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0811153300
DOI 10.6846/TKU.2008.00929
論文名稱(中文) 從經營者安全認知探討營業場所公共安全需求之未來圖像
論文名稱(英文) Future Images of Public Safety Demand in Business Place Based on Operator’s Safety Cogni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許哲儒
研究生(英文) Che-Ju Hsu
學號 6957000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04
論文頁數 7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瑞貴
委員 - 莊忠柱
委員 - 沈景茂
關鍵字(中) 安全認知
營業場所
公共安全需求
關鍵字(英) Safety Cognition
Bussiness Place
Public Safety Deman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有限,國民實質所得呈現兩極化的成長,改變了原本的安全市場結構;傳統道德受到挑戰,新的價值正在建立,日趨複雜的人際關係,繁忙且高度競爭的經濟環境,使得公共安全的需求正逐步擴大,顯示出公共安全需求對大眾安全的影響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共安全需求與安全認知的關係,透過MINITAB統計軟體進行探索研究,以得知經營者安全認知對營業場所公共安全需求的未來圖像。本研究試圖達成下列目的:
一、探討安全認知與公共安全需求的關係;
二、型塑營業場所公共安全需求的未來圖像。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有使用保全服務,並且具有營業場所與安全決策權的經營者作為研究對象,計發出問卷兩百份,有效回收問卷一百六十九份。經描述分析、相關性分析及複迴歸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影響營業場所公共安全需求的因素共四項;員工數量、每月駐衛保全費用、對公部門的信心度以及安全威脅成因,並且根據分析結果描繪出四種情境,依照上述結果提出實務上的建議。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Taiwan economical growth was restricted, income presented the polarization the growth, changed the originally security market mechanism. The traditional morals receive the challenge, the new value is establishing, mor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ay by day. Emulate highl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causes the public security the demand to expand gradually. Displays the public security demand to public safety’s influential. This research have four purpose in discussing the public security demand and the security cognition relations. Penetrates the MINITAB statistics software to exploration research, will know the future image of operator’s safety cognition to business place public security demand.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achieve the two target:
1.Discussion security cogni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demand relations;
2.Model business place public security demand the future image.
After the description analysis, describe four kind of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then put forward in the practice proposal to the above resul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警政系統與安全市場7
第二節  公共安全11
第三節  安全認知13
第四節  公共空間與營業場所15
第五節  需求理論與需求認知18
第六節  未來圖像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5
第一節  觀念性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假說26
第三節  變數與操作性定義28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30
第五節  研究方法31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33
第一節  樣本資料結構描述與分組33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37
第三節  相關性分析與複迴歸分析41
第四節  假說檢定48
第五節  未來圖像之情境分析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3
第一節  研究結論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65
第三節  後續研究68
參考文獻69
【附錄一:預試問卷】74
【附錄二:正式問卷】77

表目錄 
表2-4-1 營業場所的特性17
表2-5-1 馬斯洛(Maslow)需求理論的需求內容20
表4-1-1 樣本回收狀況分析表33
表4-1-2 樣本之人口統計變數分佈34
表4-1-3 樣本公部門信心度分配之描述統計35
表4-1-4 樣本經營環境情形分配之描述統計36
表4-1-5 樣本個人風險感受分配之描述統計36
表4-1-6 樣本公共安全需求分配之描述統計36
表4-2-1 各變數信度衡量Cronbach alpha值總表37
表4-2-2 各問項與構面之相關分析38
表4-2-3 各構面之因素負荷量及相關內容40
表4-3-1 依變項(公共安全需求)與自變項(經營者安全認知)間相關係數表43
表4-3-2 依變項與自變項之間的複迴歸分析46
表4-4-1 公部門信心度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48
表4-4-2 公部門信心度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49
表4-4-3 經營環境的犯罪情形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50
表4-4-4 經營環境的犯罪情形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50
表4-4-5 個人風險感受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51
表4-4-6 個人風險感受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51
表4-4-7 個人風險感受的社會因素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53
表4-4-8 個人風險感受的社會因素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53
表4-4-9 個人風險感受的經營因素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54
表4-4-10 個人風險感受的經營因素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54
表4-4-11 個人風險感受的認知因素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55
表4-4-12 個人風險感受的認知因素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55
表4-4-13 個人風險感受的社會因素對公共安全需求之卡方檢定56
表4-4-14 個人風險感受的綜合因素在公共安全需求之次數分配56
表4-4-15 研究假說與驗證結果彙整57

圖目錄
圖1-4-1 研究流程圖6
圖2-1-1 公私部門警察角色與功能光譜關係圖9
圖2-5-1 常見需求理論的比較圖19
圖2-6-1 研究未來的積極態度25
圖3-1-1 本研究之觀念性架構26
圖3-5-1 情節描述法之步驟32
圖4-5-1 營業場所公共安全需求未來圖像58
參考文獻
王君暐(2006)。保全產業分析及其結構變動趨勢。2006全國保全論壇產業篇(2-0),中華保全協會。
王軍(2005)。論營業者保護顧客免受第三人侵害的義務。法商研究22(5):104-111。
方斌(2002)。國內搭機民眾對客艙安全認知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李宗勳(2004)。從全球化觀點看政府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中國行政評論13(3):75-118。
李素馨(1999)。性別與社經因子對都市公園安全認知差異之影響,中國園藝45(3):223-238。
李震山、鄭善印、許春金、李永然、高永昆等合著(2005)。保全業與治安-法制建構與犯罪抗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何雍慶、蘇子炘、張永富(2004)。消費者體驗與訊息處理路徑對品牌延伸購買態度之影響。行銷評論1(1):1-20。
林佳弦、陳冠位(2006)。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消費者之認知體驗-以民宿經營環境為例。2006年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大葉大學。
林啟淵、潘治民、吳宏明(2003)。台北地區家庭購買豬肉的消費行為分析。農業經濟叢刊9(1):43-62。
林欽榮(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孟維德(2005)。企業被害影響因素及犯罪預防對策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93-2414-H-015-011-SSS)。
孟維德(2006)。企業犯罪被害與安全管理-以販售業為例。2006全國保全論壇學術篇(18-0),中華保全協會。
約翰•奈思比(Naisbitt J.)(2006)。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MIND SET!Reset Your Thinking and See the Future)(潘東傑譯)。台北:天下文化。(原作2006出版)
連淑君、陳彥宏(2005)。引水人環境變異認知與教育訓練需求之調查研究。航運季刊14(4):31-48。
夏鑄九、王志弘(1993)。空間的文化形成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黃尹亭(2005)。手術病人對病人安全之認知~某醫學中心為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黃志偉(2004)。資訊安全認知平台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陳本明(2001)。影響勞工工作安全認知相關因素之研究—管理影響工作安全之模式驗證(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89-2416-H-274-002)。
陳亭羽、廖志瑋(2004)。網路商品涉入程度與消費者行為間之關聯分析。玄奘 管理學報2(1):50-88。
陳瑞貴、林志鴻(1999)。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志裕(1998)。保全業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正信書局。
許春金(1992)。私人企業尋求保全保護決定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81-0301-H015-03)。
許春金(2004)。犯罪預防與私人保全。台北:許春金。
張良漢、林士彥、曾乃芳(2006)。遊客對休閒農場危機管理認知與旅遊態度之研究。運動與休憩研究1(2):66-84。
張建邦(1984)。預見未來-未來研究的基礎倫理。台北:淡江大學。
湯晉(2005)。城市設計與城市公共空間犯罪防控。華中建築23(1):112-113。
彭憶祖(1995)。婦女對鄰里公園需求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
楊士隆、何明洲、傅美惠(2005)。保全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熊高生(2005)。MINITAB14資料統計與分析。台北:文魁資訊。
赫曼•康恩(Kahn H.)(1984)。未來的探測(The Next 200 Years)(蔡伸章譯)。台北:志文出版社。(原作1976出版)
關華(2003)。安全城市-從都市計劃論預防公共空間犯罪,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賴金男(1989)。未來學續論。台北:淡江大學。
賴金男(1992)。認識未來社會。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Caiazza, A. (2005). Don't Bowl at Night: Gender, Safety,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Signs, 30(2), 1607-1631.
Coon, D. (2000).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 Australia: Wadsworth.
Darley, J. M. , Glucksberg, S. & Kinchla, R. A. (1991). Psychology(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Diane, S. & Jack, H. (1992). Safety in Numbers. Management Accounting, 73(11), 45-48.
Faulhaber, G. R. (2005). Solv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Problem: are we on the same channel? An Essay on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public safety radio. Federal  Communications Law Journal, 59(3), 493-515.
Golsby, M. (1998). Police and private security working together in 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crime prevention and public safety. Crime Prevention, Campaign Against Violence and Crime, Hobart.
Hicks, J. R. (1939). A Revision of Demand Theory.
Houle, C. O. (1996).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Johnston, L. (1992), The Rebirth of Private Policing. London: Routledge.
Jones, T. & Newburn, T. (1998), Private Security and Public Policing. Clarendon Press. Oxford.
Kelly, G. 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W.W. Norton).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revised and updated). Englewood CliffsL: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Kurian, G. T. , Molitor, G. T. T. (Eds.). (1996). Encyclopedia of the future. New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Masini, E. B. (1993). 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Books.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Dowall, David & Loftin (1983). Collective security and Demand for Legal Handgu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8(1), 1146-1161.
Meyer, R. & Krueger, D. (2001). A Minitab Guide to Statistics(2nd ed). N.J.: Prentice Hall.
Monette, M. L. (197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need: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dult education, 27(2), 116-127.
Neufeld, S. J. & Cinnamon, J. L. (2004). Farm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s Farm Safety Experts. Rural Sociology, 69(4), 532-551.
Nilsson, M. , Harris P. & Kett, R. (2001). Valuing hotels as business ent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Property, 2(1), 17-28.
NyBlom, S. E. , Reid, J. , Coy, W. J. , & Walter, F. (2003). Understanding crisi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afety, 48(3), 18-25.
Peha, J. M. (2007). Improving Public Safety Communications.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2), 61-68.
Petrushin, V. A. , Wei, G. & Gershman, A. V. (2006). Multiple-camera people localization in an indoor environment. London: Springer-Verlag.
Pino, L. D. (1998). Spanish for Public Safety Personnel. Journal of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21(2), 89-90.
Pitts, J. & Turner, P. (2006). youth justice. Research Matters, Apr-Oct 2006, 97-106.
Reith, C. (1975), Blind Eye of History. Montclair, N.J.:Patterson Smith.
Slaughter, R. A. (Eds.). (2005).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Australia: DDM Media Group Futures Study Centre.
Smith, W. J. (2006). Private Beliefs and Public Safety: The Supreme Court Strikes Down a Total Ban on Kirpan in schools as Unreasonable. Education Law Journal, 16(1), 83-112.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York: Academic Press.
Twietmeyer, D. H. (2006). Is Income from Business Entity Formations Worth It?. The CPA Journal, 76(7), 58-6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