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1713042000
DOI 10.6846/TKU.2017.00925
論文名稱(中文) 均一教育平台融入小組遊戲競賽進行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以等差數列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remadial math program integrating Junyi Academy into group competition and games—A case study on arithmetic progress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張志豪
研究生(英文) Chin-Hao Chang
學號 7037500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5-26
論文頁數 1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儒傑(ruchieh@mail.tku.edu.tw)
委員 - 林吟霞(yinhsia@gmail.com)
委員 - 賴婷鈴(tlai@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均一教育平台
數位學習
小組遊戲競賽
補救教學
關鍵字(英) Junyi Academy
digital learning
group competition
remedial teach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以均一教育平台教學影片融入小組遊戲競賽進行補救教學,於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數學段考總平均在班上後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經家長同意後留下12名學生,分成實驗組4人與對照組8人。實驗組觀看均一教育平台的教學影片後,進行相關概念的小組遊戲競賽;對照組由研究者實施講述教學。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教學實驗前接受成就測驗與學習態度前測,並於教學實驗後接受成就測驗與學習態度後測。
研究者分別將兩組的前後測資料進行相依樣本t考驗,並根據課堂觀察與訪談得到以下結論:
1.實驗組在接受教學實驗後於數學學習態度達到顯著差異。
2.實驗組在接受教學實驗後於數學成就測驗方面未達顯著差異。
3.均一教育平台的徽章制度能激發低成就學生的成就感。
4.透過遊戲方式能讓低成就學生熟悉數學公式。
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remedial teaching that integrates video watching provided by Junyi Academy into group competition and games affects learners’ performance and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The target participants were the eighth grad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whose average performances in mathematics were at the bottom 25% in their classes. After the collection of parents’ agreements, 12 remained in the study. Four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eight in the con-trol.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equired to watch a video from Junyi Academy and then participated in a group competition assessing related concepts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listened to the researcher’s lecture only.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took learning attitude tes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pre- and post-tes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with paired-sample t test. With the results plu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The difference in learners’ attitudes toward math learning is significant after the learners they receive th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2.The difference revealed from the learners’ math achievement tests does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after the learners receive the instructional experiment.
3.The badge system of Junyi Academy inspires low achievers.
4.Low achievers come to be more familiar with math formula through gam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數位學習………………………………………………………………7
第二節  遊戲與教學……………………………………………………………15
第三節  數學補救教學…………………………………………………………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情境………………………………………………………………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設計………………………………………………………………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研究流程………………………………………………………………49
第六節  資料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53
第一節  數學學習成就測驗分析………………………………………………53
第二節  數學學習態度之成效分析……………………………………………61
第三節  教學設計的實施與省思………………………………………………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4
第一節  結論……………………………………………………………………84
第二節  建議……………………………………………………………………86
第三節  研究限制………………………………………………………………88

參考文獻…………………………………………………………………………89

附錄………………………………………………………………………………94





表次
表 2-1 國內數位學習應用於國中數學論文整理………………………………12
表 2-2 認知發展論的學者與其理論……………………………………………17
表 2-3 國內遊戲教學法相關研究………………………………………………20
表 2-4 國內數學補救教學相關研究……………………………………………27
表 3-1 個案學生與全體段考平均分數比較表…………………………………34
表 3-2 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表………………………………………………36
表 3-3 等差數列與級數成就測驗預試卷分析結果……………………………39
表 3-4 等差數列與級數前後測試卷能力分層表………………………………40
表 3-5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各題之鑑別度、分層信度、總信度………………48
表 4-1 實驗組成就測驗前後測之敘述統計表…………………………………54
表 4-2 實驗組成就測驗前後測答對題數t考驗結果…………………………54
表 4-3 實驗組男女生成就測驗前後測答題平均數比較………………………55
表 4-4 實驗組成就測驗前後測試卷再製層次答題數t考驗摘要表…………55
表 4-5 實驗組成就測驗前後測試卷連結層次答題數t考驗摘要表…………56
表 4-6 實驗組成就測驗前後測試卷反思層次答題數t考驗摘要表…………56
表 4-7 對照組成就測驗前後測敘述統計表……………………………………57
表 4-8 對照組成就測驗前後測答對題數t考驗結果…………………………58
表 4-9 對照組男女生成就測驗前後測答題平均數比較………………………58
表 4-10對照組成就測驗前後測試卷再製層次答題數t考驗摘要表…………59
表 4-11對照組成就測驗前後測試卷連結層次答題數t考驗摘要表…………59
表 4-12對照組成就測驗前後測試卷反思層次答題數t考驗摘要表…………59
表 4-13實驗組前後測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原始分數……………………………61
表 4-14實驗組前後測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分數t檢定摘要表…………………61
表 4-15實驗組學習欲望前後測之t檢定摘要表………………………………62
表 4-16實驗組學習過程前後測之t檢定摘要表………………………………62
表 4-17實驗組學習方法前後測之t檢定統計量摘要表………………………63
表 4-18實驗組數學信念前後測之t檢定摘要表………………………………63
表 4-19對照組前後測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原始分數……………………………64
表 4-20對照組前後測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分數t檢定摘要表…………………64
表 4-21對照組學習欲望前後測之t檢定統計量摘要表………………………65
表 4-22對照組學習過程前後測之t檢定統計量摘要表………………………65
表 4-23對照組學習方法前後測之t檢定統計量摘要表………………………65
表 4-24對照組數學信念前後測之t檢定統計量摘要表………………………66







圖次

圖 2-1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10
圖 3-1 研究架構…………………………………………………………………36
圖 3-2 均一教育平台首頁………………………………………………………42
圖 3-3 均一教育平台數學科年級選單…………………………………………42
圖 3-4 均一教育平台國二數學章節選單………………………………………43
圖 3-5 均一教育平台數列的規律選單…………………………………………43
圖 3-6 均一教育平台練習題介面………………………………………………44
圖 3-7 均一教育平台升等畫面…………………………………………………44
圖 3-8 均一教育平台徽章種類…………………………………………………45
圖 3-9 均一教育平台挑戰活動…………………………………………………45
圖 4-1 實驗組第二堂課小組競賽題目…………………………………………69
圖 4-2 實驗組第六堂課等差麻將說明例題……………………………………77
圖 4-3 實驗組第七堂課a_n 、s_n大解析題目1……………………………………77
圖 4-4 實驗組第七堂課a_n 、s_n大解析題目2……………………………………7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方姝蘋(2003)。發展合作式數學遊戲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王子學、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中生網路學學習之效益評估。科學教育月刊,12(4),469-490。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42-44
田怡珊(2015)。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實施乘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櫻花國民小學二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田萬海(1992)。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何垂招(2013)。遊戲教學法對識字成效及國語學習興趣的影響 -以國小一年級為例。逢甲大學。
吳佩羿(2016)。網路教學平台融入國中數學科補救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及學習表現之影響。技職教育永續發展研討會,105,161-177。
吳怡儒、蔡文榮、李林滄(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1),25-57。
吳明隆(2002)。WBI的教學原則及其在中小學的應用推展。視聽教育雙月刊。44(1),2-11
吳金滿、洪銘建、謝定助、陳信良。翻轉教學運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安全管理與工程技術國際研討會,2015(1),345-348。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癸吟(2013)。數學遊戲教學對弱勢學童學習表現之成效。國立中山大學。
林靖宜(2014)。數學遊戲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賢(2000)。數學科教學評量理論與實務。高師大顆教中心承辦「八十九年度南區中學數理科評量理論與實作研討會」成果報告。高雄市。
洪碧霞(2007)。ICT輔具介入反應性(RTI)對數學理解困難學生學習進展預測效益之縱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洪碧霞、蕭嘉偉、林素微(2010)。數學素養認知成份分析對補救教學的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47-66。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新仁(1989)。不同學科的認知歷程分析。教育研究,3,43-59。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維忠(2006)。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4),83-94
張靜嚳(1999)。國中低學習成就班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學刊,7(3),199-216
莊麗楨(2015)。小組合作競賽法輔助國中生英語學習。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許宛琪(2006)。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五南圖書出版。
陳瑞雯(2014)。遊戲教學電子書融入數學教學之研究 -以國小二年級乘法為例。亞洲大學。
陳慧芳(2016)。桌上遊戲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推理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學。
陳慧煒(2014)。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二年級加減法和乘法為例。臺北市立大學。
曾意玲(2009)。一位四年級教師協助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昱嵐(2013)。基隆市國中實施攜手計畫成效之個案研究。臺灣海洋大學。
楊弢亮(1992)。中學數學教學法通論。台北。九章出版社。
楊家興(1996)。建構一個多元化的遠距教學環境。管理與資訊學報,3,225-240。
葉若瑩(2008)。遊戲不只是遊戲-Play-Debrief-Replay之「認真的遊戲者」意涵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9。
廖怡菁(2011)。小組遊戲競賽法介入對大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滿意度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
賓靜蓀。專訪可汗學院創辦人 薩曼.可汗:創造不用怕丟臉的學習世界。親子天下雜誌,46。
劉欣宜(2013)。學習者中心的診斷與補救教學。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37-39.
劉環毓(2008)。數學遊戲融入探究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鄭詩婷(2009)。引導發現式數學遊戲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鄭肇禎(1981)。數學遊戲。台北市:華聯。
蕭蕙雯(2014)。宜蘭縣光復國小弱勢學生參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佛光大學
賴淑惠(2008)。合作式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勤薇(2011)。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科函數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謝曜營。小組遊戲競賽合作學習法對低成就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桃園縣某私立高職為例。中原大學。
蘇振毅(2006)。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貳、外文文獻
Anastasi, Anne. (1976). Psychological testing. New York: Macmillam.
Aiken,L.R.  (1974).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0(4),551-596.
Backer, C. (1999). Attitudes and language. Ph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Berlyne, D.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Y: McGraw-Hill.
Clark, R. C. &Mayer, R. E. (2008).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2nd ed. ). San Francisco: Pfeiffer.
Carpenter, C.(1996).Online ethics:What’s a teacher to do?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3(6),40-41,60.
Elmer-Dewitt, P.(1995).On a screen near you:Cyberporn.Time Magazine,146,1.
Grafinger, D. J.(1988) .Basics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INFO-LINE Issue 8803.Alexandria,VA:ASTD Press.
Gerver, R.(1990) .The effects of a certain type of mathematics simulation on the attitude, achievement, attendance and punctuality of ninth-grade remedial mathematics students.Unpublish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Y.
Henderson,K.B.Concept.(1970)In M.Rosskopf(Ed),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Thirty-thir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Washington, D.C.:The Council.
Hiltz, S. R.(1994).The Virtual Classroom : Learning Without Limits via Computer Networks.Norwood,NJ:Ablex.
Jitendra, A. (2002). Teaching students math problem-solving through graphic representation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4), 34-38.
Johnson, D.W. &Johnson, R.T.(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Khun, B. H.(1997).Web-Based Instruction ( WBI):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Khan,B.H.(Ed),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5-18.
McNabb, M.(2001).In search of appropriate usage guidelines.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9(2),50-54.
Olivares, R. A.(1993).The language and content connec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s.In R.M.Anderson,(Ed.)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the at-risk student.Schenectady,N.Y.:New York State English Council.
Roblyer, M. D.(2000).Digital desperation:Research reports on a growing technology and equity crisis.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8) 50-53,61.
Sams, A. & Bergmann, J. (2013). Flip Your Students’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March 2013,70(6), 16-20.
Slavin,R. E.(1985).Cooperative learning: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Joural of Social Issues,43-62. 
Skemp,R.R.(1976).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al Teaching,77,20-26
Shuell,T.(1990).Phases of meaningful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0,531-547.
Sfard,A.(1991).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 Reflection on proces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2,1-36
Rosenberg, M.J.(2001).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McGraw-Hill.
Vagner, C.(1993).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upon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3(12),29-3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