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0722340700
DOI 10.6846/TKU.2007.00858
論文名稱(中文) 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Indicator Development for School-bas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Evalu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吳錦雯
研究生(英文) Chin-Wen Wu
學號 69212012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9
論文頁數 18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歐用生
委員 - 陳伯璋
委員 - 洪若烈
關鍵字(中) 社會學習領域
學校本位課程
課程評鑑指標
關鍵字(英) Social studi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dicato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因應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趨勢所規劃的九年一貫課程,將課程權力下放,提倡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並說明學校應肩負起課程評鑑的責任。基於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對於學校課程發展的必要性,以及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對於實現九年一貫課程培育現代公民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切的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以期有助於未來各校發展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課程品質之維繫。
    
    為達上述目的,首先透過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內涵的探討,並參考國內外相關評鑑指標研究,初步擬定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系統。接著採用模糊德懷術(Fuzzy Delphi technique)徵詢國內社會學習領域與課程評鑑專家、學者,教科書編審委員,以及教學經驗豐富之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之意見,進而篩選出適用的評鑑指標。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如下:

一、社會學習領域係為培育參與社會能力與良好公民素養的統整性課程。
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以學校為核心,因應學校情境,由學校自主性規劃具學校特色課程的發展活動。
三、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應實施於課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以提昇學校課程品質。
四、本研究所建構之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系統,分為五大層面,十一個向度,共二十八項評鑑指標。
五、學者專家與教師之間對於評鑑標準的認知有所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進行相關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Nine-year Consistent Curriculum. The purpose is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 of school-bas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more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sustaining the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bove, this study has probed into literature in order to be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structure, and referred to som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foreign and internal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chool-bas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fter that, adopting the method of Fuzzy Delphi technique to collect diverse opinions for reference.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s follow:

1.Social studies learning area is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Its main aim i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ing the civic literacy and the ability of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2."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ans that each school can develop their own curriculum. The member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design a suitable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school's circumstance and environment. 
3.Each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be evalua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4.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school-bas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which this study constructs includes five evaluation levels, eleven items and twenty-eight indicators.
5.Experts and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Finally, basing on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evalu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概念與內涵…………………………11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的概念……………………………34
第三節 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之研擬……………6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10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119
第三節 研究工具……………………………………………………122
第四節 實施程序……………………………………………………12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重要性評比………125
第二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59
第二節 建議…………………………………………………………16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65
英文部份……………………………………………………………172
附錄一 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調查問卷…175

表   次
表2-1-1 社會學習領域性質概念表…………………………………20
表2-2-1 蔡清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策略與具體行動……………46
表2-2-2 張嘉育、黃政傑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過程與活動………47
表2-2-3 郭昭佑、陳美如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48
表2-3-1 諸家學者課程評鑑層面分析表……………………………84
表2-3-2 諸家學者課程評鑑項目與評鑑層面對照表………………85
表2-3-3 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初擬………………101
表3-3-1 模糊德懷術專家名單………………………………………120
表4-1-1 課程籌劃層面評分值摘要表(整體結果)…………………126
表4-1-2 課程設計層面評分值摘要表(整體結果)…………………127
表4-1-3 課程實施層面評分值摘要表(整體結果)…………………129
表4-1-4 實施成效層面評分值摘要表(整體結果)…………………130
表4-1-5 配套措施層面評分值摘要表(整體結果)…………………132
表4-1-6 學校本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評鑑指標排序(整體結果)…133
表4-2-1 「學者專家及教科書編審委員」與「實務教師」重要性摘要表…136

圖   次
圖1-2-1 研究架構圖…………………………………………………7
圖2-2-1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定位……………………………………40
圖2-2-2 OECD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45
圖3-1-1 三角模糊數圖………………………………………………115
圖3-1-2 明確值求法示意圖…………………………………………116
圖3-4-1 研究流程圖…………………………………………………123
參考文獻
方德隆(2001a)。課程改革的社會學分析。載於課程與教學論壇會議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I-I-1─I-I-17。
方德隆(2001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方德隆(2004)。「基本能力、統整課程」:課程改革政策的理想與實際。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與實際,2,507-529。
王元仁(2003)。模糊理論應用於技職學校課程評鑑模式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49-62。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王淑芬(2001a)。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33-40。
王淑芬(2001b)。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1,8-14。
王嘉陵(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議題融入教學之探討。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2,395-411。
司琦(1992)。社會科教育目標。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1-18。台北市:幼師文化事業公司。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台北市:高等教育。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政達(2000)。台灣省高職實用技能班教育政策執行評估指標體系建構與應用。暨大學報,4(1), 43-68。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課程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38,49。
吳清山、高新建、黃幸美、葉興華、張素貞(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表之介紹,發表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承辦,教育部主辦之「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作坊」,台北。
吳清山、高新建、黃幸美、葉興華、張素偵、楊玉伊、徐偉平(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研究。
吳憲斌(2001)。新型道路交通工程設施設置決策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教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臣(2001)。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5-169。
李琪明(1999)。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層次德育課程評鑑指標之建構。公民訓育學報,8,197-230。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李緒武、蘇惠憫(1984)。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周蓮清(1997)。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209-224。
周蓮清(2001)。新舊之間─談國小「社會科」課程的轉型。國教輔導,40(4):342,p.15-20。
林佩璇(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9(4),83-96。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2,35-56。
林玫玲(2002)。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用規準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錦英、劉英淑、洪若烈、范信賢(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評鑑模式及規準之研發與試用─學校層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侯昕辰(2002)。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若烈(1990)。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的修訂與改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30-137。
孫邦正(1968)。國民教育論叢。台北:台灣商務。
高博銓(2004)。社會領域課程教學實施的檢討與發展。2004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0:下,145-157。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18-44。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1-13。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張玉成(1992)。英國小學社會科課程之分析。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佃富(1996)。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秀雄(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理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29-42。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香莉(2004)。國小三、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銜接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毓敏(2004)。國小生活課程能力指標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嘉育(1999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縣:冠學文化。
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4(2),85-110。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0b)。九年一貫課程修訂過程與特色。2006年1月8日。取自於: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教育部(2000c)。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
教育部(2003c)。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2003編修版。教育部。
教育部(2003d)。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教育部。
莊秀鳳(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對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8(6),16-34。
郭昭佑、陳美如(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指標建構初探。師大學報:教育類,46(2),193-212。
郭昭佑、陳美如(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概念與基礎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28。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思筠(2003)。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規劃、發展與檢視。教師之友,44(4),15-30。
陳國彥(2001a)。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國彥、沈銀亮(1999)。學力指標的擬定與實施:以社會領域為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陳啟榮(2002)。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梅娥(2002)。模糊德菲法在國小校長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應用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與政策領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添球(2001)。「和泥模式」的學校本位社會課程發展。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1,18-34。
陳銘偉(2004)。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2002)。教學策略與特性。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193-256。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麗華(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領域」中「人與時間」軸修訂始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6),86-95。
彭駕騂(1968)。國校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台灣書局。
彭駕騂(1978)。課程的設計與評鑑。台北:台灣書店。
曾榮華(2002)。「破舊」即能「立新」?─剖析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669-684。
游家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
游家政(2003)。統整主題單元的評鑑。課程與教學,6(3),21-41。
游家政(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發展背景與理念。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一),45-77。台北市:教育部。
程健教(197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方法之研究。台中市:牧舟出版社。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2)。社會科課程設計的基礎。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4,1-12。
黃政傑(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審查標準之研究。國立編譯館委託台灣師大教育中心專題研究。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炳煌(1994)。試為我國建一適切可行的課程發展模式。台北:心理。
黃炳煌主編(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勝彥(2005)。應用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於汽車營業據點區位選擇之研究─以某日產汽車公司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博仁(2001)。社會科教些什麼?。國教世紀,194,5-10。
黃雅瑛(2001)。新世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義與內涵。國教世紀,196,79-84。
黃嘉雄(2000)。學校書面課程計劃評鑑規準之初步建構。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高雄:麗文。
黃嘉雄(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的問題與對策。載於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北師範學院主辦,2002年4月24日至25日,於台北師院。台北:教研學會,頁300。
黃嘉雄(2004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1,171-180。
黃嘉雄(2004b)。課程概念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9,209-224。
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台北市:五南。
葉虹吟(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歐用生(2005)。日本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對台灣課程改革的啟示。研習資訊,22(4),29-38。
潘逸真(2005)。美國NCSS社會科課程目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6。
潘慧玲、楊錦心、高新建、郭昭佑、黃馨慧、江惠真(2004)。高職及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課程發展。北縣教育,9-11。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五南。
蔡婷婷(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英語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全成(2002)。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教育學刊,24,23-46。
鄭新輝(2000)。從行政的觀點探究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因應之道─以台南市為例。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123-154。高雄市:復文。
盧富美(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曉湘(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龔寶善(1972)。社會科教學研究與實習。台北:正中書局。
Ames, E.E., Trucano, L.A., Wan, J.C. & Harris, M.H. (1995) (2nd ed.). Designing school health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good health. Dubuque, IA: WCB Brown & Benchmark.
Barr, R. D., J.L. Barth, S., S. Shermis (1977): Defining the social studies, NCSS, Bulletin 51.
Cronbach, L.J. ( 1963).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 672-683.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s: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N. Y.: Macmillan.
Garaway, G. B. (1995).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 85-102.
Glatthorn, A. A. (1987). Curriculum leadership.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issock, C.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N.Y.:John, Wiley & Sons.
Linstone, H. A. & Turoff, M. (2002).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trieced April 25,2005,from.
George W. Maxim (1987).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Merrill Pub.Company.
NCSS (2002).National Standards of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NCSS (1984): In search of a scope and sequence for social studies, Social Education, 48.
Pate, S. S. (1996).Social studies: Applications for a new century. N. Y.: Delmar Publisgers Inc.
Prickette, Karen R. (2001).Planning Curriculum in Social Studies.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owell, E. J. (1996). Curriculum: An integrative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Stake, R. 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p.117-142).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Tyler, R. W. (1967). 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Tyler et al., 13-8.
UNESCO. (1968). Final report. Regional workshop on research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Bangkok, 9-16 Sep., 1968. Bangkok: Bangkok Institute for Child Study.
Zevin, J. (2000).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SA: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