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1114061300
DOI 10.6846/TKU.2011.00945
論文名稱(中文) 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之介面設計-以Adobe Connect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Interface desig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synchronous activ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徐毓旋
研究生(英文) Yu-Hsuan Hsu
學號 79873006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世忠
委員 - 朱則剛
委員 - 張瓊穗
關鍵字(中) 網路教學
同步課程活動
介面設計
Adobe Connect
關鍵字(英) Web-based Instruction
Synchronous Activities
Interface Design
Adobe Connec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科技日新月異,線上會議系統可讓教師進行相關的網路教學活動。但目前國內大專院校常使用的視訊討論工具在調整介面上仍有其限制,為了因應不同的教學活動策略,若能有一適用的同步課程活動的介面,將可作為其他同步課程活動運用的介面設計原則,而Adobe Connect是目前唯一方便調整介面的視訊會議工具。因此,本研究將以Adobe Connect為例,作為此次研究介面設計的發展環境。
在數位化的教學環境中,良好的介面設計能夠讓使用者有較佳的使用經驗,增強其使用動機,反之,則容易讓使用者產生挫敗感,造成使用動機降低(Wilbert, 2002)。因此教師在使用網路多媒體時,若有良好的人機介面使用,不僅可以減輕教學的準備時間,更能有效實施其教學策略,並促使學生參與學習。
本研究發展的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介面,包含四種教學活動:小組討論、專家座談、角色扮演和辯論,並於設計完成後在課堂實施,進行使用者測試,課後針對19名大學二年級學生訪談以及專家評鑑。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功能需求日益增加
二、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介面設計須遵循設計原則並與教學策略整合
三、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介面內容區塊設計以使用者慣用性為主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online conferencing system can provide teachers interactive tools for 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response to apply different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online discussion, the interface of the online conferencing system needs to be adjustable. Adobe Connect is the only video discussion tool that can adjust its user interface.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use Adobe Connect to develop discussion interface for online learning.
Well-designed user interface enables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and promote learning motivation.  On the contrary, students are easily frustrated with poor designed interface (Wilbert, 2002). Therefore, in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a well-designed interface can not only assist implement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t will also facilitate students engaging efficiently with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pplied four discussion methods for online learning synchronous activities, they were: group discussions, panel discussion, role playing and debate. Adobe Connect were selected and the four prototype discussion interface were developed for usability testing. After the online discussions, 19 second 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expert reviews were conduc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synchronous activities demands more discussion functions.
2.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synchronous activities designed needs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interface design and integration with teaching strategies.
3.Interface design for synchronous activities tools needs to match with the user experien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目  次	I
表  次	V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研究預期貢獻	6
第六節 名詞定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同步課程活動在數位學習之重要性	9
第二節	同步課程活動的教學方法	13
第三節	介面設計	22
第四節 現有同步課程活動工具分析探討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9
第二節 分析階段	41
第三節 設計與發展階段	49
第四節 實施階段	65
第五節 評鑑階段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2
第一節 設計階段成果	72
第二節 形成性評鑑結果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附錄	92
附錄一、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之觀察表	92
附錄二、使用者評鑑訪談大綱	93
附件三、專家評鑑訪談大綱	94
 
表  次
表2-1-1  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指標	10
表2-2-1  傳統教室學習與網路學習策略之比較	14
表2-2-2  網路教學之互動方式	15
表2-2-3  「三維互動模式」下的同步學習活動	16
表2-2-4  大學線上課程教學法	17
表2-2-5  網路課程活動之相關工具	19
表2-2-6  常用的同步課程活動網路教學策略與方法	20
表2-3-1  介面設計原則	23
表2-3-2  合作介面形式	25
表2-3-3  同步課程活動介面設計原則歸納表	29
表2-4-1  i-Share 互動功能	32
表2-4-2  JoinNet 互動功能	34
表2-4-3  Adobe Connect互動功能	36
表2-4-4 i-Share、JoinNet與Adobe Connect優點與限制分析	37
表3-2-1  網路教學同步課程活動介面之需求	41
表3-3-1  小組討論活動實施步驟	50
表3-3-2  專家座談活動實施步驟	52
表3-3-3  角色扮演活動實施步驟	54
表3-3-4  辯論活動實施步驟	56
表3-4-1  實施程序時程表	65
表4-2-1  使用者評鑑結果表	78
表4-2-2  專家評鑑結果表	78
 
圖  次
圖2-4-1  i-Share使用者介面	32
圖2-4-2  JoinNet使用者介面	33
圖2-4-3  Adobe Connect 使用者介面	35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9
圖3-1-2  研究流程圖	40
圖3-2-1  小組討論活動流程分析圖	44
圖3-2-2  專家座談活動流程分析圖	45
圖3-2-3  角色扮演活動流程分析圖	46
圖3-2-4  辯論活動流程分析圖	47
圖3-3-1 小組討論活動流程圖	51
圖3-3-2 專家座談活動流程圖	53
圖3-3-3 角色扮演活動流程圖	55
圖3-3-4 辯論活動流程圖	57
圖3-3-5  小組討論雛形介面	58
圖3-3-6 小組討論雛形介面(小組型態)	59
圖3-3-7 專家座談雛形介面	60
圖3-3-8  角色扮演雛形介面(教師準備)	61
圖3-3-9  角色扮演雛形介面(小組型態)	62
圖3-3-10 辯論活動雛形介面	63
圖3-3-11辯論活動雛形介面(開始辯論)	64
圖4-1-1 小組討論介面(全班)	72
圖4-1-2 小組討論介面(分組)	73
圖4-1-3 專家座談介面	74
圖4-1-4 角色扮演介面	75
圖4-1-5 辯論活動介面	76
圖4-2-1 修改後小組討論介面(分組)	81
圖4-2-2 修改後專家座談介面	82
圖4-2-3 修改後角色扮演介面	83
圖4-2-4 修改後辯論活動介面	8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i-Share功能特色及操作手冊(2006)。取自睿碼科技公司網站:   http://www.i-share.com.tw/
JoinNet功能特色及使用者指南(2003)。取自太御科技公司網站:http://www.webmeeting.com.tw/
李世忠、何政興(1998)。電腦教學軟體介面設計。臺北市:立威。
吳彩蓮(2005)。網路教學平台視覺化介面影音討論工具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50。
林俊成(2007)。網路學習環境中混成同步教學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淑芳、林麗娟(1995)。使用者介面-電腦輔學習之認知要徑。視聽教育雙月刊,37(3),18-27。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洪榮昭(1991)。人力資源發展:企業培養人才之道。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53-163。
陳年興、王逸宏(2004)。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74-92。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博碩文化。
陳建豪(譯)(1999)人機介面與互動入門:電腦之人因工程(原作者:Preece, J)。臺北市:和碩科技(原著出版年:1993)。
陳耘彤(2005)。網路教學互動策略之發展─ 以小組討論、專家座談與角色扮演方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教育部(2006)。大學遠距教學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申請審核及認證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年1月7日)。高等教育數位學習認證制度,推動遠距教育嶄新里程碑【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edu.tw/PDA/news.aspx?news_sn=3026
曾志軒(譯)(2005)。人機介面設計-有效的人機互動策略(原作者: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4)
楊家興(2005)。線上教學的帶領。教學科技與媒體,73,46-61。
蔡怡鈴(2008)。數位學習視訊討論工具之介面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二、西文部份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Web Site. (2007). Adobe Acrobat Connect Professional Demo. Retrieved from http://www.adobe.com/products/acrobatconnectpro/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3). E-learning Glossary .  Retrieved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
Horton, W. (2000). Designing web-based training.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Hutchins, E. (1989). Metaphors for Interface Design. In Taylor, M., Neel, F., & Bouwhuis,  D. (Eds.), The Structure of Multimodal Dialogue (pp. 11-28). 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Johnson, J. (2010). Designing with the mind in mind : Simpl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User Interface Design Rules. San Fransisco: Morgan Kaufmann.
Liaw, S.S., & Huang, H. M. (2003). Exploring the World Wide Web for online learning: A perspective from Taiw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3(3), 27-32.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81-97.
Moore, M. D. (1989).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3(2),1-6.
Patti, S. (2007). The online learning idea book : 95 proven ways to enhance technology-based and blended learning. New York, NY : Wiley.
Preece, J., Rogers,Y., & Sharp, H. (2003).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New York, NY : Wiley.
Rekkedal, T., & Paulsen, M. F. (1989).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Status and trend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4(1), 61-72.
Webb, G. (1997,Augues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net-based training at Sydn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ustralian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ausweb.scu.edu.au/proceedings/webb/paper.html
Wilbert, O. G. (2002). The Essential Guide to User Interface Design: An Introduction to GUI Design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4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