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7200709305400
DOI 10.6846/TKU.2007.00846
論文名稱(中文) 巴金《激流三部曲》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Ba Jin's “Turbulence, A Trilogy.” Resear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魏淑美
研究生(英文) Shu- Mei Wei
學號 79300029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14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五四運動
禮教吃人
婚姻自主
人物原型
社會問題
經濟獨立
關鍵字(英) May Fourth movement
Man-eating Cannibalism
independent marriage
prototype
ocial issues
conomic independ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般認為中國現代文學是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五四」的風暴,使許多作家的思想受到震盪與鼓舞,他們將自己獨特的思想風格,透過不同的創作途徑對當時的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筆者認為這一類主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因此,本論文選擇從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大家庭,揭露封建制度下所呈現的腐朽及罪惡,並顯露出禮教吃人的本質,以了解那個制度包含的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意義。
「反封建」是現代小說主要的訴求,歷經五四運動以後,青年們的思想及行為大為解放,他們抨擊封建思想,追求個體自由,同時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觀,企圖以出走的方式追求婚姻自主。此外,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展開封建統治勢力對青年一代的迫害與新舊兩種思想的衝突。
雖然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當時許多作家關注的議題,但是長期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因此筆者選擇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研究對象。作者本身即是出身於封建大家庭,深刻體驗過封建禮教的各種弊害,透過他本人實際體驗地描繪,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本論文藉由舊式大家庭本身利益衝突的自我毀滅,喚起知識青年的覺醒與抗爭,為青年們勾勒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此外,還試圖揭示大家庭父母的專制自私,以舊禮教箝制子女的必敗前景,為當時的知識青年指引一個明確的奮鬥方向。
另外,文學史上繼《紅樓夢》之後,《激流三部曲》是一部除了記錄封建大家族沒落史的傑作之外,也是一部以細膩筆觸描寫並塑造小說中典型人物的作品。筆者在本論文中,對人物描寫這個部分亦多所著墨,透過人物原型,不但能如實呈現小說的內容,又能藉此貼近讀者,讓人感到就像曾在小說人物身邊一起生活過,即使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自然也能引人入勝,這點堪稱小說的文學藝術價值。
再者,要探討的是在封建制度下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當下的時代意義,這點也是極其重要,影響深遠之處莫過於傳統家長制、青年婚姻、宗教迷信及傳統惡俗等。藉由小說的主人公從抗婚、離家等革命行為,徹底表現熱血青年為了爭取自己未來的前途與幸福,勇與面對這些舊制度下的社會問題。最後藉由筆者的論點,集中探討這部小說的成就與侷限。成就方面如:對舊封建禮教的攻擊、鼓勵青年投向革命、如實描繪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寫實主義的藝術表現等。侷限方面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新知識青年有個共同點,就是經濟方面都無法獨立,即使一方面在對抗這個封建家庭,另一方面卻因為現實問題,還是脫離不了大家庭的保護傘。
英文摘要
The storm of May Fourth Movement, considered to originate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spired and shook many writers’ thoughts, who made hug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then by different ways of crea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revealing the social malady is an important theme many writers concerned. This thesis aimed at researching this theme, revealing the moral leprosy and social ill under feudalism through a falling-apart big family and revealed the nature of Man-eating Cannibalis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feudalism.
“Anti-feudalism” is the main resort of modern novel. After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 of young people was greatly liberated, and they slammed the feudal thoughts, sought for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ried to pursue the free marriage except for those of the parent's order and matchmaker's words by leaving away.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which advocate democracy, against feudalism and ethics, requesting for equality and freedom. Under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us bega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ruling feudalism to persecute the young generation and the new and old thoughts.
Although revealing the social malady is a main theme many writers concerned at that time, but writers who insisted on this theme of long standing are quite rare. Thus the author chose the Ba Jin's “Turbulence, A Trilogy.” as research object. The author himself was born in a big feudal family, and deeply experienced all the social malady of feudal ethics, whose narration should be more convincing. The thesis discussed provoking of the awakening and fighting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and tried to sketch out a right road for the young people. Besides, the selfishness of parents in a big family was revealed, while the foreseen failure of nipping the children by old ethics was shown. It led the knowledgeable young people a specific way of fighting.
Moreover, afte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urbulence, A Trilogy.” is another masterpiece of recording the falling history of a big feudal family, which describe the prototype in vivid detail. In the thesis, the author emphasized 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hrough the prototype, the thesis not only present the novel, but also enhance the reader to be close to the plots in the novel. Without surprising plots, the novel still worth reading, and that is just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rt.
The discussion of social issue under feudalis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the traditional parenthood, youth marriage, religious superstition, and ill traditional custom is reflected. By the refusal of marriage and leaving-away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a enthusiastic young man fought for his future and happiness, and bravely faced the social issues under old intuition. At last, the author’s viewpoint focused on the achievement and limit of the novel. The achievements included the attack of old feudalism, the encouragement to devote the youth into revolution, description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art performance of realism. Yet the limits of the novel is the common issue of all the knowledgeable youth, the economic dependence, which unable them to quit the protection of big family while fighting with the feudal fami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有關巴金		7
一 家世教育與生平	         7
二 無政府主義思想	         15
三 文學歷程	         25
第二章 《激流三部曲》的時代背景與主題結構	30
第一節 《激流三部曲》的時代背景		30
一 「五四」學生運動	                  30
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	                  33
第二節 《激流三部曲》的主題與結構		36
一 《家》的主題與結構		         39
二 《春》的主題與結構		         41
三 《秋》的主題與結構		         42
第三章 《激流三部曲》的人物面面觀		47
第一節 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長、紈褲子弟及無知者	47
一 高老太爺	47
二 高克明		53
三 高克安、高克定	56
四 馮樂山	         58
五 周伯濤		59
六 鄭國光		60
七 陳姨太、王氏、沈氏	61
第二節 封建大家庭中的犧牲者	64
一 錢梅芬、李瑞
二 周蕙	                   66
三 高淑貞、周枚	          68
四 鳴鳳、婉兒、倩兒	 70
第三節 新知識青年─封建家庭中的覺醒者與反抗者	74
一 高覺民	                                     74
二 高覺慧	                                     79
三 張蘊華                                      83
四 高淑英	                                      86
五 高淑華                                      87
第四節 新舊制度衝突下的矛盾者─高覺新	  89
第四章 《激流三部曲》的成就與侷限               96
第一節 《激流三部曲》的成就	                     96
一 對舊封建禮教的攻擊                            96
二 鼓勵青年投向革命	                      107
三 如實描繪五四新文化運動	                      112
四 寫實主義的藝術表現	                      117
第二節 《激流三部曲》的侷限	                      122
一 攻擊舊禮教少見創新方向 	                      122
二 主角未能充分發揮學習新文化作用	          	124
三 過於描繪優渥生活,未處理主角出走後的方向	          126
第五章  結論	                                      129
附表	                                              134
參考書目	                                              13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茲將本論文所參閱的相關資料分為四類:一為巴金個人著作;二為相關專書;三為博碩士論文;四為期刊或單篇論文。
一、巴金著作
《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復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5
《序跋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3
《談自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巴金自傳》,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11
《巴金全集》(二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993
《巴金選集》(十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0
《巴金選集》(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3
《巴金書信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8
《巴金論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2
《巴金隨想錄》,香港:三聯書店,1988.5
《創作回憶錄》,香港:三聯書店,1981.9
《巴金小說全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5
《巴金藝文選集》,香港:三聯書店,1990.1
《春天裡的秋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5
《巴金六十年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二、專書
尹雪曼,《抗戰時期的現代小說》,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戈德溫,《論政治正義及其對道德和幸福的影響》,1793。
王  瑶,《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王先霈主編《小說辭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8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古楓出版社,1978.12
田夫編著,〈巴金的家和《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艾曉明,《青年巴金及其文學視界》,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何  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
余思牧,《作家巴金》,香港:南國出版社,1964.8
吳宏聰、范伯群,《中國現代文學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2
李  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3.6
李存光,《巴金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
李存光,《巴金談人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5
李桂海,《中國封建結構探要》,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0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7
沈振煜,《中國現代文學采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3
汪名凡,《中國當代小說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1
汪榮祖,《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5
汪應果,《巴金論》,上海藝文出版社,1985.10
汪應果、劉麟《世紀的良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谷  葦,《記巴金》,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8
周  錦,《中國新文學簡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4
周陽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9.11
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5
林毓生,《五四:多元的反思》,香港:三聯書店
林毓生,《五四多元的反思》,香港:三聯書店,1989.4
武漢大學中文系巴金創作研究小組:《巴金創作試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9
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1
邱  嵐,《中國當代文學史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
茅  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唐金海、張曉雲,《巴金年譜》,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10
唐金海、張曉雲,《巴金評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唐金海編《巴金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
徐開壘,《巴金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徐開壘,《巴金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5
秦亢宗,《中國小說辭典》,北京出版社,1990.4
袁振聲,《巴金小說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1987
馬良春,《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
曼  生,《巴金專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9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9
張立慧,《巴金研究在國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10
張慧珠,《巴金創作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5
張樹棟、李繡領,《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5
陳丹晨,《巴金評傳》,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10
陳少廷,《五四心文化運動的意義》,台北:百傑出版社,1979.5
陳思和,《人格的發展─巴金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陳思和,《巴金研究的回顧與瞻望》,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陳思和,《青少年巴金讀本》,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7
陳思和、李輝,《巴金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4
陳獨秀,《新青年》,中央圖書館漢學資料中心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5
曹書文,《家族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
費鴻年,《迷信》,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12
馮光廉、劉增人,《中國新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8
黃武忠,《小說經驗》,台北:富春文學圖書館,1990.8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11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1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全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9(第一冊),1988.10(第二冊),1991.5(第三冊)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12
賈植芳,《巴金專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蒲魯東,《什麼是所有權》
趙遐秋、曾慶瑞,《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人民大學,1985
劉巨才,《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7
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
魯  迅,《魯迅全集》(第一、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閻換東,《巴金自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
閻煥東,《巴金自述:掏出燃燒的心》,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
譚洛非主編,《巴金與中西文化》,《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9
譚興國,《巴金的生平和創作》,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3.3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9
嚴家炎,《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4
三、學位論文
朴成蘭,《巴金隨想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8
朴蘭英,《巴金的三部曲研究》,漢城:高麗大學校中文學科博士論文,1991.12
李東和,《巴金研究》,漢城大學中文學科碩士論文,1984.12
金仁喆,《巴金激流三部曲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5
陳璦婷,《民初白話文運動》,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6
塗玉萍,《巴金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9
鄧守正,《激流三部曲之探討》,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5

四、期刊論文
王  云,〈試論《家》中覺新的反抗性格〉,南京師大學報,1986.3
王  瑤,〈論巴金的小說〉,文學研究,1957,第四期
王  瑶,〈巴金及其創作〉,湖南師大《中國文學研究》,1986.2
北見吉弘,〈探討巴金小說中的正面人物形象〉,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5.7
田惠蘭,〈封建宗法制度的控訴書─談巴金的《家》〉,華中師院學報,1978.3,頁64-68
朱志棠,〈《家》中覺新形象塑造的藝術辯證法初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3
牟書芳,〈論巴金小說中的家庭倫理觀〉,東岳論叢,1989年第5期
艾曉明,〈《激流三部曲》創作過程初探〉,華中師院學報,1978年第3期
艾曉明,〈美與美的毀滅─談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組女性形象〉,自修大學,1986.10
吳  虞,〈吃人與禮教〉,《新青年》第六卷六號,1919.11.1
吳  虞,〈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新青年》第二卷六號,1917.2.1
吳定宇,〈巴金的家庭題材小說探勝〉,中國現代文學當代研究,1986.6
吳定宇,〈巴金與無政府主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年第3輯
吳定宇,〈先驅與跋涉者─論魯迅與巴金〉,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宋曰家,〈從英雄悲劇到人物悲劇─論巴金小說的人物塑造〉,文史哲,1986.4,頁61-65
宋賢邦,〈封建宗法制度的血淚控訴書─談巴金的《家》〉,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79.3,頁105-110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第六卷五號、六號,1919.5、11
李多文,〈時代的產兒─試論覺新的形象〉,延邊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李存光,〈他屬於自己生活的時代─論巴金的文學道路與時代生活的關係〉,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1,頁51-72
李存光,〈巴金研究的回顧〉,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3,頁165-180
李金濤,〈巴金《激流三部曲》對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表現藝術〉,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第2期
李書生,〈巴金與無政府主義關係新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
李瑞山,〈從《激流三部曲》看巴金創作的思想傾向〉,南開大學學報,1979.4,頁93-96
李興民,〈巴金人格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沈光明,〈論巴金《家》的抒情機制〉,荊州師專學報,1986.2
邵伯周,〈巴金和他的《家》〉,語文學習,1978年第2期
邱文治,〈論長篇小說《家》的藝術特徵〉,天津師專學報,1981年第4期
姚  健,〈試論覺新形象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第二輯
胡凌芝,〈向一個垂死制度發出的控訴─談巴金的《家》〉,政工學刊,1984.5
孫沫萍,《讀〈滅亡〉》,開明第2卷,1930第24期
高瑞泉,〈論青年巴金的論理思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1993一期
曼  生,〈論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現實主義〉,南京大學學報,1980.4,頁27-33
張  挺,〈試論《家》的思想成就〉,東岳論叢,1981年第6期
張民權,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反面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社會科學研究,1983.5,頁96-104
張立慧,〈論巴金民主革命時期小說的風格特色〉,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7.2
張明健,〈談鳴鳳之死〉,山西師院學報,1980.3,頁72-77
陳思和,〈封建制度的人格化─巴金筆下的高老太爺〉,中文自學指導,1985.6
陳獨秀,〈關於社會主義的討論〉,《新青年》第八卷四號,1920.12.1
彭小妍,〈階級鬥爭與女性意識的覺醒─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無政府主義烏托邦理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
辜也平,〈《激流三部曲》、《紅樓夢》異同論〉,南平師專學報第1、2期合刊,1986
辜也平,〈覺慧形象的典型意義〉,中文自修指導,1985.6
黃  川,〈試談巴金《家》的結構藝術〉,新疆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黃世才,〈談《家》的幾個悲劇女性形象─兼與有關論者商榷〉,韓山師專學報,1986.2
楊思民,〈論《家》的形象體系〉,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3.1,頁108-113
楊思明,〈論《家》的形象體系〉,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3.1,頁108-113
趙祖武,〈論高老太爺臨終發善〉,復旦學報,1981.1,頁54-58
劉碧交,〈寫實主義:多倫德的《喜悅與哀愁》與巴金《家》二部作品比較〉,輔大外語學院研究生論文選刊,8期,82.7,頁109-123
黎  舟,〈試論巴金對左拉的接受〉,福建論壇,1993一期
曉  行,〈苦路行─論巴金的小說創作〉,文學評論1996第6期
曉  明,〈試論覺慧叛逆性格的動人光彩與階級侷限〉,承德師專學報,1984.2
戴  翌,〈人格與人生的契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