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1407583100
DOI 10.6846/TKU.2014.01288
論文名稱(中文) 看見自己,成為自己~一個中年女性的自我敘說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Seeing To Becoming~A Self-Narrative Research of a Middle-aged Wom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黃宗慈
研究生(英文) Tsung Tzu Huang
學號 6976900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7
論文頁數 1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郭瓈灧
委員 - 曹中瑋
委員 - 成虹飛
關鍵字(中) 自我敘說
中年女性
權力
性別權力
女性主義
關鍵字(英) Self-Narrative
Middle-aged Woman
Power
Gender Poewer
Feminisi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這本論文中,我試著說我的生命故事。從小說到老,從小時候的懵懂害怕到長大後成為一位直白卻堅韌的女性。寫我這一生所面臨的考驗,從自己在工作中所忍受的挫折,到面對婚姻衝突後所遭遇的困境與自我反思。希望藉由回看來回答:我是誰?我在那裡?寓居於那裡?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如實地實踐自己?簡言之,這是個對自己提問、看見、產生行動再重新自我決定的歷程。
書寫的路徑,前三章說明寫作動機、目的和書寫方式;第四章文本主要在描述我自己和我的家庭,以及我們之間的關係;第五章則針對第四章的文本做自我詮釋與行動實踐,試著透過書寫、自我覺察而順勢挪移到看見後的行動接著再到重新看見的視框,逐漸走向自我瞭解與自我釋放之路;第六章則是針對這段時間的書寫的身心狀況與行動歷程的反思;第七章則是在口試後針對口委的提問再增加的書寫,此時更增強了我想要回憶過往時光的動機。換句話說,這次的自我敘說探究,同時開啟了我的追憶之旅,接著就讓我再次試著回到過去,重新找回當年那個不小心遺落的自己吧!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a narrative research about me. I write down and reflect my own story which relate to my life, my family, my work and the marital conflict I’ve faced many years ago. I hope that I ca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myself through this thesis and reflection: Who am I? Where am I? Where do I reside? What can I do for myself to reach self-fulfillment? In short, this is a progress of self-questioning and self-answering to help me to review myself clearly and make the new decisions again.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From the chapter one to the chapter three, I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writing motivation,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chapter four, it focuses on my life 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family and me. In the chapter five, I continue the previous chapter to make self-interpretation and take actions. Through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reflection, I gradually understand myself and release myself from the limited life framework. In the chapter six, I describe my body-emotional status during this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act sequence. In the last chapter, it enhances and enriches the contexts which based on the committee members’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after the final oral debate. During this writing period, I firmly enhance my motivation to recall my memories of the best old time. To sum up, this narrative research pushes me to make a new journey to find myself which lost long time ago.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 論
第一節緣 起
最早選擇的安全路-1
曲折擺盪,搖搖晃晃最後選定的一條辛苦的路-2
第二節	想 要
選擇退休,想要做自己-3
工作場域是人性的試煉場-3
無心柳,可能成蔭嗎?-6
參加TSM心理劇培訓-8
發現母親的遭遇-9
試著說自己的想要-10
第三節研究問題-12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自我敘說-13
第二節中年女性-16 
第三節權力‧性別權力‧女性主義-19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派典-28
第二節研究架構-29
第四章本 事
第一節我的素描
我的姓名-31
懞懂童年-32
學玩-32
上學-33
父親最嚴厲的懲罰-34
弟弟出生-35
花園洋房	-35
苦悶的青春期-36
車禍-37
助人工作初體驗-39
第二節 我的父親-41
族繁不及備載-42
父親也是姨太太生的-43
父親的時間感-44
可以質疑的對象-44
父親的價值觀-45
父親的紓壓方式-45
父親的愛-46
父親破產-47
父親過世-49
第三節 我的母親
我的媽媽是姨太太-51
母女戰爭	-52
小三的小三問題-54
母親罹癌過逝-56
第四節 我的兄弟與姐姐
哥哥-60
弟弟-62
陌生又短暫的姐姐-62
第五節 女+昏=婚,一段昏了頭的姻緣-65
先生,你是誰?-66
結婚-66
嫁妝與婆家-67
婆婆-67
只顧自己的溫飽-68
使喚-69
總是舊事重提-70
面子觀就如銅牆鐵壁-70
只要分享,不懂分擔-71
買房子-71
家庭暴力-72
所謂的親密關係-72
無用的車伕-73
沒有情緒扶持的日子-74
我只想被看見,被瞭解-75
親友的規勸-75
第六節 我的女兒
為母則強-76
母女戰爭-77
第五章行動中長出的看見與膽識
第一節看見與被看見,我到底是「誰」-79
我是誰?我到底是個什麼的人-79
重新開啟小時在家裡被封存的視野,從新學習「開口」提問-81
如果我真讓自己困在婚牢中,該選擇離開,還是堅持下去?-82
第二節在禪修場域中看見的「我」
「寺廟」內的性別視框嗎?-85
志工禪修研習 ~ 看見自己的驕傲和難搞-86
自我反問	-87
第三節發現女兒的內心世界-89
第六章 這只是個開端,後面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寫出來本身就是一種「看見」與「被看見」-92
身體的催促與防衛-93
開始太晚,時間太短-95
第七章後記:再走一小段…
女性主義和我-96
以前「在家」與現在「在外」的二個極端的我-97
開啟一個?有終點的自我追尋之旅-97
圖1研究架構:用在自我敘說時的再現歷程模式-30
圖2書寫期間身體與情緒狀態示意圖-94
參考文獻-99
參考文獻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 、吳芝儀(譯)(2004)。故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Crossley, M. L.)。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李昭慧(2002)。生命之河--一個中年女性安全感與母職的破解(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麗珊(2003)。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
洪鎌德(2004)。當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學研究,16,23-69。
夏林清 (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陳順發(2007)。從女性主義教育學觀點檢視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楊語芸(譯)(1981)。心理學概論(原作者:Dar1ey, J. M.)。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鄧明宇(2002)。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臺北市:心靈工坊。
臺美光(2003)。女性自我與中年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蕭得蘭(譯) (1997)。新中年主張--繁華四十‧閃耀五十‧和諧六十(原作者:Sheely Gai1) 。:臺北:天下文化。(原作出版年:1995)

Bardwick, J. (1971). Psychology of wome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ardwick, J.M. & Douvan, E. (1972) . Ambivalence :The socialization of women, In J.
Bardwick (Ed. ) . Readings o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NY : Harper & Row, 52-58.
Dahl, R. A. (1957). 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 2, 201-215.
Eagly, A. H., & Karau, S. J. (1991). Gender and the emergence of leader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685-710.
Erikson, E. H. (1982) .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Toronto: W. W. Norton & company
Fiske, S. T., & Berdahl, J. (2007). Social power. In A. W.Kruglanski & E. T. Higgins (Eds.), Social psychology: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pp. 678-692). New York:Guilford Press.
French, R. P., Jr., & Raven, B. (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D. Cartwright (Ed.), Studies in social power(pp. 150-167).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ipnis, D. (1976). The powerholders.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vinson, D. J., Darrow, C.N., Kelin, E.B., Levinson, M.H. & Mckee, B.(1978). Theseasons of a man S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t.
Morokoff.J. (1988). Sexuality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ly, 12, 489-51 1.
Neugarten, B.L. (1968). Middle age αnd aging. Chicago : Univ. of Chicago Press.
Polkinghorne, D. E. (199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hibaut, J., & Kelley, H.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of groups. New York: Wiley.
Westkott, M. (1986) . 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 roots of female dependency psychotherapy, 23,213-22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