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1012314600
DOI 10.6846/TKU.2010.00937
論文名稱(中文) 王建民的形象再現暨論述分析,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2006-2007年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Chien-Ming Wang by The Liberty Times and Apple Daily from 2006 to 2007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陳文祥
研究生(英文) Wen-Shiang Chen
學號 69605007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8
論文頁數 1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傳揚
委員 - 吳怡國
委員 - 侯致遠
關鍵字(中) 王建民形象
論述分析
再現
多元文化
全球地方感
關鍵字(英) Images of Chien-Ming Wang
Discourse Analysis
Representation
Multiculture
Global Sense of Pla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報業(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自2006到2007年間如何呈現王建民的相關報導、議題並透過哪些方式影響其形象呈現。
    研究引援van Dijk揭示的論述分析方法、輔以深度訪談以理解王建民的形象再現為何,並透過全球地方感、多元文化觀點檢視台灣報業呈現王建民相關報導過程的議題與影響。
    研究發現兩家報業透過以下九個主要命題以形塑王建民的形象。分別為「王牌」、「英雄」、「名人」、「個性描述」、「勝投」、「亞洲」、「台灣之光」、「伸卡」、以及「修辭」。整體而言,王建民的形象在2006-2007年的台灣報業呈現上是多元而較為正面。
    再者,檢視發現報業呈現王建民報導的情形未必不利於台灣其他運動項目、選手,而是這個過程中有諸多因素交相作用,不全然受制於全球化、商業考量,反之,有關王建民的相關報導與議題是受到台灣職棒本質流失等因素而被選擇出來的情景之一。本研究建議報業呈現運動新聞時在娛樂性(文學性)與運動的科學特質需加以考量。運動選手的形象受媒體等因素影響甚深,而盡力維護比賽的本質是選手能積極形塑自身形象的根本。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by Teun A. Van Dijk ,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zing on the news report in 2006-2007.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news discourse analysis show that both The Apple Daily and The Liberty Times represent Chien-Ming Wang’s image by the nine news frames that including “ace”,”hero”,” celebrity”,” characteristic” ,” winning”,”asia”,” glory of Taiwan”,” sinker” and “ positive rhetoric”. In sum, the study shows that Chien-Ming Wang’s images of representation by news corporation is diverse and almost not negative.
    In addition, a situation that newspaper present Chien-Ming Wang’s reporting in Taiwan is unfavorable to other sports and players. The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is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 not just by globalization or economic consideration, but, problems of CPBL are crucial reason that affecting news representa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news corporation in Taiwan could be to consider balancing between entertainment and fact of sport news. The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image of player but every player could be to effect his image himself by taking the initiative in maintaining the nature of the gam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0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章節說明………………………………………..0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06
    第一節 再現論、形象論、以及論述分析……………………..006
    第二節 傳播與棒球……………………………………………..019
    第三節 全球與地方……………………………………………..023
    第四節 運動國族及多元文化…………………………………..031
    第五節 相關研究整理…………………………………………..0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0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說明…………………………………………..040
    第二節 研究流程說明………………………………..........045
    第三節 分析步驟之研究對象範圍定義與選取方式……………046
    第四節 受訪者資料……………………………………………..04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0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說明……………………………………..049
    第二節 台灣報業的王建民寫作主題框架及論述分析…………053
    第三節 版面編輯、配置分析……………………………………110
    第四節 全球地方感檢視分析……………………………………116
第五節 多元文化檢視分析……………………………………………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3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55參考文獻………………………………………………………………159
附錄……………………………………………………………………167


論文圖表目錄


圖 2-1-1:形象體系圖…………………………………………………………….009

圖 2-1-2:新聞框架的基本內涵結構圖……………………………………….....016

表 2-3-1:全球化概念的相關討論與解讀表……………………………..…024-025

表 2-5-1:國內過去運動與傳播的相關研究整理表……………………..…034-037

表 2-5-2:國內過去主以王建民為主題之研究整理表…………………..…037-038

圖 3-1-1:文本的巨觀結構圖………………………………………………….....041

圖 3-2-1:研究流程圖…………………………………………………………….045

表 3-4-1 :受訪者資料表…………………………………………………..…….048

圖 4-2-1:王建民勝投全紀錄英雄巨命題表現圖……………………………….066

圖 4-2-2:王建民出賽全紀錄英雄巨命題表現圖……………………………….066

表 4-2-1:王建民2006球季敗投記錄表………………………………….....103-104

表 4-2-2:王建民2007球季敗投紀錄表………………………………………..105

表 5-1-1:王建民於兩報的所呈現的巨巨命題及其細部比較表………......140-141

表 5-1-2:兩報巨命題差異表…………………………..………………………...149

圖 5-2-1:報業再現王建民形象示意圖……………………………….…………15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天濱(2000)。《台灣地方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 台北:亞太圖書。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原書Tim Cresswell(2004)。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銀禾。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

王朝鈺(2006)。《泰德‧透納報紙形象與領導》。淡江大學美國所碩士論文。

甘季鑫(2008)。《運動員代言運動產品與非運動產品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王建民為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尼爾森媒體研究(2005)8月份。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enews/reference/NielsenMediaResearch200508.pdf

尼爾森媒體研究(2005)10月份。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enews/reference/NielsenMediaResearch200510.pdf

米果部落格(2008)。《雙線道棒球文化對談3之2再談王建民現象》。。米果部落格(2008/07/15)。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mimiko/Archive/2008/07/15/299005.html

李美華(2003)。《宗教團體的出世與入世:分析「大愛電視台」與「人
間衛視」的組織文化》。2004 中華傳播學會澳門年會。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test/bitstream/987654321/6621/2/922412H032
005.pdf

李佑剛(2008)。《代言人可信度、代言商品認知與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相關研究-以王建民為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逸楠(2008)。《王建民效應對於青少棒、青棒球員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

李政賢譯(2009)。《訪談研究法》。﹝原書名: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l: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李峻嘉(2008)。《王建民推薦品牌、廣告效果與購買意願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安碧芸、駱碧蓮 (2009)《棒球不能承受之重:2008奧運棒球賽國族意識報導分析》發表於200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竹:玄奘大學。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110_1.pdf

何哲欣譯(2009)。《運動的文化分析》。韋伯文化。﹝原書Tony Schirato(2007)。Understanding Sports Culture ﹞

何哲欣譯(2008)。《運動明星》。韋伯文化。﹝原書Barry Smart(2005)。The Sport Star ﹞

何旭初(2007)。《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刊,11。

何漢斌(2008)。《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玉山銀行與王建民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忻雅蕾(2004)。《電視媒體運動觀賞者觀賞動機、人格特質與情感反應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建章(2008)。《運動全球化對在地運動主體價值的衝擊與回應》。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邱繡霞(2002)。《媒體運動(MediaSport)的全球策略 : 以NBA在台灣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

吳天泰主編(2008)。《多元文化》。台北:二魚文化。
吳育光(2008)。《王建民現象一旦發生 北富銀規畫海外避險》。麗台體育報(2008/03/14)。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04/13/un0r.html

吳翠珍(2002)。《媒體素養行動派--別小看我九年一貫互動教學手冊》。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new/sites/default/files/lab_edition_book_ref1.pdf

紀蔚然(2006)。《冷伯傳奇:不再為王建民加油》。中國時報(2006/10/14)。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台北:巨流。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同灣新社會》。台北:揚智。

林明男(2007)。《永盛塑膠股份有限公司簡介與產品型錄編輯設計》。親民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專案計畫。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chinmin.edu.tw/%2Fself_store%2F46%2Fself_attach%2FCMIT97-C-01-70.pdf

周靈山(2006)。《運動傳播媒體實務》。台北:峰正行。

郁嬿如(1997)。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淡江大傳所碩士論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2004)。《綜合人文科學習資源冊—核心單元四:全球化》。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ymca-coll.edu.hk/ls/Resources/Humanity/unit4.htm

郭良文等(2007)。《廣電媒體多元文化指標研究》。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侯致遠(1999)。《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之互動現象及其影響》。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第三屆年會。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873_1.pdf

孫秀蕙(1996)。《走出媒體神話》唐山出版社。

徐偉傑(2003)。《全球在地化:理解全球化的一條路徑》。思與言第41卷第1期。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2.thu.edu.tw/~trc/1-epts/1-class/2.3.2.pdf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張力可(1999)。《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堂堯(2006)。《跨國媒體集團與全球運動文化生產─以ESPN STAR Sports(ESS)的在台發展為例(1991-2006)》。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傳陽(2007)。《族裔文化與文化想像: 美國華裔青年的新年文化》。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662_1.pdf

陳子軒(1998)。《美,台棒球發展之比較研究--以媒體為中心觀點》。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經驗與CBC的【Hockey Night 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96。

陳芸芸譯(2002)。《媒介、傳播與文化》。韋伯文化。﹝原書James Lull(2000)。MEDIA ,COMMUNICATION,CULTURE﹞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ames Lull(2000)。MEDIA ,COMMUNICATION,CULTURE:A Global Approach﹞

陳怡誠、魏志德、張宏源、許瓊云(2004)。《台灣主要綜合性報紙對釜山亞運報導內容之研究》。北體學報,12。

陳俊賢譯(2001)。台北:大塊文化。﹝原書Michael Paterniti(1998)。Driving Mr Albert:A Trip Across America With Einstein’s Brain﹞。

陳家奇(2007)。《解構媒體的王建民現象—國族、名人、與媒體商品》。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瑞文(2002)。《 從「符號理論」觀點探討台灣傳播媒體的現代圖書館形象─中央通訊社資料庫內容分析研究(1991-2001)》。淡江大傳所碩士論文。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理論與實務》。台北:威仕曼文化。

陳韜文等譯(2008)。《吉登斯和「全球化」一詞:對安東尼‧吉登斯的訪談》。傳播與社會學刊,5。﹝Rantanen,Terhi(2005),Giddens with the”G”-word:An Interview with Anthony Giddens.Global Media and Commumication,1(1).﹞

湯允一、董素蘭、林富美、許瑩月譯(2001)。《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學富文化。﹝原書David Croteau、William Hoynes(2001)。MEDIA /SOCIETY:Industries,Images,and Audiences﹞

楊海蘭、臧國仁(2005)。《報紙標題連貫性之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
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86_1.pdf

彭家發(2008)。《進階新聞寫作理論、分析與範例》。台中:五南。

溫世銘(1998)。《台灣報紙對中華、台灣兩職棒聯盟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堂(2007)。《「王建民現象」的建構與影響: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考察》。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儒、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

黃國洲(2006)。《建仔招牌 不叫伸卡球》。中國時報(2006/08/09)。

黃嘉宏(2005)。《我國報紙對江澤民形象報導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2)。《公共/眾, 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 台北:韋伯文化。[原書原書Lawrence Grossberg, Ellen Wartella & D. Charles Whitney (1998). Media 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楊聰財(2006)。《王建民熱潮 「英雄佔有現象」影響情緒》。中廣新聞網 2006/11/02。上網日期:2010/05/06。取自:http://www.yang1963.com.tw/contentbypermalink/2ade4ca29d202df8aa71b25681df2f52

廖清海(1995)。《台灣報紙職業棒球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清海(2002)。《台灣報紙社論對體育運新聞報導分析─以民國78 年至89 年
為例》。《體育學報》,32。

廖清海、林志哲(2007)。《媒體塑造下的運動英雄:以新聞媒體報導王建民為例》。高苑學報,13。

廖珮君譯(2009)。《文化產業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原書David Hesmondhalgh(2002)。The Cultural Industraies ﹞

趙晉文(2007)。《台灣棒球運動電視轉播之歷史分析:1964-2008》。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原書Yi –Fu Tuan(1977)。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劉昌德、魏玓(2006)。《別只看到王建民》。中國時報,2006/04/08。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三民書局。

盧嵐蘭(2005)。《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台北:揚智。

戴定國(2005)。《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台北:五南。

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原書Chris Shilling(2005)。The Body in Culture,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ris Shilling,2005

薛瓊娟(2007)。《運動選手之代言人可信度對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王建民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Chris Baker(2000)。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

英文書目
Deborah Tannen(1993),Framing in Discou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ry Whannel(1992),《Fields in vision:television sport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Routledge。

Giulianotti,Bonney,Heoworth(1994),《Football, violence and social identity》,Routledge。

Titscher,S. & Meyer,M. & Wodak,R & Vetter,E.(2000),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SAGE 

van Dijk, T. A (1997),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SAGE. pp239-243.

van Dijk, T. A.(1983). Discours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33(2), 20-43.

van Dijk, T. A.(1988b).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an Dijk, T. A. (1988a). News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 in the Press. Hove and London: Hillsdale.

網站
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CPBL (中華職棒)
台灣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7%94%B1%E6%99%82%E5%A0%B1(自由時報)
台灣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8%98%8B%E6%9E%9C%E6%97%A5%E5%A0%B1(台灣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