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0816231300
DOI 10.6846/TKU.2008.00939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因素、動機及其歷程之研究-以永和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factor, the motive and cours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participated in the gang- Taking the Yung-Ho city as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楊潭
研究生(英文) Tarn Yang
學號 7957202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06
論文頁數 10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國賜(125812@mail.tku.edu.tw)
委員 - 吳明清(wumc@mail.tku.edu.tw)
委員 - 沈六
關鍵字(中) 國中生
幫派
動機
關鍵字(英)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gang
motiv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訪談的方式,訪問永和地區入幫的學生,探討國中生參與幫派的途徑,並回憶各階段對法治教育的感受,旨在找出國中生與幫派的關鍵點,以利學校採取預防措施。
    本研究結果發現家庭解組、學習不良及個人特質,是國中生參與幫派的重要因素,住家環境反而無甚關係。幫派有替代家庭的功能,改善經濟狀況,提供歸屬感。國中生是生命轉折點的重要發生時間,學校及家庭皆應注意。幫派吸收國中生,是以金錢誘惑及結交朋友為主,但不會用毒品或暴力恐嚇控制學生。至於對入幫學生的輔導,學校尚無統一辦法,常任其自生自滅。學生的法律常識不足,容易被幫派欺騙。
    本研究最後提供若干建議,首先要加強親職教育,對認知偏差的父母,給予再教育。對教師提供八項原則,「歷程」和「環境」交互作用引導行為改變,加強班會功能,做團體輔導。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應該以學生對他人付出關懷,從中學得技能,團隊合作是教育歷程的基礎。學校安全措施應作周延規劃。社區、警政及司法部門與學校合作,共同取締,掃蕩幫派。教育行政單位應擴大因材施教。未來研究方向,應以學校管理的矛盾現象及質量的擴大為之。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rview through gangster students in the Yung-Ho area, and to find out the incentives of how they joined the gang, and to recall their memories for perceptions of rules,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link between the gang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to help schools take any prevention precautions.
This study has discovered that, family falling apart, bad study habits, and personal attributes are the essential causes of why students join the gang, while the family living environment has the least impact on the students. Gangs can be substitutes for families, improving financial situations, and providing a sense of attachment. Junior high schoo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for teenagers, both 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put more attention at this point.  The gangs recruit students with money or friendship, but they do not use drugs or violence to threaten and control the students. As for counseling the gangster students, the school has not yet found a coherent method, and usually allows the students to run their course. Lack of legal information from the students can usually make them deceived by the gang.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emphasize on parenting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re-education to parents with cognitive deviation.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teachers with eight principles, such as correlation between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 that could lead to changes of behaviors, emphasis on class union functions and group counseling. The school should assess the students based on how the students attend to others, obtaining skills from within, and teamwork as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School should take precautions measures with extensive plans. The community, law enforcement and legal department should cooperate with schools, together to ban and to terminate gng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houl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e objective of future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paradox and quality expansion of school manage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因素11
  第二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動機與歷程14
  第三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特性19
  第四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輔導措施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33
  第四節 實施過程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主要因素分析41
  第二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的動機與歷程54
  第三節 國中生參與幫派後的行為表現66
  第四節 綜合討論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98
  二、英文文獻100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102
附錄二 訪談大綱103
附錄三 學校、警政單位發現學生疑似參加不良組織通報流程圖-104

表次
表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1...33
表4-4-1 受訪者相關資料2...53

圖次
圖1-3-1 研究步驟流程圖8
圖3-1-1 研究架構圖31
圖4-2-1 國中生參與幫派歷程圖66
圖4-4-1 國中生參與幫派歷程模式圖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2001)。少年犯罪狀況分析。內政部統計分析專輯,頁362-376。
王鍾和(1992)。繼父家庭、繼母家庭及完整家庭的子女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比較研究。「台北護專學報」,9,頁169-218。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利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伯頎(2005)。犯罪少年生活歷程及思考型態之研究。2005犯罪問題與對策國際研討會,253─297。
王櫻芬(1997)。青少年對幫派犯罪問題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50,122-132。
立法院網站http://www.ly.gov.tw/。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
李美枝(1985)。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85)。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文笙。
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形成與影響。「東吳社會學報」,8,1-33。
吳芝儀、朱儀羚(1999)。不堪回首話當年-暴力犯罪少年的校園生活回顧。「學生輔導」,65,42-53。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頁51-95。
吳嫦娥(2004)。小哥大的青春組曲-青少年加入成人幫派經驗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火旺(1994)。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人文及社會稕學科教學通訊,5(2),11-17。
沙依仁(1994)。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問題及其對策。「社區發展季刊」,68,頁45-50。
周文勇(2004)。防制幫派入侵校園研究。內政部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法務部(2002)。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05年11月21日。
侯崇文、侯友宜(1999)。幫派介入校園問題面面觀,校園暴力之防制與輔導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觀護協會主辦。
侯崇文、侯友宜(2000)。青少年幫派問題與防制對策。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出版。
徐呈璋(1999)。青少年不良幫派形成過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9)。防制黑道勢力介入校園行動方案。
許春金、馬傳鎮(1990)。台北市幫派犯罪團體之實證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
許春金、侯崇文、黃富源(1996)。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國霖(1995)。華人幫派。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玉書、張彩鈴(2001)。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之歷程:一個質化研究的觀察。「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181-202。
陳皎眉(1995)。青少年的家庭結構與依附類型對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及偏差行為的影響。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八十四學年度專案研究計畫。台北市。
陳芳雄(1997)。校園危機處理。台北:幼獅。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第二十二版)。台北市:東昇。
張楓明(2005)。親子、師生及同僚關係對國中生初次暴力行為發生之影響。2005犯罪問題與對策國際研討會,435-456。
程敬閏(2004)。青少年加入幫派之危險因子、情境脈絡與幫派生涯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澤平(2005)。老師可以怎麼作?-從權威、隱私、責任、正義談輔導管教。
黃政吉(2000)。社會變遷中隔代教養與少年非行之關係實務調查研究。警學叢刊,131(3),頁97-1090。
黃旭田(1999)。教育的起源:國民教育階段都在教些什麼?司法改革雜誌,21期,10-13頁。
黃旭田(2005)。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183頁。
程敬閏(2005)。青少年加入幫派之危險因子、情境脈絡與幫派生涯歷程之研究,2005犯罪問題與對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03-433。
楊士隆、蔡德輝(2004)。犯罪學,三版。台北市:五南。
鄧煌發(1999)。學校因應校園幫派之對策。「學生輔導」,65,26-31。
鄭瑞隆(1999)。幫派入侵校園與其因應之社會工作觀點。「學生輔導」65,32-41。
潘松濂(2001)。社會心理學。台北:建安。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1999)。幫派入侵校園之問題與其對策。「學生輔導」65,8-17。
蔡德輝、楊士隆(2002)。台灣地區少年加入幫派危險因子之實證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
內政部警政署(1997-2003)。警政工作概況。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2001,2003)。警政白皮書。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英文部份
Baron, S. W.(1997). Canadian male street skinheads: Street gang or street terrorists?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34(2),125-144.
Campell, A. (1990).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gang. In C. B. Huff(Ed.), Gangs in America. Newburk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Decker, S. H. & Winklie, B. V. (1996). Life in the gang: family friends, and viol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gan, J. (1990). Social process of delinquency and drug among urban gangs. In C. R. Huff(Ed.), Gangs in America. Newburk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Hill, G.K., Howell, J. C., Hawkins, J. D. & Battin-Pearson, S. R. (1999). Childhood 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gang membership: Results from the 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6, 300-321
Miller, W. B. (1982). Crime by youth gangs and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Sanchez- Jankowski, M.(1991). Island in the street: Gangs and American urban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iegel, J. L. & Senna, J. (1997).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ory, practice and law. NY: West Publishing Co.
Spergel, I. A. & Curry, G. D. (1993). The national youth gang survey: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A. P. Goldstein & C. R. Huff(Eds.), The gang intervention handbook. Champaign, IL: Research Press
U. S.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2000). Youth gangs in schools (NCJ Publication No. 183015). Howell, J. C. & Lynch, J. P.:Authors.
Vigil, J. D. (1988). Barrio gangs: Street life and identitity in sourthern California.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Wang, J. Z. (2000). Female gang affiliation: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at-risk gir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44(4), 618-63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