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1922585800
DOI 10.6846/TKU.2019.00889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附幼混齡班實施主題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校園植物大變身主題教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ction Research for Implementing the Theme Teaching Effect in a Mixed-Age Preschool Class─Campus Plants Are Changed as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謝孟娟
研究生(英文) Meng-Chuan Hsieh
學號 6077500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28
論文頁數 13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
委員 - 林吟霞
委員 - 張月霞
關鍵字(中) 主題教學
混齡班
關鍵字(英) thematic teaching
mixed-age cla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在混齡班進行主題教學之實施成效。主要目的在了解:
一、探討教師在混齡班實施主題教學之歷程、困境與問題因應及運用的教學策略
二、探討在混齡班實施主題教學的實施成效
三、在行動研究中,教師獲得的專業成長與省思的情形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幼兒園彩虹班28位幼兒及2位協同教師。資料的蒐集是透過教師週誌、幼兒作品、訪談、錄音、家長回饋等方式,收集文本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分述如下:
一、主題發展的過程中,透過親師合作能增加教學資源的豐富度也增加家長對教師及學校實施主題教學課程的認同感
二、教師運用教學策略可提升混齡班幼兒正向學習成效,包括在團討時提問開放式問題促進幼兒思考學習,也透過混齡異質小組分組模式增進混齡幼兒間正向互動及在美感作品創作後作品分享增進幼兒創作興趣與能力
三、校園植物大變身主題教學對幼兒有正向成長的學習成效,包括在認知領域能蒐集自然現象的訊息能力、能增進與他人合作解決生活環境中的問題;在美感領域能發揮想像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等
四、教師在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的專業成長能力提升
五、運用協同教學能增進混齡班級主題教學的流暢度
最後綜合上述的研究發現,對欲在幼兒園實施主題教學的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mixed-age classe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1)Investigate the process, difficulties, coping, and applied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regard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mixed-age classes;
(2)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mixed-age classes;
(3)Evalua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reflections through this action research.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he subjects were 28 young children and 2 co-teachers of Rainbow Class of a kindergarten.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eachers’ weekly journals, students’ works, interviews, recordings, and parents’ feedback for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explained as follows:
1.During theme development, parent-teacher cooperation improved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lso strengthened parents’ support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the class. 
2.Teacher's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led to higher and positi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mixed-age class.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d raising open-ended questions during group discussion to promote thinking and learning, using the mixed-age heterogeneous grouping model to facilitate pos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sharing works after creation of aesthetic works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in and ability of art creation in students. 
3.The thematic teaching of “Huge transformation of campus plants” was helpful for students’ positive growth in aspects 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a natural phenomenon, the ability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s in solving a problem of daily life, the ability to use imaginations to create a unique work in the aesthetic domain, and the ability to utilize various forms of media for art creation. 
4.Teachers gained professional growth in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5.Team teaching could improve the flow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a mixed-age clas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of thematic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摘要
目次		vi
表目次		ix
圖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一、	探討教師在混齡班實施主題教學之歷程、困境與問題因應及運用的教學策略	3
二、	探討在混齡班實施主題教學的實施成效	4
三、	在行動研究中,教師獲得的專業成長與省思的情形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一、	主題教學	4
二、	混齡教學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一、	研究對象	5
二、	研究方法	5
三、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主題教學意涵與相關研究	7
一、	主題教學意涵	7
二、	主題教學課程設計	8
三、	主題、單元與方案教學的比較	14
四、	主題教學相關研究評析	16
第二節	混齡教學理論與相關研究	20
一、	混齡教學理論(multiage teaching)及相關理論	20
二、	混齡教學相關研究評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1
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1
二、	研究架構	32
三、	研究流程	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5
一、	研究學校場域	35
二、	研究者背景	46
三、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一、	資料蒐集方式	48
二、	資料整理與分析	50
第四節	研究資料信實度	51
一、	三角檢核法	51
二、	厚實描述	52
三、	研究者反思	5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2
一、	落實研究資料的保密原則	52
二、	忠實的呈現研究過程與結果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5
第一節	主題教學歷程、問題因應及運用的教學策略	55
一、	校園植物大變身:主題探索期	55
二、	校園植物大變身:主題發展期	72
三、	校園植物大變身:主題高峰期	82
第二節	主題教學的實施成效	91
一、	幼兒在認知領域的學習成效	91
二、	幼兒在美感領域的學習成效	96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省思	107
一、	課程設計方面	107
二、	教學策略方面	108
三、	協同教學的重要性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一、	親師合作是課程發展的助力也增加教學資源的豐富度	111
二、	教師運用教學策略可提升混齡班幼兒學習成效	111
三、	主題教學對幼兒學習成效有正向成長	112
四、	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114
五、	協同教學增進教學的流暢度	115
第二節	建議	116
一、	對教師的建議	116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8
中文部分		118
英文部分		124
附錄		125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25
【附錄二 教學週誌】	126
【附錄三 家長回饋】	134
【附錄四 美感創作作品-發揮想像並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 幼兒作品評分分數】	136
【附錄五 美感創作作品-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幼兒作品評分表】	137

表目次
表2-1主題、單元與方案教學的比較	15
表2-2主題教學相關研究評析一覽表	16
表2-3混齡教學相關研究評析一覽表	24
表3-1班級幼生分佈狀況	37
表3-2校園植物大變身主題課程教學活動	38
表3-3國小附設幼兒園作息表	45
表3-4彩虹班幼兒混齡介紹	46
表3- 5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表	48
表3-6質性資料標號說明	50
表3-7研究期程甘特圖	51
表4-2-1發揮想像並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教師評量標準	97
表4-2-2評量班級幼兒作品平均值	97
表4-2-3評量班級幼兒作品平均值	101

圖目次
圖2-1主題課程設計建構步驟	10
圖2-2 Vygotsky提出的近側發展區圖	23
圖3-1研究概念架構圖	32
圖3-2行動研究的步驟	33
圖3-3行動研究流程	34
圖3-4學校平面圖	35
圖3-5幼兒園平面圖	36
圖3-6彩虹班教室平面圖	36
圖4-1-1腦力激盪主題網	57
圖4-1-2概念命名主題網	57
圖4-1-3樹葉變身術	59
圖4-1-4種植香草盆栽	61
圖4-1-5製作水果茶	63
圖4-1-6葉子拓畫	64
圖4-1-7萬聖節南瓜裝飾	65
圖4-1-8陶土盆栽創作	65
圖4-1-9我的花瓶	67
圖4-1-10討論要開植物魔法店	73
圖4-1-11植物魔法店店名討論	74
圖4-1-12店面討論	75
圖4-1-13植物遊戲試玩	76
圖4-1-14植物遊戲店、植物盆栽販賣店試營運	85
圖4-1-15水果茶店、介紹香草植物盆栽店試營運	85
圖4-1-16邀請卡製作及成品	86
圖4-1-17海報製作及成品	87
圖4-1-18宣傳活動並邀請校長參加	87
圖4-1-19植物魔法店開幕	88
圖4-2-1評量班級幼兒作品平均值	98
圖4-2-2作品一:樹葉變身術	99
圖4-2-3作品二:葉子拓畫	99
圖4-2-4作品三:我的花瓶	100
圖4-2-5作品四:邀請卡	100
圖4-2-6評量班級幼兒作品平均值	102
圖4-2-7作品一:樹葉變身術	103
圖4-2-8作品一:樹葉變身術	103
圖4-2-9作品二:葉子拓畫	104
圖4-2-10作品三:我的花瓶	105
圖4-2-12作品四:邀請卡	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8)。嬰兒出生人數。檢索日期:2018年6月1日。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chart.aspx
王美如(2016)。三~六歲混齡班意見調查-以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連生(1998)。現代幼兒教育面面觀。師友月刊,(372),4-8。
王曉芬(Xiao-Fen Wang)、劉晶波(Jing-Bo Liu)(2007)。論幼兒混齡教育的必要性。幼兒教育(教育科學), 2007(11),9-11。 
朱翠涓(2016)。「運動,動滋動」幼兒園運動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A user’s Guide)。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清山(2016)。教育名詞-混齡教學。教育脈動,(8),161-161。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SpecailContent/f73e0972-b77b-4c89-b322-6fa895705752?categoryid=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CurrentPage=1
吳雅玲(2006)。學前主題課程教科書之評鑑。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1-36。
吳熒華(1999)。方案式課程與教學。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317-358頁)。台北:心理。
呂翠夏(1988)。適性發展的幼兒教育。師友月刊,(248),56-57。
巫淑茉(2015)。童玩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建興(2011)。幼兒教育的新主張。台灣教育,(670),22-23。
沈龍安(Lung-An Shen)(2016)。從《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論述幼托整合政策之實施現況。學校行政, (101),185-200。
周淑惠(2017)。 Stem教育自幼開始-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中的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 169-176。
周麗玉、丁振豐(2000)。社會學習論(Social-Learning Theory)。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41/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 丘嘉慧、蔡敏玲、金瑞芝、…、廖鳳瑞(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 丘嘉慧、蔡敏玲、金瑞芝、簡淑真、郭李宗文、林玫君、倪鳴香、廖鳳瑞(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下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天佑(2002)。認識研究倫理。2014 年10 月28 日,取自
http://w2.nioerar.edu.tw/basis3/12/gf15.htm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玫君、王慧敏(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課程發展參考實例(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書伶(Su-Ling Lin)、蕭夏玉(Sia-Yu Siao)、萊素珠(Su-Chu Lai)(2010)。混齡編班幼兒教師運作課程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2(3),212-222。 
林葙葙(Shang-Shang Lin)(2013)。當科技與人文相遇: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之再思。幼兒教保研究,(10),39-67。
邱志鵬、謝友文(1985)。混合年齡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家政教育。9卷6期。頁58-65。
邱韻如(Yun-Ju Chiu) (2011)。掌握時機進行主題教學~以2009科學年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2(1),47-55。 
邱麗娟(2017)。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混齡班調整計畫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兩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文東(Wen-Tung Hung)(2011)。空間主題教學活動對幼兒空間概念學習與認知之影響。美和學報, 30(1), 125-146。
洪文東(Wen-Tung Hung)、李長燦(Charng-Tsang Lee)(2008)。物理知識活動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設計與省思。幼兒保育學刊,(6),1-12。
洪麗嬌(2010)。輔導一位幼稚園教師進行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書琴芳(2009)。混龄班主题區域活動的實施方略。早期教育(教師版),2009(2),46-47。
張志勤(2013)。將創作性戲劇融入幼兒園環境教育主題課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欣戌、林淑玲、李明芝(譯)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著)(2010)。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張語齊(2016)。幼兒教師於討論時間引導幼兒發展主題課程之言談策略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莉拉‧甘迪妮(1997)。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師友月刊,(355),20-23。 
莊尤姿(Yu-Tzu Chuang)、蔣姿儀(Tzu-Yi Chiang) (2010)。幼稚園社區融合主題教學多元評量實施歷程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1),77-106。
許炫美(2017)。兒歌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湘茹(2014)。偏鄉地區公立幼兒園混齡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班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許瑛玿(2009)。德國幼兒教育之混齡教學政策對我國幼教的省思。教育部職業學校家政群課程中心學校電子報,26。
許碧勳(Pi-Hsun Hsu)、吳青蓉(Ching-Jung Wu)(2008)。一所幼兒園主題教學創意世界的蛻變。育達學院學報,(15),61-85。
郭陸錦、林美秀(2016)。合作學習教學在幼兒園主題課程上的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82-86。
陳淑琴(Shu-Chin Chen) (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爲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21(1),27-51。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寶燕(2017)。幼兒園課程大綱下創意遊戲課程在混齡班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游淑燕(Shu-Yen Yu)、林家蕙(Chia-Hui Lin)(2010)。「獨角仙要結婚了」-生命教育融入自然主題教學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4),97-116。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嬿庭(2015)。幼兒美感教育多感官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植物主題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齡瑩、林惠娟(2004)。家庭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1-56。
葉郁菁(2015)。混齡班學習區情境中幼兒互動行為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文瑛(2016)。臺灣地區國小附幼教保服務人員進行課程暫綱的混齡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永祥、謝錦芳(2015)。少子化危機!政府補助鼓勵 逾8成不願生。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2000279-260102
劉玉燕(1995)。佳美主題教學-一個從無到有的生產創造過程。論文發表於台灣研究基金會: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研討會。
劉玉燕(2003)。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歷程。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121-167頁)。台北:心理。
劉智雄、江麗莉、劉素顛、王錦緣、楊樹華、陳芳菊、…、陳柔局(2004)。臺北市九十二年度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專業成長專書。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潘瑋婷(2016)。幼兒園混齡班級經營常見的困擾及其改善策略。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的118期。
蔡艷芳(2010)。“混齡體育區角活動中的教師、幼兒、材料”主题教研活動。早期教育(教師版),2010(7&8), 60-61。
鄭雅豐(2006)。幼稚園教室中的主題教學發展歷程。教師之友,47(2),80-87。 
簡楚瑛等著(2003)。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台北:心理。
英文部分
Fogarty, R. (1991).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a. Palatine, IL: Skylight Publishing.
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 Helen H. Hyun,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楊孟麗、謝水南譯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Jacob, H. H. (1997). Mapping the big picture: Integrating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K-12. Alexandria, VA: Associated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ake, K. (2002). Integrated curriculum. School Improvement Research Series [Online]. Retrieved on Sep. 10, 2004 from http://www.nwrel.org/scpd/sirs/8/c016.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