舉	45
第三節:八股文與學術	 48
  第四節:政統、道統與學統的分合   52
第三章:晚明士大夫的下半輩子(一):文臣經世	55
第一節:慎進之難	55
第二節:得君行道	57
第三節:吏部風雲	59
第四節:言路之爭	61
第五節:時局之艱	64
第六節:官學儒者	67
第四章:士大夫的下半輩子(二):學者清議	74
第一節:理學經世?	74
第二節:基層開發	78
第三節:理學淨化	82
第四節:正統之爭	86
結論:改革者與反對者,以及永遠的抗爭	91
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98
一、文集:	98
二、歷史:	98
三、社會、政治、經濟史:	99
四、思想、文化史:	101
五、學位論文:	103
六、期刊論文:	103
附錄:江南紀事	105
京口渡前	105
小院聽琴	106
記崇儒祠	107
新東方媽媽團中醫沙龍	108
法華鎮路拾麵坊	110
訪顧憲成故居	112
記東林書院	113
重修江陰考棚記	115
常州東坡艤舟亭	119
南京牛肉鍋貼	121
路過蘇州	124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按作者筆劃排序):
一、文集:
王陽明,《王陽明文集》(台北:大申書社,1983)。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張居正,《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子龍,《皇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陸容,《菽園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顧起元,《客座贅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顧憲成,《小心齋劄記》(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57)。
顧憲成,《涇皋藏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二、歷史: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台北:三民書局,2008)。
朱文杰,《東林黨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牟復禮、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步近智、張安奇,《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李連利,《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吳曉波,《浩蕩兩千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台北:廣場出版,2012)。
邱仲麟,《獨裁良相張居正》(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9)。
孟森,《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台北:大地出版社,2006)。
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著、黃煜文譯,《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台北:衛城出版,2013)。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晉文,《桑弘羊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戚宜君,《大政治家張居正》(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5)。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楊暘,《明神宗傳》(台北:祺齡出版社,1995)。
樊樹志,《萬曆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酈波,《萬曆首輔張居正》(麥田出版社,2011)。
三、社會、政治、經濟史:
()卜正民,《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安徽:黃山書社,2009)。
()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北京:文匯出版社,2010)。
丁易,《明代特務政治》(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日)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王毓銓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12)。
(日)中島樂章,《明代鄉村糾紛與秩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7)。
李德甫,《明代人口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何炳棣,《中國古今土地數字的考證和評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
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66)。
吳慧,《中國商業政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侯家駒,《中國經濟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三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日)桑田幸三,《中國經濟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梁方仲,《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晁中臣,《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郭培貴,《明代科舉史事編年考證》(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陳長文,《明代科舉文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5)。
傅衣凌,《明清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變遷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張紹勛,《中國印刷史話》(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張顯清,《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財政與稅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黃仁宇,《明代的漕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
(澳)雅尼斯‧瓦魯法克斯,《經濟學的邀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楊學為,《中國考試通史》(三卷)(北京:2004)。
楊東方,《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以話本小說資料為中心》(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1986)。
趙克生,《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12)。
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
邊俊傑,《明代的財政制度變遷》(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四、思想、文化史:
(加)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4)。
(加)卜正民,《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王光松,《在「德」、「位」之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
余英時,《時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1990)。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文化,1991)。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邱興躍,《明代儒學的世俗化與民間文化心理研究-以明代白話通俗小說為中心》(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遷》(台北:弘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莊萬壽,《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台北:允晨文化,2011)。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黃勇軍,《儒家政治思維傳統及其現代轉化》(長沙:嶽麓書社,201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4)。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張學智,《中國儒學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張藝曦,《陽明學的鄉里實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型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蔣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蔣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說與士人心態》(四川:巴蜀書社,2010)。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
戴健,《明代後期吳越城市娛樂文化與市民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1995)。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局,1992)。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5)。
龔鵬程,《儒學反思錄》(台北:學生書局,2001)。
龔鵬程,《晚明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龔鵬程,《漢代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龔鵬程,《唐代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2006)。

五、學位論文:
李和承,《明清傳統商人區域化現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洪薏筑,《明初胡藍黨獄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百興,《顧憲成(1550-1612)之思想與講學》,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蒲彥光,《明清經義文體探析-以方苞《欽定四書文》為中心觀察》,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劉芝慶,《自適與修持-公安三袁的死生情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應裕康,《明代筆記所見明人社會習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簡毅銘,《明末清初儒者經世致用之道》,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六、期刊論文: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頁1-54。
何炳棣、巫仁恕,〈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
梁方仲,〈明代一條鞭法年表〉(初稿),嶺南學報,第一期,第十二卷,1998,頁15-49。
姚才剛、孟妍,〈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論顧憲成對王學的修正〉,《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08,頁54-56。
陳寶良,〈明代社會流動性初探〉,《安徽史學》,第5卷第9期,2001,頁35-75。
陳支平,「傅衣凌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大連大學學報》,2002,頁40-66。
陳春聲、劉志偉,〈貢賦、市場與物質生活-論18世紀美洲白銀輸入與中國社會變遷之關係〉,《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五期, 2010,頁65-159。
張永剛,〈東林黨顧憲成、高攀龍創作考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8,頁53-5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