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1904260200
DOI 10.6846/TKU.2019.00871
論文名稱(中文) 明朝北京保衛戰之研究-以戰略研究途徑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of the Defense of Beijing in Ming Dynasty-Analysis by Strategic Study Approa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陳譽升
研究生(英文) Yu-Sheng Chen
學號 60533005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1
論文頁數 17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ccshih@mail.tku.edu.tw)
委員 - 羅慶生(lcs4711@yahoo.com.tw)
委員 - 李其霖(123389@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北京保衛戰
土木堡之變
明朝
明英宗
瓦剌
也先
關鍵字(英) The Defense of Beijing
The Crisis of TuMuBoa
Ming Dynasty
Emperor YingZong of Ming
Oirat
Ese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北京保衛戰作為研究主題,以文獻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並透過戰略研究途徑進行明朝北京保衛戰之分析。本文以戰略研究途徑的四個單元,從明朝前期的戰略環境分析作為起點,繼以雙方行為者分析,以及雙方國家權力綜合評估與比較後,最後進行雙方運作之分析。
    本研究首先透過史料的整理,歸納出明朝前期於土木堡之變前的內、外戰略環境,以及對於北京保衛戰所產生的連動關係,並以此分析北京保衛戰之背景環境。
    第二章行為者分析則承自環境分析,於此對於雙方的國家目標以及政治權力體制作為主體,並從的國家層面、雙方內部權力行使者進行兩個層面的論述,歸納出北京保衛戰前明朝中央政府的權力行使狀態。
    而權力分析的部分,則以現代衡量國家權力的數項指標,分為政治、經濟、軍事三大面向,利用質化與量化數據兩種方式進行雙方權力的評估與比較。
    最後,在運作分析的部分則整合了以上各項戰略研究單元所獲得之分析,說明雙方行為者在環境之下如何運用各自擁有的國家權力,所進行的運作,並對北京保衛戰之結果對雙方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說明。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The Defense of Beijing in Ming Dynasty, based on “documentary analysis” research methods by using Strategic Study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Defense of Beijing. This thesis takes four units of the Strategic Study Approach that starts with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nalysis in early Ming Dynasty,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both actors. Then evaluates and compares the national power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in the last part will analyze the operation of both sides.
    Firstly,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 before the Crisis of TuMuBoa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onnects with the Defense of Beijing that can analyzes its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s.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the actors will be based on both national objectives and political power systems, and summed up the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before the Defense of Beijing by expounding two different levels, national level and the person or group who holds the power (authority level).
    The analysis of power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major aspects including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power and military power with moder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power, that can us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power of both states.
    Lastly, is operational analysis that includes all the strategic study units above, showing how both actors use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powers under the environment. Then, explain the result of the Defense of Beijing and impacts to both stat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環境分析..........................................14
 第一節	土木堡之變前明朝的外環境.........................15
 第二節	土木堡之變前明朝的內環境.........................32
第二章 行為者分析........................................52
 第一節	明朝對蒙古的民族政策 ............................52
 第二節	瓦剌的政治體制與國家目標.........................64
 第三節	土木堡之變前後明朝中央權力結構的轉變.............72
第三章 權力分析..........................................85
 第一節	雙方的權力分類...................................86
 第二節	雙方的權力評估與分析............................112
第四章 運作分析與北京保衛戰之影響.......................123
 第一節	土木堡之變中雙方的運作與分析....................123
 第二節	北京保衛戰中雙方的運作與分析....................135
 第三節	北京保衛戰對雙方之影響..........................153
結論....................................................165
參考資料................................................171
 
圖目錄

圖0-1 研究概念圖.........................................10
圖0-2 研究架構圖.........................................11
圖1-1 明朝九邊防衛地理圖.................................47
圖3-1 明英宗時期明朝中央與地方組織關係圖.................88
圖3-2 明洪武十二年手銃...................................98
圖3-3 擊賊砭銃...........................................98
圖3-4 永樂輕型銃砲.......................................98
圖3-5 明成祖時期明軍野戰戰術圖..........................100
圖3-6 影響戰鬥能力因素圖................................121
圖4-1 土木堡之變戰前態勢圖..............................125
圖4-2 土木堡之變雙方行軍路線圖..........................129
圖4-3 土木堡之變第三階段行動示意圖......................134
圖4-4 北京保衛戰明軍布陣圖..............................145
 
表目錄

表1-1 明太祖時期北境藩王分封一覽表.......................34
表2-1 明太祖時期八次北伐概要表...........................55
表2-2 明成祖時期五次北伐概要表...........................58
表3-1 明英宗正統年間明朝總戶口數表.......................86
表3-2 《明英宗實錄》正統十四年歲入表.....................90
表3-3 《明英宗實錄》所載正統年間田地數表.................91
表3-4 《明英宗實錄》中載正統年間明朝授予瓦剌使臣官職表...93
表3-5 《水東日記》中載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全國兵力表.........96
表3-6 《明英宗實錄》中載正統七年至土木堡之變前瓦剌入貢
一覽表..................................................107
表3-7 西元1449年明朝與蒙古人口比較表....................112
表3-8 北京保衛戰前雙方自我控制比較表....................113
表3-9 雙方經濟體制比較表................................115
表3-10 雙方戰術內容比較表...............................120
表4-1 土木堡之變第一、二階段明朝行程表..................128
表4-2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叩關行程表........................135
表4-3 郕王敕書邊關將領表................................13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史料

于謙著。《少保于公奏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于謙著。《建置五團營疏》。收入《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王錡著。《寓圃雜記》。收入《紀錄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朱鑒著。《隄防韃賊懲勸善惡疏》。收入《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宋濂等著。《元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東陽等著。《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李實著。《北使錄》。收入《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賢著。《王振之變》。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再版。
李賢著。《古穰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金幼孜著。《北征後錄》。收入《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濚著。《論虜情疏》。收入《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夏燮著。《新校明通鑒》。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徐學聚著。《國朝典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班固著。《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袁彬著。《北征事迹》。收入《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岱著。《鴻猷錄》。收入《紀錄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張廷玉等著。《明史》。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張萱輯。《西園聞見錄》。杭州:古舊書店,1983年。
許進著。《平番始末》。收入《紀錄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陳子龍著。《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陳文等編修。《明英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陳建著。《皇明從信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陸容著。《菽園雜記》。收入《守山閣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傅恆等撰修。《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再版。
傅恆等撰修。《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再版。
焦竑著。《玉堂叢語》。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焦竑著。《國朝獻徵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黃佐著。《翰林記》。收入《嶺南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楊士奇等編修。《明太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楊士奇等編修。《明宣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楊銘著。《正統臨戎錄》。收入《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葉盛著。《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解縉等編修。《明太祖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劉定之著。《否泰錄》。收入《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定之著。《建言邊務十事疏》。收入《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談遷著。《國榷》。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龍文彬著。《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蹇義等編修。《明仁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
薩岡著。《蒙古源流》。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魏煥著。《皇明九邊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台北:中華書局,2005年。

(二)	專書

Andre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Austin Ranny著,倪達仁譯。《政治學》。台北:雙葉書廊,1995年。
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十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軍事戰略(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中華戰略學會編。《認識戰略》。臺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方子希著。《政治戰略》。台北:中央文物供應公司,1981年。
毛佩琦著。《永樂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天有、高壽山合著。《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王兆春著。《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王春瑜、杜婉言合著。《明朝宦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王高成主編。《當代戰略思想之省思與前瞻》。臺北:時英出版社;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8年。
王超著。《中國歷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毓銓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漢國著。《戰爭論導讀》。宜蘭:佛光人文學院,2003年。
史衛民著。《中國軍事通史-元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田村實造著。《明代滿蒙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63年。
田昌五、漆俠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四)》。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白翠琴著。《瓦剌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風著。《蒙古黃金史綱》。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江應梁主編。《中國民族史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牟復禮著。《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余華清著。《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呂亞力著。《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呂亞力著。《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李光壁著。《明朝史略》。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俊著。《中國宰相制度》。臺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杜榮坤、白翠琴合著。《西蒙古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森著。《明代史》。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
孟森著。《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拉施特著,余大鈞等漢譯本。《史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後藤十三雄著《蒙古游牧社會》。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胡凡著。《明代歷史探賾》。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
胡凡著。《明成祖本傳》。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
范中義、王兆春主編。《中國軍事通史-明代軍事史(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晁中辰著。《明成祖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烏日陶克套胡著。《蒙古族游牧經濟及其變遷》。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郝柏村著。《教戰記》。台北:軍事迷文化公司,1998年。
馬克思著。《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各型態》。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馬基維利著。《君王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商傳著。《永樂皇帝》。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新編國軍簡明美華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張文儒著。《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秉鐸著。《畜牧業經濟辭典》。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國著。《中國治國思想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張紹勳著。《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2004年。
張嘯天著。《國家利益拓展與軍事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曹常仁、邱松發、林奕如合著。《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許全勝著。《黑韃事略校注》。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茂同著。《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偉華著。《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
陳梧桐著。〈永樂至宣德的政策失誤與土木之變〉。收入《履痕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陳傅良著。《歷代兵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陳學霖著。《明代人物與史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蘇鎮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傅傑註譯。《新譯三略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鈕先鍾著。《大戰略漫談》。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7年。
鈕先鍾著。《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鈕先鍾著。《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鈕先鍾著。《孫子三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鈕先鍾著。《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臺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
鈕先鍾著。《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鈕先鍾著。《歷史與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項英杰著。《中亞:馬背上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紹猷、莫俊卿合著。《中國歷代民族史-明代民族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葉至誠著。《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17年。
鄔錫非著。《新譯六韜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趙文林、謝淑君合著。《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趙國華著。《中國兵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毅、羅冬陽合著。《正統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劉祥學著。《明朝民族政策演變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鄧定秩著。《國家戰略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中華戰略學會,2011年。
黎東方著。《細說元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
蕭公權著。《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歷代研究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國史大綱(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謝祥皓著。《中國兵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顏廣文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魏武帝等著。《孫子集註》。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羅布藏丹津著。《蒙古黃金史》。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三)	學位論文

李偉著。《明朝對蒙政策研究》。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3月。
杜祐寧著。《從屯堡到邊牆-明代北邊防務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院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金星著。《明朝與蒙古的貿易研究》。蒙古學學院歷史學北方民族史碩士論文,2012年10月。
馮志華著。《明代衛所軍制下的清勾制度》。廈門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葉女英著。《明代賦稅檔案研究》。中山大學檔案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翟京銘著。《明代前期神機營研究》。黑龍江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3年3月。
蒲章霞著。《土木之變若干問題探析》。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四)	期刊論文

丁賢勇著。〈論于謙的政治抉擇〉。《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
王大偉著。〈明代土木之變對於處置戰爭背景下政治型人質事件的啟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
王兆寧著。〈土木之變前後的士大夫〉。《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3年。
王長樂著。〈于謙的重國輕君思想〉。《青海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
王思懷著。〈于謙之死與景泰年間中央權力的再分配〉。《北方論叢》,第3期。2006年。
王強著。〈明朝英代更迭間京畿邊防態勢〉。《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7期。2015年。
王寶全著。〈明朝神機營研究成果論述〉。《大慶社會科學》,第3期。2015年。
白翠琴著。〈瓦剌王猛可帖木兒雜考〉。《民族研究》,第6期。1985年。
白翠琴著。〈關於也先的幾個問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
朱子彥著。〈明代火器的發展、運用與軍事領域的變革〉。《學術月刊》,第5期。1995年。
何世同著。〈以明朝土木堡戰敗為例略論軍隊之統帥與指揮〉。《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5期。2007年。
何孝榮著。〈太監王振與明英宗〉。《南開學報》,第2期。2013年。
冷東著。〈明初三楊與宦官關係略論〉。《汕頭大學學報》,第2期。1992年。
吳晗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第4期。1935年。
吳智和著。〈明景帝監國登極時期居庸紫荊兩關之城防〉。《明史研究專刊》,第5期。1982年。
呂彥霖著。〈明朝政治體制的成因及發展研究〉。《青春歲月》,第21期。2016年。
宋澤睿著。〈淺議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之利弊〉。《法制與社會》,第35期。2011年。
李大龍著。〈多民族國家建構視野下的游牧與農耕族群互動-以明代游牧行國與王朝藩屬的對峙為中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16年。
李春苗著。〈士氣內涵及其研究概述〉。《心理科學進展》,第2期(2006年。
孟修著。〈土木之變新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2009年。
武翊著。〈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朝民族英雄于謙〉。《國防》,第10期。2007年。
金曉著。〈北元可汗權力衰弱的深化〉。《語文學刊》,第12期。2012年。
南快莫德格著。〈論瓦剌蒙古與西域社會〉。《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第2期。2005年。
范中義著。〈明代九邊形成的時間〉。《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1995年。
夏慶宇著。〈論人口的重要性及中國的人口戰略〉。《理論探索》,第4期。2017年。
高文德著。〈中國歷史上游牧經濟的共性和特性〉。《中國經濟史研究》,第4期。1996年。
張利著。〈神機營五征漠北〉。《科教文匯》,第3期。2008年。
張連松著。〈北京保衛戰的後勤方略〉。《中國機關後勤》,第4期。2001年。
張德信著。〈明成祖遷都論述〉。《江海學刊》,第3期。1991年。
張穎超著。〈簡評明朝民族政策演變史〉。《民族研究》,第3期。2009年。
張興吉著。〈明初明軍兵種的配置及戰術的衍變〉。《海南師院學報》,第4期。1997年。
張懿德著。〈土木之變前後也先對明的和親要求及遭拒原因〉。《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78期。2016年。
曹永年著。〈土木之變明兵力及傷亡人數考〉。《中華文史論叢》,第1期。2013年。
曹永年著。〈土木之變與也先稱汗〉。《內蒙古師大學報》,第1期。1991年。
曹國慶著。〈試論明代的清軍制度〉。《史學集刊》,第3期。1994年。
章明斐著。〈于謙北京保衛戰及其歷史意義〉。《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2期。2002年。
許賢瑤著。〈明代的勾軍〉。《明史研究專刊》,第6期。(1983年)。
陳梧桐著。〈論朱元璋對蒙古的威德兼施政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1993年。
喬曉靜著。〈小議明朝的賦稅立法〉。《法制與經濟》,第275期。2011年。
彭清洲著。〈明成祖的民族政策述論〉。《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1990年
童來喜著。〈于謙指揮京師保衛戰勝因初探〉。《史學月刊》,第1期。1989年。
華繪著。〈明代定都南北兩京的經過〉。《禹貢》,第11期。1935年。
賀衛光著。〈中國古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在經濟上的互補與非平衡需求〉。《西北師大學報》,第1期。2003年。
黃義英著。〈皇權與傳統政治秩序的生成〉。《傳承》,第16期。2009年。
葛業文著。〈明宣宗軍事思想述論〉。《軍事歷史》,第5期。2015年。
董秀梅著。〈淺析明朝宦官制度的社會影響〉。《蘭臺世界》,第21期。2012年。
漆海霞等合著。〈合法性與政治認同:明朝朝貢秩序穩定的原因〉。《戰略決策研究》,第1期。2019年。
趙秀麗著。〈從于謙之死看明朝英景之際中央權力運作〉。《三峽論壇》,第3期。2011年。
劉芳著。〈論明朝的兩大輔政系統–內閣與宦官〉。《雁北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6年。
劉能成著。〈土木之變前明朝北方邊防考略〉。《貴陽金筑大學學報》,總第54期第1期。2005年。
劉祥學著。〈試論明英宗時期的三征麓川之役〉。《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7年。
劉祥學著。〈論于謙的民族政策與邊防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
歐陽琛著。〈明代的司禮監〉。《江西師院學報》,第4期。1983年。
鄧雲、崔明德合著。〈明成祖民族關係思想論述〉。《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第5期。2014年。
鄭定謨著。〈北京建都考〉。《地學雜誌》,第3期。1916年。
韓考權著。〈明朝權力分配探悉〉。《中國校外教育》,第11期。2010年。
顏志龍著。〈軍隊士氣之研究與測量工具之發展〉。《應用心理研究》,第1期。1999年。
羅冬陽著。〈土木之變史事考兼論明清歷史書寫中的宦官話語〉。《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14年。

(五)	網路

百家論壇製作,〈救時宰相于謙 群臣打架事件〉,《央視網》2010年8月26日,http://tv.cntv.cn/video/C21244/132738ac2794453c064f82aea617798c〉。
吳肅公著,《明語林》,《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15135〉。
李文慧編輯,〈科技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中國軍網-解放軍報》,2017年8月18日,〈http://www.81.cn/big5/bqtd/2017-08/18/content_7722359.htm〉。

二、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Marx, Karl & Engels , Friedrich.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Collected Works. New York: Intl Pub, 1986.
Muir, Richard. Modern Political Geography. London: MacMillan, 1981.
Nye, Joseph S. The Future of Power. Public Affairs, 2011.
Tellis, Ashley J. et al, eds..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