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0717295200
DOI 10.6846/TKU.2007.01208
論文名稱(中文) 應用360˚回饋於大學教師教學評鑑可行性之研究:以一位大學教師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ccessing University Teaching through 360-degree feedback Evaluation:A Cass Study of an University Teache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楊惠文
研究生(英文) Hui-WenYang 楊惠文
學號 69312022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2
論文頁數 16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宋玫玫
委員 - 吳明清
委員 - 張德勝
關鍵字(中) 360˚回饋
教學評鑑
關鍵字(英) 360-degree feedback
Teaching Evalu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乃是以「360˚回饋」導入大學教師教學評鑑可行性之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與深度訪談法,以大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實際運用「360˚回饋」來評鑑一位大學教師在教學上的表現。即是以系主任、同儕教師、學生,與受評鑑教師本人,針對受評鑑教師的上課情形運用教師教學評鑑表,提供受評鑑教師在教學上的回饋。透過深度訪談找出此評鑑方式的可行性看法包括評鑑與受評鑑者來源、公平性、接受性、收穫程度,以及困難與限制等看法,接受訪談的研究對象有受評鑑教師一位與評鑑者四位,包括其係主任一位與同儕教師三位。研究發現大學院校要導入「360˚回饋」評鑑教師教學必須考慮下列條件:
壹、限制同儕教師與學生評鑑者資格。
貳、為了避免人情因素以及造成師生對立,評鑑者必須匿名
參、高等教育中「360˚回饋」的上司評鑑來源可合併到同儕評鑑來源當中。
肆、「360˚回饋」的評鑑量表的設計必須配合評鑑者來源與受評鑑者的授課課程。
伍、建立評鑑與受評鑑教師的溝通平台,以幫助回饋意見提供的正確性與必要性。
陸、組成包含學生與同儕教師的教學評鑑委員會。
柒、「360˚回饋」的資料蒐集過程必須兼顧動態的上課錄影與靜態的書面評鑑資料。
捌、本研究對象對「360˚回饋」公平性看法分歧。
玖、大學教師對於學生評鑑教師的結果抱持懷疑的態度。
壹拾、「360˚回饋」評鑑結果可用於選拔優良教學教師與調配教師的授課課程。
壹拾壹、本研究對象對「360˚回饋」的收穫程度相近
壹拾貳、「360˚回饋」的困難與限制為學校重視教學評鑑的程度、評鑑量表的設計、組織文化、人情壓力、人際關係、評鑑者主觀問題、學生程度和學生學習態度。
壹拾參、影響大學教師對「360˚回饋」可行性看法的因素有受評鑑教師的個人特質、職級、年資、授課風格、評鑑者與受評鑑者認識與否,是否相同科系、是否有私交、是否不和、評鑑時間的設定、評鑑量表設計、評鑑結果呈現方式與運用。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ossibility of bringing“360-degree feedback” into teaching evaluation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ers. This research is according to studying research for individual and interviewing in detail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 o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ers by using“360-degree feedback”to evaluate how a university teacher performed well in teaching, even for school directors in each faculty and the teacher being evaluated.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using the evaluation sheet to show how the evaluated teacher did in the class and it will provide the feedback of teaching by the evaluated teachers afterwards.
    Through this interview in details will find out the possible way for doing the evaluation. The view of doing this evaluation i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of the evaluation and the evaluated person, a sense of justice, acceptability; achievement of different levels,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limited condition. People who are going to do the interview will include one evaluated teacher and four evaluators. It’s also included one school director and three teachers. Through the research found out if“360-degree feedback want to be used to evaluate how teachers teach a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must consi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Limit the qualification for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being evaluated.
2.In order to avoid the factors of human feelings against between evaluators and evaluated teachers, the evaluators must hide up the real name.
3.The resource of the evaluation of“360-degree feedback”from the superior evaluation of high education can combine into the resource of fellow workers’ evaluation.
4.The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sheet for“360-degree feedback”must coordinate the resource of evaluators and the lesson planning of the evaluated teacher. 
5.Build a platform of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 evaluators and the evaluated teachers to achieve the rights and necessarily of idea providing by“360-degree feedback”.
6.Set up a commission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that included the students and the same group of teachers.
7.Information collecting of“360-degree feedback”must consider both active form and quiet form such as in class video recording and comment the ancient bronze mirror materials in writing.
8.The different view of fair dealing for 360-degree feedback towards the people through the research.
9.The manner of uncertain feeling for the result of this evaluation to the college teachers from the students and the evaluated teachers.
10.The evaluation result for“360-degree feedback”can be used in the lesson by the superior teachers and co-operated teachers in teaching.
11.This research object to“360-degree feedback”the harvest degree is close.
12.The difficulty and limit of“360-degree feedback”is the school take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degree,the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sheet, organization culture,the human sentiment pressure,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subjective question,the student degree and the student study the manner.
13.The influence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feasible view factor have to“360-degree feedback”are the evaluated teacher’s individu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the official rank,the period of service,teach the style,the evaluators and the evaluated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r not,whether the classmate is,whether has the personal friendship, whether disagrees, the time hypothesis of evaluation,the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sheet,and the result to present the wa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the evalu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教學評鑑的基本概念、現況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 「360°回饋」的基本概念	27
第三節 「360˚回饋」的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參與研究的對象	5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	5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1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3
第一節 評鑑與受評鑑者來源	63
第二節 公平性	75
第三節 接受性	76
第四節 收穫程度	84
第五節 困難與限制	88
第五章 主要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91
第二節 結論	100
第三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7
壹、中文部分	107
貳、英文部分	113
附錄	117
附錄一 國內高等教育教師教學評鑑相關研究一覽表	117
附錄二 本研究的大學教師教學評鑑量表種類與內容	122
附錄三 教師自我評鑑量表	126
附錄四 上司(系主任)/同儕教師評鑑量表	128
附錄五 學生評鑑量表	130
附錄六  「360˚回饋」之同儕評鑑教師推薦作業說明........ 133
附錄七 「360˚回饋」評鑑團成員推薦名單	134
附錄八 上司(系主任)與同儕教師邀請函	135
附錄九 受評鑑教師同意書	136
附錄十 評鑑教師同意書	137
附錄十一 大學教師教學之「360˚回饋」結果-A課和B課	138
附錄十二 訪談內容編碼分類表	153





表 次
表2-1 不同評鑑目的名詞	.11
表2-2 影響大學教師教學評鑑結果之因素	.25
表2-3 上司評鑑、下屬評鑑、同儕評鑑、顧客評鑑
       與自我評鑑優劣勢比較表	30
表2-4 「360˚回饋」的四個階段	38
表2-5 「360˚回饋」過程:實踐模式	39
表3-1 參與研究對象資料一覽表	52
表3-2 本研究進行資料搜集時程表	57





圖 次
圖2-1 評鑑目的導向圖	11
圖2-2 執行「360˚回饋」之流程圖	37
圖3-1 本研究之「360˚回饋」評鑑教師教學流程圖	58
圖3-2 質性研究分析軟體NVivo 7.0界面	59
圖3-3 NVivo 7.0中的Models界面	60
圖4-1 評鑑與受評鑑者來源概念圖	64
圖4-2 公平性概念圖	75
圖4-3 接受性概念圖	78
圖4-4 收穫程度概念圖	84
圖4-5 困難與限制概念圖	8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憲樺(2004)。教師教學評鑑對衡量教學效能之關聯性研究-以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為例。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安達貴之(不祥/2005)。360度評估實務(李淑芳譯)。臺北縣:中國生產力。
吳清山、林天佑(2002)。360度回饋。教育資料與研究,49,101-102。
吳清山、張素偵(2004)。360度回饋重要意涵及其在教學視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3,97-113。
吳修辰(2006)。四管齊下 全面掌握高階主管優缺點。商業周刊,962,118-120。
吳昭德(2001)。基層主管職能量表之建立與驗證-以某化工公司為例。國立中央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宋玫玫(2005)。從高教市場化風潮論大學治理之轉變:兼論台灣政府與私立大
    學關係的變化,發表於淡江大學主辦:市場化過程中政府與高等教育之關  
    係:兼論中國民辦高校的角色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9日,台北:
    淡江大學。
何福田(1989)。大學教學評量-學生成就評量與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大學教師教學方法系列專題講座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出版社。
林世健(2003)。國小主任對三百六十度回饋與學習型學校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琪蓉(2003)。從員工認知的觀點來探討360度回饋模式在臺北市政府可行性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月琴(2003)。國民中學教師多元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 : 台北市國民中學為個
  案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碧瑟(1988)。高等教育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之探討:評鑑工具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78-0111-S-010-01),未出版。
周祝瑛(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3),49-57。
范傑倫(2001)。360度回饋與績效改善之縱貫性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原欽(2001)。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對專業才能評鑑多源回饋之態度影響因素探
    討-以電子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徐崇文(2000)。以360度回饋探討影響主管人員行為改變意圖相關因素之實證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高強華(1998)。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自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教育評鑑,247-272頁。台北:師大書苑。
高教簡訊(2005a) 。13校通過今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95年獎勵教學計畫
12月申請。台北市:教育部。民國95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1/content02.htm#title1
高教簡訊(2005b)。提升大學教育品質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出擊。台北市:教育部。民國95年3月5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69/content02.htm#title1
高教簡訊(2006a)。95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3/20截止申請。台北市:教育
部。民國95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news.high.edu.tw/monthly179/content03.htm#title1
高教簡訊(2006b)。啟動系所教學評鑑 迎向優質高等教育。台北市:教育部。
民國95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news.high.edu.tw/content02.htm
郭國楨,駱芳美(2004)。教師與教學評量-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整合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27,85-92。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郭昭佑(2004)。讓訊息趨近真實:借鏡360度回饋看教育人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12(4),107-128。
郭乃瑋(1999)。探討影響員工對360度績效評估態度之因素。東吳大學企業管理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清濱(2005)。教學評鑑。教學視導與評鑑。台北:五南。
張德勝(1999),「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因素之探討─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市:教育部,p34。
張德勝(1998):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
    編,八十六學年度師範教育學術論文集,1-22頁。台灣: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
張德勝 (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台北:揚智文化。
張德勝(2004)。大學院校「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與「教學諮詢方案」。教育研究
    月刊,127,63-73。
張德勝(2005)。台灣地區大學校院「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制度之研究。師大學報,50(2),203-225。
張倍禎、王健華(2002)。大學教學優良教師評鑑指標的建立-教學資源中心教師評鑑個案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9,46-62。
張德銳(1992)。形成性教師評鑑模式初探,台灣教育,504,18-24。
張德銳(200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檔案,國教新知,94(4),59-67。 
張惠貞(1999)。淡江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之實證與研究。淡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五南。
陳世佳(2004)。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之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33-43。
陳美慧(2004)。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之建構:以嘉義大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鵬仁(2005)。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對實施「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制度的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正如(2005)。我國軍事院校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體育課興趣選項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聖謨(1995)。組織文化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7,61-70。
崔長風(2003)。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靜君(2002)。新竹師範學院教學意見反映調查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室編(1983)。淡江大學教學評鑑之研究:學生評鑑教師教
學。台北:淡江大學出版社。
黃宗顯(2004)。應用教師自我評鑑促使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7,45-54。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黃耀輝(2002)。教學健檢:教師教學評鑑研究。台北 : 問津堂。
黃孟樑(2001)。我國科技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坤錦(1998)。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載自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 
    229-246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27,18-32。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自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73-308頁。台北:師大書苑。
馮莉雅(2002)。學生平建教師教學校能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7,86-93。
曾憲揚(2002)。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問卷內容探討與實證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盛輝(2004)。科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意見調查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重新(1987)。臺灣地區九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期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欣楣(2000)。花蓮師範學院教師與學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美玲(1989)。中央警官學校實施教師教學評鑑狀況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耀坤(2002)。我國警察分局長管理才能評鑑之研究:360度回饋法之運用。中      
    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麗華(2000)。主管管理才能評鑑360 度回饋對受評者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盧芳輝(2005)。國立台東大學師生對實施教學意見調查意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淑芬(2003)。三百六十度回饋應用於我國國中、國小教師績效評核之可
行性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戴瑀珊(2005)。大學校院人事室成員對三百六十度回饋績效評估意見之研究。淡
    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簡紅珠(1997)。教育評鑑地內涵與實施。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173-189
    頁)。台北:南宏。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ntonioni, D. (1996). Designing an effective 360 degree appraisal feedback proces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5, 4-38. 
Atwater, L. E., Waldman, D. A., & Brett, J. F. (2002).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ing 
multisource feedback.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ing multi-source feedback.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1(2), 193-208.
Aderhold, M. N. (2001). The implementation of 360-degree feedback for hight school 
DECA officers. Unpu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Aspinwall, K., Simkins, T., Wilkinson, J. F., & McAuley, M. J. (1992). Managing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
Brutus, S., Fleenor, J. W. & London, M. (1998). Elements of effective 360-degree 
feedback. In W. W. Tornow, & M. London (Eds.),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360-degree feedback: A process for successful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p.11-2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ing. 
Badri, M. A., Abdulla, M., Kamali, M. A., & Dodeen, H. (2006). Identifying potential biasing variables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a newly accredited business program in the UA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1, 43-59.
Barrett, J. (1986).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ERIC Digest 12.,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Washington, DC. ( ERIC No : ED278657).
Coburn, L. (1984).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er Performance. National Inst. of Education (ED), Washington, DC. (ERIC No : ED289887)
Centra, J. A. (1980). Determining faculty effectiveness. San France: Jossey-Bass Publishing.
Deleon, L., & Ewen, A. J. (1997). Multi-source performance appraisal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7(1), 22-36.
Edwards, R. M., & Ewen, J. A. (1996). 360-degree feedback: The powerful new model  
  for employee assessment &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New York: AMACOM. 
Goodge P. (2000). How to manage 360-degree feedback. People Manage. 50-20.
Holdzkom, D. & Brandt, R. M. (1995). 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in North Carolina. Teacher evaluation policy-from   
    accoun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wanicki, E. F. (2001). Focusing teacher evaluations on student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5), 57-59.
Cranton, P. (2001). Interpretive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In C. Knapper, & P. Cranton
  (Eds.), Fresh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p.11-18). New York: 
  Joossey-bass Publishing .
London, M. & Tornow, W. W. (1998). 360-degree feedback more then a tool. In W.   
  W. Tornow, & M. London (Eds.),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360-degree 
  feedback: A process for successful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p.1-8). San France: Jossey-Bass Publishing. 
Millman, J. F., Zawacki, R. A., Norman, C., Powell, L., & Kirksey, J. (1994).
    Companies Evaluate Employees from All Aspects. Personnel Journal, 73, 
    99-103.
McPherson, M.A. (2006). Determinants of how students evaluate teacher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7(1), 3-20.
Neal, J. E. (1988). Faculty Evaluation: Its Purposes and Effectiveness. (Report No. EDO-HE-88-14).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Washington, 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8800). 
Santeusanio, R. (1998). Improving performance with 360-degree feedbac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5), 30-32.
Rao, T. V., & Rao, R. (2005). The power of 360 degree feedback: maximizing 
managerial and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London: Response Books.
Theall, M., & Franklin, J. (2001). Looking for all wrong places: A search for truth or  
    a witch hunt in student rating of instruction? New Directions for Instructional 
Research, 109, 45-56.
Varian, H. R. (2003). A beautiful mind is not enough when it comes to evaluating  
  teachers. New York Times, pg. C.2.
Velsor, E. V. (1998). Designing 360-degree feedback to enhance involvem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commitment. In Walter W. Tornow, & Manuel 
    London (Eds.), Maximizing the value of 360-degree feedback: A process for 
    successful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p.149-19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aldman, A. D., Atwater, E. L., and Antonioni, D. 1998. Has 360 degree Feedback   
    Gone Amok?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2(2), 86-94.
Weigelt, J.A., Brasel, K.J., Bragg, D., & Simpson, D. (2004). The 360-degree  
evaluation: Increased work with little return? Current Surgery, 61(6) ,616-626.
Williams,J.R., & Lueke, S.B. (1999). 360 feedback system effectiveness: Test of a
    model in a field setting.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 4(1), 23-4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