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0710470700
DOI 10.6846/TKU.2007.00847
論文名稱(中文) 唐代浙東變亂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Rebellion in Eastern Zhejiang in Tang’s Dyan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陳建廷
研究生(英文) Chen Chien-Ting
學號 69006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9
論文頁數 2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永成
委員 - 王樾
委員 - 康才媛
關鍵字(中) 浙東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變亂
農民運動
關鍵字(英) Eastern Zhejiang
Chen Shuo Zhen(陳碩真)
Yuan Chao(袁晁)
Qui Fu(裘甫)
Dong Chang(董昌)
Rebllion
Peasant Movem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唐代浙東繼承了南朝以來的高度開發,無論經濟發展及人口成長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變亂仍時有所聞。本文將唐代分為三個時期並論述各期浙東所發生的變亂過程、起因及影響。在這三個時期中,將依序討論:

一、	唐代初期:陳碩真之亂、吳令光之亂。

二、	唐代中期:劉展之亂,袁晁之亂。

三、	唐代末期:裘甫之亂、董昌之亂。

觀察此三個時期的變亂,可以發現無論在規模以及形式上都有著不同的變化。除了反應當地的地理形勢之外,更重要的是,凸顯了唐代國勢的消長,以及中央對地方各項政策的轉變過程。
英文摘要
Inheritted the high development since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East of Zhejiang in the Tang’s Dynasty,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no matt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 up, but the turmoil is still happened. This text divides the Tang’s Dynasty into three periods and expounds the fact, causations, and influential cause of every important turmoil in the East of Zhejiang. During these three component , will discuss as below: 

First: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s Dynasty: Chen Shuo-Zhen's messy and Pirate Wu Ling-Guang messy. 

Second:Middle stage of the Tang’s Dynasty: Liu Zhan’s messy, Yuan Chao’s messy. 

Third:Final stage of the Tang’s Dynasty: Qiu Fu's messy , Dong Chang’s messy . 

Observing the turmoil of this three periods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changes no matter on the scale and in form . Besides reflecting the local geographical situation,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the prominent growth and decline of country's tendency of the Tang’s Dynasty too, and the transition course of the local polic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唐代浙東變亂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二章	浙東區域環境探索...............................007
第一節	浙東自然地理略論...............................008
第二節	浙東行政區劃變革...............................020
第三節	浙東經濟條件概述...............................032
第四節	浙東戶口數字升降...............................046

第三章	唐前浙東民亂窺管...............................061
第一節	孫吳至晉浙東變亂...............................062
第二節	南朝至隋浙東變亂...............................073

第四章	唐代各期浙東變亂...............................085
第一節	唐代前期浙東變亂...............................085
第二節	唐代中期浙東變亂...............................099
第三節	唐代後期浙東變亂...............................120

第五章	唐代歷次浙東變亂起因及其影響探討...............135
第一節	農民與政府的關係...............................135
第二節	宗教與結社的影響...............................150
第三節	浙東吏治問題...................................167
第四節	唐室對於百姓的安撫措施.........................173

第六章	結論...........................................183

參考書目 ...............................................187

表目次
表2-1-1:唐代浙東各州開元及元和貢品表....................018
表2-1-2:唐代各期浙東水災表..............................019
表2-1-3:唐代各期浙東旱災飢荒表..........................020
表2-2-1:秦至兩漢浙東郡縣設置表..........................025
表2-2-2:漢末浙東縣與孫吳浙東新增縣對照表................026
表2-2-3:孫吳浙東郡縣及西晉浙東新增郡縣對照表............027
表2-2-4:劉宋浙東郡縣表..................................028
表2-2-5:浙東境陳隋二朝州郡縣建置表......................030
表2-2-6:唐肅宗朝浙東境州縣建置表........................032
表2-3-1:唐代礦產對應浙東州縣表..........................039
表2-3-2:唐代浙東上貢絲織品表............................041
表2-4-1:漢至隋浙東人口數據統計表........................049
表2-4-2:唐代各時期全國戶口表............................053
表2-4-3:唐代各期浙東戶口表..............................055
表2-4-5:唐代宗後浙東州縣升等表..........................057
表3-1-1:漢末至孫吳浙東變亂表............................064
表3-1-2:東晉孫恩盧循亂前浙東變亂表......................071
表4-1-1:陳碩真起事時間相關史料記述表....................089
表4-2-1:兩《唐書》及《通鑑》記載袁晁起事時間表..........111
表4-2-2:相關史料記載袁晁之亂時間表......................112
表4-2-3:袁晁之亂期間相關亂事表..........................118
表4-2-4:袁晁之亂平亂功臣封賞表..........................119
表4-2-5:袁晁作亂行政區域更動表..........................119
表4-3-1:唐代歷次浙東變亂索引表..........................133
表5-1-1:肅宗至德至代宗寶應年間禁攤逃敕發佈表............148
表5-4-1:高祖武德年間給復表..............................175
表5-4-2:高宗至玄宗年間給復表............................176
表5-4-3:肅宗至唐末給復表................................178
表5-4-4:唐代浙東水旱災人禍賑恤表........................180

圖目次
2-1-1:浙東山脈走勢圖....................................011
2-1-2:浙東水文圖........................................016
4-1-1:陳碩真之亂路線圖..................................088
4-2-1:袁晁之亂路線圖....................................109
4-2-2:陳莊方清之亂路線圖................................116
4-3-1:裘甫之亂路線圖....................................125
4-3-2:劉漢宏之亂軍事路線示意圖..........................128
4-3-3:董昌之亂軍事路線示意圖............................13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	方  勺(宋);許沛  、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西元1983年7月第1版第1刷。
2.	王  溥(宋)撰,《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3年8月4版。
3.	王夫之(清)撰,《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71年3月25日。
4.	王元恭(元)修;王厚孫、徐  亮(元)纂,《至正四明續志》,據清咸豐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5.	王  存(宋)撰,《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第1版第1刷。
6.	王欽若(宋)等編,《冊府元龜》,據明刻初印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6月第1版1982年11月北京第2刷。
7.	王象之(宋)撰,《輿地紀勝》,據清道光29年(1849)懼盈齋本影印。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1刷。附清‧岑建功輯《輿地紀勝補缺》,劉文淇等《輿地紀勝校勘記》。
8.	白居易(唐),《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日本活字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9.	史安之(宋);高似孫(宋)纂  《剡錄》據清道光8年(1828)李式圃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10.	史能之(宋)纂修,《咸淳毗陵志》,據清嘉慶25年(1820)趙懷玉刻李兆洛校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11.	司馬光(宋)撰,《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61年11月五版。
12.	司馬遷(漢)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65年6月2版。
13.	阮  元(清)撰,《浙江圖考》,清嘉慶八年(1803)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
14.	李  昉(宋)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新1版,1986年3月第3刷。
15.	李  泰(唐)撰;孫星衍(清)輯,《括地志》,據《岱南閣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1版。
16.	李  肇(唐),《國史補》,據上海進步書局印行本影印。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5月第2版第1刷。
17.	李  翱(唐)撰,《李文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成化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18.	李吉甫(唐)撰;孫星衍(清)校;張駒賢考證,《元和郡縣圖志附闕卷逸文考證》,據《畿輔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19.	李林甫(唐)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第1版,2004年北京第2刷。
20.	李延壽(唐)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74年3月4版。
21.	李延壽(唐)撰,《北史》,臺北:鼎文書局,74年3月4版。
22.	李德裕(唐)撰,《李衛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明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23.	杜  佑(唐)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1版第1刷。
24.	杜  牧(唐)撰,《樊川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刻宋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25.	宋敏求(宋),《唐大詔令集》,據明抄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58年6月初版。
26.	沈  約(南朝梁)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79年7月6版。
27.	沈作賓(宋);施  宿(宋)等纂,《嘉泰會稽志》,據清嘉慶13年(1808)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28.	房玄齡(唐)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79年7月6版。
29.	韋  昭(三國吳)注,《國語附校刊札記》,據《士禮居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30.	胡    (宋)修;方萬里、羅  濬(宋)纂,《寶慶四明志》,據清咸豐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31.	長孫無忌(唐)等奉敕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
32.	范  曄(劉宋)撰;李  賢(唐)注,《後漢書》,《續志》司馬彪(晉)撰;劉  昭(梁)注,臺北:鼎文書局,76年元月5版。
33.	范成大(宋);汪泰亨(宋)增訂,《吳郡志》,據民國15年(1926)吳興張氏《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34.	桑  欽撰(漢);酈道元(北魏)注;楊守敬(清末)、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1999年8月第2刷。
35.	祝  穆(宋)撰,祝  洙(宋)增定;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第1版第1刷。
36.	班  固(東漢)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75年10月6版。
37.	馬  澤(元)修;袁  桷(元)纂,《延祐四明志》,據清咸豐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38.	馬端臨(元)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務書館,1935初版,1987臺一版。
39.	陳  壽(西晉)撰,《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79年2月6版。
40.	陳子昂(唐)撰,《陳伯玉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秀水王氏藏明弘治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41.	陳公亮(宋)修;劉文富(宋)纂,《淳熙嚴州圖經》,據清光緒22年(1896)《漸西村社匯刊》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42.	郭  璞(晉)撰;畢  沅(清)校正,《山海經》,據經訓堂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 
43.	陸  贄(唐)撰,《陸宣公翰苑集》,縮印宋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44.	陸龜蒙(唐)撰,《甫里先生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黃蕘圃校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45.	張  津(宋)等纂修,《乾道四明圖經》,據清咸豐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46.	張  鷟(唐)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第1版,1998年12月湖北第2刷。 
47.	黃   、齊  碩(宋)修;陳耆卿(宋)纂,《嘉定赤城志》,據嘉慶23年(1818)《台州叢書》(乙集)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48.	虞  喜(晉),《志林新書》,據《四明叢書》約園刊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78年7月臺1版。 
49.	董  誥(清)等編,《全唐文》,縮印嘉慶19年(1814)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第1版,1987年2月北京第2刷。附《潛園總集》本《唐文拾遺》及《唐文續拾》並加斷句。
50.	樂  史(宋)撰,《宋本太平寰宇記》,據日本國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宋本《太平寰宇記》覆攝膠卷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第1版第1刷。
51.	樂  史(宋)撰,《太平寰宇記》,據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昌萬氏刊本影印。臺北:文海出版社,52年初版。
52.	歐陽修(宋)、宋祁(宋)撰,《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66年6月初版。
53.	趙  曄(漢)撰,《吳越春秋》,據《古今漢魏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54.	談  鑰(宋)纂修,《嘉泰吳興志》,據民國3年(1914)《吳興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55.	劉  昫(後晉)等撰,《舊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66年6月初版。
56.	劉  餗(唐)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第1版,1998年12月湖北第2刷。
57.	潘永因(清)輯,《宋稗類鈔》,據清康熙八年(1669)刊本影印。臺北:廣文書局,56年12月初版。
58.	潛說友(宋)纂修,《咸淳臨安志》,據清道光十年(1830)錢塘汪氏振綺堂刊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59.	獨孤及(唐)撰,《毘陵集》,縮印趙氏亦有生齋校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60.	蕭子顯(南朝梁),《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79年7月6版。
61.	魏  收(北齊),《魏書》,臺北:鼎文書局,79年7月6版。
62.	魏  徵(唐)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79年7月6版。
63.	韓  愈(唐);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臺北:世界書局,61年6月3版。
64.	顧炎武(清)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涵芬樓景印崑山圖書館藏稿本。T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0年初版。
65.	顧祖禹(明)撰,《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樂天書局,62年10月25日初版。
66.	釋道宣(唐),《續高僧傳》,據《大正大藏經》第50卷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10月第1版第1刷。
67.	權德輿(唐)撰,《權載之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無錫孫氏藏大興朱氏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54年8月臺一版。
68.	《越絕書附札記》,據《小萬卷樓叢書》覆刻元刊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二、墓誌:
1.	吳鋼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陝西卷》,(第3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刷。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千唐誌齋藏誌》,(全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1刷。
3.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T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1刷。
4.	周紹良、趙  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刷。
5.	范明禮編輯,《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刷。
6.	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洛陽卷》,(第12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刷。

三、專著:
1.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1版第1刷。
2.	王永興編,《隋末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1版第1刷。
3.	王育民撰,《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2刷。
4.	王壽南撰,《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72年4月2版。
5.	史念海撰,《中國歷史地理綱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1刷。
6.	牟重行撰,《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再考証》,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刷。
7.	朱大渭編,《中國農民戰爭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8.	張澤咸、朱大渭編,《魏晉南北朝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第1刷。
9.	岑仲勉撰,《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57.12 第1版第1刷 。
10.	吳廷燮撰,《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1版第1刷。
11.	吳章銓撰,《唐代農民問題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52年12月初版。
12.	李劍農撰,《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70年12月初版。
13.	李志庭撰,《浙江地區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刷。
14.	汪  籛撰,《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15.	郁賢皓撰,《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刷。
16.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刷。
17.	馬正林主編,《中國歷史地理簡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第1刷。
18.	高明士總校訂;張榮芳等譯,《劍橋中國史》,第三冊〈隋唐篇(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76年9月初版。
19.	翁俊雄撰,《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年8月北京第1版第1刷。
20.	翁俊雄撰,《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社,84年9月臺一版。
21.	翁俊雄撰,《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1刷。
22.	翁俊雄撰,《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刷。
23.	凍國棟撰,《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1刷。
24.	唐長孺撰,《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第1刷。
25.	唐長孺撰,《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5月第1版北京第1刷。
26.	唐長孺撰,《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27.	唐長孺撰,《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2年1月第2刷。
28.	孫國棟撰,《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1978年6月初版。
29.	陳  垣撰,《T二十史朔閏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第1刷。
30.	陳寅恪撰,《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66年6月1日增訂2版。
31.	陳寅恪撰,《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補編》,臺北:九思出版社,66年9月1日初版。
32.	陳寅恪撰,《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月第1版第1刷。
33.	陳橋驛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三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刷。
34.	陳國燦、奚建華合撰,《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刷。
35.	郭沫若撰,《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11月第1版第1刷。
36.	梁方仲撰,《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1985年2月第3刷。
37.	張澤咸編,《唐五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第1版北京第1刷。
38.	張澤咸、朱大渭編,《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第1刷。
39.	曹屯裕主編,《浙東文化概論》,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年6月1版1刷。
40.	傅樂成撰,《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66年9月初版。
41.	黃永年撰,《唐史史料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刷。
42.	費  省撰,《唐代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刷。
43.	湯一介編,《T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7,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8月第1版第1刷。T
44.	馮廣裕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45.	楊樹藩撰,《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77年10月台初版第4次印行。
46.	萬繩楠撰,《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刷。
47.	劉淑芬撰,《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81年10月初版。
48.	謝元魯撰,《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81年3月初版。
49.	韓國磐撰,《隋唐五代史綱》,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第1版第1刷。
50.	商景才主編,《浙江事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1版1刷。
51.	嚴耕望撰,《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80年5月出版。
52.	嚴耀中撰,《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刷。
53.	《歷史地理》,第五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1刷。

四、索引:
1.	方積六、吳秀冬編撰,《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7月第1版第1刷。
2.	朱士嘉編,《宋元方志傳記索引》,臺北:古亭書屋,64年1月增訂版版。

3.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編撰,《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月第1版第1刷。

五、期刊論文: 
1.	方亞光,〈論唐代江蘇地區的經濟實力〉,《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3第1期,PP.31-41。
2.	王永平,〈論唐代民間道教對陳碩真起義的影響—兼與林梅村同志商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5第1期,PP.100-107。
3.	王永平,〈論唐代的民間淫祠信仰與移風易俗〉,《史學月刊》開封:河南大學,2000年第5期,PP.124-129。
4.	王利華,〈唐宋以來江南地區的農業巫術論述〉,《中國農史》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1996年第4期,PP.47-61。
5.	王育民,〈論唐代南北方戶口分佈比重的消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上海:中國上海師範大學,1992第4期,PP.34-46。
6.	王洪軍,〈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後其興修重心的轉移〉,《齊魯學刊》曲阜: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1999第4期,PP.77-81。
7.	毛陽光,〈遣使與唐代地方救災〉,《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3年第4期,PP.20-25。
8.	朱明倫,〈杜甫與農民起義關係求是〉,《遼寧大學學報》瀋陽:遼寧大學,1988年第1期,PP.47-50。
9.	朱大渭〈唐寓之起兵的性質是農民起義嗎?〉,《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一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第1版第1刷,PP.164-183。
10.	牟發松,〈略論唐代南朝化傾向〉,《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6第2期,PP.51-64。
11.	汶  江,〈唐代開放政策與海外貿易的發展〉,《海交史研究》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8年第2期,PP.1-13。
12.	吳  楓、鄭顯文,〈唐代庶民階層的文化素質初探〉,《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社會科學院,1993第1期,PP.182-189。
13.	何汝泉,〈唐代的「寬鄉」與「狹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重慶:西南大學,1994年第1期,PP.104-105。
14.	何勇強,〈唐末兩浙武勇都之亂〉,《中國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9年第3期,PP.96-104。
15.	何德章,〈隋文帝對江南的控制及失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重慶:西南大學,1993年第2期,PP.73-78。
16.	何德章,〈江淮地域與隋煬帝的政治生命〉,《武漢大學學報》武漢:武漢大學,1994第1期,PP.88-95。
17.	何燦浩,〈試論裘甫起義戰略轉移的原因以及心態變化的消極後果—唐代裘甫起義研究之二〉,《寧波師院學報》,寧波:寧波大學,1989年第3期,PP.93-99。
18.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第1期,PP.15-38。
19.	林士民,〈寧波東門口碼頭遺址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第11期,PP.105-129。
20.	林士民,〈寧波考古新發現〉,《寧波文史資料》寧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二輯,PP.58-82。
21.	林士民,〈古代的港口城市—寧波〉,《海交史研究》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1年第3期,PP63-72。
22.	林士民,〈唐吳越時期浙東與朝鮮半島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93年第1期,PP.13-23。
23.	林梅村,〈從陳碩真起義看火祆教對唐代民間的影響〉,《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3第2期,PP.140-142。 
24.	武建國,〈論唐朝土地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2年第1期,PP.185-191。
25.	易曼暉,〈唐代農耕的灌溉作用〉,《食貨半月刊》上海:新生命書局,25年第5期,PP.22-30。
26.	孟憲實,〈唐朝政府的民間結社政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理工大學,2001年第2期,PP.25-30。
27.	孟憲實,〈論唐宋時期敦煌民間結社的組織型態〉,《敦煌研究》蘭州:敦煌研究院,2002年第1期,PP.59-65。
28.	胡阿祥,〈論土斷〉,《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第2期,PP.83-92。
29.	胡正武,〈唐朝文學作品中的袁晁起義〉,《臺州學院學報》臨海:臺州學院,2004年第4期,PP.8-12。
30.	胡如雷,〈唐末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3第1期,PP.37-48。
31.	胡滄澤,〈唐朝前期對逃戶政策的改變與福建州縣的新建置〉,《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福州:福建師範大學,1992年第1期,PP.100-106。
32.	俞敏敏,〈古代浙江絲綢的生產、外銷與對外技術的交流〉,《海交史研究》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98年第1期,PP.68-72。
33.	徐東升,〈論唐代物價的幾個問題〉,《文史哲》濟南:山東大學,2002年第5期,PP.134-138。
34.	柯毓賢,〈轉天圖經考〉,《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社,72年9月,PP.197-203。
35.	柯毓賢,〈「轉天圖經」續考〉,《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社,76年10月,PP.364-371。
36.	柯毓賢,〈「明王」與「羅平王」-以「轉天圖經」為中心之考察-〉,《東方宗教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82年第3期,PP.97-105。
37.	周夢江,〈從蒼南摩尼寺的發現談溫州摩尼教〉,《海交史研究》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90年第2期,PP.75-79。
38.	袁一堂,〈論中唐以後糧食的市糴〉,《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4第2期,PP.78-85。
39.	袁一堂,〈唐宋時期和糴制度興起的背景及原因研究〉,《人文雜誌》西安:陝西省社會科學院,1994第1期,PP.87-92。
40.	袁元龍,〈寧波港口考略〉,《海交史研究》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1年第3期,PP73-87。
41.	唐長孺,〈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61第6期,PP.90-95。
42.	翁俊雄,〈唐後期的民戶大遷徙與兩稅法〉,《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第3期,PP.87-101。
43.	郝春文,〈敦煌私社的「義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89年第4期,PP.27-30。
44.	郝春文,〈《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的幾個問題》商榷〉,《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3年第1期,PP.89-102。
45.	郝春文,〈再論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5年第2期,PP.67-77。
46.	孫彩虹,〈「用斗錢運斗米」辨—關于唐代漕運江南租米的費用〉,《中國農史》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2002年第6期,PP.55-61。
47.	陳  勇,〈唐後期的人口南遷與長江下游的經濟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年第5期,PP.84-90。
48.	陳  勇、劉秀蘭,〈唐後期長江下游戶口考〉,《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7第4期,PP.133-139。
49.	陳衍德,〈唐代中央與地方分割鹽利的鬥爭〉,《江海學刊》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1989第2期,PP.116-121。
50.	陳明光,〈唐朝的兩稅三分制與常平義倉制度〉,《中國農史》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1988年第4期,PP.54-59。
51.	陳  勇,〈唐後期的人口南遷與長江下游的經濟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年第5期,PP.84-90。
52.	郭  鋒,〈唐代道制改革與三級地方行政體制的形成〉,《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第6期,PP.95-108。
53.	黃純豔,〈近十年來的國內唐宋專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7第7期,PP.11-18。
54.	黃穀仙,〈天寶亂後農村崩潰之實況〉,《食貨半月刊》上海:新生命書局,23年創刊號,PP.14-18。
55.	黃穀仙,〈天寶亂後唐人如何救濟農村〉(上)《食貨半月刊》上海:新生命書局,24年第10期,PP.13-30。
56.	黃穀仙,〈天寶亂後唐人如何救濟農村〉(下)《食貨半月刊》上海:新生命書局,24年第11期,PP.6-13。
57.	張  弓,〈唐代的寺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89年第4期,PP.12-19。
58.	張  振,〈唐永王璘事件考辯〉,《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報》青島:青島大學師範學院,2005年第4期,PP.11-16。
59.	張劍光、鄒國慰,〈略論唐代環太湖地區經濟的發展〉,《蘇州大學學報》蘇州:蘇州大學,1999第3期,PP.98-106。
60.	張德二,〈我國「中世紀溫暖期」氣候的初步推斷〉,《第四紀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993第1期,PP.7-15。
61.	張學鋒,〈唐代水旱振恤、蠲免的實效與實質〉,《中國農史》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1993第1期,P P.11-18。
62.	曾國富,〈五代吳越國王錢鏐略論〉,《廣西社會科學》西寧: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7年第1期,PP.92-95。
63.	楊  華,〈戰國秦漢時期的里社與私社〉,《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天津:天津師範大學,2006年第1期,PP.21-28。
64.	楊際平,〈唐前期的雜徭與色役〉,《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第3期,PP.75-86。
65.	楊際平,〈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1年第4期,PP.77-96。
66.	楊際平,〈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幾個問題的在商榷〉,《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3年第1期,PP.53-65。
67.	鄒國衛、張劍光,〈唐代元稹的農業思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上海:中國上海師範大學,1999年第28卷,PP.58-64。
68.	雷  聞,〈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層與運作-以生祠與城隍神為中心〉,《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第2期,PP.27-41。
69.	賈二強,〈唐永王璘起兵事發微〉,《陝西師大學報》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91年第1期,PP.83-88。
70.	寧  可,〈唐代宗初年的江南農民起義〉,《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61第3期,PP.43-58。
71.	寧  可,〈述「社邑」〉,《北京師範學院學報》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1985年第1期,PP.12-24。
72.	寧  可、郝春文,〈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5年第6期,PP.32-40。
73.	寧  欣,〈唐朝的「江賊」與「江路」〉,《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6年第3期,PP.110-115。
74.	寧  欣,〈唐代長安流動人口中的選舉人群體—唐代長安流動人口試析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98第1期,PP.93-100。
75.	滿志敏,〈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徵的研究〉,《歷史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八輯,PP.1-15。
76.	劉伯涵〈鄉黨鄰里、宗族姻親關係在農民起義軍中的組織作用〉,《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二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第1刷,PP.67-80。
77.	劉健明〈從隋的施政論開皇十年江南的叛亂〉,《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1冊,臺北:國史館發行,89年12月初版,PP.231-251。
78.	潘孝偉,〈唐代義倉制度補議〉,《中國農史》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1998第3期,PP.32-38。
79.	黎  虎,〈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第3期,PP.21-37。
80.	蔣福亞,〈魏晉南北朝國有土地上的租佃關係〉,《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99年第2期,PP.3-11。
81.	賴紅衛,〈重論孫恩、盧循起兵的性質〉,《東岳論叢》濟南:山東社會科學院,1997年第1期,PP.88-90。
82.	繆  鉞,〈南朝農民起義的地區問題〉,《歷史教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歷史教學社,1963年第5期,PP.2-7。
83.	韓國磐,〈唐代宣歙鎮的雄富〉,《江海學刊》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1992第3期,PP.133-139。
84.	謝保成,〈中唐學術思想的重大變異〉,《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4第4期,PP.121-12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