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1421440900
DOI 10.6846/TKU.2014.01078
論文名稱(中文)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意向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Investigation of Junior High in-service teachers' inten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via eLearn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楊桂卿
研究生(英文) Kuei-Ching Yang
學號 70074015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0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
委員 - 劉旨峰
委員 - 沈俊毅
關鍵字(中) 科技接受模式
數位學習
在職進修
關鍵字(英)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igital Learning
Service Trai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探討國中教師對數位學習在職進修「學位」或修習「學分」之接受程度。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公立國中教師為樣本,發出問卷215份,回收206份,有效問卷196份,可用率為91%。回收之資料,以敘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係數分析、皮爾遜績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獲得結論如下:
1.教師對數位學習的接受度高,以認知有用性最為明顯。
2.教師對數位學習的接受程度,會因性別、使用經驗而有所差異。
3.教師的資訊素養與外部變數、科技接受程度呈現正相關。
4.外部變數對數位學習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
5.教師的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對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使用意向之預測力為49.4%。
6.本研究理論模式的內在結構適配度良好。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tak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s a basis to discuss the acceptance f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bout the state of digital learning service training "degree" or practicing "credits".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as a sample, and issued 215 questionnaires, 206 copies recovered; 196 valid, and the usable ratio is 91%,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ys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other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High acceptance of digital learning for teach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is the most obvious. 
2.Acceptance of digital learning varies due to gender and experience. 
3.Teacher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4 .External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for digital learning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5.Teach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a digital learning service training of intentions predict 49.4%. 
6.Tinternal structure of this theoretical model fi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數位學習的理論與相關探討	21
第三節 教師在職進修相關文獻之研究	32
第四節 數位學習在教師在職進修的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7
第一節 國中教師個人資料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國中教師在科技接受模式的差異分析	62
第三節 不同基本背景國中教師在外部變數之相關分析	65
第四節 外部變數與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分析	67
第五節 外部變數對科技接受模式的預測能力分析	69
第六節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73
第七節 研究假設與檢定結果彙整	81
第五章 結果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8
一、中文文獻	88
二、英文文獻	93
附錄	95
附錄一 桃園縣縣立國中一覽表	95
附錄二 國中教師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意向調查問卷(效度問卷)	97
附錄三 國中教師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意向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04
附錄四 國中教師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意向調查問卷	108

 
表目錄

表2-1  科技接受模式應用於資訊科技領域之相關研究	16
表2-2 傳統學習與數位學習之比較表	27
表2-3 教師在職進修的定義彙整摘要表	33
表2-4 教師網路進修的相關研究	38
表3-1  抽樣學校	49
表3-2  本研究信度指標	52
表3-3  項目分析	53
表4-1  國中教師個人基本背景資料描述性統計表	58
表4-2  教師資訊素養次數分配摘要表	59
表4-3  不同性別國中教師資訊素養差異摘要表	60
表4-4  國中教師科技接受模式描述性統計表	61
表4-5  國中教師外部變數描述性統計表	62
表4-6  不同「性別」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在職進修接受度在各層面       之差異分析	63
表4-7  不同「年齡」教師使用數位學習接受度之單因子變異係數       分析表(N=196)	64
表4-8  不同「使用經驗」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在職進修接受度在各       層面之T檢定分析	64
表4-9  資訊素養、教材特性與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性分析	65
表4-10 外部變數與國中教師性別之T檢定	66
表4-11 外部變數與國中教師年齡之單因子變異係數分析表	66
表4-12 外部變數與國中教師使用數位學習經驗之T檢定	67
表4-13 資訊素養和教材特性的相關性分析	67
表4-14 外部變數和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性分析	69
表4-15 外部變數對認知有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模式摘要表	69
表4-16 外部變數對認知有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係數摘要表	70
表4-17 外部變數對認知易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	70
表4-18 外部變數對認知易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係數摘要表	70
表4-19 外部變數對使用意願之逐步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	71
表4-20 外部變數對使用意願之逐步多元迴歸係數摘要表	71
表4-21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對使用意向之逐步多元迴歸模式     摘要表	72
表4-22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對使用意向逐步多元迴歸係數摘     要表	72
表4-23 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之逐步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	73
表4-24 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逐步多元迴歸係數摘要表	73
表4-25 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分析表	75
表4-26 整體理論模式配適度表	78
表4-27 理論結構模式之路徑係數與假說驗證	79
表4-28 驗證假設結果表	81


 
圖目錄

圖2-1 理性行為模式圖	10
圖2-2 計畫行為模式	12
圖2-3 第一版的科技接受模式	13
圖2-4 最終版科技接受模式	14
圖3-1 研究架構圖	44
圖3-3 研究流程	47
圖4-1  結構路徑係數圖	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王春和、唐麗英(2005)。SPSS 統計分析(12.0中文版)。台北市:儒林。

王宗松(2011)。企業內外部變項對發展數位學習意向之研究。大仁學報,38,11-28。

王喬真(2006)。高中職教師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市。

尹玫君(1997)。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0,22-3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5)。2004數位學習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美慧(2001)。科技接受模式在非同步網路學習系統使用意向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宜錚(2011)。我國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之後設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怡文(2008)。臺北縣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花英德(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平台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資訊議題教材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周文靜(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線上同步學習應用於企業訓練員工接受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胡庠卉(2011)。影響高等教育學生使用數位學習系統意願因素之研究—應用UTAUT模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月鳳(2003)。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研習為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奇賢(2004)。網路學習內容的設計與學習社群的經營。國科會科學教育研究成果應用推廣計畫(編號:NSC92-2511-S-024-005)。台北市:國科會。

林祐超(2006)。教師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學習滿意度及成效之研究-遠距教學課程學習網為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慧琴(2009)。國小教師接受網路數位學習在職進修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馬蕙慈(2003)。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吳怡馨(2007)。以科技接受度探討部落格於學習使用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嘉欣(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宗宏、林適湖(2005),網路學習提升成人英語閱讀能力之行動研究。「玄奘大學第一屆管理與教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玄奘大學。

郭英彥(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千惠(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與教職生涯規畫之研究--以台中縣豐原市為例。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碩博文化。

陳明(2007)。數位學習(E-learning)的介紹。取自:
  http://book.sir.com.tw/mz/cnt/mzd_27/mzd_27_1.pdf

陳惠珍(2003)。嘉義縣幼稚園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之需求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NCYU0096010%22.&searchmode=basic。

陳梅芳(2004)。高雄縣國小教師參與e-Learning的意願與障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盈秀(2006)。『K12數位學校』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盈旭(2007)。台灣 B2C 數位學習經營模式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陳智豪(2011)。國小教師參與E-Learning之學習動機與障礙之探究─以嘉義縣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麗年(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進修接受因素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彙芳、范懿文(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45-60。

陳鴻仁、楊玉笙、陳貴未、吳婷婷、黃悅民(2012)。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情境式博物館導覽訓練之學習系統。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1), 43-62。

許如玉(2007)。修改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數位學習科技接受度之研究:以企業內部成員為觀點(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蘭(2002)。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index.htm

張育銓(2008)。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之影響-以台中縣、宜蘭縣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張靜嚳 (1995)。 何謂建構主義?取自: http://www.bio.ncue.edu.tw/c&t/c&t-hp.htm

張瓊瑩(1993)。從成人參與學習理論觀點兼述隔空教學的涵義。教學科技與媒體,9,23-30 。

教育部(199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取自: http://www2.nutn.edu.tw/gac500/working_assist/rules/law1-6.html

教育部(2005)。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取自: http://www4.inservice.edu.tw/Download/Edu-paper94.pdf。

教育部(2006)。大學遠距教學實施辦法。行政院公報,012, 173。

教育部(2011)。教育部遠距教流暨認證網。取自:http://ace.moe.edu.tw/b04_1.php?submenu=sub4

教育部(2012)。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申請審核及認證作業要點。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8564&KeyWordHL=&StyleType=1

曹崇禮(2008)。探討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數位學習績效之研究 ——以台北縣「K-12 Digital School」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曾曉芬(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進修對數位學習系統接受因素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坤錦(2004)。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孟元、黃嘉勝(1999)。遠距教育的定義、演進及其理論基礎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40(4),8-18。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書局。

黃婉貞(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使用教學資源網站行為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縣。

黃國楨(2006)。數位時代的學習契機與要素。研習論壇,71,5-10。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台北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嘉莉(2003)。英國的教師專業發展與管理主義。教育資料集刊,28,51-75。取自: http://search.nae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g0000218/0n28/20031200/p0000051.pdf。

葉木水(2003)。國小教師對在職進修法制與進修內容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lT_L9y/record?r1=1&h1=0
	
葉仲達(2008)。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學習工具之使用-以WebCT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資策會(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訓練處。

資策會(2006)。2005-2006數位學習。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楊基宏(2005)。台南地區高職教師利用網路在職進修之意見與態度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縣。

楊思偉、高新建、 陳木金、 魯先華、 何金針與張淑姬(2006)。建構我國教師進修體系之研究。張建成(主持人),師資培育政策、教育指標與學習評鑑。邁向卓越教育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鄒景平(2006)。數位學習的四項要素。研習論壇,71,24-29。

詹惠雯、沈順治(2008)。線上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模式之探討。中國行政,79,1-21。

趙子豪(200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採用網路ATM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縣。

蔡振地(2006)。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網路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世閔(2004)。數位學習與教師在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8,122-123。

鄭志隆(2007)。美、英、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之比較及啟示。取自: 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24_03_09vol024_03_09.pdf。

鄭依玲(2009)。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資訊素養與混成學習成效之關係-以台糖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oE2e6m/search?s=id=%22097STUT0007018%22.&openfull=1&setcurrent=0

鄭富仁(2013)。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對K12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鄧運林(198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市:五南書局。

蔡春綢(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蔡進雄、廖明正(2010)。教師在職進修網路數位學習之探討。北縣教育,71,37-44。

蕭靜娥(2004)。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進修需求與模式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鍾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謝雅青(2007)。失業勞工數位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輔助參加提升數位能力研習計畫者為對象(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北市。

顏春煌(2006)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台北市:金禾資訊。

羅清水(1998)。回流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師友,376,12-15。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文獻
Adiguzel, T., Capraro, R. M., & Willson, V. L. (2011). An Examination of Teacher Acceptance of Handheld Compu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6(3), 12-27.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3(3), 411.

Ajzen, I.(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In J. Kuhl & J. Beckman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1-39. Retrieved from http://people.umass.edu/aizen/tpb.html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Retrieved from http://people.umass.edu/aizen/obhdp.html

Bagozzi, R. P. and Yi, Y.(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23, No. 4, pp. 272-277.

Chutter, M.(2009). Over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diana University, USA . Sprouts: Working Paper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9(37). Retrieved from http://sprouts.aisnet.org/9-37

Deshmukh, V., Forawi, S., & Jaiswal, A. (2012).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Vis-A-Vis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es in Middle East.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2), 142-148.

Douglas-Faraci, D. (2010).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six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omains in e-lear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RLOT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6(4), 754-766.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people.umass.edu/aizen/f&a1975.html

Forrester, G., Motteram, G., & Bangxiang, L. (2006). Transforming Chinese teachers' thinking,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via e‐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32(2), 197-212.

Hair, J. F., Tatham, R. L., Anderson, R. E., & Black, W.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Vol. 6).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olden, H., & Rada, R. (2011).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usability and technology self-efficacy on teachers’ technology acceptance.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43(4), 343-367.

Li, B. (2009). The Use of E-Learn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26(2), 132-136.

Moore, M.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Reeves, T. D., & Pedulla, J. J. (2011). Predictors of teacher satisfaction with onlin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he USA’se‐Learning for Educators initi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37(4), 591-611.

Reisinger, Y., & Turner, L. (1999).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isrel: application in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0(1), 71-88.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Abstract].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2633017?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2635583641

Teo, T. (2011). Modeling the determinant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e-learning.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28(2), 124-140.

Teo, T., & Noyes, J. (2010).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s computer use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Singapore and the UK: A multi-group invariance test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Journal, 4(2), 126-135.

Teo, T., Ursavas, O. F., & Bahcekapili, E. (2011). Efficiency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explain pre-service teachers' intention to use technology: a Turkish study.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28(2), 93-101.

Thompson, T. (2010). Assess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Jamaica's Public Sector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ProQuest LLC.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s, 27(3), 451-481.  Retrieved from:http://vvenkatesh.com/Downloads/Papers/fulltext/pdf/1996(3)_DS_Venkatesh_Davis.pdf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