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1112182100
DOI 10.6846/TKU.2011.0134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打擊貪腐之政策與實踐-薄熙來重慶經驗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 of hitting corruptio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 case study on Chongqing’s anti-corruption headed by mayor Bo Xi-la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蔡沛辰
研究生(英文) Pei-Chen Tsai
學號 79827029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6
論文頁數 1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共同指導教授 - 郭展禮
委員 - 余桂霖
委員 - 龔春生
關鍵字(中) 中共
打擊貪腐
薄熙來
重慶打黑
關鍵字(英)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ti-corruption
Bo Xi-lai
anti-crime campaign in Chongq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貪污賄賂的貪腐問題,一直是人類社會「老」、「大」、「難」,古老且深遠的問題。而縱觀以往,中共自1949年在中國大陸建政以來,歷來各個高層領導人均深刻地瞭解,「貪腐」問題實際上已經危及其共產黨專制政權,因此中共要如何在肅貪與維繫政權之間找尋出路?

2009年7月,中共在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以及公安局長王立軍的縝密佈署下,展開中國大陸有史以來「力度最深」、「範圍最廣」及「層級最高」的「打黑」與「反貪腐」行動。然而對於中共而言,此一「重慶經驗」既帶來了機遇卻也形成了挑戰,兩岸人民對於中共正視「貪腐」問題,開始有著極大的注目。

本研究將對中共「貪腐」的歷史由來及其背景先作一分析,同時瞭解其形成因素;以及歸納、研究中共對貪腐問題觀點,並進行解決中共貪腐問題的相關思考。分析中共建政以來,經過改革開放直到今日為止,各階段的反貪腐政策,並探討各時期的策略與方向、發展過程與實施成效等,均是本文之中所要研究。

本研究並嘗試運用兩岸政府機關資料、學術期刊、學者專論、報章雜誌以及網路資料,探討與分析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重慶所進行的「打黑」與「反貪腐」行動後,其「重慶經驗」所產生之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並綜合當前中共貪腐問題,最後作出中國大陸反貪腐政策之改革建議,提出個人研究結論,並以此作為本論文之總結。
英文摘要
Corruption such as embezzlement and bribery has always been an old, big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human society—an age-old and deep-rooted issue.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past shows that sin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established its regime in mainland China in 1949, all of its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known it very well that the corruption issue has actually endangered its communist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How is the CPC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maintaining its regime?

In July 2009, after careful deployment by Bo Xi-lai, Party Secretary of Chongqing City, and Wang Li-jun, Director of the Chongq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the CPC started the most powerful, the most extensive and the highest-level anti-crime campaign ever in China’s history. That also meant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for Chinese Communists, that was not only a time of opportunities but also a time of challenges. Much of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liv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was drawn to the fact that the CPC was facing the corruption issue squarely.

This study aims to firstly analyze the origin,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the corruption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CPC and find out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ts formation. Secondly, this study summarizes and looks into the CPC’s viewpoints on corruption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CPC’s efforts to solve the corruption problem. Finally, analyzing the anti-corruption policies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 CPC’s regime, from its establishment, through its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up, up to the present time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strategy employed and the direction taken in each period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es and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are also topics dealt with in this study.

By making use of the governmental documents, academic journals, scholars’ monograph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nline information of both China and Taiwan, this stud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benefits and negative impa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anti-crime campaign in Chongqing conducted by Bo Xi-lai, Party Secretary of Chongqing. Finall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corruption problem in the CPC, the author draws personal conclusions from hi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for the China government to reform its anti-corruption polic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之界定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分析架構之建立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研究貪腐問題的理論基礎	          15
第一節 尋租理論	                              17
第二節 代理理論	                              30
第三節 貪腐類型之分析	                    43
第三章	中共反貪腐之政策演進	          53
第一節 以群眾運動方式推展為主的「運動反腐時期」	56
第二節 以政紀及黨紀處分為主的「權力反腐時期」	69
第三節 以制度及法治建設為主的「法制反腐時期」	77
第四節 以預防及懲治並重為主的「體系反腐時期」	83
第四章	薄熙來之重慶經驗實踐作為分析	          91
第一節 重慶「打黑」形成背景與官員貪腐成因	93
第二節 重慶「打黑」之反貪腐行動策略	         101
第三節 實質成效與負面影響分析	                   107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中共反貪腐政策未來改革建議	         119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31
I、	中文專書	                             131
II、	期刊論文	                             134
III、	學位論文                               142
IV、	新聞刊物:	                   142
V、	網路資源:	                   143
附錄  「重慶打黑」大事紀	                   145

圖目次

圖 1-1 研究分析架構圖	11
圖 2 1 一般形式的「委託-代理」關係之一	13
圖 2 2 一般形式的「委託-代理」關係之二	13
圖 2 3 具體形式的「委託-代理」關係	13

表目次

表 2 1  代理理論的研究派別及其區別與聯繫	13
表 3 1 「三反運動」之反貪腐成果	13
表 3 2 「五反運動」之反貪腐成果	1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I、	中文專書
1.	B‧蓋伊‧彼得斯(B. Guy Peters)著,吳愛明、宏圖夏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
2.	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著,王浦劬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
3.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書局,2010年9月)。
4.	王良能,中國大陸腐敗政治學(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12月)。
5.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二、三)(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6月)。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11月)。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11月)。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4月)。
10.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理論熱點面對面-如何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年10月)。
11.	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en)、威廉‧埃米克(William Eimicke)著,王巧玲譯,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變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2版,2001年11月)。
12.	朱佳木、劉書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著,陳雲年譜:1905-1995,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
13.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4.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5.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6.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著,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17.	肖揚,反貪報告 共和國第一個反貪污賄賂工作局誕生的前前後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
18.	李建華、周小毛,腐敗論-權力之癌的「病理」解剖(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19.	何永紅,「五反」運動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4月)。
20.	胡繩、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
21.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22.	夏爾‧德巴什(Debbasch)著,葛智強、施雪華譯,行政科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11月)。
23.	馬齊彬,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5月)。
24.	莫里斯‧梅斯納(Maurice J. Meisner)著,張瑛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2月)。
25.	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26.	康樹華、張相軍,刑事犯罪學(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年1月)。
27.	陳佳貴、杜瑩芬、黃群慧等著,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理論、實證與政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2月)。
28.	張亮,權力監督與腐敗預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4月)。
29.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1月)。
30.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第2版,2007年9月)。
31.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
32.	塞繆爾‧P‧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王冠華、劉為譯,變化社會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33.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著,平新喬等譯,自由、市場與國家(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年3月)。
34.	靳德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5.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36.	楊青溪、夏飛,十八大諸侯進京(紐約:明鏡出版社,2010年5月)。
37.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38.	潘錫堂、黃天中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
3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4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4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42.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ecil North)著,制度變遷綱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43.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44.	韓乾,研究方法原理(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11月)。
45.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1月)。
46.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47.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1月)。
48.	羅忠敏,通向廉政之路-中國反腐敗的歷史思考與現實對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6月)。
49.	嚴清華,路徑依賴、管理哲理與第三種調節方式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II、	期刊論文
1.	IUD中國政務景氣監測中心,「重慶“打黑”三部曲」,領導決策信息(北京),第19期,2010年5月,頁24-25。
2.	IUD中國政務景氣監測中心,「薄熙來:“唱紅除黑”威震山城」,領導決策信息(北京),第34期,2009年9月,頁16-17。
3.	卜凡,「公共選擇理論對我國政府建設的啟示」,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新鄉),第21卷,第1期,2007年1月,頁51-53。
4.	丁春紅、凌遠雲,「代理理論的研究綜述」,管理科學文摘(北京),第5期,2005年5月,頁13-14。
5.	山旭、葛江濤,「重慶打黑進行時」,決策探索(上半月)(鄭州),第10期,2009年10月,頁47-48。
6.	王傳利,「公眾腐敗存在的證明」,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上海),第4卷,第4期,1997年8月,頁58。
7.	王性玉,「反腐養廉博弈模型分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封),第41卷,第4期, 2001年7月,頁118-119。
8.	王慶華,「對市場經濟中影響政府決策的問題分析」,行政與法(長春),第1期,2000年1月,頁6-8。
9.	王永華,「四清運動的發動-以黨內關於社會主義建設若干問題的分歧為視角」,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廊坊),第26卷,第2期,2010年4月,頁48-52。
10.	王連生、朱根生,「6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得與失」,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許昌),第17卷,第1期,1998年1月,頁92-94。
11.	王光明、劉文凱,「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對益陽地區250個帶有黑社會性質幫會組織的調查」,社會(上海),第12期,1990年12月,頁18-20。
12.	王兵、張美香,「對重慶“打黑”的思考」,法制與社會(昆明),第14期,2010年5月,頁184-185。
13.	王明高,「“雙規”制度應納入法制軌道」,資料通訊(杭州),第2期,2007年2月,頁53、42。
14.	王志勇,「1949—1976年的群眾運動:中共整合社會的方式及原因再認識」,黨史研究與教學(福州),第5期,2010年10月,頁52-58。
15.	文昕,「委託-代理理論及其現實應用」,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太原),第15卷,第2期,2005年1月,頁130-131。
16.	孔祥國,「委託-代理關係中的中國行政管理」,求索(長沙),第3期,1996年6月,頁52-56。
17.	毛家瑩,「打破砂鍋問雙規」,中國報道(北京),第8期,2009年8月,頁46-47。
18.	白建寧,「權力尋租特點及遏制對策」,石油政工研究(北京),第2期,2006年4月,頁51-52。
19.	左吉祥,「改革開放以來反腐倡廉建設思想探析」,武漢學刊(武漢),第2期,總第131期,2008年2月,頁10-14。
20.	朱楠賢,「從機關組織觀點看貪污問題」,中國論壇(臺北),第16卷,第7期,1983年7月,頁23-26。
21.	朱曉平,「有限理性的根源探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武漢),第2期,2009年2月,頁50-58。
22.	江榕惠,「毛澤東反腐倡廉理論與建國初期的三反運動」,福建黨史月刊(福州),第7期,1997年7月,頁37-39。
23.	江仁寶,「黑惡勢力背后的關系網和保護傘」,炎黃春秋(北京),第11期,2002年11月,頁20-22。
24.	李樹奇,「從布坎南的尋租理論看中國的利益集團問題」,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昆明),第18卷,第3期,2003年7月,頁28-29。
25.	李海紅,「四清運動的回顧與反思」,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成都),第5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39-142。
26.	李海紅,「論『四清』運動的積極性和局限性」,固原師專學報(固原),第26卷,第4期,2005年7月,頁38-40、46。
27.	李春來、任冬梅,「鄧小平反腐敗思想及其現實指導意義」,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太原),第5期,2010年9月,頁63-65。
28.	李福鐘,「”五反”、群眾動員與中共高層政治」,輔仁歷史學報(新北),第15期,2004年7月,頁239-290。
29.	李國平,「尋租性腐敗的成因及其遏制」,湖湘論壇(長沙),第4期,2004年8月,頁63-64。
30.	李劍宏,「中國能否孕育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組織」,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上海),第5期,2003年10月,頁10-11。
31.	何曉妮、李英英,「尋租性腐敗的危害與防治」,中國商界(下半月)(北京),第4期,2008年4月,頁193。
32.	何斌,「懲治和預防司法腐敗的思考」,甘肅科技(蘭州),第3期,2011年2月,頁68-70。
33.	汪芳,「淺議委託代理關係下的官員行政權力監督」,湘潮(下半月)(理論)(長沙),第3期,總第281期,2008年3月,頁19、21。
34.	衣家奇、姚華,「從運動到法治:嚴打刑事政策的理性趨勢」,甘肅政法學院學報(蘭州),第4期,總第75期,2004年8月,頁11-14。
35.	杜曉麗、聶家華,「論關係網文化對政府官員腐敗行為的影響及對策」,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泰安),第1期,2010年3月,頁112-116、118。
36.	位丹丹,「權力制約是遏制『一把手』腐敗的根本之道」,傳承(南寧),第12期,2010年4月,頁126-127。
37.	宋萍,「檢察機關受理舉報線索成案率不高的原因及對策分析」,法制與經濟(下旬)(南寧),第12期,總第261期,2010年12月,頁56-57。
38.	肖琴,「淺談黑惡勢力的“保護傘”—以“文強案”為例」,法制與社會(昆明),第19期,2010年7月,頁155-156。
39.	余桂霖,「大衆傳播媒介對政治態度與行爲之影響」,復興崗學報(臺北),第45期,1990年12月,頁385-426。
40.	周葉中、匡茂華,「制度建設:反腐倡廉的關鍵環節」,華東政法學院學報(上海),第2期,總第9期,2000年3月,頁3-8。
41.	周華蕾,「”重慶森林”的白與黑」,中國新聞周刊(北京),第31期,2009年8月,頁32-35。
42.	林小波,「『四清』運動始末」,黨史文苑(南昌),第9期,2005年5月,頁4-10。
43.	范子軍,「如何理解薄熙來重慶打黑是“被逼無奈”」,報刊薈萃(西安),第12期,2009年12月,頁15。
44.	侯覺非,「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制度建設必須做到基本建設與改革創新并重」,黨建(北京),第Z1期,2005年3月,頁54-55。
45.	侯宗賓,「深入反腐敗需要解決三個認識問題」,社科信息文薈(北京),第10期,1997年5月,頁4-5。
46.	胡鞍鋼,「腐敗與社會不公—中國90年代后半期腐敗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與分析」,江蘇社會科學(南京),第03期,2001年5月,頁51-53。
47.	胡鞍鋼、過勇,「轉型期防治腐敗的綜合戰略與制度設計」,管理世界(北京),第6期,2001年11月,頁44-55。
48.	胡薦,「中國腐敗產生的深層原因」,財經政法資訊(武漢),第2期,2001年4月,頁51。
49.	姚小玲,「從建國初期的『三反』、『五反』運動看毛澤東的反腐敗思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第2期,1994年4月,頁51-55。
50.	南風、李永忠,「”雙規”中國特色的反腐名詞」,政策瞭望(杭州),第6期,2004年6月,頁26-27。
51.	姬金鐸,「腐敗生存機制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第3期,1996年6月,頁61-67。
52.	姬金鐸,「當前我國腐敗現象的成因與類型分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市),第3期,1995年6月,頁66-72。
53.	畢于慧,「腐敗根源的政治權力分析」,理論探討(哈爾濱),第2期,總第99期,2001年3月,頁19-20。
54.	徐榮梅,「腐敗官員生活作風問題分析」,西安社會科學(西安),第27卷,第1期,2009年2月,頁23-24。
55.	唐緒兵,「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政府規制」,財經理論與實踐(長沙),第24卷,第121期,2003年1月,頁19-22。
56.	高建剛,「價格上限規制何以優於回報率規制」,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石家莊),第32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11-14。
57.	桑學成,「開闢反腐敗鬥爭的新途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反腐敗的基本思路和經驗」,社會主義研究(武漢),第3期,1999年6月,頁14-18。
58.	馬波,「論『摸著石頭過河』思想在中國特色道路中的價值」,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昌),第42卷,第3期,2009年6月,頁10-13。
59.	韋洪乾、劉義軍,「打黑風暴:為什麼是重慶?—專家解讀重慶“特色”」,政府法制(太原),第35期,2009年12月,頁6-8。
60.	常書香,「輿論監督與新聞自由權的衝突」,青年記者(濟南),第20期,2007年9月,頁80。
61.	湯敏、茅于軾,「『尋租理論』簡介」,湖北審計(武漢),第5期,2001年5月,頁41。
62.	湯錫貳,「鄧小平同志反腐敗新思想的構成-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一點體會」,大慶社會科學(大慶),第10期,1994年10月,頁12-13。
63.	崔國賢、譚琦,「公共選擇理論與我國公安機關行政改革」,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長春),第1期,2005年2月,頁5-9。
64.	陳可雄,「反腐敗必須釜底抽薪-訪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新華文摘(北京),第1期,1994年1月,頁25。
65.	陳卯軒,「經濟腐敗的法理性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成都),總第24卷,第 5期,2003年5月,頁137-142。
66.	陳招順、汪翔,「論公共選擇理論的方法論基礎及其規範意義」,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上海),第2期,1997年6 月,頁33-40。
67.	陳瑤,「行政溝通中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及對策」,文史博覽(理論)(長沙),第5期,2010年5月,頁60-61。
68.	陳磊,「薄熙來治渝觀察」,南方人物周刊(廣州),第39期,2009年10月,頁66-69。
69.	陶衛紅、張雪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要求全市黨員幹部進一步解放思想 擴大開放 把“314”總體部署落到實處」,科學咨詢(決策管理) (重慶),第4期,2008年4月,頁1-2。
70.	梁國雄,「當前涉黑職務犯罪的特點及防治對策」,法制與經濟(南寧),第2期,2003年2月,頁14-16。
71.	袁磊磊,「構建法律程序下的“雙規”偵查程序」,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太原),第S1期,2010年6月,頁97、103。
72.	陽穆哲,「腐敗問題的三方決策模型-委託人、代理人與尋租者的行為分析及反腐敗政策建議」,經濟科學(北京),第5期,2001年10月,頁35-43。
73.	彭星閭、李明,「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後果、成因與對策分析」,理論月刊(武漢),第1期,1997年1月,頁21-24。
74.	葉顯能、徐曉文,「論次優價中標的誤區-對特許投標過度競爭問題的討論」,時代金融(昆明),第8期,總第374期,2008年8月,頁21-23。
75.	陶際恒,「論我國腐敗的類型、表現及生成條件」,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西昌),第18卷,第2期,2004年6月,頁73-75。
76.	張悅,「『三反』運動的意義及其對我國現階段反腐敗工作的啟示」,求實(南昌),第11期,2004年11月,頁126-127。
77.	張淑香,「淺析國企中權錢情的交易及其預防途徑」,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太原)第16卷,第18期,2006年9月,頁171-173。
78.	張文靜,「論尋租性腐敗的原因及其治理對策」,法制與經濟(下旬刊) (南寧),第1期,2009年1月,頁118-119。
79.	程文浩,「消除腐敗機會促進國企反腐倡廉」,中國監察(北京),第23期,2007年12月,頁38。
80.	貴陽文史資料室,「四清運動」,貴陽文史(貴陽),第3期,2008年6月,頁73-75。
81.	萬全,「“雙規”何以成了整人利器?」,黨政幹部學刊(沈陽),第12期,2006年12月,頁48。
82.	馮雁鵬,「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視角下的黨內“雙規”制度」,法制與社會(昆明),第23期,2009年8月,頁199-200。
83.	董維友,「關於國有企業“抓大放小”戰略舉措認識上的幾個誤區」,中學政治教學參考(西安),第10期,2002年10月,頁47。
84.	楊雷、席西民,「委託-代理關係的決策模型」,管理科學學報(天津),第5卷,第2期,1995年2月,頁87-91。
85.	楊萬春,「區域競爭的負效應與政府理性行為分析-源於不同區域打造投資環境競爭實踐的思考」,企業經濟(南昌),第10期,總第362期,2010年10月,頁123-125。
86.	楊郁娟,「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主客觀原因」,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長春),第21卷,第1期,2006年2月,頁42-45。
87.	楊渝,「重慶叩響“城鄉統籌”大門—“314”整體部署解讀」,重慶與世界(重慶),第3期,2007年2月,頁14-17。
88.	蔡陳聰,「腐敗定義及其類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第20卷,第2期,2001年3月,頁47-51。
89.	蔡軼萍,「我國轉型時期的反腐敗研究」,沿海企業與科技(南寧),第2期,總第117期,2010年2月,頁25-28。
90.	虞崇勝,「腐敗成本的確定和追付」,中國監察(北京),第9期,2009年5月,頁34-35。
91.	榮敬本,「國外尋租理論研究及其借鑒」,國外理論動態(北京),第9期,2007年9月,頁1-4。
92.	趙偉濤,「論尋租性腐敗的發生機制」,法制與社會(昆明),第9期,2009年3月,頁173-174。
93.	趙愛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武漢),第29期,總第364期,2010年10月,頁13-16、89。
94.	關多義,「建國初期反腐敗鬥爭的特點」,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太原),第4期,1998年8月,頁24-26。
95.	農輝鋒、嚴志蘭,「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的人類學路徑-以『四清』運動研究為例」,福建行政學院學報(福州),第4期,2009年8月,頁72-76。
96.	潘嘉,「我國現階段『涉黑』職務犯罪現象分析」,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瀘州),第17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7。
97.	劉巖,「尋租理論與政府行為的分析」,生產力研究(太原),第9期,2004年9月,頁100-101。
98.	劉宜君,「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與我國政府廉政建設」,牡丹江大學學報(牡丹江),第17卷,第7期,2008年7月,頁34-36。
99.	劉玉蓉,「布坎南政府理論對中國傳統行政價值取向的衝擊及啟示」,江西行政學院學報(南昌),第6卷,第1期,2004年1月,頁8-10。
100.	劉雲山、金素蘭,「論反對腐敗與從嚴治黨-學習十六大報告的體會」,青海統計(西寧),第7期,2003年7月,頁9-10。
101.	劉白楊,「論建國三十年間我國的群眾運動—從法律角度出發」,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南昌),第2期,總第137期,2010年3月,頁125-128。
102.	鄭方睛,「改革開放三十年反腐倡廉建設」,今日中國論壇(北京),第3期,2010年3月,頁22-24。
103.	鄭永年,「中國共產黨的轉型及其執政能力」,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國情報告(北京),第628期,2004年9月,頁1-9。
104.	編輯部,「薄熙來在重慶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落實“314”總綱 站在開放前沿 實現新的跨越」,今日重慶(重慶),第1期,2008年1月,頁14-16。
105.	編輯部,「薄熙來號召:實現“314”總體部署 把重慶建設成為我國內陸開放高地」,決策導刊(重慶),第8期,2008年8月,頁4-5。
106.	鄧全倫,「“五個重慶”:值得期待的美好未來」,科學諮詢(決策管理)(重慶),第4期,2009年4月,頁100。
107.	薛碧英、劉建安,「淺談鄧小平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廉潔政治」,中國商界(北京),第3期,總第194期,2010年3月,頁151-152。
108.	錢飛,「黑社會性質犯罪與腐敗的關係分析」,商情(教育經濟研究)(北京),第2期,2008年2月,頁173。
109.	駱亞,「李莊案結路迢遙 重慶“打黑”被責黑打」,新紀元週刊(臺北),第156期,2010年1月,頁19-21。
110.	龍生,「中國重拳  打黑除惡」,中國老區建設畫報(北京),第4期,2001年4月,頁26-27。
111.	龍志,「“三不倒”書記獨創“雙規”斂財術」,共產黨人(銀川),第15期,2008年8月,頁48-49。
112.	戴長征,「腐敗與反腐敗:變革之中的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行政管理(北京),第9期,總第231期,2004年9月,頁46-49。
113.	羅榮桂、張光明,「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委託-代理模型及風險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武漢),第18卷,第3期,2005年6月,頁362-365。
114.	關中言,「“雙規”咋成了腐敗生態鏈條?」,人民論壇(北京),第21期,2006年7月,頁34。
115.	龔美華、姜俊華,「芻議涉黑犯罪與“保護傘”」,南昌高專學報(南昌),第5期,總第60期,2005年10月,頁33-34。

III、	學位論文
1.	黃群慧,「企業家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一個綜合分析模式及其在中國國有企業中的應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1999年)。
2.	許樹蓮,「論中國大陸貪污腐敗現象的權力制衡機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	陳東宏,「中共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以反腐鬥爭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4.	陳政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貪腐現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IV、	新聞刊物:
1.	人民日報(北京)
2.	中國青年報(北京)
3.	中華日報(臺南)
4.	北京晨報(北京)
5.	市場報(北京)
6.	四川法制報(成都)
7.	自由時報(臺北)
8.	京華時報(北京)
9.	新京報(北京)
10.	亞洲週刊(香港)
11.	南風窗(廣州)
12.	檢察日報(北京)
13.	瞭望東方週刊(北京)
14.	瞭望新聞週刊(北京)
15.	蘋果日報(臺北)

V、	網路資源:
1.	MBA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zh-tw/
2.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3.	大紀元時報網 http://tw.epochtimes.com/
4.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http://www.drc.gov.cn/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 http://www.mos.gov.cn/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查院 http://www.spp.gov.cn/
7.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8.	中央社即時新聞 http://www.cna.com.tw/
9.	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http://www.china.com.cn/
10.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1.	中國警察網 http://www.cpd.com.cn/
12.	中國法律信息網 http://www.law-star.com
13.	奇摩網 http://tw. yahoo.com
14.	透明國際 http://www.transparency.org/
15.	義大利企業組織 http://www.confesercenti.it/en/chi_storia.php
16.	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
17.	新民網 http://news.163.com
18.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
19.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20.	環球網 http://history.huanqiu.com
21.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html
22.	蘋果電子報 http://tw.nextmedia.com/
23.	鳳凰網 http://news.ifeng.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